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锦文化PPT

合集下载

三亚黎族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三亚黎族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黎族建筑文化
• 黎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 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 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
2006年黎锦技艺终于被国 家文化部列岛,逐 渐登上全国的舞台,并且开始在世 界级的文化展览中崭露头角……

宣传海南黎族独有的文化,拯救濒 临失传的黎族文化,能够使更多的人, 领略并了解海南黎族的风情,继而成 为黎族文化的支持者和传播者,能够 使已绵延了千年的黎族文化继续辉煌 而渊长的流传下去。

黎族人口数为 1,247,814。以农 业为主,妇女精 于纺织,“黎 锦”、“黎单” 闻名于世。
• 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 岛内河流纵横,古时岛上森林密布,野生 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黎族服饰、饮食、 居住、交通及生产生活方面等习俗文化形 成的基本条件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 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 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 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 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 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 “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 称为“黎谣正调”。
图案设计
• • • • 灵感来源: 椰子树 沙滩 阳光
T恤设计
情侣旅游衫 款式:T恤 颜色:白色 青春富有活力
谢谢观看
• B09服装设计与工程 B09服装设计与工程 • 林佩燕 • 22号 22号
•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 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著名的 “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 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
黎族的服饰文化
三月三爱情节
•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 的盛会日子。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 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 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 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 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 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 日。

海南黎族文化

海南黎族文化

海南黎族文化黎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也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现有人口一百三十余万。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布依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

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

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

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

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

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

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

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

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调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

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打竹舞'来。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

我们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一、黎锦的历史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

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

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

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

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

“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

……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

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

黎族文化简介 ppt课件

黎族文化简介 ppt课件
黎族文化 简介
LIZU BY HAINAN
人规162 吴鹏 蔺子炜
01. 黎族概况 03. 黎族信仰 05. 黎族建筑
目录
CONTENTS
黎族文化 简介
02. 黎族族源 04. 黎族饮食、服饰 06. 黎族艺术
黎族概况
黎族概况
•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 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 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 宗教阶段
黎族信仰
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
黎族信仰
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黎族 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每个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黎族的图腾有动物图和植物图。动物图腾崇 拜主要有龙、鱼、鸟、狗、牛、猫等崇拜。植物图腾崇拜主要葫芦瓜、木棉和竹子等
•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琼中、五指山等中部南部县市,其余散 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
•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总人口数为1463064人 • “黎”是他称,是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西汉以前曾经以 “骆越”,东
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南方的一 些少数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岛黎族的远古祖先 • 黎族称汉族为“美”,意即“客”,他们以汉人为客人,自己则以土著 自居。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等差异有“哈”、“杞”、 “润”、“美孚”、“赛”等不同的自称,但在对外交往时一般都自称 为“赛”,赛是其固有的族称
语言学
从语言系属来看,黎语与源于古代越族的壮、布依、侗、水、傣等族语言同属于汉
藏语系壮侗语族,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都有显著的共同特征。从此方面可以推定 黎族与壮、布依、傣、侗、水等民族有着共同的族源

海南黎锦文化PPT

海南黎锦文化PPT
传说中的创世神教会了黎族妇女织锦的技艺,从此黎锦成为了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代代相传。
黎族的历史和传说为黎锦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每一件黎锦作品都充满了故 事和意义。
黎锦在黎族生活中的作用
黎锦在黎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实 用价值,它不仅是美丽的工艺品, 也是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黎锦被用于制作各种服饰、头巾活带来了丰富的视
旅游纪念品
黎锦制品如围巾、披肩、抱枕等成为热销的旅游 纪念品,丰富了旅游市场的产品种类。
3
景区展示
在海南的景区和博物馆,黎锦的展示和现场制作 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环节,增加了游客的参与度 和满意度。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文化交流使者
01
黎锦作为海南文化的代表,多次参加国际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
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缺乏市场推广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手段,黎锦 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高,难 以获得广泛的消费群体。
保护意识不足
部分地区和民众对黎锦文化保护的重 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保护和传承 的意识。
保护措施与政策
政府支持
建立传承人制度
政府应加大对黎锦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 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传承人开 展技艺传承活动。
02 海南黎锦的制作工艺
纺线工艺
采集原材料
晾晒与储存
海南黎锦所用的纤维原料多为野生或家种 植物,如剑麻、木棉、葛藤等,通过浸泡 、晒干、剥皮、绩丝等工序制成纤维。
纺好的细线需在通风处晾晒干燥,然 后储存备用。
纺线
将制成的纤维通过纺轮旋转产生的离 心力纺成细线,这一过程需经过多道 工序,如去杂质、合并纤维等。
觉效果。
黎锦还是黎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 体,通过织锦技艺的传承,黎族 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得以延续。

少数民族黎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黎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06 黎族民俗文化的现状与传 承保护
现代社会中黎族民俗文化的地位与影响
文化地位
黎族民俗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文化多元性。
社会影响
黎族民俗文化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其独特的艺术表现、生活习俗 和社会组织方式,为现代社会提供了 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吸引力。
03 黎族的节庆与习俗
重要节日:三月三节
01
02
03
节日意义
三月三节是黎族最重要的 传统节日,也是黎族农历 新年的开始,被誉为“黎 族春节”。
庆祝方式
节日期间,黎族人民会举 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 歌舞表演、传统体育游戏 、祭祀仪式等。
特色食物
三月三节期间,黎族家庭 会制作传统美食,如糯米 饭、竹筒饭、糍粑等,以 及特色的酿酒。
04 黎族的民间艺术与音乐舞 蹈
黎族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价值
1 2 3
口头传统
黎族民间故事主要通过口头传承,是老一辈向年 轻一代传递历史文化、价值观和生活经验的重要 方式。
生活智慧
黎族民间故事中蕴含丰富的生活智慧,如勤劳、 诚实、团结等,对黎族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传 承具有重要意义。
多样性
黎族民间故事题材多样,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反 映现实生活的故事,展现了黎族人民丰富的想象 力和创造力。
感谢您的观看
黎族的音乐与乐器
音乐风格
01
黎族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山歌,也有欢快的舞曲,体现
了黎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乐器种类
02
黎族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独弦琴、口弓、鼻箫等。这些乐器
制作精美,音色独特,是黎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活动
03

海南黎锦

海南黎锦

黎锦的工艺
黎锦分为纺、染、织、绣四大工艺。 纺主要是采摘木棉或者野麻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 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再织成布。 染是使用天然的植物作为原料对布进行染色。 织主要使用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 一种十分古老的织机,与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 用的织机十分相似,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 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 标志。 绣 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他们绣出的图造型精巧,完 全不亚于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
• 3、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生产黎锦的产品过于 单一,实用性不高。 • 4、没有一个实体化的大众品牌。没有系统化的管 理模式和生产理念。 • 5、对黎锦的宣传力度不到位,许多人都不了解黎 锦是什么东西,能购买到黎锦的渠道途径太少。 • 6、目前只有一家公司是对黎锦纺织进行开发的, 并没有具体吧黎锦打造成一个牌子,在海南知名 度小
什么是黎锦 • 来海南旅游很多人知道海南有天涯海角、 亚龙湾这样美丽的景点,知道有芒果、菠 萝蜜这样美味可口的热带水果,知道椰壳、 贝壳等手工艺品,却很多人不知道海南还 拥有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 • 黎锦是黎族人民黎族织锦它体现黎族妇女 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 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它一定也是 你来海南游玩不能错过的精彩。
(四)、后继缺人,原料匮乏。
• 年轻一代人学习黎锦越来越少,原材料木棉的种植也很匮 乏。
(五)只有一家公司进行开发,没有企业化,没有成立品牌, 没有形成经济效益。另外黎锦的购买价格太高,没有得到 广泛购买和宣传。
而且黎锦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要结合现代元素,创新黎锦,成就其独特之美。对黎 锦的制作材料、制作工具、成品种类、使用范围进行合理、 科学的开发。形成一条独特创新的产业链,这潜伏很大的 经济价值。

黎族文化(共10张PPT)

黎族文化(共10张PPT)
最早的超短裙---润方言区黎锦短裙
黎族妇女的“雕题”
现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区 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 “雕题”的文面、文身 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 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 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 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 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 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 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 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 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 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 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 见到
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 异,黎族自称有“哈”、“岐”、“杞”、 “美孚”、“赛”. “润” 。其中哈方言和
美孚方言分部最广(见左图) 目前海南岛一共有6个黎族自治县,分别
为琼中黎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 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已经超过3000年, 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 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 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服饰异彩纷呈, 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 被”)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 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保亭黎苗族自治县.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 逢年过节,在孝黎地区的中老年妇女还有喜嚼槟榔的习惯。 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绣花头巾,上衣无扣对胸开襟,显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裙是由各种丝线制成的。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它是原始的干栏式的住宅,门开左右形如船而得名。 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 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 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逢年过节,在孝黎地区的中老年妇女还有喜嚼槟榔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形纹
主要有婚礼图、舞蹈图、青春幸福图、百人图、丰收欢乐图、 人丁兴旺图、放牧图、吉祥平安图等,它寄寓了人们对生育繁 衍、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黎族妇 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 黎锦 黎锦 艺创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反映在织物上,使 图案造型具有可视性和艺术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主 要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 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亲以及送彩礼和拜堂等活动场 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 的画面。其场面开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 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黎锦
(黎族织锦)
黎锦,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有悠久的历史。产于海 南岛的黎族居住区,《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 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范成大《桂海 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 “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
• 用途

• 工艺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 线为辅交织而成。东方、昌江地区黎族 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 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 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 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 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纺织、 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 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 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
动物纹
主要有龙凤、黄猄、水牛、水鹿、鱼虾、青蛙、乌鸦、鸽子、蜜蜂、 蝴蝶等,其中,龙纹、青蛙纹最为常见。龙纹是流行在白沙、琼中一 带最为普遍的黎锦图案,反映了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吉祥、幸福 和美好的象征。青蛙纹图案在民间流传很广,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 青蛙有表达母爱和避邪的功能。反映在服饰上的蛙纹有严格的对称结 构,图案以“田”字形纹样为主体,中间有四只具有抽象性的青蛙纹, 用动和静的对比手法,显示青蛙在田间生活的主要特征,画面充实, 节奏协调。有的地方的青蛙纹样,采用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把青 蛙前腿省略,后脚加长,表现出青蛙跃跃欲跳的神态,图案构思大胆, 造型简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发展
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 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有纺、织、 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 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 走兽和人物等丰富图案。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中原无可 拟。“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 美。 古时中国南方各地的棉花是由原产地印度、南美等地通过海路 经海南岛等地传入。
图案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 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 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 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 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 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 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 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 内外学者称誉的持黎锦 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 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 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 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 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zhu)麻纤维,及分别来 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 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 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 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 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 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 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 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 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 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
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 • 今海南通什专设有“黎锦研究所”从事 研究和生产。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 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 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 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 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 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各地黎 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 • 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 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 • 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 称。
• 特点

品种
黎锦的品种有妇女统裙、上衣、裤料、 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 等。黎锦的图案有马、鹿、斑鸠、蛇、 青蛙、孔雀、鸡以及竹、稻、花卉、水、 云彩、星辰等100多种,大多由简单的直 线、平行线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 何图形构成。在色彩上,善于运用明暗 间色,青、红、黑、白等色互相配合, 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
• 植物纹
• 主要有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竹叶花等花卉,以及藤、树木、青草等。 常见的有木棉纹、花草纹等。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黎族妇女普 遍喜欢用木棉纹样做为织锦纹样,图案以木棉树为主,有根部、分枝,分枝 下有钥匙纹(又称“任意花”),还有花和绿叶,以此象征根深叶茂,家庭 美满幸福。花草纹流行于五指山地区一带服饰图案纹样,图案以长柱形花纹 作族系标志,整体纹饰近似汉文的倒“巾”字形,上有野草和菱形连续纹样。 寓意根深叶茂,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 是利用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的纹样,以抽象的图案表 现在服饰上,反映出原始思维的某些特征。其内容丰富,色彩美观。 主要有煮饭、玩球、纺织、农耕、扁担、禾叉等。这些纹样大多是黎族妇女 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理解,凭借自己的艺术想象,加工创作出来的。 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雷电、水火等。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对自然 的崇拜一直影响着织锦图案的发展。 有喜字、福字、禄字、寿字、万字等。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织锦图案 因受汉文化的影响,有些图案逐渐采用汉字符号。这些汉文字体服饰上,反 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 几何纹
• • • •
• 日常生活 • 自然现象 • 汉字符号纹样
历史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 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 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 地。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 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用黎族织锦和单、 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 上面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 镶嵌珠宝的筒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润方言区 (白沙一带)黎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 以说是最早的超短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