吵架“气死人”属侮辱诽谤需负法律责任

合集下载

恶意诽谤诬陷他人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恶意诽谤诬陷他人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恶意诽谤诬陷他人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1.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有时候与他人发生一些矛盾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当发生矛盾以后,大家一定要秉着一个平和的心态,尽量的去解决一下,如果发生矛盾,就开始对他人恶意诬陷和诽谤的话,这样做是绝对不对的,而且情节严重的话,就触犯了我国的法律。

针对,恶意诽谤诬陷他人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恶意诽谤诬陷他人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1、《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1)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3)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4)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5)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6)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诽谤罪客观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诽谤行为治安管理法如何处理

诽谤行为治安管理法如何处理

诽谤行为治安管理法如何处理公然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国家也更加关注公民名誉权的保护。

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有时候会被他人诽谤,我国相关法律对这样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些法律中就包括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那么▲诽谤行为治安管理法上如何处理呢?我们来了解下。

▲一、治安管理法关于诽谤的处理1、公然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3、如果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将构成诽谤罪。

需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定罪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二、诽谤行为的认定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

行为人诽谤他人的内容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行为。

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上公开的扩散。

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

所谓足以损害,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侵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刑法中诽谤他人怎么处罚

刑法中诽谤他人怎么处罚

刑法中诽谤他人怎么处罚公然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社会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个人的利益或者是一时的冲动,会出现诽谤他人的情况,但其实对此国家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涉及到诽谤罪的话是需要受到刑事处罚,但其实现阶段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诽谤罪会受到怎样的处罚,那具体来说诽谤他人怎么处罚呢?▲诽谤罪的处罚▲刑法条文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第九十八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

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法律决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实诽谤老年人或者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四、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一)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六、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12.17法释〔1998〕30号)第六条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定罪处罚。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

辱骂行为的法律规定(3篇)

辱骂行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辱骂行为是指以言语或其他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他人精神痛苦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辱骂行为的形式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维护公民的名誉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我国法律对辱骂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将对辱骂行为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辱骂行为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侮辱罪中的侮辱行为,包括侮辱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荣誉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的规定,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他人不得侵犯其名誉的权利。

名誉权包括名誉的荣誉、名誉的信誉、名誉的名声等。

三、辱骂行为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1)侮辱罪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尊严,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民事责任(1)名誉权侵权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精神损害赔偿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精神痛苦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

3. 行政责任侮辱、诽谤行为情节较轻,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等。

四、辱骂行为的预防措施1.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辱骂行为的危害性。

2. 加强网络监管,对网络辱骂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净化网络环境。

3. 强化道德建设,倡导文明上网,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4. 增强维权意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结论辱骂行为是一种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我国法律对辱骂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明确了法律责任。

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诽谤,是指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贬低、诋毁、侮辱,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诽谤他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不仅严重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诽谤他人的行为及其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二、诽谤的法律定义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名誉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关于其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公民、法人的人格权之一,受法律保护。

诽谤是指捏造事实,故意传播有关他人名誉的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三、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实施诽谤行为,消除影响。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通过公开道歉、消除网络信息等方式,消除对受害人名誉权的侵害。

(3)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金、物质损失赔偿金等。

2. 行政责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诽谤他人,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3.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诽谤犯罪行为:(1)捏造事实,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2)捏造事实,散布他人隐私,情节严重的;(3)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4)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诽谤他人的法律责任认定1. 侵权人是否具有故意:诽谤行为必须是侵权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所传播的信息是虚假的,仍然故意传播。

2. 侵权人是否捏造事实:诽谤行为必须是基于捏造的事实,而非真实的事实。

3. 侵权行为是否对受害人名誉造成损害:侵权行为必须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实际损害。

4. 侵权行为是否情节严重:侵权行为的情节严重,包括侵权人多次诽谤、捏造事实严重、损害后果严重等。

五、结语诽谤他人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受害人的名誉权,还可能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诬陷辱骂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诬陷辱骂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发展,言论自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人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却滥用这一权利,通过诬陷、辱骂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也扰乱了社会秩序。

本文将详细探讨诬陷辱骂他人的法律后果。

一、诬陷他人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可能构成诬告陷害罪:(1)捏造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告发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2)捏造犯罪事实,向单位或者个人告发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纪律处分或者名誉损害的;(3)捏造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提出控告,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

2.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可能构成名誉侵权:(1)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2)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给他人造成较大精神痛苦的;(3)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辱骂他人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可能构成侮辱罪:(1)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2)侮辱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3)侮辱他人,给他人造成重大精神损害的。

2.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侮辱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可能构成名誉侵权:(1)侮辱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2)侮辱他人,给他人造成较大精神痛苦的;(3)侮辱他人,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总结诬陷辱骂他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名誉,还会扰乱社会秩序。

骂人造成的法律后果(3篇)

骂人造成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日常生活中,言语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有时候,一句无心之语就可能引发争吵,甚至演变成恶意谩骂。

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骂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尤其是法律后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骂人造成的法律问题,以警示大家尊重他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一、骂人的法律性质骂人,即恶意侮辱他人,属于言语攻击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侮辱他人可能构成名誉侵权、诽谤罪、侮辱罪等。

1. 名誉侵权名誉侵权是指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如果骂人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了严重损害,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 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 侮辱罪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骂人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如果骂人行为构成名誉侵权,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1)停止侵害:行为人应立即停止侮辱、诽谤等侵权行为。

(2)消除影响:行为人应采取适当措施消除对他人名誉造成的损害。

(3)赔偿损失:行为人应赔偿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 刑事责任如果骂人行为构成诽谤罪或侮辱罪,行为人将面临刑事责任:(1)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犯罪情节,行为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2)罚金:根据犯罪情节,行为人可能被并处罚金。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骂人造成的法律后果的案例:案例:甲和乙因琐事发生争吵,甲对乙进行恶意谩骂,称乙是“狗屎”。

乙感到极度愤怒,将甲诉至法院,要求甲承担名誉侵权责任。

长时间骂人的法律后果(3篇)

长时间骂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我国,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同时也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长时间骂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本文将探讨长时间骂人的法律后果,以提醒广大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应时刻注意遵守法律法规。

一、长时间骂人的法律性质长时间骂人,从法律角度来看,可能涉及以下几种违法行为:1. 侮辱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长时间骂人,如果情节恶劣,可能构成侮辱罪。

2. 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是指捏造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尊严,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长时间骂人,如果涉及捏造事实,可能构成诽谤罪。

3. 民事侵权:长时间骂人可能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如名誉权、荣誉权等。

受害人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二、长时间骂人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如果长时间骂人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侵权人将面临相应的刑事责任。

具体包括:(1)有期徒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或诽谤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罚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二条,侮辱罪或诽谤罪的刑罚还可以附加罚金。

2. 民事责任:如果长时间骂人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侵权人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侵权人必须立即停止长时间骂人的行为。

(2)消除影响:侵权人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长时间骂人给受害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3)赔礼道歉:侵权人必须向受害人公开赔礼道歉。

(4)赔偿损失:侵权人必须赔偿受害人因长时间骂人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三、预防长时间骂人的法律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们明白长时间骂人的法律后果。

2. 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应严格执法,对长时间骂人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吵架“气死人”属侮辱诽谤需负法律责任
吵架“气死人”属侮辱诽谤需负法律责任案例链接
邻里吵架不慎“气死”糖尿病人,最后气人者被法院判决承担两成责任,赔偿死者近8万元
2007年6月的一天早上,王某因碰响了楼下停放的汽车警报而吵醒了刘某一家,双方遂发生口角。

60多岁的刘某身体不太好,有长期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吵完架后便感到身体严重不适,被迅速送往医院,后确诊为脑干出血和ⅱ型糖尿病,住院3个月后回家保守治疗半年,一直处于昏睡状态,不久便去世。

为此,刘某一家共花费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等合计5万余元以及丧葬费1.3万。

吵架“气死人”要否负法律责任
刘某的家属一致认为,刘某是被王某“气死”的,遂上法院起诉了王某,要求王某赔偿各项损失25万余元。

王某则辩称其行为与刘某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刘某出事是因为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就诊医院和司法鉴定部门出具的意见,刘某的死亡与脑干出血有一定因果关系,而脑干出血又与吵架有一定因果关系,随即认定刘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疾病,次要原因是与王某发生争吵。

而法院最终酌情判决,王某对刘某的死亡承担20%的赔偿责任,
赔偿刘某家属经济损失6.4万元、精神抚慰金1.5万元,合计7.9万元。

律师评析
有些“气死人”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两人吵架,一方因激动发生意外死亡,另一方是否应承担责任?一般来说,根据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可以将“气死人”的行为分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主观无恶意。

“气人者”主观上没有任何恶意,正常说话,因为对方比较激动导致死亡;“气人者”主观上既没有杀人、害人的故意,客观上也没有实施杀人、害人的行为,因此对死者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二种,双方在主观上都有过错,吵架、斗嘴的环境、用语的激烈程度不同,行为人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一、双方在公众场合,“气人者”用语激烈,对受害人进行侮辱、诽谤,受害人无法承受人格上的凌辱,气绝身亡的,行为人要负刑事责任。

二、“气人者”主观恶意,知道受害人有某种疾病不敢激动,故意找茬刺激对方,达到惩罚他的目的。

如果采用侮辱、诽谤的方式刺激对方,造成对方死亡,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如果采用其他方式刺激对方,使对方身体受到伤害的,将构成故意伤害罪。

三、主观上有杀人的故意,想通过气人的方式谋杀他人,于是设计几个方案,最终把对方气死。

尽管这种杀人的行为不是暴力,也没有使用凶器,但这种行为只要能够必然地引起受害人的死亡,应当认定该行为构成杀人罪。

此刻,“气死人”是要偿命的。

提醒:很多人认为“气死人”不是杀人,肯定不承担杀人的责任。

但这样并不见得不承担法律责任,在精神损害赔偿中,侮辱和诽谤又是侵犯名誉权的侵权责任。

如果“气死人”,一旦能证明侮辱、诽谤情节严重,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了。

相关阅读:
侮辱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涉嫌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应予立案。

侮辱罪是情节犯,行为人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予以立案追究。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

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单位。

侮辱法人以及其他团体、组织,不构成侮辱罪。

在公众场合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本法第299条之规定,应以侮辱国旗、国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侮辱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
(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
(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二者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

不同之处在于:
(1)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

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2)行为方式不同。

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3)主观方面不同。

诬告陷害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还看过:1.如何区分网络诽谤罪与其他犯罪
2.诽谤罪要坐牢吗
3.网上骂人服务构成犯罪了吗
4.贴纸人辱骂对方侵犯其名誉权吗
5.如何认定有否侵犯名誉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