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合集下载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作者:————————————————————————————————日期: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 (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 (4)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少女形象◆“国风”中有不少恋歌,由于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健康、乐观的基调。

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透视《诗经》中的少女形象,可以发现少女所处的时代正处在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等级关系、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授受不亲”、“受制于父母,诸兄和人言”的社会道德规范正在形成。

<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召南·摽有梅》中的大龄女子向意中人坦率地表示:“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你赶快抓紧时间吧,别错过了良辰吉日。

感情热烈,充满期盼,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而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们快来采撷。

这种对爱情的顺乎人性热烈追求,自然地发展着,不受任何礼法的约束,无需遮遮掩掩。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善良、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俟我于城隅”,但调皮的她,一来到这儿,就藏了起来,“爱而不见”,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而“搔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这情景,少女再也不忍心藏下去了,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多情地送给他一个光闪闪的“彤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负心汉形象 ——以《卫风 氓》为例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负心汉形象 ——以《卫风 氓》为例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负心汉形象——以《卫风氓》为例刘垚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经》中就有大量的爱情诗篇,在这些爱情诗篇里有很多爱而不得的弃妇形象,每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绝情的负心汉,这些负心汉大多性情暴虐、始乱终弃、见异思迁、违背诺言、忘恩负义,本文将以《卫风 氓》为例,对《诗经》中的负心汉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诗经》中,描写男子和女子爱情故事的篇目有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描写男女之间的互相爱或失恋的情诗。

第二类是描写男女婚嫁的婚嫁诗,婚嫁诗中包括结婚和生小孩的内容。

第三类,描写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分离所带来的诗歌,其中描写男女因婚姻破裂而带来的诗歌最为典型,这就是弃妇诗歌。

后代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小说主要形式就是以《诗经》为开端的,每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身后,都有一个绝情的负心汉,本文将以《氓》为例,对负心汉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1 弃妇诗出现的社会背景《诗经》中,专家们判断“弃妇诗或者含有弃妇意向的作品大约有11首:《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这些弃妇诗大多采用叙述和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女子被抛弃的现实和心境,弃妇的频繁出现主要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和婚姻制度缘故。

1.1 生产力迅速发展《诗经》收入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在这个时代,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铁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与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相比,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扩展,而女性的活动范围慢慢被局限于家庭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这时已由社会主导降成社会从属,并逐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

1.2 阶级社会出现西周时奴隶制的全胜时期,统治阶级建立起完整的官僚、宗法、分封制度来加强对奴隶阶级的压迫,阶级社会的出现也是弃妇诗产生的重要原因。

《诗经》弃妇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诗经》弃妇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诗经》弃妇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历英杰(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摘 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305首,婚恋诗占其中的1/4。

这些婚恋诗中最特别、最动人的当属“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第一批弃妇形象,揭示了宗族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弃妇刻苦耐劳、任劳任怨、忠贞多情、卑微隐忍,对丈夫能够回心转意留有一丝幻想;坚毅不屈,敢于反抗;善良温婉以及悲伤哀怨、孤独凄惨。

弃妇诗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再现了西周时期到春秋中期部分妇女被抛弃的痛苦人生,揭示了在父系氏族社会下女性的痛苦境遇。

虽然她们性格迥异,但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 《诗经》;……弃妇诗;……人物形象【作者简介】 历英杰,喀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引 言《诗经》中的弃妇诗的篇章总共有11首,包括《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等。

从这些诗歌的内容来看,“弃妇诗”是指不幸婚姻给女子带来无尽痛苦的诗歌。

这些诗的主旨表达了女子被抛弃后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幸福时光的无限怀念,其中还夹杂着悔恨、醒悟、决绝等等复杂情感。

《诗经》中的弃妇诗揭露了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种种恶行,指出了夫权制的丑恶;展现了弃妇的不满情绪。

说明了她们被抛弃不是自身的过错,而是她们所爱之人导致了她们的人生悲剧。

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她们的人生悲剧呢?伴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生产工具的变化,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上的领导地位正在不断丧失,从而促使了她们人生不断地在痛苦边缘苦苦挣扎。

对此,恩格斯曾说过:“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庭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1]在西周时期,各种礼乐制度的确立,使得妇女失去了独有的个性与人格。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众多,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弃妇诗”最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四种类型的“弃妇”,进一步挖掘古代女子的悲剧人生。

标签:《诗经》弃妇形象在弃妇诗中,不言而喻的是她们都无法摆脱宗法礼教的束缚,被薄情丈夫休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共同演绎着相似的悲剧人生。

在这场悲剧的演绎中,弃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各异的形象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无可奈何哀叹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哀哀吿泣无能型、坚强自信决绝型。

下面我们共同来试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

一、无可奈何哀叹型这种类型的弃妇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小雅·谷风》、《邶风·谷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类弃妇诗抒发的都是因丈夫或富贵之后或见异思迁将其妻子抛弃而发出的无奈怨叹。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凄凉委婉地叙述曾经自己与丈夫一起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生活。

但如今生活的条件好转,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丈夫却将其抛弃,于是乎发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而后对其丈夫的薄情发出深深的哀怨:“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踌躇哀怨,她对家庭生活饱含热忱,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对丈夫更是不离不弃,与丈夫共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但没想到生活有了好转,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薄情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洗有溃,既诒我肄。

”终究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宿命。

这首诗流露出一种恋恋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基调,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女主人公孤苦伶仃的走在田野中。

她的丈夫因见新弃旧将其抛弃——“不思旧姻,求尔新特。

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然而女主人公只有“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作者:刘译阳来源:《中文信息》2015年第11期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众多,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弃妇诗”最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四种类型的“弃妇”,进一步挖掘古代女子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诗经》 ; ;弃妇 ; ;形象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91-01在弃妇诗中,不言而喻的是她们都无法摆脱宗法礼教的束缚,被薄情丈夫休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共同演绎着相似的悲剧人生。

在这场悲剧的演绎中,弃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各异的形象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无可奈何哀叹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哀哀吿泣无能型、坚强自信决绝型。

下面我们共同来试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

一、无可奈何哀叹型这种类型的弃妇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小雅·谷风》、《邶风·谷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类弃妇诗抒发的都是因丈夫或富贵之后或见异思迁将其妻子抛弃而发出的无奈怨叹。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凄凉委婉地叙述曾经自己与丈夫一起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生活。

但如今生活的条件好转,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丈夫却将其抛弃,于是乎发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而后对其丈夫的薄情发出深深的哀怨:“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踌躇哀怨,她对家庭生活饱含热忱,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对丈夫更是不离不弃,与丈夫共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但没想到生活有了好转,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薄情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洗有溃,既诒我肄。

”终究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宿命。

这首诗流露出一种恋恋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基调,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风·氓》是《诗经》中最著名的弃妇诗。诗歌以顺叙的形式追忆了女主人公从热恋到结婚再到被抛弃的人生经历。她和“氓”大概从小相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也可谓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但二人真正的恋情却始于“抱布贸丝”的集市, 属于“来即我谋”的自由恋爱。她是个痴情的女子,品味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的相思之苦和相会之乐; 她又是个遵守礼法的女子, 面对心上人责备她“ 愆期”的言辞, 她坚持要有“良媒”才可成婚。婚后的她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多年操劳, 使她的容颜如桑叶老去, 也使家境逐渐好转, 但曾经相爱的丈夫却对她露出了嫌弃暴虐的面目, “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 最终把她逐回了娘家。她反复思量这一结局, 觉得自己没有半点差错, 而是由于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对于自己这桩失败的婚姻, 她总结出了沉痛的教训并告诫天下女子: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对于那位薄情丈夫, 她表现出了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氓”之妇是位颇具个性魅力的女子, 恋爱中单纯痴情, 家庭里勤劳能干, 被弃后坚强果决。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商人妇”。这首诗可能是商人在客居之地娶了妻, 当他返回家乡时, 却不负责任地把这位妇女给抛弃了, 于是弃妇唱出了这首歌聊以自慰: “ 江有汜, 之子归, 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 之子归, 不我与。不我与, 其后也处! 江有沱, 之子归, 不我过。不我过, 其啸也歌! ”
诗中的丈夫是位薄情郎, 他不声不响地走了, 妻子以“不我以” (不带我一道回去)、”不我与“ (行前不与我相聚)、” 不我过” (行前不见我一面)来诉说丈夫的薄情。可贵的是, 这位弃妇是个自尊自信的女子, 她相信自己在丈夫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 因而预言丈夫今日对自己的背弃, 必将在日后受到感情上的惩罚, 这就是各章结句所说的“ 其后也悔”、“其后也处”、“ 其啸也歌”。这位妇女虽身处不幸境遇, 但她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令后人激赏。
第一章《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
《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自尊自信决绝型
这种类型的代表是《召南·江有汜》中的商人妇和《卫风·氓》中的“氓”之妇。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 作者:
———————————————————————————————— 日期: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 《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 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 并探究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小雅·我行其野》和《小雅·白华》中的丈夫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没有什么变化, 而是因为见新弃旧、见异思迁的卑劣本性, 便抛弃了妻子。《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女子孤独地行走在原野上, 她的丈夫“不思旧姻, 求尔新特。成不以富, 亦祗以异”, 她只有“ 尔不我畜, 复我邦家”、“ 尔不我畜, 言归斯复”, 强自宽解的话语难掩心中的酸楚。《小雅·白华》的女主人公据说是被周幽王废弃的申后, 她将满腔怨愤指向丈夫“之子”和丈夫的新宠“硕人”。“天步艰难, 之子不犹”、“之子无良, 二三其德”, 斥责的是无德的幽王; “ 啸歌伤怀, 念彼硕人”、“维彼硕人, 实劳我心”, 让她劳心的是幽王新宠褒姒。诗的结尾, 她无奈地怨叹:“之子之远, 俾我兮。”丈夫的远离, 带给她无尽的心病。无论是民妇还是贵妇, 这类弃妇的情怀可以拿《王风· 中谷有蓷》中的女子形象做代表。那个女子自哀自悼地唱道: “有女仳离, 嘅其叹矣”、“有女仳离, 啜其泣矣”, 泪水长流中她悲凉的叹息是“遇人之艰难矣! ”、“遇人之不淑矣! ”[2]。
2、无可奈何哀怨型
这种类型的弃风·谷风》和《小雅· 谷风》是同题诗歌, 虽收录在不同类别中, 但其主题和风格是一致的, 抒发的都是女子遭遇丈夫富贵易妻的打击后发出的无奈怨叹。《小雅·谷风》中的女子无限凄婉地叙述自己当年与丈夫一起担惊受怕, 饱经风雨, 而今生活安逸舒适, 丈夫却抛弃了自己的事实: “将恐将惧, 维予与女。将安将乐, 女转弃予。”责备丈夫“忘我大德, 思我小怨”。《邶风·谷风》中的女子却是满腹幽怨,娓娓倾诉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为家庭的付出和所受到的不公待遇。她认为婚姻双方应当“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 及尔同死”, 她悉心操持着家事, 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 黾勉求之。凡民有丧, 匍匐救之”, 她与丈夫共度患难, “昔育恐育鞫, 及尔颠覆”, 没想到生活改善了, 丈夫却另觅新欢, 对她恣意虐待, “燕尔新昏, 以我御穷。有有溃, 既诒我肄”。《邶风· 谷风》中的女子贤淑能干却性格懦弱, 对丈夫的薄情一再隐忍, 却终不免被赶出家门的命运。整首诗萦绕着一种对往昔恋恋不舍、对现状无可奈何的情绪, 表现出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基调[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