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新教材解读 高中历史之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课件 (共109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标培训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教研员培训课件)

高中历史课标培训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教研员培训课件)
(历史解释);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有 民族自信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3)课程结构变化:基于核心素养调整课程结构 三种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和 中国近现代史)
中外历史纲要 基础
课程设置、质量标准、与高考的衔 接
必修 课程
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基础课程,4学分,建议安排在 高一年级,学生经合格性考试达到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 可获得相应学分,可以毕业。
选择性 必修课程
学生在修完必修课后,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择修习。 每个模块2学分,经学业等级考试合格,达到学业质量标 准的水平3或水平4,可获得相应学分。 水平4 是高考命题依据。
• 本次修订坚持问题导向,总结经验,借鉴国际 优秀成果,突出中国特色,努力破解发现的问 题和不足,继承与发展。
2. 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
(1)文本结构变化:新增两个部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说明: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 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 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这三位是一体的。
• 以“时空观念”为例,说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的纵向连续性和递进性
素养
水平
时空观念
水平1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 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 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
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 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 现实的重要性。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

D [根据材料“1921 年 7 月”“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 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粮食税代替余粮 收集制,材料“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 的全部权力’”说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选 D 项;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出现的,故排除 A 项; 材料“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 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 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材料并没有反映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 的危机,故排除 B 项,C 项并非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C 项。]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 230 万 1 300 万
[命题立意] 高考侧重于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 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 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本题从苏联 1970 年计 划完成情况切入,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意在考查考生解读 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 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将“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 张,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因此诸侯王置 办一张“皮币”就得花费较多的收入,这从经济上削弱了诸侯的实 力,故 C 项正确;“皮币”不是货币,因此制作“皮币”不是对货 币加强管理,故 A 项错误;制作“皮币”是经济手段,非文化教育 措施,无法确立思想上的统一,故 B 项错误;制作“皮币”并规定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皮币”,不能实现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故 D 项错误。

人教(2019)统编版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简介课件(共43张PPT)

人教(2019)统编版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简介课件(共43张PPT)
注重核心知识结构的建立
★自主发展:
注重个性发展的生长能力
★社会参与:
注重社会实践中的活动力
二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 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 ? 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 ? 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
高一 地 理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的 位 置 重 要 知 识 点 专 题 一地 球 在宇宙 的位置 重要知 识点【 内容要 点与学 习水平 】
、 宇宙 主 要天 体类
型的名 称 恒 星、星 云、行 星、卫 星、彗 的 天 体是 恒星、星 云。
星、流 星体
其最 基 本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
《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
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
、星 云 同恒 星 相 比 星 云 具 有 质 量 大 、 体 积 大 和 密 度 小 的 特 点 。
、 闯入 地 球大 气的 流星体 、 因同 大气摩 擦而燃 烧产 生的光 划过天 空 这种 现象叫
做 流星 现象 。降落 到地面 的未燃 烧尽的 流星体 叫做陨 星。
、 太 阳是 太阳系的 心天体 八颗 行星、 矮行星 和众多 的太阳 系小天 体等围 绕太阳 运 动 由此 构 成太阳 系。
、填 表 主 要天体 系统
、 太 阳系 八 大行星 运动的 三大特 征 共 面性、 同向性 、近圆 性。

2020届新课标高考历史(全国卷)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第十八讲 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运动(共39张)

2020届新课标高考历史(全国卷)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第十八讲  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运动(共39张)

范文2020届新课标高考历史(全国卷)艺考生文化课冲刺1/ 9课件:第十八讲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运动(共39张PPT)第十八讲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运动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 【课程标准】 ?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 4.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 5.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3/ 9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 【考纲要求和解读】 ?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经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2011、2012年高考中已经两次命题。

依据当今货币特别是美元的地位变化,本课内容在本届高考迎考中十分重要。

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资本的全球流动等。

? 2.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贸易、金融等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成为高考中的高频考点。

近几年在各地高考试题中均有命题,2012、2014年在全国新课标高考卷中已经出现。

今后依然是关注的重点。

主要考查方向有区域集团组织世界各国间加强合作(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对策等。

史,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 【答案】 A ?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 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题干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由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 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故选A。

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课件:第1部分 素养解读 专项提高

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课件:第1部分 素养解读 专项提高

-14-
典题印证 例题(2016天津文综,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 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9-
典题印证 例题(2018课标全国Ⅰ,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 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 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0-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漫画的时间是1953年,主 旨是资源勘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 成,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大力推动经济建设, 资源勘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故D项正确;当时国民经济只是初 步恢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经济建设刚刚开始,还未涉及调整,故 A、C两项均错误;漫画内容无法说明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开始,故B 项错误。
-6-
素养分析 本题立意在于发挥历史学对于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 导向作用。试题缘于教材中的基本历史知识,概述了《墨子》一书 中有关科技方面的论述。解答本题时,联系教材中关于墨子的思想 及代表平民百姓利益的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7-
迁移训练 (2019天津部分区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 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 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关闭 入 第二国次。工出业现革这命一中现,德象国的生主产要力原迅速因发是展德,带国来( 了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一 事实A.与工材业料化“推19世进纪的末速2度0世较纪快初”“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 缺”B相.海符外,故移选民A项导;致B项劳颠动倒力了不因足果关系,与材料“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 国的CD..第战民二争主大使政劳得治动人有力口了输大长入量足国减的”不少发符展,排除B项;C项与材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08页 0108页 0125页 0142页 0174页 0176页 0194页 0196页 0217页 0219页 0248页 0277页 0306页 0335页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2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礼制规范 第二单元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第9课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第三单元 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 第12课 毛泽东思想 第14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第15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9课 发展中的新上海 第20课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第22课 现代史学名家 第23课 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 第25课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第26课 佛教

2020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课件(共30张PPT)

2020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课件(共30张PPT)

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 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 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与儒家思想 【解析】通过“王”字的起源与历史演变,引出中国文字之源甲骨文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1969年登月)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1955-1975年)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1550年以前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1551—1722年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1723—1861年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1862—1911年
C.②④
D.①③
松江市镇数量 59 113 167 369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城市的繁荣(明清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多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商人地 位提高无直接关系,故①错误,②正确; 据表可看出1862—1911年市镇数量明显增多,这与近代列强侵略,开放通商口岸 有关,故③正确; 材料中时间是1911年,这时并未建立民国政府,故④错。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取消等级身份制 【解析】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 打破了原来的等级身份制,废武士特权,有得于推动四民平等, 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9课 辛亥革命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9课 辛亥革命

(3)三民主义的提出 ①孙中山提出的“_驱__除__鞑__虏_,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民__报__》__发刊 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___民__权___、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 民主义”。
(4)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_革__命__运__动_的发展,孙中山组织 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的广州 _黄__花__岗__起__义___引起了巨大震动。
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__由__和__权__利。 (5)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
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 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__命__势__力__,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 愿望,诱使其展开___和__议___。 (2)在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 袁世凯赞成___共__和___,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3)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_革__命__党___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 的清政府施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_《__清__帝__逊__位__诏__书__》_, 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4)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 成果就这样落到_北__洋__军__阀_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2.武昌起义 (1)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__军__工__程__第八营打响 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
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__湖__北__军__政__府__,推黎元洪为都督。 (2)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希望的课程观
经验课程观:学生全面发展 目标达成课程观: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标准
“基于标准”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以课程标准为学 校教学质量问责的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教学评价结 果解释的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学校教学改善的目标。
“基于标准”要求教师在备课与教学时要有课程标 准意识,以课标为依据去行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 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
备课时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你是先看课本、课标?网络资源、教 辅读物?
按照课本进行教学的缺是什么? 什么是教材分析? 怎样上好一堂课?有没有标准?
传统备课
传统备课的重心是在分析教材、梳理知识 等方面,备课的内容是预设的、静态的, 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忠实执行预设的教案, 强调教的设计,要求教师“教教材”。在 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只设计 了教法,忽视了学生的学法。
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 展现的是教师个人素养 基本遵循凯洛夫模式
传统备课往往是教师凭着自己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及教学经验、主观意愿来制定教学 方案。传统备课内容一般分为“三备三写 ”,“三备”即备教材(即课本)、备教 法、备学生,“三写”即写学期教学计划 、写单元教学计划、写教案(也有人认为 是写学期教学计划、写教案、写教学心得 )。其中备课的关键点是备教材。
两种备课思路
一是以传递课本知能在哪里?方法在哪里? 什么是解题技能? 什么是历史学习方法? 活动教学的本义是什么?
传统备课翻版
遵循凯洛夫模式 遵循三中心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落实知识点,理解知
识来龙去脉 利用微课件、导学案:理解或落实知识点 学生活动:围绕知识点
传统教材分析
为了确定教学内容,落实知识点、梳理线 索,突破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方案和选 择教学方法,更好地教好教材。
传统教材观
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 从课本中能够确定教学的知识点 教材重点就是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就是学习课本知识 如果没有教材,我教什么?我如何确定教
学内容? 课本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 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 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 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 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思考: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教师对教材文本依赖的原因
第一,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误解。 第二,查找、选择文献资料的困难。
第三,历史是一种解释与认识,需要教师 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
平时教学任务重、家庭琐事多,一般不愿 意花费太多的业余时间进行备课,对课改 要求不知所措。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正 确历史观教育,不犯原则性的错误,最保 险的办法是不要超出教科书内容。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 教学设计模式无论怎样变化,均离不开四个基本要
素: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或方法以及教学 评估。 基于目标进行设计,而非基于课本
教学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思考四个问题: 1.教学设计的对象是谁?(学习者的特征) 2.你想让学习者学会什么?(目标) 3.如何最有效的学习学科内容和技能?(教学策略) 4.如何确定学习效果的达到程度?(评估过程) 这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新课改下,教师备课的出发点是什么?
新课程观下的教材分析
课本只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用来教 学、学生用来学习的一种媒介。
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书,是一种课程资源。 教材分析不是教学内容分析,不是梳理教
材知识脉络、落实知识点。 教材分析的目的分析课文表述与课标要求
之间的差距,为教学目标设计服务,思考 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为什么不能从教材出发进行备课
课本呈现的是知识,课改要求发展核心素养 学习历史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课本难
以呈现 课本叙述知识的难度系数大体相同,按照课本进
行教学,初中三年、高中两年的教学难度水平将 雷同
某些课本内容编写不理想
某些课本表述存在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单元一第2课的“学思之窗”有这样 一个设计:
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秦始皇认为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 大,有损皇帝的权威。故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 个性。
《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
卢生说始皇曰:“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 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行所幸, 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 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 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 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 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 在。
影响较大的教学设计模型:迪克和凯瑞 模型
进行教学 分析
修改教学
评价需求 确定目的
编写绩 效目标
分析学习 者和环境
开发评 价方案
开发教 学策略
开发和筛 选教学材

设计并实施 教学的形成
性评价
传统备课的基本思路
课文标题 课文子目标题 子目之间的关系,能否合并、重新排列 按时间顺序思考教学内容顺序 按因果顺序思考教学内容: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根据主题、课本内容思考重点 根据原因、性质、特点、意义,思考难点 查找资料,思考如何讲述、提问、引导 历史事件诸要素 考虑语言表达、趣味性
基于标准的改革
强调目标(核心素养)的达成 目标指向:技能、方法、态度 每一节课都要有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教学呈现递进式发展
知识——短期目标,一节课可以完成的目标 技能、方法——中长期目标,短时间难以获得
新教材观
教科书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 只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用来教、学 生用来学的一种媒介,教科书在很大程度 上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书,是一种课程资 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主动全 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