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文化视角下的明代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出入于文献与文化之间的小说研究--读涂秀虹《明代建阳书坊之小说刊刻》

出入于文献与文化之间的小说研究--读涂秀虹《明代建阳书坊之小说刊刻》

文辕陶赟出入于文献与文化之间的小说研究———读涂秀虹《明代建阳书坊之小说刊刻》陶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涂秀虹著作《明代建阳书坊之小说刊刻》2017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十余年来在建阳坊刻小说研究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本书是她多年学术心血的结晶和硕果,是明代小说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之力作。

研究明代小说,建阳书坊之小说刊刻是绕不开的审视对象,因其在明代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对这一论题展开研究无疑可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添砖加瓦。

本书主体部分由导论与正文九章构成。

导论为建阳刻书定下“传承经典、普及大众”的基调。

第一章总论明代建阳刊小说及其地域文化特征。

二至四章分论讲史、神魔、公案三种明代建阳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小说编刊机制及其文化背景。

五、六二章以经典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为个案,展示其建阳刊刻情况及嬗变。

第七章对读《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与《精忠录》,还原历史演义这一附生于历史文献的小说文本的生成过程;《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继《三国志演义》而后出,是建阳书坊组织文人自编自刊历史演义之典范。

第八章以《水浒传》为中心,从读者接受的维度探析建阳书坊刊刻小说简本的传播与艺术价值。

第九章着眼建阳刊小说插图形式,探寻建阳刊小说以上图下文为主的插图形式之源流与传播意义。

从以上内容简介不难发现,该书作者对建阳书坊小说刊刻诸多问题进行了宏观思考及微观研究,至少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尧致广大而尽精微文学研究多元而立体,有内部外部之分,以文学作品艺术价值涂秀虹,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书坊刻书研究。

为兴奋点的内部研究固然重要,以文学生成与发展的摄动力及摄动力彼此间关系为视点的外部研究同样意义非凡。

陈大康先生曾指出,明清小说有作者、书坊主、评论者、读者以及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五个交叉影响、互相制约的因素。

1〇唯有还原这些制约文学的诸多要素的真实历史面貌,我们才能对文学发展的动态过程形成立体而科学的认识。

明代小说理论分析

明代小说理论分析

第三节明代小说批评一、明代小说经典化的原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是明代小说中最为出色的四部作品,这四部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作品现在已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之经典。

通俗小说何以在中国古代能成为经典?实与晚明以来小说评价体系的转化和文人批评家对小说文本的精细修改密切相关,有一个明显的“经典化”过程。

在文学领域,“经典”一词主要表现为作品在接受空间上的“广泛性”和传播时间上的“持续性”。

明代小说无疑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部作品最为出色。

晚明以来,这四部作品被称之为“四大奇书”,成为明代小说之经典,在中国小说史上影响深远。

然而“四大奇书”能够成为明代小说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实与明代小说评价体系的转化和文人批评家对小说文本的精细修改密切相关,它的“经典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层面的鼓吹和改造。

1、评价体系的转化与小说经典之生成在中国古代,以“小道可观”看待小说由来已久,“小道”指称小说的非正统性,“可观”则有限度地承认小说的价值功能,可谓一语而成定评,深深制约了小说发展进程与价值定位,中国古代小说始终处于一个尴尬位置和可怜地位正与此相关。

这一评判小说文体的基本术语经数千年而不变,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小说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内涵。

至明代,小说创作与传播空前风行,“小道可观”这一核心内涵虽然没能彻底改变,但具体到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的评判,评价体系已开始有所转化,这一转化直接促成了明代小说经典之生成。

明中后期以来,随着通俗小说的盛行,文人士大夫对通俗小说加以评判,他们阅读、鉴赏、遴选,并将通俗小说置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予以考察,而在这种考察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脱颖而出,成了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也为后世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且看史料:周晖《金陵琐事》卷一记载李贽“好为奇论”,称汉以来“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汉是《史记》、唐是杜甫集、宋是苏东坡集、元是施耐庵《水浒传》、明是在当时享有盛名的“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集。

“悬置名著”与明代小说研究——以21世纪以来明代小说研究的博硕

“悬置名著”与明代小说研究——以21世纪以来明代小说研究的博硕

定 的研究截 面 , 同样立足于成果统计 的角度对之予 以简单 的总结 和评 价。
以郭英 德 明确提 出“ 悬置 名著 ” 观念 的 1 9 9 9年为界 , 我们不 妨 以 2 0 0 0年前后 的明代小说研究 的学术论文 数量的对 比为参 照 , 管窥 明代小说研究 的概貌 与变化 。 因为博硕士论文写作 的特殊规 范 和要求 , 本文 以之作为学术成果 的代表来考察 。其 中 , 表一的统计 数据来源于 中国知 网博士学位论 文全 文数据库 、 万方博士学位论文数据 库 、 国家图书馆馆藏博 士论文数 据库相关 数据 的综合 , 虽难 免缺漏 , 但基本可 以反映 2 0 0 0 年前后 明代小说研究在博 士论 文层 面上的成果 概况 。①
随着学术 活动和学术成果 的考核机制化 的不断加码 , 功利 因素的裹挟愈发浓 厚 。 而从 文学 自身的原
因看 , 名著作为世代积累传承的经典之作 , 其恒远 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中本就包含着强大 的召唤
功能和解 读空间。内外 因素 的叠加决定 了名著 的研究似无停摆 的道理 和可能 。
“ 悬 置 名著 ” 与 明 代 小 说 研 究
— —
以2 1世 纪 以来 明代 小 说 研 究 的博 硕 士 论 文统 计 为 基 础
贺 莉
上世纪 9 0 年代 中期 , 陈大康 、 郭英德等 学者在古典 文学特别 是 明清小说 研究领 域陆续提 出了 “ 忽略大家” 、 “ 悬置名著 ” 等观念和命 题 。 二 十年 间 , 学界对之有何反应 ? 呼应还是忽略? 忽略有何 原 因及制 约因素? 呼应又有怎样 的表现和新 问题? 本 文将 以明代小说的研究为观照对象 , 选 取一个 特
l 6 1 5

一部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新作

一部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新作

一部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新作《传承中的变革:明代小说的文本流转与接纳》是一部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新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洋教授撰写。

该书通过对明代小说的文本及其流转、传播与接纳的考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文本演进史”,突出了文本在流转中的变异、接纳以及其演化过程所展现的社会历史图景。

本书主体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研究路线及问题意识。

第二章考察了文本在传播中的变异,揭示了小说在刊印过程中所面临的版别变异、修润、篡改等现象,重点探讨了《水浒传》的演变史,以及从《水浒传》到《三言》的另类题材小说演变。

第三章介绍了文本在接纳中的趋同,解析了文本接受时面临的文化属性与文学规范差异,以及如何在融合中实现趋同。

此章以《金瓶梅》与《洛神赋》的案例,分别考察了明代小说在文化消嬉中与文学标准趋同的过程。

第四章探讨小说在演化中的历史图景,挖掘小说在演化过程中所显现的时代变迁,展现明代小说在社会语境变迁下的生命力与时代趋势。

此章主要以《康熙大典》内小说文字的考证为主体,为明代小说的文本演进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考察。

第五章总结了文本演进史的研究价值与启示,指出文本流转跨越文本本身的范畴,带有文化、历史、社会等多重属性,本书的创新和价值在于此。

认为文本演进的研究视角为文学传播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方法上扩大了文学史研究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传承中的变革:明代小说的文本流转与接纳》不仅是一部研究明代小说的专著,更是一部视角新颖的文学传播研究新作。

该书采用全新的研究视角,以文本演进史为突破口,分别考察了文本在传播、接纳、演变过程中所显现的历史图景,展现了明代小说在社会语境变迁下的生命力与趋势。

本书的创新点非常明显,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扩充了文学史研究面,而且在方法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这本书能够对于文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理论与实践启迪。

明清时期的小说艺术和文化表现

明清时期的小说艺术和文化表现

明清时期的小说艺术和文化表现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小说作品,其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经典。

这些小说作品的艺术和文化表现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文化带来了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兴起于明代。

在明代,随着城市和市场的发展,商业出版业得以兴起,小说作品也得以得到普及。

明代的小说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

《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集合了文学、历史、传说等多重元素,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角度审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小说的技艺和形式逐渐得到提升和发展。

在明代后期和清代,中国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出现,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小说作品在艺术和文化表现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这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明清时期的小说特别注重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这对小说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有着重要的贡献。

小说作品往往以一个中心人物或一组主要人物为主角,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儒林外史》中的黄四娘和李盼儿,都是刻画得非常深刻的人物形象。

他们的性格、思想、处世方法等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同时,这些人物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人伦道德和文化传统,成为一段社会文化史的见证。

第二,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还注重语言技巧和意境描述。

小说作品形象描写、视觉构想、情感渲染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让读者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领略到小说艺术的魅力。

例如,《红楼梦》中描写秋日胜景的章回,极富意境和美感,令人陶醉。

而《西游记》中描绘孙悟空与红孩儿巨斗的场面,则巧妙地运用武打和特技描写,形成视觉的震撼效果。

总之,明清时期的小说艺术和文化表现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论明代图书出版对明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论明代图书出版对明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0
1
0
0
万历
16
51
6
3
天启
0
1
0
0
从表1可知:(1)明人陆容(143 6 —1497)云:“宣 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 天下古文之象,愈隆于前已。”f其所谓“今”,当指成 化以来、嘉靖与万历年间。此时官刻较多的是史类书 籍而非经类书籍。清代学者王夫之以“玩”字概括明 代史书的特点g。所谓玩,就是喜而弄之,是为了适应 商业化、娱乐化的需求而生产图书。因此,其所生产的 图书质量堪忧。(2)与史类书籍相比,正统以后官方 经类书籍的刊刻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明初统治 者制定礼律导民、用历代典范为臣民提供殷鉴等文化 政策的导向功能已逐渐失去效用;也可看出明代统治 者在思想领域的控制力正逐渐减弱。
关键词:雕版技术;泛滥芜杂;经典性;异端;集 大成
一、明代雕版技术、文教政策与图书出版的 兴盛
中国 古代 雕 版印刷 术 的发明,主 要始 于大 规 模 文化复制传播的需求、雕版新技术的发明。随着民间
对历书、字书、佛经等需求的激增,以及隋唐之际笔、 墨、纸等物质条件和锤拓、印章技术等技术条件的成 熟,印章技术实现了向雕版印刷术的过渡a。印刷术发 展至五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官方用它印行儒家经典。 其后,历代政府都以刻书印刷为重要的文化建设。明 朝朱元璋开国后,尤重文化建设。
此外,朱元璋在中央建立国子监,诏令天下府、 州、县设立各级学校,以此形成完整的国家教育体系。 其后,成祖朱棣尤其重视从太子到大臣子弟、平民百 姓等以儒学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培养k。值得一提的是, 明代在城乡广设社学,以官立社学发展最为迅猛,如 弘治 十七年(15 0 4)规 定,凡民间幼 童十五岁以下者 均可入社学读书。当时书院教育和社会教化思潮的勃 兴,也推动了社学建设的步伐l。明代图书出版的兴盛 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雕版技术的发达、纸墨和 刻书价格的低廉等,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是明初 统治者对文教(尤其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建设、科举制 度)的重视、免书籍税等政策扶持,为其提供了精神需 求、经济助力。也就是说,书籍的大量出版、完备的学 校教育体系,普遍、快速地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科 举制度的规范和学校教育队伍的壮大,提高了人们对 图书出版物的迫切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图书出版 的兴盛。

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播研究

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播研究

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播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出版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从书籍的题材、数量、品质、印刷技术和空间范围等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

一、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是由官方和民间两种力量共同承担的。

官方出版主要在皇帝及其官吏的主持下进行,一些重要的经史子集、百科全书和史籍等都由官方承办。

其中,《永乐大典》是明代的代表性作品,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共有22158卷,收录了当时的所有知识。

而在清代,光绪年间《大清一统志》的出版标志着清朝的文化成就。

它是一部全国性的百科全书,共1200卷,收录了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方面内容。

民间出版则是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商业路线,以达到某种经济利益的牵引。

在明代,各地的书坊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以北京的白鹿洞书院最为有名,它集书店、书坊、修制、刻印于一体,成为中国的古代图书集中地。

在清代,民间出版的机构更加繁荣,全中国的各种书会、书社、洋务会等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这些出版机构,不仅出版了大量的佚籍,青少年读物、小说、歌谣等,而且还有组织幼儿教育、读书促销、济贫救困等活动,成为中国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一个既漫长又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个时期所 form的文化传承和艺术产生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宝库的丰富和多样化的源头。

尤其在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增强,使书籍的生产和流传更加广泛。

这些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以及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技术明清时期的书籍印刷技术,为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明代的铜版印刷,使书籍的印刷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清代,影印技术开始应用于出版业,使书籍的印刷成本显著降低,更加符合普通百姓的经济承受力。

《虚实之间: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及审美价值》

《虚实之间: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及审美价值》

虚实之间: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及审美价值一、引言明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小说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而明代小说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虚实交融的文化世界。

本文将探讨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二、明代小说及其特点2.1 小说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在明代,小说逐渐获得了广泛传播与阅读,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娱乐方式。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需求。

2.2 明代小说题材与类型明代小说以纪实性和虚构性并存为特点,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类型。

其中包括志怪小说、传奇、笔记体小说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展现出社会风貌和人性问题。

2.3 文人士大夫与坊间流行明代小说既有文人士大夫的创作,也在民间流传。

文人士大夫的小说追求高雅审美与文学品味,而民间小说则更关注娱乐性与通俗趣味。

三、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3.1 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革明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土壤。

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会变革,为小说中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2 士人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明代士人知识分子渐渐从传统官吏角色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自由创作和对现实社会进行揭示。

他们以小说为表达工具,描绘当时社会风貌、谋求自我表达。

3.3 社会思潮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明代特定的社会思潮也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无声之音”的理念与“道古文”,诞生了志怪小说;儒家思想导致了一些以修身治家为主题的传奇故事。

四、明代小说的审美价值4.1 独特的叙事与艺术表达方式明代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魅力。

通过对虚幻世界和真实社会之间转换使用,使读者体验到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情感共鸣。

4.2 对社会风貌与人性问题的揭示明代小说以其对社会风貌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揭示,呈现出一种反映时代矛盾与社会变革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探讨了贫富差距、女性地位、道德观念等议题,引发了读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版文化视角下的明代小说研究
作者:蔡亚平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03期
程国赋教授新著《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10月,以下简称程著)系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2008年1月结题时被评为“优秀”等级,同时被列为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程著本着历史文化与古代小说相结合、文献与理论并重的研究思路,关注明代出版文化与当时小说创作、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试图从出版文化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考察明代小说发展、演变的真实历程及内在规律。

程著共十章,分别论述明代坊刻小说兴盛的原因、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坊刻小说的稿源、编辑与广告发行、插图诸问题,考察明代书坊与小说体制、小说选本、小说流派、小说评点、小说读者与小说刊刻之间的内在关联。

程著特色鲜明,体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此,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研究视角新颖独特。

在刊刻出版业兴起以后,小说作为商品,一般要经历如下的生产过程,即:创作者→编辑者→刊刻出版者→小说刻本→发行者→读者接受。

以往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较多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比如对创作者生平事迹、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的考证,对小说作品的形象塑造、叙事方法、艺术特色等等加以阐述,很少把小说作为商品放在其生产、完成的整个链条中进行考察,置于中国古代出版文化的视角下进行论述。

与诗词文赋等文体相比,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头绪繁多,所以,更多地依赖于刊刻出版。

可以说,刊刻出版业的兴起给古代小说的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书坊及书坊主的介入使小说呈现明显的商品特性;读者阶层的阅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题材选择和创作倾向。

小说刊刻虽然早在明代以前已经开始,然而。

大规模的刊印、经典名著的出版均出现于明代。

明代不仅是小说创作的辉煌时代,同时也是小说刊刻的鼎盛时期。

明人何良俊所撰《四友斋丛说》卷3《经三》指出:“今小说杂家,无处不刻。

”苏州书坊安少云尚友堂崇祯元年所刊《拍案惊奇》的识语也声称:“举世盛行小说”。

由此可以窥见明代小说创作、刊刻、传播之盛况。

明代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绝大多数是由书坊刊刻出版的,有鉴于此,程著从出版文化这一独特视角人手,选择有明一代作为立足点,着力探寻明代书坊、书坊主与小说创作、刊刻、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考察市场、读者诸因素在小说题材选择、小说选本、小说评点、叙事模式、审美倾向、刊刻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明代小说发生、发展的真实轨迹及演变规律,从而开拓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领域。

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这是程著所呈现的一个突出特色。

对此,我们从程著的附录可以看得很清楚。

此书共有五个附录,即:《明代坊刻小说目录》、《明代家刻小说目录》、《明代刊刻小说的部分书坊及书坊主考述》、《明代小说作家吴还初生平与籍贯新考》、《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著作、论文索引》。

著者根据现有材料进行爬梳抉剔,对明代的坊刊小说目录、家刻小说目录均作了详细的梳理,并编撰相关研究著作、论文索引;“绪论”部分详细阐述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从而为本书写作做了很好的材料准备,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除了重视现有材料以外,著者还善于利用新材料,以附录四为例,著者根据邓志谟《得愚集》卷2《答余君养谦》、《与吴君还初》两篇未曾被学界引用、发现的书信,结合吴还初的小说创作,考察吴还初的籍贯,否定学术界建阳说、漳州说、莆田说、常州说等多种说法,确定其籍贯为江西南昌人,其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正因为程著视角独特,材料丰富,所以在此书中,新见迭出。

例如,在第一章《明代坊刻小说兴盛之原因分析》,著者对明代中叶以来崇奢风气的出现、消费文化的崛起与发展给予一定的肯定,认为这种消费文化的浪潮对小说的刊刻与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第三章《明代坊刻小说的稿源》,著者在对建阳、金陵、苏州、杭州等明代小说刊刻中心下层文人与书坊合作编撰小说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后认为,以邓志谟为代表的明代下层文人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史上最早的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否定学术界以清初天花藏主人为最早专业小说作家队伍的传统说法;第四章《明代坊刻小说的编辑与广告发行》从广告的角度揭示“四大奇书”的源流及其内涵,认为“四大奇书”之说应是在明末由冯梦龙与苏州书坊共同提出的,是书坊及其合作者(“坊佣”)为扩大小说发行而采取的广告手段;第八章《明代书坊与小说流派》认为,明代书坊主在刊刻历史小说的过程中体现出“全史”意识(或称“全书意识”),也就是说,他们对刊刻历史题材的故事抱有极大的热情,希望将历朝历代的史实加以演义,编成与正史并传不朽的小说作品,这种“全史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小说流派的产生;著者在第八章还提出小说刊刻、传播过程中“后续效应”等新概念,强调明代神魔小说、情色小说、时事小说等刊刻过程中所呈现的地域特征;第十章《明代小说读者阶层与小说刊刻》根据掌握的大量材料,注重揭示不同时期读者主体构成的变化,对美国汉学家何谷理之说进行辩驳。

诸如此类的新见在程著中屡见不鲜,很多观点均发前人之所未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明代书坊与小说之间也是如此。

一方面。

书坊与书坊主的参与对小说的创作、刊刻、传播起到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明代小说刊刻中存在随意翻刻、删改、作伪等现象。

在本书具体论述之中,著者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既突出书坊及书坊主在小说创作、刊刻、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注意到其存在的不足,例如,在第三章,著者讨论明代书坊主的小说创作,从题材选择、文体特征、艺术特色肯定其成就,与此同时。

也明确指出明代书坊主创作的缺陷与不足(86—100页),这样就使我们对书坊主的创作状况有一个较为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三、研究方法的成功运用也是程著的特色之一。

综观全书,程国赋教授运用的研究方法丰富多样,笔者试列以下较为突出的几种方法加以阐述。

数量统计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加以统计、分析,尽可能做到竭泽而渔,一网打尽,这是著者时时遵循的一条研究思路。

在“绪论”部分,著者通过翻阅大量材料,并进行实地调查,统计出明代坊刻小说的数目共有409种:在随后各章论述中,著者多处采用统计的方法,有时以表格的形式标注,例如,74-75页,统计明代书坊主以购买的方式获取稿源的共有12部作品;87-88页,统计明代书坊主创作的小说21种;206-209页,统计明代坊刊小说选本26种;第八章《明代书坊与小说流派》对各种流派的坊刻小说作品分别加以统计;294-299页,统计明代坊刊小说评点本共76种,等等。

在资料统计的基础上,著者还往往采取归纳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提炼、概括、分类,以第七章《明代书坊与小说选本》为例,著者在统计26种坊刊小说选本之后,将这些选本划分为文言短篇小说选本、杂志型小说选本、白话短篇小说选本等三种类型,分别阐述各自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205-220页)。

比较的方法是辨析事物之间异同的一种颇具说服力的研究方法。

在程著之中,比较研究的方法随处可见。

193—199页,著者探讨明代书坊主与小说回目的关系,将早期即嘉靖、万历时期的熊大木、余象斗与后期即明末的袁于令、陆云龙等进行比较,动态地揭示书坊主在小说回目发展、演变史上的贡献,即使是同为早期的熊大木和余象斗之间,也进行比较;253-257页,著者将《西游记》刊刻前后神魔小说的发展状况加以比较,从而揭示出《西游记》刊刻对神魔小说流派的编刊所带来的典范意义。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程著相当注重对文本的细读,通过细读文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文学研究离不开文本,而以往的相关研究存在不少误读或疏漏之处,试举两例:《明史》卷285《王行传》记载王行幼年为徐媪“日记(小说)数本”,有学者撰《非“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一文(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引此作为驳斥“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的材料之一,实际上,王行生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明朝建国(1368)时。

王已37岁,此事应发生在元末而非明初,不能作为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例证,著者对此加以辨析(330页);又如,194页,著者注意到,《西汉志传》正文卷3有一节回目为《尊太上皇戛封侯》,在原文“戛”字之后有明显涂抹的痕迹,把“羹”字抹掉,其目的就在于使回目从八言单句变成七言单句。

著者从小说文本中拈出这一涂抹事例,论述明代书坊主在小说回目方面体现的自觉意识,颇能说明问题。

这种对文本细读的做法在程著中得以充分体现。

采用出版文化的视角,拓宽了古代小说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考订,构成程著扎实的基础;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使此著立论公允,论述规范。

其结论颇具说服力。

相信程著的出版,对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明代小说的研究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