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近年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推广。
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增强了抗逆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进行探讨,从新品种选育、生产技术与政策措施等方面综述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现状。
一、新品种选育方面的进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主要得益于新品种的选育。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不断推出具有高产、抗病、耐旱、耐寒等优良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在高产方面,通过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杂交,科研人员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亩产量显著提高,甚至超过了传统品种的两倍以上。
不仅如此,这些新品种还具有抗逆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率。
在抗病和抗虫方面,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技术,成功选育出一系列抗病、抗虫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真菌病、抗细菌病和抗虫害等特点,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此外,在耐旱和耐寒方面,科研人员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通过对耐旱和耐寒相关基因的筛选和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成功培育出了多个具有耐旱和耐寒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气候异常的年份中表现出色,保证了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二、生产技术方面的推广除了新品种的选育,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建立适宜的生产技术体系。
在实际种植中,科学的生产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种植效果。
首先,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种植中提出了精密育苗、穴播和覆膜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杂交水稻的苗情更加统一,根系更加发达,为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的施肥上提出了秧肥与追肥的结合,并在追肥过程中注重钾肥的补充。
这样可以保证杂交水稻生长全程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此外,杂交水稻的栽培需要合理的水肥管理。
科研人员提出了定量灌水、定时灌水和定刻灌水的技术,确保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水分的供应,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种子生产与经营课程论文姓名:颜寿班级:农学11-1学号:20116102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颜寿(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本文围绕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调节、父母本群体构建、父母本花时调节与授粉、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介绍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以及杂交水稻混播、机械采粉贮粉与授粉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水稻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杂交水稻制种应向基地规模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也称水稻异交栽培[1]。
从1973年实现籼型三系配套后,各地组织大批技术力量对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进行研究,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制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种产量逐步提高,使三系法杂交水稻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湖北石明松在粳稻品种中发现了光敏核不育材料,至80年代中期,全国组织水稻育种工作者协作攻关两系法杂交稻技术,90年代初期进入了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研究与实践。
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1.1 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技术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是杂交水稻制种成败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所配杂交组合的父母本生育期相差大,使得父母本花期相遇难度大。
由此重点围绕父母本生育期温光特性、叶片生长特性、幼穗分化发育特性开展研究,提出了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的“叶龄差法、有效积温差法、播始历期差法”,并分析了3种安排方法的实用性,进一步指出以“叶龄差法为基础,以有效积温差法和时间差法作调整”的应用原则。
但是,在制种过程中尽管按以上方法安排父母本播差期,由于亲本生育期除主要受温光条件影响外,还受秧龄长短、秧苗素质、肥水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常使父母本花期不遇或相遇不理想。
因此,研究了“幼穗剥检法、叶龄余数法、对应叶龄法”等花期预测方法,其中“幼穗剥检预测法”简便、直观、可靠,被广泛采用,成为预测父母本花期的主要方法。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水稻的育种工作也变得越发重要。
水稻的杂交育种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种方法,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更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
本文将重点对水稻杂交育种方法进行浅析,并展望未来水稻杂交育种的发展方向。
一、水稻杂交育种方法1. 选择亲本水稻的杂交育种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亲本。
一般来说,亲本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品种的要求进行选择,一般选择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作为亲本,同时还要考虑到亲本的亲和力、不育系的选择等因素。
2. 不育系的选育在水稻杂交育种中,选择不育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不育系是指在其细胞发生某种程度的不育现象,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受精和胚胎发育。
根据不育系的来源和遗传特点,可以分为显性不育系、隐性不育系和细胞核不育系等。
选择适合的不育系对杂交育种是至关重要的。
3. 杂交组合的选择在水稻杂交育种中,要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
不同的杂交组合对一些性状的表现可能有较大影响,因此要根据目标品种的需求和亲本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
4. 人工授粉水稻杂交育种需要进行人工授粉,通过人工将雄性不育系与雄性育性系进行结实,从而获得大量的杂交种子。
人工授粉需要技术,需要保证不育系与育性系的结实率,保证杂交种子的质量。
5. 混合后代的筛选获得杂交种子后,需要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
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进行繁殖,逐步选育出符合目标品种要求的优良品种。
1.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杂交育种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优化。
比如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更精准地进行亲本选择、不育系选择、杂交组合选择等步骤,提高育种的效率和精度。
2.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非常前沿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精准地对水稻的基因进行编辑,从而实现对水稻性状的精准调控。
基于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中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占总面积的半数以上,而水稻的粮食生产也将决定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导致农村劳动力缺失,农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又非常大,为了弥补生产力的缺失,机械化生产则成为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必然趋向,从播种到育秧、移栽以及收获等各个流程都依靠或借助机械设备完成,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缺失问题,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投入。
一、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1、杂交水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术对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来说,混播制种通常将生育期的父母本种根据既定的比例进行混合,之后进行播种,根据传统水稻机械化生产流程实施育秧和移栽、直播等流程,选择飞机喷施的方式施洒赤霉素,授粉主要以人工干预方式实现,而杂交水稻的稻种收获及分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除草剂敏感基因导入父本法。
这一方法需要保证杂交稻恢复系导入除草剂敏感基因,在父母本混播群体始穗期通过除草剂的喷洒让具有除草剂敏感基因的父本在完成授粉之后死亡,而此时母本由于未具有除草剂敏感基因,可以进行授粉和结果,待母本授粉结果并成熟后进行收获;②抗除草剂基因导入母本法。
将除草剂基因导入至不育系,父本选择普通恢复系,在进行混播且群体扬花期10日左右后进行除草剂的喷施,转抗除草剂基因的不育系会产生除草剂抗性并正常生长,子房获取充分的养分后提高种子的饱满度。
恢复系能够进行自花授粉,但会因为除草剂的影响无法结果。
即便恢复系基部会重新抽穗,也会由于发育过程缓慢而被推迟,在收获期时不会结果,在收获过程中会被扬弃,因此可以进行正常机械化收获;③稻壳颜色标记法。
选于褐色颖壳不育系,和颖壳颜色正常的恢复系进行混播,父母本混播在成熟并且收获完毕时,利用色选机分选母本上结杂交稻杂种和恢复系种。
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长,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水稻品种改良,以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其中,杂交水稻是一种重要的改良手段,因其高产、高抗、高品质,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水稻生产中。
本文将从杂交水稻的原理、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杂交水稻。
一、杂交水稻的原理杂交水稻是指通过在品种间进行人工杂交获得新的水稻变种。
在正常自然条件下,水稻属于自交芒果,也就是可以自我授粉。
但由于自交选育中会导致品种的基因单调而失去生命力,因此需要进行杂交。
杂交水稻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通过配对杂交,使两个不同的亲本品种结合,产生第一代杂交种;接着是通过选择、筛选和后代选择,选取产量、质量等优良特性更好的优良杂交种;最后是进行若干代选择和配组,使优质优良的杂种稳定下来。
二、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自从1973年中国的袁隆平教授在华南稻作试验站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以来,杂交水稻的研究与转化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内外的科学家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保存、育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具体来说,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杂交水稻的基础研究为了更好地了释水稻的性状表现及其机制,科学家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已经资深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遗传变异性和表观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他们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很多扰动杂交效应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显著地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水稻的抗逆性能等特征。
2. 杂交水稻的繁育技术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繁育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中,需要保证杂交种的杂交率、配对率和穗数等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科学家研究了许多繁育技术,包括穗花抽穗、花粉处理方法、配对杂交技术、细胞学分析方法等。
这些技术在杂交水稻的种植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3. 杂交水稻的品种选育杂交水稻的品种选育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许多优秀的杂交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抗逆、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研究展望

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研究展望作者:伍兰萍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4期摘要: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13亿人口的半数以上是以它为主食,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及消费国。
但我国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人口在增长,土地面积在减少,这就促使必须不断的提高有限土地耕种杂交水稻的产量。
本文就盐城地区的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研究展望,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杂交水稻;现状;突破;展望中图分类号:S511.5 文献标识码:A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及消费国。
但是随着当前水稻种植面积的逐渐减小与人们对水稻需求的不断加大,提升水稻杂交育种,加大水稻生产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已经经历了20a,实现了3系配套水稻革命,水稻育种已经实现了本质化的转变。
1 杂交水稻发展现状1.1 3系法杂交籼稻组合的育成江苏盐城已经对3系法杂交籼稻组合的育成进行了深入发展及应用,在对杂交育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江苏盐城实现了杂交水稻的组合,成为了南方稻区杂交籼稻组合输出的重要区域。
江苏沿海地区研究培育出了特优559并在1996年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第一个由于汕优63的品种,并开始在江苏盐城广泛培育生产。
3系法杂交籼稻组合的育成从根本上提升了江苏省的水稻产量,其试验地区平均产量的达到592kg/667m2,产量明显高于汕优63,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达到显著水平。
生产试验田的平均产量达到577kg/667m2。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对3系法杂交籼稻组合的育成进行深入研究及应用,逐渐形成了丰优香占、协优 559、丰优 559等组合。
1.2 3系法杂交粳稻育种得到突破当前江苏区域的3系法杂交粳稻育种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
3系法杂交粳稻育种已经打破了传统限制,其杂交中粳稻9优138明显提升了江苏盐城的水稻产量,水稻生产效益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3系法杂交粳稻育种粳稻9优138在试验田中平均产量的达到595.7kg/667m2,生产量明显好于同期其他品种。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与发展趋势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与发展趋势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不同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使得其子代具有优良的基因特点,从而得到高产优质的稻米。
杂交水稻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育种技术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不育系杂交和恢复系杂交。
不育系杂交是指通过研究和选育不育系,使其与另一不育系或普通本杂交,产生新种子,这种新种子具有优良基因特点,但其自身无法进行自然繁殖。
恢复系杂交是通过选育与不育系配对的恢复系,使其与普通本进行杂交,产生新种子,从而得到具有优良基因特点的水稻品种。
恢复系杂交相较于不育系杂交操作简单,同时可以利用自然繁殖,减少生产成本。
杂交水稻的发展趋势杂交水稻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未来的发展,仍将继续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传统育种技术慢慢被基因编辑技术所替代,未来杂交水稻的育种也将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
通过编辑水稻基因,使其具有更强的耐性和抗逆性,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当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入杂交水稻的育种领域。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育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杂交水稻的育种成为了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
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将水稻的外部影响因素与内部基因进行结合,通过提取出数值化的特征,达到预测和优化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优化杂交水稻的种植环境未来,优化杂交水稻的种植环境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环境因素对其影响非常大,因此在优化种植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借鉴不同地区的种植经验,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也能够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和发展趋势将始终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内容,未来仍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同时,各国科学家和农业生产者也将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使其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杂交作物之一。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稻的杂交育种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使得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不断提高。
本文将对水稻杂交育种方法进行浅析,并展望未来水稻杂交育种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1.自交系法自交系法是最早的一种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其原理是选取优良品种进行自交,使得新品系固定。
然后,选取优良自交系进行配制杂交组合种子,以产生更高产、优质的杂交后代。
自交系法产生的自交系稳定性高,但缺点是致密的种源结构及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
2.单交法单交法是一种较早的人工授粉杂交法,可以考虑到互补基因的灵敏度、对优质品种的保护等方面。
其主要过程是在花粉期选取优良种进行花粉授粉,通过标准控制得到在地上产生的雄穗,采用标准杂交进行返交和复杂杂交以便选出更高产适应更多地区土壤的杂交品种。
三系杂交法是20世纪60年代引入的一种新型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包括诱导中间体系和环绕中间体系两种。
该法原理是通过消除细胞核不对称性,将两性花分别作为供体和原始雄性不育株进行杂交,由于不育雄性所含的不育因子是在细胞质中产生的,所以能够克服母本不光合成因子的干扰,使得杂交后代由强健的母本和稳定的胚胎乳提供光合成能源,实现高效的杂交育种。
二系杂交法是由三系杂交法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水稻杂交育种方法,通过将不育系与一个具有特殊基因形态的耐寒优异的父本杂交,形成一次杂交强制性不育二倍体种子,从而完成了杂交无育性。
该法的优点是触目可见,不需要进行输入育种群体,适用范围广泛,但是难度较大,需要经过繁琐的基础工作来实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几种新的方法将逐渐研究和应用。
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帮助筛选出有潜力的优良品种,并减少杂交育种的时间和成本。
2.互换性基因驱动系统: 互换性基因驱动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它可以改变基因组的遗传性质,增强育种群体的普适性和耐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生产与经营课程论文:颜寿班级:农学11-1学号:20116102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颜寿(农业大学农学院, 611130)摘要:本文围绕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调节、父母本群体构建、父母本花时调节与授粉、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介绍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以及杂交水稻混播、机械采粉贮粉与授粉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水稻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杂交水稻制种应向基地规模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也称水稻异交栽培[1]。
从1973年实现籼型三系配套后,各地组织大批技术力量对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进行研究,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制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种产量逐步提高,使三系法杂交水稻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石明松在粳稻品种中发现了光敏核不育材料,至80年代中期,全国组织水稻育种工作者协作攻关两系法杂交稻技术,90年代初期进入了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研究与实践。
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1.1 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技术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是杂交水稻制种成败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所配杂交组合的父母本生育期相差大,使得父母本花期相遇难度大。
由此重点围绕父母本生育期温光特性、叶片生长特性、幼穗分化发育特性开展研究,提出了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的“叶龄差法、有效积温差法、播始历期差法”,并分析了3种安排方法的实用性,进一步指出以“叶龄差法为基础,以有效积温差法和时间差法作调整”的应用原则。
但是,在制种过程中尽管按以上方法安排父母本播差期,由于亲本生育期除主要受温光条件影响外,还受秧龄长短、秧苗素质、肥水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常使父母本花期不遇或相遇不理想。
因此,研究了“幼穗剥检法、叶龄余数法、对应叶龄法”等花期预测方法,其中“幼穗剥检预测法”简便、直观、可靠,被广泛采用,成为预测父母本花期的主要方法。
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方法和花期预测方法的研究成功,为保障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奠定了基础[2]。
1.2 父母本花期相遇调节技术父母本花期相遇程度,决定制种产量的高低。
在20世代70年制种技术摸索阶段,认为父母本同期抽穗就是花期相遇。
80年代初期进入杂交水稻制种配套技术研究阶段,将父母本花期相遇的程度分为4种类型:一是花期理想相遇,即“母本头花不空,父本尾花不丢,父母本盛花相逢”,其中关键是父母本盛花期相遇。
二是花期相遇,即以父母本理想花期相遇为标准,若父本或母本的始穗期比理想花期相遇标准早或迟2~3d,父母本的盛花期能够大部分相遇。
三是花期基本相遇,即父本或母本的始穗期较理想花期相遇早或迟3~5 d,父母本的盛花期只有部分相遇。
四是花期不遇,即父本或母本的始穗期比理想花期相遇早或迟6d以上,父母本的盛花期基本不遇,仅有父母本的始花或尾花相遇,甚至父母本花期完全不遇,制种产量极低甚至失收。
早熟不育系与早熟型恢复系制种,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为父本始穗期应比母本迟2~3 d;与迟熟型恢复系配组制种,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为父本始穗期比母本早1~2 d;与中熟型恢复系制种,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为父母本同期始穗或母本早1 d 始穗。
要使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理想,在确定父母本播差期后,还必须依父母本的抽穗、开花特性,在父母本幼穗分化前期进行花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照父母本花期理想相遇标准,及时采取协调技术。
20 世纪80年代初期,研究了父母本花期调整技术。
其一,农艺措施调节法: 采用割蔸再生、割叶、深中耕等措施推迟亲本生长发育,这些措施在幼穗分化Ⅲ期前进行,并配合施用氮肥,获得较理想的调节效果;对父本采用“旱控水促法”,在幼穗分化期排水晒田,控制父本发育,在中后期灌深水层,促进父本发育;对亲本实施“氮控钾促”法,在幼穗分化前期重施氮肥,延缓群体营养生长期;重施钾肥(如氯化钾、磷酸二氢钾等)促进亲本发育。
其二,化学调节法: 在亲本幼穗分化期喷施激素和微量元素,幼穗分化初期喷施多效唑,并重施氮肥,延缓亲本群体发育;幼穗分化末期喷施“九二0”、调花宝、花信灵等,促进亲本的发育。
1.3 父母本群体构建技术1979—1983年,中国杂交水稻制种进入配套技术研究阶段[3]。
重点对父母本群体结构的要求及其定向培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父母本的群体结构分别由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颖花数组成,在分别增加有效穗数和颖花数的同时,还探索了父母本有效穗数和颖花数的协调比例。
群体结构构建的基础是移栽密度及每穴移栽基本苗数。
在制种设计上,父本分2期播种,株距一般为 25 cm 左右,母本株行距15 cm ×20 cm,父母本每穴均栽双本。
父母本行比采用 1:6 ~10)或父本采用小双行、大双行移栽方式,父母本行比为2:(12~20)。
根据恢复系生育期较长、不育系生育期较短的特点,许世觉提出了栽培上“母本靠插不靠发,父本靠发不靠插”的技术措施。
母本增加单位面积用种量,培育分蘖壮秧,扩大父母本行比,加大母本移栽密度,增加母本每穴栽插苗数,以求迅速形成母本高产群体。
父本则采用两段育秧的方法,两段育秧的父本生长健壮,单株带蘖多,移栽至大田容易形成高产群体,扬花授粉期产粉量大,能满足高产制种母本所需的花粉量。
对父母本群体的调控,在施肥方法上,母本改多次追肥为一次性施肥;父本改面上追肥为球肥深施。
从而为定向培养母本短剑叶、多穗群体,父本大穗、长花期群体奠定了基础。
父母本群体结构的合理性,以父母本群体颖花比例为评价指标,父母本适宜的颖花比例为 1∶3 左右[3]。
1.4 父母本花时调节与授粉技术父母本花时错位的现象,称为花时不遇。
外界因素对不育系开花影响较大,开花期遇阴天或下雨天气,田间温度低,湿度大,导致不育系开花时间更迟更分散,甚至不开花。
在制种时采用父母本花时措施调节。
其一,赶母本植株上的露水。
在晴天早晨赶去母本植株上的露水,以降低湿度,增加穗型疏散度,扩大穗部受光面积,提高穗部温度,始花、盛花时间可提早1 h 左右。
其二,对父本喷洒冷水。
在高温低湿天气,恢复系开花时间提早,且花时缩短,父母本花时严重不遇。
早晨给父本喷洒冷水,增加父本植株的湿度,降低穗部温度,延迟父本开花时间,提高父母本花时相遇率。
其三,对母本喷施微量元素。
对母本以喷施“九二0”为主,配合三十烷醇、硼砂、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多种元素的混合喷施,比单一喷施更能明显提高父母本花时相遇率。
其四,改革人工授粉技术。
20 世纪 70—80年代在人工授粉时间上曾提出以母本花时为准,即“见母不见父”的原则,授粉期每天待母本盛花时开始赶粉,每天赶粉3~4次[3]。
90 年代研究表明,父本颖花开后至花药开裂散粉时间短,如不及时赶粉,大量花粉不能散落到母本群体间。
因此提出,在提高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基础上,人工授粉时间改为“父本开花散粉高峰时刻”。
此时刻赶粉,在单位时间、空间花粉密度最大,显著提高了不育系柱头接受父本花粉的几率。
1.5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协作攻关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至90 年代初期已取得较大突破。
由于不育系不育基因的表达受光温环境条件控制,加上当时所选育的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偏高,在两系法杂交水稻试制过程中表现风险大。
但是,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优越性,促使人们迫切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全国各地几乎均组织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攻关课题组。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与三系法制种相比,虽然二者在田间基本操作技术中有不少相似、相同之处,但两系制种技术难点也很突出。
其一,制种季节受到限制,三系制种季节不一定能安排两系制种;其二,制种区域与制种基地选择受到限制,适宜三系制种的基地不一定能适宜两系杂交水稻制种。
因而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的重点是根据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制种生态条件,即围绕制种季节的安排、制种基地的选择进行研究[4]。
在研究过程中曾沿用三系制种边研究、边示、边推广步骤,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革研究与示方案。
2 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2.1 杂交水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术混播制种指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中,在播种之前将生育期的父母本种子按一定的重量比均匀混合后播种,按常规水稻机械化生产方法进行育秧、移栽或进行直播,进行正常田间管理,可采用飞机进行喷施赤霉素和人工辅助授粉作业,然后采用如下3种方法进行杂交稻种子的收获和分选作业:1)除草剂敏感基因导入父本法:要求杂交稻恢复系导入除草剂敏感基因,在父母本混播群体的始穗期喷施喷施(苯达松)除草剂,使携带有水稻(苯达松)除草剂敏感基因的父本在授粉之后死亡;而未携带该基因的母本则能正常受粉、结实,成熟时采用机械收获[5-10]。
2)抗除草剂基因导入母本法:将抗除草剂基因(如对除草剂 PPT 有抗性的Bar 基因)导入不育系,以普通恢复系作父本,在父母本混播群体扬花 10 d 后喷洒除草剂,转抗除草剂基因的不育系对除草剂表现抗性而正常生长,并向子房提供足够的营养使之发育成饱满的杂交稻种子。
而恢复系虽然能自花传粉、受精、灌浆,但终因植株被除草剂杀死而不能正常结实。
即使恢复系基部长出个别新的分蘖并抽穗开花,但是因为其发育进程推迟10多天,收割时还没有正常结实,很容易被扬弃,从而可对杂交稻制种田进行机械化收获[11]。
3)稻壳颜色标记法:选育褐色颖壳的不育系,并将其与颖壳颜色正常的恢复系混播制种,父母本混播群体成熟时进行机械化混合收获后,通过色选机分选母本上结的杂交稻杂种种子与恢复系种子[12-13]。
目前,国有关科研机构对上述3种杂交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术均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相关的技术专利,并进行了机械化模拟制种或示制种,同理,采用上述混播制种技术,也可进行杂交稻不育系的机械化繁殖。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强优杂交稻组合父母本生育期不一致,父母本花期不同年份完全相遇还需要合理调节,还需掌握除草剂喷施的合适浓度、时期和方法和创制适宜的色选机械,还需要减少母本包颈的授粉障碍及外源基因的生物安全等特殊问题都需要加以破解,因此,杂交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大面积推广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2.2 杂交水稻机械采粉贮粉与授粉制种技术我国是杂交水稻制种的主要国家,由于技术过于严格复杂,现多沿用传统的人力式授粉,分为竹竿推粉法和绳索拉粉法。
这种人力完成水稻授粉的方法,不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授粉不均现象较明显,降低了制种的产量。
(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水稻扬花授粉)杂交水稻机械采粉贮藏与授粉制种技术指使用机械采(花)粉机采集父本花粉,然后用花粉贮藏设备进行父本花粉保持活力贮藏,在杂交稻母本扬花受粉时期,将收集贮藏的父本花粉连同培养基溶液,经过稀释后雾化,雾粒在空气中成悬浮状态,形成花粉云雾,从而实现给杂交稻母本进行机械授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