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简评

合集下载

文学与人文精神演讲稿

文学与人文精神演讲稿

文学与人文精神演讲稿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文学与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

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而人文精神,更是我们在文学中所追求的核心,它包括了人的尊严、人的智慧、人的情感和人的创造力。

今天,我将从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文学对人文精神的启迪以及人文精神对文学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文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

文学是人文精神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人文精神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它激发了作家们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文学形象。

可以说,文学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文学对人文精神的启迪。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深刻地反映人类的生活和情感,激发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文精神的赞美,从而激励我们去追求真善美、追求人类的精神境界。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人文精神对文学的影响。

人文精神是文学创作的灵魂,它赋予了文学作品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

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文学作品才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智慧,成为永恒的经典。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文学与人文精神。

文学不仅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滋养品,更是我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表达。

让我们从文学中汲取智慧,从人文精神中汲取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谢谢大家!。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辅导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1、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诗界革命:黄遵宪(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环境,反对拟古复古。

提倡“我手写我口”)②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③文界革命: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④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主要成就是涌现了四大谴责小说)2、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创刊时间:1915年。

主编姓名:陈独秀3、了解:新文化运动。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4、识记: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①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②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③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④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⑤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5、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文学革命的初步成绩:①鲁迅的《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②郭沫若的新诗,开一代诗风;③《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④《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⑤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

白话文运动的胜利:各种新旧报刊相继采用白话文。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6、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①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②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推崇白话小说;③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把“言之有物”放在第一条。

历史意义: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简评写作要领

文学简评写作要领

文学简评写作要领
罗治武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1(000)006
【摘要】文学简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文体,它是对诗词、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歌词等文学(艺)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等进行简要的评论而写成的议论性文章。

中学生写作这样的文章,要遵循如下要领。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罗治武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一部生动的比较文学关系史——简评《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 [J], 万士才;王勇;孙慧
2.西汉文学研究的新开拓--王长顺教授《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简评∗ [J], 张福安
3.破解五四文学发生的基因密码--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简评 [J], 张荣光;李钧
4.20世纪中国文学的活化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简评 [J], 邬静洁
5.在文脉传承中建构中华文学精神\r——简评《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J], 王玉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 附学术书评的困境及超越

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 附学术书评的困境及超越

引言:为什么要和博士生讨论“学术书评”?之所以要讨论“学术书评”这个话题,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真正学术意味的书评太少,而借题发挥或蜻蜓点水的评论风气渐盛。

对于书籍借题发挥的评论固然不应厚非,但是那不是真的评书,也比较容易写;严肃的、裁断的、商榷的学术书评,却是直接针对学术研究的,不太容易写,如果没有这种书评,恐怕学术难以进步。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们将来是要做学位论文的,而大学里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如果严格要求的话,通常要有一章(或者一节)“研究史”,就论文涉及的这个领域,业已出版的各种论著,作一个述评,说明前人在这一领域中已经做了些什么,做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遗漏和缺失。

说到底,它其实就是对各种论著的短评的汇集,可是,现在很多大学的学位论文,不仅是本科,甚至硕士、博士论文,在这一点上都不够重视。

其实,写好学术书评是很重要的,为什么?第一,这首先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

我曾在清华老图书馆看到陈寅恪的学生张以诚的论文《唐代宰相制度》,陈寅恪先生在前面评语中说,“凡经参考之近人论著(如内藤乾吉等),尤须标举其与本论文异同之点,盖不如此,则匪特不足以避除因袭之嫌,且亦无以表示本论文创获之所在也”。

可现在,有一些学位论文, 由于缺乏这一部分,读者包括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根本无法知道,作者是否超越了其他人的研究,或者是否抄袭了其他人的研究,也不能正确地作出对论文的评价。

如果作者抄袭了,也许可以一时蒙混过关,但终究是在学术道德上有所欠缺第二,给其他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人,提供有关的丰富的学术史资料,使人们了解这个领域的变化轨迹与现状,这才能够凸显自己选题的问题意识所在。

比如研究清代学术史,就需要交代从梁启超、胡适、钱穆一直到余英时、艾尔曼的研究,说明这一百年中对于清代学术的研究,何以形成侧重外在背景与偏向内在理路的两个典型,即台湾东海大学丘为君所总结的“理学反动说”与“每转益进说”,然后再讨论余英时重视“内在理路”的研究方法,和艾尔曼提倡社会史和思想史结合的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在此基础上才能说明你的研究进路和问题意识究竟有什么“创新”的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Ⅰ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应充分体现史的性质,注意与专科阶段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内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因此,必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比《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内容要丰富广泛,对作品的学习要求也有其不同点,是把作品放在史和作家的创作道路中,分析评价其特点、成就和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本课程内容为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史。

现将本课程内容的章节安排以及各个章节的考核目标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1920 )“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黄遵宪等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刊时间(年)、主编姓名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了解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识记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简评文艺复兴运动

简评文艺复兴运动

简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变革运动。

它发生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意大利,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地。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旨在恢复和发展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文学、哲学和科学。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追求。

他们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热爱和研究,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重新燃起了古典文化的火焰。

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

他们追求真实、自然和完美的表现,注重人体结构和比例的准确性,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文学方面,文艺复兴运动为后世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但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艺复兴作家当属莎士比亚。

他的戏剧作品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至今仍然被全世界广泛演出和研究。

哲学和科学方面,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入研究。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发明,揭示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绕太阳运行。

这一发现颠覆了当时的传统观念,开启了现代科学的大门。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文学和科学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

它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它还促进了人类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思考,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革命。

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文化风貌,而且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借鉴,文艺复兴运动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启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试题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试题
1.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出了什么样的论述?你对此的观点有何看法和评价?
2.你是怎样看待“三一律”的?
3.恩格斯对歌德的评论对于我们评论古典作家继承文学遗产有何启示?
4.简论文学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三. 论述题(选作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文艺学专业考生必选第3题。)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一种文学的创造方法,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的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2.结合具体的例证,简论文学风格的形成。
3.试析灵感。
4.列宁对于托尔斯泰的评论综述。
三. 论述题(选作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文艺学专业考生必选第3题。)
1.你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审美性特征的?对于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审美性的失落这一现象,你认为原因何在,应该作何评价?
2.分析《尤利西斯》对《奥德修记》神话模式的运用及其主题的关系。(30分)
四川大学中文系文学概论试题(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
1997年试题
一. 词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形象大于思想; 2.济金根与《济金根》; 3.艺术直觉; 4.游戏说; 5.文学的民族性;
3.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中有一些著名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段落,试举几例并加以分析。
2001年外国文学史试题
一. 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伤主义;2.湖畔派;3.纯诗;4.跨掉的一代;5.黑色幽默;6.复调小说
2.试比较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文学的真实观上的差异。

近古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简评《文化视域中的近古文学研究》

近古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简评《文化视域中的近古文学研究》

Vo 1 . 1 l N o . 1 6
Ar g 2 0 1 3
2 0 1 3年 8月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6 . 0 2 1
近 古 文 学 研 究 领 域 的 新 收 获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3 ) 1 6 - 0 0 6 0 — 0 3
冯 保 善 的《 文 化视 域 中的近 古文学 研究 》 [ 1 ] 作 为
猛, 有将 帅之才 , 义薄 云 天 , 有 壮士 断 腕 的英 雄气 概 ,
江 苏 省 高 校 青 蓝 工 程 中青 年 学 术 带 头 人 培 养 对 象 资 助项 目、 江苏第 二师 范学 院学 术 著作 出版资 助 项 目,
事古代 文学 研究 , 2 O余 年 如 一 日 , 硕果累累, 并 在 南 京 大 学 获 得博 士 学 位 。其 间 , 他 在 古 代 小 说 和 凌 漾 初 研 究 领 域 出版 专 著 多 种 , 发表 了很多 有 分量 的 论文 。
特 点 。宋 元 话 本 小 说 , 民间艺 人 讲 故 事 以“ 人” 为 中
大文化 视野下 的宏 观研 究 ; 他 主要 研 究 通俗 小 说 , 而
学者 。2 0世 纪 8 O年 代 中期 , 他大学毕业 后 , 毅 然 背 井
离乡, 负笈南 下 , 来到六 朝古都南 京 , 师 从 著 名 学 者 陈
又旁及 杂剧 、 诗文 、 散 曲作 家 作 品 , 侧 重元 明清 文学研 究, 又兼及宋 代话本小 说 , 所以 , 他 的文学 史架 构总体 上认 同和采用 “ 三古 七 期 ” 说 , 其 论 著 的 书 名 中 突 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简评
【摘要】近二十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前进,由于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媒介、消费方式的急剧变化,图像艺术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冲击了文学这一艺术的形式,这使得文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研究越来越多转向了宽泛的文化研究,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文学和文化研究关系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文学;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标志了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一些文学教授可能已经从米尔顿转向了麦当娜,从莎士比亚转向了肥皂剧;而把文学研究抛到一边去了” i。

电视肥皂剧、街头舞蹈、服装款式的涵义、电影之中的种族冲突或者观众被赋予的性别主体位置――这一切都被纳入文学的研究范围。

除了传统的文本分析,田野调查、心理分析、定量统计等等方式都被大量运用。

目前为止,这些研究都笼统地得到一个命名:文化研究。

更不少人将文化研究形容为后现代主义以来最富于活力的学术潮流。

某些方面看来,文化研究有点像一场新型的学术革命。

从文化研究开始,学者的研究由精英文化转向了微观、具体、经验和日常的世俗生活,理论不再高高在上锁在学术的殿堂里面,理论想要在日常生活的分析之中重新获得活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当中。

康德认为人有两种认识模式,即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对现象的拆解,不产生新知识,而综合是对现象的综合概括,产生新的知识。

由于新的知识有可能偏离原对象,康德认为分析更具有真理性认
识,而综合则可能偏离真理。

我们可以据此认为传统的文学研究对文学采取了分析的态度,而通过文学将视野转向文化,则是一种综合的态度,分析的态度能够使文学自身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综合的态度则使得文学的边界不断外扩。

从历史上来看,“文学”的定义其实本来就是在不断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界”也是文学研究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文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研究当然也要随之变化。

问题是,“文学”从古至今虽然一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文学之为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文学还仍然有其质的规定性。

如果因为反对本质主义而否认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那就只会把文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变成不可捉摸的或无限泛化的。

把握住传统的文学研究对象,并将当前诸如网络文学、广告词等具文学性的大众文化纳入文学研究视野,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迅速将文学研究边界推至城市建筑等领域,则会造成分析与综合的失衡,反而使得文学研究失去了活力。

换言之,即便是文化研究如果真的有一天取代了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学科分类的研究,那不但是文学研究的末日,也是“文化研究”自身的末日。

那一天还太过遥远。

那么文化研究是否有其方法上的可借鉴之处呢?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

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中将文学研究的方法就进行了基本的区分。

“在文学研究中也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基本区别:一个根据语言学的模式,认为意义就是需要解释的东西,并且努力证明为什么意义会成为可能。

另一个与其相反,它从形式开
始,力图解读这些形式,从而告诉我们这些形式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文学研究中,这是诗学和解释学的对比。

”这种对于文学研究的认识不同于韦勒克《文学理论》中对文学研究进行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划分,而是从对文本研究的出发点上进行了划分,前者以已经验证的经验或意义作为起点,后者从文本出发,力图发现更新更好的解读。

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当我们对文学文本力图采取一种解释的态度时,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视野就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帮助。

无论是现象学的,解释学的,精神分析的还是解构的都有文化的印记,完全独立的文学性阐释自古至今都是无法完全独立存在的。

换言之,即便是原本属于“文学性”的诸多概念也越来越多得出现在如史学、心理学等研究之中。

如果我们的文学研究研究,引入文化研究的这些视角和方法,首先,就能够解释许多虽然重要、但过去未被重视或无法解释的问题。

比如我们研究女性文学,就可以引进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又比如我们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必然碰到华人作家的族群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就有必要引进族群和身份的视角。

其次,文化研究也不断促使我们对那些曾受冷落的文学作品价值进行重新认识,“迄今为止文化研究的发展一直与文学经典的扩大相伴。

如今教授的文学面很广,包括妇女作品和一些历史上的边缘群体成员的作品。

这些作品或被增补到传统的文学课程中,或被作为单独的传统。

” ii
当然,即便我们认同了文化研究在方法和角度上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也不意味着可以拿来就用,文化研究在方法上进入文学研究,
更要严格把关,逐渐吸收入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批评体系当中,做到真正为我所用,而非生搬硬套。

总而言之,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术研究。

文学研究是一种学科建制之中的学术研究,它有自己明确的学科规范,尽管这些规范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研究”则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它建立在对学科体制批判的基础上,寻找学科划分的缝隙和裂痕,并由之展开自己的学术话语。

随着“文化研究”影响的不断深入,它给中国文学研究界所带来的效应也日益明显。

文学属于文化,对文学的理解必然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

但是,如果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挖掘和分析文学背后的文化,这种研究就不再是文学研究,而变成了历史学、文化学的研究。

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文学研究原有的专业课题不仅其创新潜力并未用完,而且由于文化研究所造成的忽视更加剧了其呼唤创新的急迫性。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可以互相借鉴,但不能互相替代;文学研究必须坚持文本这个视角出发是没有错的,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并以审美价值为旨归。

注释:
i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ii乔纳森·卡勒:《文学原理》,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参考文献】
[1]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译林出版社,2008.
[3]乔纳森·卡勒.文学原理[m].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化文艺批评理论[m].台湾生智出版公司,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