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说略
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说略

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说略【摘要】别称词的民俗特征是汉语别称词问题的重要方面,它博大精深而又内容复杂,体现着汉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密切关联。
论文从衣食文化、婚丧习俗、神话故事传说、地域方言色彩和隐语特色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汉语别称词与传统民俗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期对别称词领域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有相对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汉语别称词民俗特征文化内涵民俗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
不同风俗习惯既是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也是表现民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态的重要因素。
汉语别称词作为洞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所透析和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民俗清晰、典型而又系统。
试分述如下:一、别称词中的衣食文化习俗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要素,我国自古就有“衣冠王国”和“饮食王国”的美誉。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第一生活需要。
据统计,汉语中有关“吃”的词多达120余例。
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表现力特别地强,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灿烂。
这在汉语别称词中有着突出的体现。
首先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
从五谷杂粮到瓜果菜蔬,从山珍海味到各类饮品,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例如称粮食为“民天”,称饺子为“扁食”,称葱为“和事草”,称墨鱼为“乌贼”,称螃蟹为“横行介士”,称酒为“忘忧物”,称茶为“不夜侯”等等。
其次是构词手法形形色色,多种多样。
有以比喻方式造词的,如称木耳为“树鸡”;有以比拟方式造词的,如称鸡为“长鸣都尉”;有以摹绘方式造词的,如称鸡蛋为“白团”;有以析字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三酉”;有以借代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杜康”,称螃蟹为“尖团”;有以用典方式造词的,如称梅子为“曹公’’,称茶为“酪奴”等等。
再次是命名中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褒贬色彩。
如称枣为“百益红”,称梨为“百损黄”,称酒为“忘忧物”、“销忧药”、“扫愁帚”、“钓诗钩”、“狂药”、“祸泉”、“魔浆”、“腐肠贼”,称清官为“青天”、“铁面”,称贪官为“城狐”、“社鼠”、“民蠹”等等。
浅谈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

浅谈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摘要:汉语言文学中的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内容,它们又集中地体现在命名理据、构成方式和体系关联之中,并从这三个方面反映和折射着汉民族多方面的深刻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别称词;隐性;文化特征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两个层面。
与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显性文化特征不同的是,所谓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包括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致知途径等,尤其是指以语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征。
具体而言,它不是汉语别称词直接承载的意义,而是凝聚在词语的命名理据、结构方式以及存在形态中的文化意蕴;它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词语现象,而是其总体类别分布及其总的体系关联。
一、命名理据中的隐性文化特征人们总是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习俗和价值标准去展开联想、类比,然后在已有的语言材料基础上给事物命名。
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在其命名理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表象之下的潜在信息传递别称词不仅仅是单纯的指示称谓符号,在其表象之下往往体现和蕴涵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意蕴,它们折射着社会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民俗、文学和语言的方方面面。
透过它,可以窥视出某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思维观念、价值取向、民俗风情以及大众心理等各种隐性的民族文化。
2.意义理解中的分割效应一般来说,对一个民族越重要的东西,该民族对它的语言分割就越细密,所形成的各种称谓也就越多。
这一特征在重名的汉语中显得格外地突出,也是汉语别称词异常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汉族人自古祈生讳死,常用委婉词语来代替“死”字。
关于“死”的别称多达近六百个,如“殒”“殇”“天”“折”“卒”“没”“作古”等等,这些词语有的表示社会等级地位的不同,有的表示感情色彩的褒贬差异,有的表示委婉忌讳的掩饰,不一而足。
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特点-2019年文档

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特点一种民族语言的词汇折射着该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汉语中约定俗成、民族色彩浓厚的国俗词语则是探究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隐性窗口。
一、汉语国俗词语概述20世纪70年代,王德春教授首次从苏联引入“语义国俗学”,并在深入研究汉语国俗词语语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国俗语义学这门语言学的新学科。
所谓国俗词语,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其他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因此,国俗词语也被称为“非等值词”。
国俗词语不仅与独特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而且自身也负载着明确的文化信息,蕴涵着丰富的国俗语义。
所以,词汇作为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其中能够从某个或几个层面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词汇,必定是国俗词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的特点汉语中的国俗词语数量繁多,这些国俗词语与一般词语不同,它们是汉民族文化在汉语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特定文化范畴下的词语。
一般词语只有表层概念意义,汉语国俗词语却承载着汉民族悠久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除了具有国俗词语的普遍特点以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最基本的直接反映,这些词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学习掌握和运用它们,对初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有几大帮助。
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名词,饱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是汉语学习者初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茶”“太极拳”“京剧”“针灸”等词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名片,其蕴涵的国俗语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处于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汉语学习者在掌握这种基本国俗词语时难度相对较小。
相反,来自浩繁文学典籍或带有浓厚时代文化内涵,汉语学习者理解难度较大的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鲜有涉及。
中国古代别称全集——(民俗)

中国古代别称全集——(民俗)*【时辰令称】1、夜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
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
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
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
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2、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
”《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
乐府《相和歌》曲名。
戈的别称。
”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
《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
”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
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
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经·风雨》)等。
3、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对不同事物的别称,雅号便是这种语言风格的要素之一。
古汉语词汇中有一类词语和" 通称";相对, 人们一般称之为" 别名";, 又叫"雅号";。
它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由于时空的不同, 理解的不同, 描写角度以及造词心理的不同等因素, 而给予的不同命名。
我们对这类别称词加以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可从中窥见若干华夏文化的遗迹, 这些或许是从其他方面难http://LWlm以获取的信息, 或许能和其他形式反映的民族文化互相印证, 对汉民族古文化的发掘可谓不无裨益。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某一事物别称的数量多寡反映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低陈原先生指出:" 语言中所没有或少见的词汇, 就是这个社会生活中所没有或少见的现象反之, 即得到相反的结论。
";[1]这就是说,据语言遗迹出现的多寡、有无,可以推断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与哪些事物有密切的联系, 与哪些事物联系较少, 哪些事物还未曾出现。
例如:酒的别名就何其繁多。
《诗大雅旱麓》中"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句子,旧时七大夫熟读四书五经,都知黄流即为杯中物。
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金代元好问在《望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
";便可知酒亦被称作"欢伯";。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句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后便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酒被称为"曲生,曲秀才";则来源于《开天传信记》中的神话故事。
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

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耀县城区的亲属称谓以及其文化特征的研究,诠释亲属称谓作为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以及其间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耀县;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一、序言耀县位于陕西中部、渭北黄土高原南缘,距西安74公里,是连接陕北与关中及省会西安的咽喉要道,有“北山锁钥”之称。
耀县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大书法家柳公权、历史学家令狐德棻、北宋山水画家范宽、西晋哲学家傅玄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也是陕西省的文物重点县区、省文物工作先进县。
2002年撤县设区,改称耀州区。
耀州区辖2个街道、10个镇、2个乡:永安路街道、天宝路街道、董家河镇、庙湾镇、瑶曲镇、照金镇、寺沟镇、坡头镇、小丘镇、孙塬镇、关庄镇、柳林镇、演池乡、石柱乡。
此外,咸丰路街道、正阳路街道由铜川经济开发区(铜川新区)管理。
本文主要调查的是耀县县城内的亲属称谓词。
亲属称谓是语言基本词汇,中国是“称谓语大国”,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发达。
从交际对象角度来分析,亲属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又叫叙称)。
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背称是受话人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
二、亲属称谓列举1.长辈亲属称谓称呼对象面称背称祖父老爷老爷曾祖母老婆①老婆祖父爷爷祖母婆婆外祖父外爷外爷外祖母外婆外婆称呼对象面称背称父亲达爸达爸母亲妈妈岳父达爸丈人岳母妈丈母丈母娘公公达爸阿公阿公达婆婆妈阿家姨妈(大)姨妈(小)姨(大)姨妈(小)姨姑母(大)姑妈(小)姑姑(大)姑妈(小)姑姑伯父伯伯伯母大妈大妈叔父达达达达舅父舅舅舅母妗子妗子姑父姑父姑父姨夫姨夫姨夫姑奶奶老姑姑婆老姑姑婆称呼对象面称背称姨奶奶姨婆姨婆叔母娘娘娘娘耀县方言中伯父、伯母、舅父、舅母一般都按长幼排序,年纪最大的称“大伯”、“大妈”、“大舅”“大妗子”,其次按长幼称为“二伯”、“二舅”等。
叔父和叔母按长幼排序,称为“达达”“二达”“三达”,也可称“二爸”“三爸”,“娘娘”、“二娘”、“三娘”等。
中国民俗别称大全精品文档10页

中国民俗别称大全一讲月令: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二讲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讲节令: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
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十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讲婚龄:第一年纸婚第二年棉婚第三年皮婚第四年花果婚第五年木婚第六年糖婚第七年毛婚第八年铜婚第九年陶婚第十年锡婚第十一年钢婚第十二年丝婚第十三年花边婚第十四年象牙婚第十五年水晶婚第二十年瓷婚第二十五年银婚第三十年珍珠婚第三十五年珊瑚婚第四十年红宝石婚第四十五年青玉婚第五十年金婚第五十五年绿宝石婚第六十年白金婚五讲年龄:孩提—幼儿时期总角—童年时期及笄—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花信—女子24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喜寿—77岁米寿—88岁白寿—99岁耄耄—80-90岁期颐—100岁六讲时辰: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别称”分别为:子时——“夜半”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初”辰时——“食时”巳时——“隅中”午时——“日中”未时——“日映”申时——“哺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亥时——“人定”。
第八讲 中国称谓习俗

中国称谓习俗一、古今亲属称谓杂谈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
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
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
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
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
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二、古代年龄称谓大全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说略【摘要】别称词的民俗特征是汉语别称词问题的重要方面,它博大精深而又内容复杂,体现着汉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密切关联。
论文从衣食文化、婚丧习俗、神话故事传说、地域方言色彩和隐语特色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汉语别称词与传统民俗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期对别称词领域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有相对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汉语别称词民俗特征文化内涵民俗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
不同风俗习惯既是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也是表现民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态的重要因素。
汉语别称词作为洞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所透析和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民俗清晰、典型而又系统。
试分述如下:一、别称词中的衣食文化习俗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要素,我国自古就有“衣冠王国”和“饮食王国”的美誉。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第一生活需要。
据统计,汉语中有关“吃”的词多达120余例。
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表现力特别地强,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灿烂。
这在汉语别称词中有着突出的体现。
首先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
从五谷杂粮到瓜果菜蔬,从山珍海味到各类饮品,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例如称粮食为“民天”,称饺子为“扁食”,称葱为“和事草”,称墨鱼为“乌贼”,称螃蟹为“横行介士”,称酒为“忘忧物”,称茶为“不夜侯”等等。
其次是构词手法形形色色,多种多样。
有以比喻方式造词的,如称木耳为“树鸡”;有以比拟方式造词的,如称鸡为“长鸣都尉”;有以摹绘方式造词的,如称鸡蛋为“白团”;有以析字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三酉”;有以借代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杜康”,称螃蟹为“尖团”;有以用典方式造词的,如称梅子为“曹公’’,称茶为“酪奴”等等。
再次是命名中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褒贬色彩。
如称枣为“百益红”,称梨为“百损黄”,称酒为“忘忧物”、“销忧药”、“扫愁帚”、“钓诗钩”、“狂药”、“祸泉”、“魔浆”、“腐肠贼”,称清官为“青天”、“铁面”,称贪官为“城狐”、“社鼠”、“民蠹”等等。
同样,反映衣装服饰方面的别称词也非常地多,极富汉民族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色彩。
它们也具有如下几点鲜明的特征:首先,反映了贫富贵贱、阶级差别和身份职业方面的区别。
例如,称高官为“缙绅”是因为“缙”通“搢”,插的意思,“绅”是古人所系衣带的下垂部分,衣带可以插官员临朝奏事时起备忘作用的笏板。
再如,古时候贵族子弟成年时要加冠,所以用“冠者”代指成年人或达官贵人。
又如,古时候汉族人的下衣为类似于裙装的裳,当时的所谓裤子只有套腿而无裤裆,叫“裈”或“穷裤”。
又如,古时候绫罗绸缎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富家子弟称为“纨绔”;贫苦百姓饥寒交迫只能穿粗麻布,所以称“布衣”;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只能穿用粗兽毛编织的褐,故称“褐夫”。
又如,称战友为“袍泽”源自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指长衣,泽指汗衣,均为古时候军人的衣装,故借以称代战友。
其次,体现着古人发式、衣装佩饰和时尚等方面的习俗。
例如,古代男子时兴留发,男孩披散的头发长到一定程度时要向两边分梳,称作“两髦”,这个词后来就成了男孩的代称。
女孩的发式是将头发高高地向两侧梳成树桠形状,像汉字中的“丫”,故而将女孩称为“丫头”。
再如,贵族常佩带的饰物香囊也叫“容臭”,意思是香囊中可以容置各种香草和香料。
又如,古人视草鞋为至贱之物,平凡易得无须向他人求借,故称其为“不借”。
又如,秦朝尚黑色,平民百姓常以黑布裹头,所以秦汉时代把百姓称为“黔首”。
再次,反映了华夏民族与外民族服饰的差异。
例如,“左衽”是少数民族服装的别称,衽指衣襟,古代汉民族服装的衣襟是把以右掩左作为常式的,故而“左衽”即指异民族服装。
二、别称词中的婚丧习俗婚丧嫁娶历来是中国传统习俗中最主要的习俗。
这在别称词中同样有非常突出的反映。
在婚姻习俗中,许多别称鲜明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间的习俗特征和婚姻制度。
例如,婚姻的别称“秦晋之好”反映了战国时代秦晋两国世结婚姻的情形,婚姻的另一别称“朱陈”原为古村名,村中只有世通婚姻的朱、陈两姓。
结婚的别称“结丝萝”则形象地以兔丝子和女萝缠绕难分的情状形容夫妻或情侣间的亲昵。
媒人的别称“月老”源于民间传说中月下老人以红绳联系男女双足使成婚姻的故事,鲜明地显现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红娘”则源于《西厢记》故事中的人物,它体现了以媒成婚的婚俗。
丧葬习俗中的一些别称也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观念和风俗。
例如,汉族人自古忌讳死,怕说死,总是祈望长寿或长生不老,认为只要不说“死”字,死神就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故而常以各种委婉的词语来代替直言“死”字。
古今有关“死”的别称多达600个。
其中源自典籍文献的有“殒”、“殇”、“卒”、“没”、“作古”、“不禄”、“幽沦”、“溘谢”、“百年”、“亡故”、“辞世”、“见背”、“停床”、“就木”、“谢宾客”、“捐馆舍”、“千秋后”、“命归黄泉”、“天年不测”、“寿终正寝”、“溘然长辞”、“一命归阴”、“呜呼哀哉”等等;源自宗教的有“羽化”、“仙逝”、“归西”、“坐化”、“圆寂”、“升天”、“涅槃”、“转世”、“鹤驾西归”、“驾返瑶池”等等;现代通行的有“逝世”、“谢世”、“牺牲”、“就义”、“献身”、“捐躯”、“长眠”、“安息”、“与世长辞”、“咽气了”、“玩完了”、“吹灯了”、“拔蜡了”、“见阎王了”等等。
人们不仅忌说“死”,与死有关的事物也同样忌讳,如称棺材为“寿材”、“寿木”、“凶器”、“长生木”、“三长两短”,称噩耗为“凶问”、“凶音”、“凶信”等等。
三、别称词中的神话故事传说神话传说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也是别称词形成的重要来源。
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是通过别称词才得以继续流传的。
例如,中国的别称“禹域”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相传大禹在平定水患以后,把天下划为九个大州,并指定以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的疆界,因而从此中国便被称为“禹域”了。
再如,称媒人为“月老”也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记载:有一个名叫韦固的书生夜经宋城,遇见一个白胡子老人背靠一个装着红绳的口袋坐在月光下翻检书牍。
韦固就问他是谁,在做什么。
老人说他是天上掌管婚姻之神,正在翻检婚书,袋中红绳是用来系连天下有情人的脚的。
又如,称猫为”虎舅”源自于老虎拜猫学艺的民间故事。
据说,老虎起先什么本事都没有,就跟猫学习技艺,猫也倾力教它,但怕老虎心地不诚就留了个心眼,没教它爬树。
果然老虎觉得本事学得差不多了就不把猫放在眼里了,还要加害猫,猫一看事不好就爬树逃走了。
其他如称太阳为“三足乌”源于“羿射九日”的神话,称月亮为“嫦娥”、“玉兔”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称河鼓二和天琴星为“牵牛星”和“织女星”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称精卫鸟为“冤禽”源自精卫填海的神话,称螳螂为“勇虫”来自“螳臂挡车”的典故。
四、别称词中的地域方言色彩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民俗特点十分突出。
因此,在一些别称词中体现着极为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俗风情。
例如,古时候江南人将小女孩称为“小茶”,皆因江南盛产茶花,茶花的鲜艳与小女孩的容貌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缘故。
而粤闽一带称女孩子为“珠娘”,北方则称为“小妮子”,从中又可以窥见“越俗以珠为上宝”的溺爱和北方民风的淳朴。
再如,笔在古代各地也有不同的称谓。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说:“楚谓之聿,秦谓之笔,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又如,对蟋蟀这种小昆虫,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方言中也有许多不同的称谓,汉代以前楚地人称“蟋蟀”,南楚之间的人称“蚟孙”,明清时代幽州人称“促织”,京师人称“蛐蛐”,济南人称“懒妇”。
其他如火柴的别称“取灯儿”是个流行于华北的方言词;妯娌及其别称“娣姒”、“先后”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区别。
“娣姒”是古称,“先后”是关中一带的俗称,“妯娌”是吴楚一带的俗称。
五、别称词中的隐语特色某些别称词还具有一定的隐语特色,这也是汉民族所独有的民俗。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构成谜语的比喻、借代、比拟、析字等手法已直接演变为别称词的构成方式,不少别称本身就构成这种隐晦式词语的谜面或谜底。
例如,称扇子为“凉友”、称扫帚为“净君”、称老鼠为“子神”、称公鸡为“司晨”、称雪为“天花”、称蚕为“含丝虫”、称妾为“如夫人”等别称都是在对某一事物进行直观感受和主观理解后抓住其最突出的特征通过同义别解的手段概括和描绘出来的。
再如,称酒为“三酉”、称松树为“木公”、称兵为“丘八”、称钱为“金戈戈(“钱”字的繁体为“錢”)”等都是通过把表示某种事物的词按偏旁结构拆析开而形成的。
又如,运用仿拟式造词手段创造的别称词是更换词语中某个语素而仿照现成词语创造新词。
如称鹅为“右军”源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爱鹅的故事,酷爱养鹅的王羲之曾官至右军将军,后世遂以“右军”称鹅;后又推而及鸭,古人尚右,因鸭在鹅下,故仿拟“右军”一词称其为“左军”。
同样,由称岳父为“泰山”而仿拟的岳母别称“泰水”、由古时妇女称公公为“舅”而仿拟的岳父别称“外舅”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又如,传统文化中对不洁不雅或需要禁忌回避的事物也通常采取婉饰的表达方式。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历代帝王的名讳;二是有关死亡、性、排泄或其他不便直说而需要婉言的情况。
这同样形成了大量的别称词语。
如称死为“长眠”是因为忌直言而婉称;称小便为“洒珍珠”是因其不洁不雅而婉称;称月为“嫦娥”源于姮娥奔月的故事,因汉文帝名刘恒,恒、姮同音,为避讳而改称“姮娥”为“嫦娥”;其他如称秀才为“茂才”,称雉鸡为“野鸡”,称棺材为“寿器”,称大小便为“出恭”、“解手”,称便器为“净桶”,称月经为“信水”、“例假”,称男性生殖器为“阳具”、“三寸货”、“不语先生”,称女性生殖器为“阴门”、“鼠俞”、“丹穴池”,称通奸为“偷情”、“私通”、“打野食”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上述别称词语的意义都比较隐晦、曲折,很难一下子从字面上直接明白理解其所指,但它们只是具有隐语的特点,并不等同于隐语。
因为它们不像隐语那样隐秘费解,也不专属于某些社会特殊群体,一般人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不难理解和把握。
以上我们试从五个方面简要论述和探讨了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当然这并不能概括汉语别称词民俗特征的全部内容,而且文中疏漏和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诚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先达的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1、林伦伦等. 古诗文别称词与中国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2、戴鑫等.中华别称类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3、林伦伦.古汉语别称词初探[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7年第3期4、薛迎春.古诗文中“月”的别称词浅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娄国忠.古诗词中酒的别称[J]语文知识,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