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的五逐瘀汤
王清任的几个逐淤汤

血府逐瘀汤-方论
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
剂。王清任认为隔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
于是根据“血府”可以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此方。 血府逐瘀汤本方从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来,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 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 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当 归、生地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开 肺气,引药上行;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共奏活血调气之功。
当归 生地各 9 克 桃仁 12 克 红花 9 克 枳壳 赤芍各 6 克 柴胡 3 克 甘草 3 克
桔梗 4.5 克 川芎 4.5 克 牛膝 10 克
血府逐瘀汤-主治
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
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3
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 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 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
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血府逐瘀汤-主要适应病
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 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 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 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 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其它: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 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选自《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
王清任的五个化瘀逐瘀汤

王清任的五个化瘀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淤汤、通窍活血汤一、血府逐瘀汤处方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当归、生地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甘草缓急,调和诸药。
共奏活血调气之功。
摘录《医林改错》卷上二、通窍活血汤处方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绢包)功能主治活血通窍。
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用法用量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备注原书云:“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60毫升,不可少,煎至150毫升,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
方内麝香最要紧,必买好的方妥,若买当门子更佳。
大人一连三晚吃3付,隔一日再吃3付;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1付,两三岁小儿,三晚吃1付。
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摘录《弘医林改错》卷上三、膈下逐瘀汤处方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
王清任的两个重要方子: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的两个重要方子: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9g 川芎4.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4.5g 柴胡3g 止咳6g 甘草6g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病机分析:原方主治“胸中血府血瘀”,本方体现了行气活血兼顾。
病机为血瘀为主,兼有气滞。
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以及解剖条件,王清任通过观察乱葬岗的尸体,认为很隔膜低处总有积血,这个血就是血府的瘀血。
现代人增加了他的治疗范围,说一身的上下瘀血,都以本方为基础,都可以治疗。
胸中血瘀,血瘀主要在胸部为主,兼有肝郁气滞。
肝经循胁肋,散布胸中,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反过来又可导致气滞。
瘀血阻滞胸中,不通则痛,故疼痛;瘀血阻滞胸中,清阳不升,头部气血逆乱,导致头痛。
本方的病症设计五个方面。
1、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胸痛。
原方说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无痰湿,本方就能用;2、情志病变。
肝气郁结可以母病及子,木生火,气郁化火扰心。
造成烦躁易怒。
本方能够行气活血,恢复肝的疏泄。
3、心胸的感觉异常;包括心悸、心慌。
4、瘀血化热;原书中写到“晚发一阵热”,血为阴分,热在阴分,入暮则潮热。
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心体失养可以心悸,心神失养还可以导致失眠。
5、舌质紫暗、脉涩说明有瘀血阻滞。
归纳起来,都是由于瘀血阻滞引起。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义分析: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为公认的活血化瘀药。
也是本方君药,臣药为牛膝,君臣结合引血下行,体现活血化瘀为主。
第一组佐药为当归、生地,养阴补血,补充阴血不足,生地还能够清热。
第二组佐药为桔梗、枳壳,桔梗开宣肺气,还可以使药力缓留于胸中;枳壳降气,擅长于胸、脘腹气机不畅,有降气作用。
柴胡一方面疏肝理气,针对肝气郁滞,一方面与枳实相配就调整气机,一升一降,肝脾兼顾。
甘草为使药,能够养胃气,安定中气。
配合赤芍还能够止痛。
配伍特点:气血并治,以活血为主,祛瘀为主,兼有养血。
王清任的五个化瘀方,搞定从头到脚的淤血,解除一身的疼痛

王清任的五个化瘀方,搞定从头到脚的淤血,解除一身的疼痛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令人恐怖? 一定是疼痛。
前段时间,著名的美学家、作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去世,他的一句话广为流传:我不怕死,怕疼。
疼,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种体验,即便生活中再坚强的人,在疼痛的面前都会败下阵来,丧失体面。
而在清代,有一个著名的中医,一口气创制了5个子,每个子都是专门针对疼痛的,可以说从头到脚,每个地方的疼痛都有方子对治,听上去是不是很激动啊?这个名医就是王清任。
他的五个活血化瘀方子分别是:血府逐瘀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淤汤、通窍活血汤。
可以看到,除了逐瘀、就是活血。
王清任靠这个方法,吊打全身疼痛。
王清任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生活在河北,自古河北称燕赵,是有名的武术之乡,所以王清任会武术,胆子也大。
后来学医后,他为了研究人体,曾数次趁着夜黑风高,到乱坟岗上寻找死尸解剖,绝对算得上当时的医学狂人。
他在解剖尸体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好多死了的人,胸腔里都有一团乌黑的瘀血。
他把这个储存淤血的地方称之为一血府。
从现代解剖学来看,这个存血的血府,就在人体膈肌之上,心脏之旁,肺的下面,所以,这个地方一旦停留着淤血,势必影响心脏肺脏,导致心痛、憋闷。
大家想一想,什么疾病最容易导致胸痛、心慌、胸闷呢?当然是心脏病之类的,比如冠心病、心绞痛,这个应该是最常见的胸痛原因。
所以血府逐瘀汤,主要就是针对胸痛、心痛起作用的,像是冠心病、心绞痛,就经常用到这个方子。
血府逐瘀汤方:桃仁12,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川芎、桔梗各4.5,赤芍、枳壳、甘草各6,柴胡3。
他认为,瘀血停留在血府这里,就会造成血液停滞,血液停滞,就会不通,而不通则痛。
所以,血府逐瘀汤就是要把这些堆积在血府中的瘀血给化开,只有把瘀血化开,才能解除疼痛。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那么,他是怎么化解血府中的瘀血的呢?在这里,他沿用了古代一个方子一桃红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就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赤芍。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良方:身痛逐瘀汤,助你化解全身关节疼痛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良方:身痛逐瘀汤,助你化解全身关节疼痛今天这篇文章专门给中老年朋友写的,我们都知道人到了一定年龄,身体难免会出现浑身疼痛的情况。
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据我所知有些老人还会疼哭,这着实让人心疼。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张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身痛逐淤汤。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有这么一个男性患者,年过60,最近两年总是感觉自己浑身疼痛,右侧胳膊肘往上部位疼,左肩疼,腰部疼,两条腿也疼。
经检查,有坐骨神经痛。
就为了这个疼,老爷子吃了不知多少药,总是不见有效控制。
到后来,他也不知道该治哪里了。
医家诊脉:发现患者脉象弦涩,舌头颜色紫暗,有瘀斑。
而且,患者的主要疼痛感,还是集中在四肢、躯干。
右腿疼最明显。
于是医家给开出了这张配伍——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伸筋草,香附,牛膝,地龙,杜仲、桑寄生、续断。
水煎服。
患者有些疑惑,问这次能治好我的关节疼吗?医家开玩笑地对患者说,这就是中医的止痛片。
结果患者药用三剂之后,浑身肢体痛感大大减轻,尤其是右侧大腿腰以下部位,疼痛感大大减轻。
这个配伍,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它就是身痛逐淤汤的加减。
方中川芎、桃仁、红花、没药、当归、五灵脂、牛膝,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
香附行气,使得气帅血行,地龙通经,使得血运通畅,羌活、秦艽祛风除湿止痛。
这就是基本意图。
这个配伍可以说是相当实用了,从我个人经验来讲:它对于肢体疼痛患者,证属淤血阻痹的,很管用。
越是那种时间久、病程长、周身痛的,越是那种淤血倾向明显的,越适合。
而且我观察很多中医也会用此方来调理三叉神经痛、面瘫等病症。
此法的加减,也比较明确。
气虚的,加党参、黄芪。
痛处微热的,可以加黄柏。
腰腿疼明显,加入杜仲、续断、桑寄生等等。
这个经验方可谓是老生常谈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之所以再次分享出来,是因为这确实是中医调理疼痛上难得一见的良方。
我希望,它可以帮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当然了,再好的方子也需要在中医师的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一文读懂王清任的五逐瘀汤

一文读懂王清任的五逐瘀汤展开全文王清任三步辨瘀血法及其临床应用一、首辨瘀血典型症状的有无无论瘀血为病,证候有多么复杂多变,其外在表现总会有一定规律可循。
其中表现突出且有别于他证的特异性症状,便可视为瘀血的典型证候。
除上述瘀血致疼、肿、积块、出血、皮肤唇舌瘀斑紫暗及脉涩或结代等典型症状外,王氏辨瘀血尚有其独特的经验与见解。
据原著所载,王氏认为但见其一便可判定为瘀血的证候和(或)症状即有10余种之多。
例如发热一证凡具“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或“惟日落前后烧两时”或“晚发一阵热”等特点者,便是血府瘀血的明征;若小儿疳证“青筋暴露、肚大坚硬”伴有“午后潮热至晚尤甚”者,亦为瘀血之证候切不可“当是虚热”而投以补剂;若见到“身外凉,心里热”之“灯笼病”,乃是内有血瘀之故,不可以虚热、实火之证治之。
王氏指出,凡病夜间发作者多是血瘀,如”夜睡梦多”、“小儿夜啼”及将卧则起,起而欲睡,甚则满床乱滚的“夜不安”等即属此类。
对疼痛一证,王氏认为,凡“痛不移处”或“诸痹证疼痛”者,定有瘀血;另外,见有“吞咽困难,有碍饮食者”、“饮水即呛者”、“呃逆无论轻重者”等消化道症状,亦是瘀血为患所致;其他如“肚腹积块”者为瘀血,“卧则腹坠”者为瘀血,乃至“交节病作”、“经血三四月不见”的妇女干劳、“痘疮作痒”等皆为瘀血之候,这些瘀血证候大多数都是王氏基于其长期以来的临床观察与反复实践首次提出的,补充、完善了祖国医学瘀血理论的有关内容,因此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从不典型症状中辨瘀血的存在在实际临床过程中,能表明疾病本质的典型、排他性症状往往并不多见,大量存在的大都是一些非典型、非特异性的表现。
因此,如何通过这些非典型症状的表象推审出其内在病机,则需依靠长期的细心观察与经验积累方能作出。
王氏在判断这些非典型症状方面更具特色,经其认定为有瘀血,需化瘀治疗者即有20余种之多。
当然,王氏辨瘀并非独执于瘀,其具体辨证方法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清代名医王清任送你一张活血化瘀方,专治各种咽喉疾病

清代名医王清任送你一张活血化瘀方,专治各种咽喉疾病历代大医,要说对瘀血的研究最为透彻的非王清任莫属。
王清任是武状元出身,习武之人整日舞刀弄棒,难免有些小瘀小痛,所以古代的武术家多多少少都知晓一些活血化瘀之术。
王清任由武入医,他把自己对瘀血的认识写成了一本书,叫《医林改错》,并且创立了五逐瘀汤,这五大逐瘀汤把从头到脚的瘀血都囊括了。
简单来看一下这五个方子。
排在第一位的是血府逐瘀汤,血府指的是胸部,中医认为胸部是血液汇聚的地方,所以瘀血停留在胸部,就用血府逐瘀汤。
第二个,膈下逐瘀汤,瘀血停留在膈下,也就是两胁这个地方,就用膈下逐瘀汤。
第三,少腹逐瘀汤,瘀血停留在小腹,导致的这个痛经啊,月经有血块啊,月经不调啊等等,就用少腹逐瘀汤。
第四,会厌逐瘀汤,会厌指的是咽喉,瘀血停留在咽喉,就用会厌逐瘀汤。
第五,身痛逐瘀汤,瘀血导致的各种疼痛,不管是肩痛、臂痛,还是腰痛、腿痛,只要是刺痛的,像针扎一样,痛的位置固定不移,推它它不走,就用身痛逐瘀汤。
今天着重要讲的是会厌逐瘀汤。
会厌逐瘀汤:桃仁15克(炒)、红花15克、甘草9克、桔梗9克、生地12克、当归6克、玄参3克、柴胡3克、枳壳6克、赤芍6克这个方子里包含了两组升降的思路:第一组桃仁和红花。
所谓花升子降,红花的药性是往上走的,桃仁的药性是往下走的,瘀血堵在那里,像不像一个手脚被捆绑的人,他要挣脱绳索,重新获得自由,就得双手双脚同时用力,手要向上,而脚要向下,一上一下两个反作用力,这团瘀血就活了。
桃仁和红花是活血化瘀的经典药对,通常来讲,有桃仁必有红花,有红花必有桃仁。
当归和赤芍也是活血化瘀的,当归除了活血还能补血,能及时把新鲜气血引进来濡养病灶部位。
第二组,桔梗和枳壳。
桔梗载药上行,它像舟楫一样,可以从胸肺一直升到咽喉,把其他几味药的药性带到咽喉那里去报道。
枳壳,古人说它能破七冲之门,就是从咽喉开始,可以一路往下降,先降到胃,再降到大小肠。
桔梗载着药性升上去,升到咽喉,靠桃红赤归四味药把瘀血化开,再借着枳壳破气下行的作用,把这些败浊降下去,最后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王清任名方身痛逐瘀汤,改善全身疼痛,百年名方,流传至今!

王清任名方身痛逐瘀汤,改善全身疼痛,百年名方,流传至今!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身痛逐瘀汤的事。
这方子是通过化瘀活血,来达到止痛目的的。
主治应当是淤血作痛。
看看这身痛逐瘀汤的配伍吧——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红花各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其中,桃仁、红花、川芎、没药、当归、灵脂、牛膝,这些都可以活血化瘀。
秦艽、羌活、香附、地龙,用于通经活络,祛风除湿。
其实,这个身痛逐瘀汤,是当年王清任前辈(清代医家)所创制的系列止痛方中的一个。
你说一个真实的病例吧。
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7岁,姓李。
右侧的肩关节疼痛。
这一疼,就是四年。
四年来,她的疼痛反反复复。
天凉遇寒的时候,就加剧。
天暖和了,局部热乎了,就缓解。
各种药物吃了个遍。
就不行。
后来,有一次,她的肩膀疼又犯了。
入夜的时候,肩膀好似针扎一样,顽固疼痛。
右肩的活动,更不用说,已经完全受限了。
而且她还有肌肤麻木的感觉。
患者一看,不行,主动看看中医,喝点汤药试试吧。
刻诊,见患者舌苔薄而微黄,舌下静脉紫暗,脉象弦数兼涩。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但见——秦艽、生白术、红花、羌活、没药各10克,桃仁、当归、灵脂、香附、地龙各12克,桂枝尖8克,川芎7克,甘草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5剂以后,肩部的疼痛感就明显减轻了,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但是,皮肤麻木感还是存在。
这个时候,原方去掉香附、灵脂、和桂枝,加入黄芪15克,白芷10克,姜黄12克,络石藤30克,羌活增加到15克。
再投10剂。
最终,患者诸症悉平,身体上的疼痛、麻木感,都消失了。
中医里头有一句话,叫做“久痛入络”。
痛症,时间长了,容易形成淤血。
这个患者,右侧肩膀反复疼了4年之久,引起淤血阻络,不为奇了。
从她的舌脉来看都是血瘀。
这个患者,身体皮肤为啥会发麻呢?因为淤血内阻,肌肤失养。
所以说,从前到后这么一分析,患者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淤血阻滞肩部,导致顽固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清任的五逐瘀汤,各方多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为基础药物,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
血府逐瘀汤配有行气开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证;
通窍活血汤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故辛香通窍作用较好,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膈下逐瘀汤配有香附、延胡索、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中胀痛;
少腹逐瘀汤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优,主治血瘀少腹、月经不调、痛经等;
身痛逐瘀汤配有通络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龙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方。
黄芪,地龙+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卷十一。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连、香附、延胡索、丹皮、莪术。
肾气丸《金匮要略》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方。
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
渗湿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橘红、丁香、苍术、白术、茯苓、干姜、甘草。
加味二妙散黄柏、苍术。
(牛膝川断米仁苍术茯苓防己羌独活秦艽萆薢)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细辛肉桂心防风人参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川芎新房毒酒妻中计,八珍去术(用)桂心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夜交藤,石决明,桑寄生,朱茯神,黄芩,川牛膝,杜仲,山栀,益母草,。
天麻钩藤教绝技,伏神擒牛众致意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方。
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蔓荆子。
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红枣、老葱、鲜姜
赤熊桃花,姜枣葱香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
连翘,芦根,苦桔梗,竹叶,银花,芥穗,薄荷,牛蒡子,淡豆豉,生甘草。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卷一方。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方。
阿胶,麻仁,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生牡蛎,五味子,地黄,生白芍,生龟版。
贾母五弟要归,阿妈买草鸡
羌活胜湿汤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生姜高兄疯蛮抢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