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课外小实验例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2)

序号
8
实验名称
水变“牛奶”
家庭用到的实验器材及药品
碱面生石灰自来水玻璃棒细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碱面和生石灰,分别溶于水,用玻璃棒搅拌,取上层清液于两细玻璃杯中;2、把一细玻璃杯中的液体倒入另一细玻璃杯中。
实验现象
产生像“牛奶”一样的白色浑浊。
实验结论
1、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2、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
注意事项
因为石灰有腐蚀性,在配制石灰水时,注意安全,防止溅到皮肤、衣服,特别是眼睛。
(9)
序号
9
实验名称
硬、软水检验
家庭用到的实验器材及药品
洗洁精家用饮水玻璃杯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玻璃杯取小半杯家用饮水; 2、挤倒5-6滴洗洁精,用筷子搅拌;
实验现象
1、若产生大量泡沫,且无垢状物; 2、若几乎没有泡沫,且产生许多垢状物;
(7)
序号
7
实验名称
水变“汽水”
家庭用到的实验器材及药品
白醋(CH3COOH)碱面(Na2CO3)自来水玻璃棒细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碱面溶于水,用玻璃棒搅拌,形成澄清液体;2、倒入白醋。
实验现象
可看到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涌出,犹如“汽水”一般。
实验结论
碳酸钠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注意事项
白醋与碱面的量,可以自己控制呦!
实验现象
1、纸条迅速燃烧 2、纸条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
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将加热处的热量迅速传导散失,使其温度达不到纸条的着火点而点不着。
注意事项
铜棒是金属,有良好的导热性,注意勿烫手。
(2)
趣味化学小实验4则

兴趣化学小实验4那么1.瓶吞鸡蛋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要将一个比广口瓶瓶口稍大的鸡蛋完好地放入瓶中,先将鸡蛋浸在10%的醋酸中,等鸡蛋壳变软后,取出鸡蛋,向广口瓶中参加足量的Ca(OH)2溶液,再倒入足量的CO2,迅速将鸡蛋的小头堵住瓶口,振荡广口瓶,鸡蛋很快被瓶吞入。
请你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题是将物理学科中的压强与化学原理严密结合在一起。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能与醋酸〔家用食醋的主要成分〕反响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而使蛋壳变软。
瓶中的CO2与NaOH溶液反响,使瓶内的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强,鸡蛋就被“吞〞入瓶内。
2.会跳舞的鸡蛋在一只大量筒中参加大半量筒稀盐酸,再把一只鸡蛋鲜鸡蛋放入量筒〔如右图所示〕,只见鸡蛋渐渐沉入到量筒底部,不一会儿,鸡蛋又渐渐向上浮,一直浮到液面上,摇一摇量筒,鸡蛋又沉下去,就这样鸡蛋在量筒中“跳起舞〞来了,虽然舞姿不算优美,只会上下“跳〞,但毕竟是“舞〞起来了啦。
你知道吗?鸡蛋能在盐酸中跳舞,离不开二氧化碳的帮助。
请你解释其中的道理。
【分析】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响生成二氧化碳。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泡附着在鸡蛋壳的外表,增大了鸡蛋的体积,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鸡蛋会上浮,鸡蛋到液面后,外表的气泡破灭,体积变小,浮力变小,鸡蛋就会下沉,这样,鸡蛋就会上浮、下沉循环往复。
3.浮起来的气球在大烧杯里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CO2,蓝色气球内充有空气,两只气球在杯底。
将一瓶CO2气体缓缓地倾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的一只气球竟浮起来,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会上浮,非常有趣。
请你分析答复:_____________色气球浮起来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应用的是物理学科中的浮力知识,因为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蓝色气球浮起来。
4.被戏弄的蜡烛将一支燃烧的蜡烛固定在烧杯底部,向其中参加一定量的鸡蛋壳,然后再沿烧杯内壁注入适量的稀盐酸〔不让盐酸吞没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熄灭,这个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具有的性质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实验报告范例(通用15篇)

化学实验报告范例(通用15篇)化学实验报告范例篇1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2) 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3)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4) 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热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5) 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实验现象及现象解释:实验编号实验现象现象解释(1) 木条不复燃(2) 木条不复燃 H2O2分解O2速度太慢没足够的O2试木条复燃.(3) 3H2O2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MnO2使H2O2加速分解O2,O2使木条复然(4) 新加入的H2O2产生大量气泡因为MnO2继续作为催化挤的作用!H2O2继续分解(5) 5MnO2的质量不变因为MnO2是催化剂所以只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化学实验报告范例篇2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
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h2c2o4+2naoh===na2c2o4+2h2o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cook-cooh+naoh===-cook-coona+h2o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适合课堂表演的化学小实验

九年级化学绪言:适合课堂表演的化学小实验
实验一:水变牛奶:
准备:把松香用研钵研碎,溶入无水酒精中制成饱和溶液。
取少许饱和溶液于小烧杯(大约墨水瓶大小的那种)1中。
再准备一个小烧杯2。
实验:往2中加入一些水(量自己调试,大约半杯),迅速倒入1中。
现象:倒入1中的水马上变为乳白色。
实验二:玻棒点灯。
准备:取半药匙KMnO4晶体,用研钵研碎后放于表面皿上。
一边用玻棒搅拌一边滴入几滴浓硫酸,制成糊状混合物,用玻棒蘸取。
实验:把蘸有糊状混合物的玻棒在灯芯上沾一沾。
(点燃酒精)
现象:灯芯立即被点燃
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石灰水变浑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继续吹气,浑浊变清是因为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易溶于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CO3+H2O=CaHCO3。
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和分类方法;2.了解酸碱溶液的鉴别方法;3.学习溶液酸碱性检验的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酸和碱是化学中两种常见的物质,它们的性质不同。
通过酸碱指示剂,能够很好地判断溶液是酸性、中性还是碱性。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苏丹红、酚酊、酚酞、甲基橙和甲基红等。
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对酸、碱的变色范围不同,所以我们要根据指示剂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指示剂。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器材:试管、滴管、显微镜。
试剂:酸碱试剂、酸碱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分别加入待测溶液10滴;2.滴加少许酸碱指示剂;3.观察试管内的颜色变化;4.使用显微镜观察溶液中的小细胞。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1.观察到的颜色变化:-对于苏丹红:酸性溶液变红,中性溶液橙黄,碱性溶液黄色。
-对于酚酊:酸性溶液变红,中性溶液橙黄,碱性溶液无变化。
-对于酚酞:酸性溶液颜色无变化,中性溶液橙红,碱性溶液变黄。
-对于甲基橙:酸性溶液变红,中性溶液橙黄,碱性溶液变黄。
-对于甲基红:酸性溶液变红,中性溶液橙黄,碱性溶液变黄。
2.显微镜观察结果:-酸性溶液下显微镜观察到的小细胞属于酸性小细胞;-碱性溶液下显微镜观察到的小细胞属于碱性小细胞;-中性溶液下显微镜观察到的小细胞属于中性小细胞。
六、实验结果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不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2.酸性溶液对应的是酸性小细胞,碱性溶液对应的是碱性小细胞,中性溶液对应的是中性小细胞;3.运用酸碱指示剂和显微镜观察小细胞的方法可以鉴别溶液的酸碱性。
七、实验心得通过这个实验,我学习到了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并且掌握了一些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我还知道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溶液中的小细胞来鉴别酸碱性。
这个实验不仅培养了我的观察力,还提高了我的实验操作技巧。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生活化学小实验

生活化学小实验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的奥秘,即使是简单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我们探索化
学世界的舞台。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些生活化学小实验,让我们亲身感受化学的魅力。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日常食材来进行实验。
比如,我们可以用醋和小苏打
来观察化学反应。
将一些小苏打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慢慢加入一些醋,我们会看到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同时伴随着轻微的起泡声。
这就是小苏打和醋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让我们看到化学反应的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日常用品来进行实验。
比如,我们可以用酒精和盐来
观察火焰的颜色。
将一些酒精滴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加入一些盐,搅拌均匀后点燃酒精,我们会看到火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这是因为盐中的金属离子在燃烧时释放出了特定的光谱,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颜色。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让我们观察到火焰的颜色变化,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光谱分析的原理。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日常材料来进行实验。
比如,我们可以用红蓝墨水和
牛奶来观察表面张力的作用。
将一些牛奶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滴入一些红蓝墨水,我们会看到墨水在牛奶表面形成了漂亮的图案。
这是因为红蓝墨水中的颜料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在牛奶表面形成了特定的形状。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让我们观察到表面张力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表面张力的原理。
通过这些生活化学小实验,我们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化学的魅力,还可以在日常
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趣味。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化学的奥秘,感受化学的魅力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本实验: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课本实验再现装置图(1)在红磷燃烧的实验中:①小气球可防止红磷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瓶拓展训练1.用下列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C. D.2.如图1是利用红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图2是利用压强传感器测量的瓶中的气压变化的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C.该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D.最终反应后的气压等于反应前的气压3.用下列装置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反应前后称量天平不平衡的是( )A. B.C. D.4.初三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
依据教材实验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装置设计】甲、乙同学分别设计如图装置:【讨论与探究】请根据甲组和乙组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1)甲组实验结束后可观察到天平_________(是或否)平衡;此反应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乙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测定,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该反应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
【实验结论】(3)通过甲、乙实验探究,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实验分析】(4)化学反应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新组合的过程,即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没有改变,原子的_______没有增减,原子的__________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反思与交流】(5)通过甲、乙小组实验的探究,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个实验(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九年级上册化学 小组实验硫酸铜和氢氧化钠

小组实验:目的:探究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仪器:托盘天平小烧杯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操作步骤实验步骤:
1、在天平两边各放一张滤纸,先把天平调节平衡
2、反应前称量: 分别取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于试管或烧杯
诚恳,称得总质量,并记录;
3、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砝码不动)
4、反应后的称量:将反应后的烧杯的所有物质仪器放入天平托盘观察
天平是否平衡。
记录: 1、反应前后的质量:反应前总质量 g,反应后总质量
g
2、现象:
3、表达式:
(见课本P93)
分析结论:反应前后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
反思(该结论与课本的一致
吗?为什么?):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课外小实验64例》
唐海县一场中学
王昌
《九年级化学课外小实验64例》
目录
1.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2
2.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3
3.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6
4. 第四章燃烧燃料------------------------------------------7
5.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10
6. 第六章物质的溶解------------------------------------------12
7.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14
8.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17
9.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18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章燃烧燃料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第六章物质的溶解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