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别称之季令和节令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1.立春:咬春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鞭春牛立春日,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

春牛在塑制时,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2.雨水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

撞拜寄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

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

3.惊蛰祭白虎传说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天保佑,不要让白虎出来害人,还用猪肉去喂白虎,以求塞住虎口。

打小人一般在岔路口、桥底、路边、山坡等阴暗的地方进行。

据说这样的地方更有生气,更容易招惹鬼神,约束小人。

虽然打小人也可以在平时进行,但是有特殊的意义,据说在这个惊魂日效果最好。

因为当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害虫和益虫都出来活动了,但是这个时候它们的力量还比较弱,没有形成气候,比较容易打起来。

反派也是如此。

在小人成气候之前给予迎头痛击,可以起到打压、打击小人、让小人远离的作用。

4.春分“竖鸡蛋”“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过于“竖鸡蛋”:选一个光滑匀称、没有冷藏或煮熟过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大头朝下地竖起来。

“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如今这一中国习俗已成为“世界游戏”。

春分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

5.清明祭祀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踏春古时候叫探春寻春。

黄历中的传统节令

黄历中的传统节令

黄历中的传统节令黄历,又称万年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工具,记录了每年的节气、星座、黄历时辰等信息。

在黄历中,传统节令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传统节令是指中国农历中,每月的特定日子及其所指代的节气或节日。

这些节令凝聚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和传承,承载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黄历中常见的传统节令,带您领略中国的传统风俗与文化。

春节春节,又称中国年,是农历新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会迎来这个喜庆的日子。

春节以家庭团圆、祭祖、拜年为主题,期间还有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等庆祝活动。

传统的春节菜肴还包括饺子、年糕、团圆饭等,寓意着幸福团圆和美好的祝福。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每年公历4月4日~6日之间,人们会走进自然、祭祖扫墓。

清明时节,气温适宜,花草繁茂,是人们郊游的好时机。

此外,清明节还是炒青菜、踢毽子等民间活动的传统时节,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热爱。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端午节与龙舟竞渡的习俗相关联,这源于人们希望通过划龙舟来驱赶瘟疫,保佑身体健康。

而吃粽子和挂艾草则是为了驱邪避灾和祈求平安。

端午节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使得这个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月光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最大特点就是赏月。

每到中秋佳节之际,人们会自家院中或户外设立月亮模型、品尝月饼,欣赏皓月,祈求团圆、幸福和家庭的美满。

此外,中秋节还有烧香、拜月、戏曲表演等活动,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的传统节日,也称为登高节。

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等习俗。

登高山,象征着远离疾病,迎接新的一年。

插茱萸是一种祛病辟邪的行为。

同时,重阳节还是提醒人们要关爱老人的日子,人们会走访、陪伴老人,表达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四季节令总结(最全最详细)

四季节令总结(最全最详细)

四季节令总结人们在运用二十四节气从事农业活动的过程中,结合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确立了一些类似节气的日期,或长或短,且具有一定气候特点的时段名称,称作“节令”。

一、春季节令(1)春社:按照民间传统规定,立春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春社这天祭灶,祈祷农业丰收。

(2)春汛:是指桃花盛开时节发生的河水暴涨。

春汛也称作桃汛、桃花汛、桃花水。

(3)倒寒:每年阳历2月份的倒寒天气称为“倒寒”,阳历3-4月份内的倒寒天气被称作“倒春寒”。

二、夏季节令(1)三伏天:三伏是整个夏季气温最高的一段时间。

人们常说的“热在三伏”,意思是全伏都很炎热,并非只是指第三个伏天天气炎热。

原因是每年从春分节气以后,太阳的直射点越过地球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黑夜逐渐缩短,直至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黑夜缩到最短。

地面白天吸收的太阳热量不断增加,远远大于夜间散发的热量,“收大于支”,故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但还未达到最热程度。

夏至后的一个多月,虽然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而白昼仍然长于黑夜,地面的热量仍然在继续积累,到了阳历的7月中下旬,甚至8月上旬,地面热量的积累达到最大极限,出现了小暑和大暑的炎热天气,因此,“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段。

(2)入梅/出梅:江南地区把每年春末夏初时节梅子成熟的一段时间称为黄梅季。

在这段时间,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连阴雨天气,把这段时间的雨称为黄梅雨。

因雨天多,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故又将黄。

梅雨称霉雨,因而“入梅”“出梅”也可称为“入霉”“出霉”。

这一时期气候特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又称这时期为“黄梅天”。

黄梅天的开始日期称作“入梅”,终止日期称作“出梅”。

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每年的入梅日期是芒种节气日后的第一个丙日,出梅时期是小暑节气日后的第一个未日。

按阳历日期计算:入梅日期大致是在6月6-16日,出梅日期大致是7月8-19日。

(3)夏九九:夏九九是形容夏季炎热程度变化的一个节令。

中国古代节令

中国古代节令

中国古代的节令非常丰富,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春节、人日、上巳、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和除夕等。

这些节令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在不同季节里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以及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新年,人们会进行祭祖、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活动。

清明节则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祭拜祖先以求平安吉祥。

端午节则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以驱邪避疫。

中秋节则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

其他节令也各有特色,比如寒食节要吃冷食、上巳节要踏青赏花等。

这些节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同时,这些节令也是人们文化传承和社交的重要载体,通过参加节令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也可以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节日别称——精选推荐

节日别称——精选推荐

节日别称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新春、年节、新禧、岁首、新年、大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灯节。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七姐节、七姐诞、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双七。

中元节(北方七月十五,华南地区七月十四):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吉祥月、施孤、斋孤。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月夕、秋节、祭月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登高节、晒秋节、敬老节、重九节、九九重阳。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又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完冬节。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腊日祭、腊八祭。

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大年夜、除夜、岁除。

【谜材网编辑】。

中秋节别名-

中秋节别名-

中秋节别名?篇一:中秋知多少中秋知多少马上就是中秋了,你除了知道中秋是月圆之夜,大家都要吃月饼之外,还知道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有很多别名,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

中秋是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它不仅正好是秋天的中间,也是八月的中间。

关于中秋的来源,现在主要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因为《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

中国自古就有上行下效的传统,帝王每年祭月的习俗传到了王侯将相人家,然后又逐渐由官宦之家传到了普通百姓之家。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中秋节成为了中国民间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中秋与农业生产有关。

古代中国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秋天到来,正是庄稼丰收的时节,大家为了庆祝庄稼的好收成,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为节。

中国传统文化里对于“秋”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所以,这个庆祝丰收的节日就流传至今。

当然,关于中秋的来源,还有很多的说法。

不管它:中秋节别名?)让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当然,需要设香案,摆上一些时令水果等祭品,这样才有诚意。

四、拜月老。

这一说法让人不得不再提一下七夕节,七夕本是古代妇女乞巧的一个节日,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做好女红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一种什么重要的德行。

但是,现代社会无孔不入的商家生硬把七夕节炒成了“东方情人节”。

而中秋,也有一个关于爱情的说法哦。

大家都知道月亮里不光住着嫦娥,玉兔,还有一位专管人间姻缘的月老。

于是,中秋节拜月老,求爱情,祈祷自己的爱情像中秋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当然啦,中秋作为一项传统节日历经无数朝代流传下来,每个朝代的百姓都会赋予它独特的含义。

但历朝历代不变的是,大家对于美好的期许。

篇二:中国民俗别称大全?中国民俗别称大全,要多文艺就有多文艺!20XX-08-3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每一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仅名称就足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月令、婚龄、花卉等民俗别称,要多文艺就有多文艺!你知道多少,又能记住多少呢?【月令】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别称之季令和节令
1.季令: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2.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