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答案
《祝福》配套练习题及答案

《祝福》配套练习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故国不接纳他,当商鞅被复仇的人逼得走投无路的的时候,只好带着为数寥寥的徒属北上击郑,作无望的困兽之斗。
B.众多文艺界人士全新打造的最新造型惊艳大胆,让人眼前一亮,真可谓沸反盈天、争奇斗艳。
C.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种地,搞养殖,很快把自己家的小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
因此他被乡亲们“请”了回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D.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和常人无异,某些老同志还说他们“少不更事”,但一谈起缉毒来,大家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专业和智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鲁迅文学院第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开班,来自云南20个少数民族的学员将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与文学亲密接触,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积蓄力量。
B.只靠强压,而不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领导干部,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必须彻底改变。
C.德国队1:0战胜阿根廷队,时隔24年后再次捧起大力神杯,德国战车也以4次夺冠的成绩追平意大利。
D.美国近年来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鲁迅非常尊重个体的尊严,他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的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③他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姿态⑤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A.④①③⑤②B.⑤②①③④C.④⑤②①③D.⑤②③①④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宋朝的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祝福》课后练习及答案

《祝福》课后练习及答案基础练习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
B.“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C.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严谨。
D.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3.《祝福》运用倒叙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A.这是小说惯用的手法,在于使结构多样化。
B.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C.是展开情节必不可少的因素,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去探索。
D.设置强烈悬念,可以造成极浓重的悲剧色彩,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深化了主题。
4.《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
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
C.说明“我”对四叔的矛盾心情。
D.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
E.表现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
5.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①“可恶!然而”②“可恶!”③“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指出下列四句话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

《祝福》试题选粹﹙一﹚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钝响﹙dùn﹚幽微﹙wēi﹚镯﹙zhuó﹚桌帏﹙wěi﹚B.夹袄﹙jiā﹚负疚﹙jiù﹚烟霭﹙ǎi﹚彷徨﹙páng﹚C.胆怯﹙què﹚监生﹙jiān﹚咀嚼﹙jiáo﹚讪笑﹙shàn﹚D.门槛﹙kǎn﹚驯服﹙xùn﹚惴惴﹙zhuì﹚草窠﹙kē﹚答:1.D (A.桌帏wéi;B.夹袄jiá;C.胆怯qiè监生jiàn,咀嚼jué)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踌躇怨府寒喧少不更事B.利害缪种俨然话不投机C.呜咽鄙薄诡秘沸反盈天D.惊惶窈陷拆罪瘦消不堪答:2.C (A.喧—暄;B.缪—谬;D.拆—折,消—削)3.下列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四婶,﹙﹚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懒﹙﹚馋,﹙﹚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因为非即或者所以B.只是由于非就而且因此C.只有因为或还或者所以D.只是由于或或而且因此答:3.A4.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答:4.C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顺序恰当的一项是﹙﹚A.“太太,我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
B.看她模样还周正,又只是顺着眼,手脚都壮大,不开一句口,很象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C.“就是——”她放低了声音,走近两步,极秘密似地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D.说是刚刚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很像夫家的堂伯。
答:5.A( B.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

《祝福》课后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_上隐隐约豹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荷塘月色》)乙旧历的年底毕竞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 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节选自《祝福》)1.指出甲、乙两段文字中环境的特征。
2.结合选文,划线句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状态,试作简要说明。
阅读《祝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
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祝福含答案

2 祝福本课话题——同情心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本应对祥林嫂赋予同情心的鲁镇人,拿出的不是同情心,而是用揭露祥林嫂的伤疤来作为他们生活的调味剂。
这就更进一步表现出当时社会中同情心的稀缺。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同情心,是人类美好而善良的情感,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它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境界;它又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尊重。
同情心,让阴霾的天空阳光灿烂;同情心,让受伤的心灵感受抚慰;同情心,使弱小变得坚强;同情心,使卑微变得伟大……1.杜甫忧民杜甫用利剑一般的笔抒写百姓的辛苦贫困,用火一般的诗篇燃尽封建制度的腐朽。
他怀着一颗赤诚的同情心,用人生的力量高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代强音。
2.法国人培养孩子同情心法兰克福的一个孩子粗暴驱赶上门乞食的流浪者,家人特意召开了家庭会议,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
孩子从中明白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
——尼采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
——马尔登真正的同情,在忧愁的时候,不在快乐的期间。
——冰心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
——孟德斯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悚.然( ) 俨.然( ) 忌讳.( ) 尘芥.( ) 荸.荠( ) 山墺.( ) 草窠.( ) 驯.熟( ) 讪.讪( ) 怔.怔( ) 渣滓.( ) 唾.弃( ) 窈.陷( ) 惴.惴( ) 歆.享( ) 牲醴.( ) 蹒跚..( )( ) 踌蹰..( )( ) 【答案】 sǒng yǎn huì jiè bí ào kē xùn shàn zhèng zǐ tuòyǎo zhuì xīn lǐ pán shān chóu chú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拓⎩⎨⎧朱拓.( )开拓.( ) (2)削⎩⎨⎧瘦削.( )刀削.面( ) (3)间⎩⎨⎧中间.( )间.或( ) (4)更⎩⎨⎧少不更.事( )更.加( ) (5)笼⎩⎨⎧笼.罩( )囚笼.( ) (6)槛⎩⎨⎧门槛.( )槛.车( )(7)剥⎩⎨⎧剥.豆( )剥.削( ) (8)炮⎩⎨⎧炮.烙( )枪炮.( ) 【答案】 (1)tà tuò (2)xuē xiāo (3)jiān jiàn (4)gēng gèng (5)lǒnglóng (6)kǎn jiàn (7)bāo bō (8)páo pào2.语境辨析法(9)为了便于监.( )督学生读书,国子监.( )还把教师的办公室设在教室旁边,这样的布局浸透了“看管”学生的传统。
《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

《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三、简答题(本题有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
他也不很留。
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21.理解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2.第二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声,有什么作用?23.请概括文中“我”形象和作用。
【答案】21.(1)这里指摆出庄重的样子。
(2)表达了对鲁四老爷的嘲讽与批判。
22.(1)以瑟瑟的雪声反衬(衬托)冬夜的沉寂。
(2)渲染悲凉的气氛。
(3)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之情。
(4)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烘托主题。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11.《祝福》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十一祝福练习与思考一、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我很sǒng ( )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2.我在极短期的踌chú( )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3.“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wú( )着。
4.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fèi ( )反盈天的。
答案:1.悚2.蹰3.梧4.沸二、《祝福》前后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
请填空,并说说所填词语表达的意义。
第一次逃到鲁镇时的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①,但两颊②。
第二次到鲁镇时的肖像:她③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④,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⑤了。
临死前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⑥,全不像四十。
上下的人;脸上⑦,黄中带⑧,而且⑨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⑩似的;只有那眼珠⑪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答案:①青黄②却还是红的③仍然④消失了血色⑤先前那样精神⑥全白⑦瘦削不堪⑧黑⑨消尽⑩木刻⑪间或。
三、小说中有许多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请根据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祥林嫂的故事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
答案:小说《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
其创作背景是五四时期,新旧思想的对抗交锋期,祥林嫂正是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牺牲品。
作者多处运用精细的笔法描写,其中包括陈腐、压抑的年节气氛的描写,对封建势力代表人物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特别是对祭祀习俗和祥林嫂周围的世态人情的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透露出主,人公性格发展和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四、优秀的小说中,描写人物的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的。
欣赏人物语言,要听其言、想其人、知其心,还要看作家如何把握住人物的身份、个性,在什么场合让人物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下列语言是如何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鲁迅《祝福》标题的含义

鲁迅《祝福》标题的含义一、选择题(1 - 10)A. 故事发生的地点B. 故事发生的时间C. 故事的主要情节D.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解析:小说取名“祝福”,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旧历年底的“祝福”时刻,所以首先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答案为B。
2. 在旧中国,“祝福”是一种()A. 民间宗教仪式B. 封建迷信活动C. 传统的年节习俗D. 地主阶级特有的庆祝方式解析:“祝福”是旧中国一种传统的年节习俗,人们在年终时祭祀祖先、祈求来年幸福,答案为C。
3. 从小说情节结构来看,“祝福”贯穿全文,起到了()的作用A. 线索B. 烘托气氛C. 揭示主题D. 塑造人物解析:“祝福”贯穿小说的始终,是情节发展的线索,故事围绕着“祝福”前后展开,答案为A。
4. 文中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其目的不包括()A. 营造热闹的氛围B. 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C. 揭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D. 表明鲁镇人民生活的幸福解析:文中描写“祝福”景象主要是为了与祥林嫂的悲惨形成对比、揭示封建礼教的虚伪,而不是表明鲁镇人民生活幸福,实际上鲁镇人民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答案为D。
5. 标题“祝福”暗示了()A. 祥林嫂的命运与“祝福”息息相关B. 只有在“祝福”时才会有人关注祥林嫂C. 封建礼教靠“祝福”等习俗传承D. 祥林嫂最终在“祝福”声中得到解脱解析:标题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与“祝福”紧密相连,她在众人忙于“祝福”时悲惨死去,答案为A。
6. “祝福”的环境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A. 经济繁荣的一面B. 封建礼教浓厚的氛围C.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 宗教信仰的普遍性解析:“祝福”的环境描写体现出封建礼教浓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发生了祥林嫂的悲剧,答案为B。
7. 小说以“祝福”为标题,从文化角度看,反映了()A. 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B. 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C. 文化的多元性D.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解析:以“祝福”为标题反映了传统文化(封建礼教是其中一部分)对人性的压抑,像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文化下的牺牲品,答案为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二、速读课文,复述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书后练习一: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明确:1.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满足、有笑影、白胖了)。
2.被婆家卖掉,拼死反抗。
3.再婚:没婆婆,丈夫有力气,有自己的房子,生了儿子,胖了。
4.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5.被鲁镇的人歧视,被鲁四老爷鄙视,对地狱恐惧。
5.捐门槛赎罪,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6.参加祭祖仪式被拒绝,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带着疑问和恐惧贫困而死。
三、理清情节结构。
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情节结构如下:教师板书情节,学生指出结构特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1)四、了解倒叙的作用。
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2、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3.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二、分析祥林嫂形象:1.学习阅读祥林嫂初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讨论归纳: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又只是顺着眼。
(善良温顺)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2.讲析祥林嫂再到鲁镇这一部分。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明确: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4.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画眼睛。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耐劳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临死之前: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文中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
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
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鲜明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悲剧命运),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总括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三、分析鲁四老爷的形象。
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
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轻视、厌恶、打击祥林嫂,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①间接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的化身;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
(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重点分析人物的语言。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一处是: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讨论归纳: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一处是:骂祥林嫂是“谬种”,为什么?(书后练习三.1)讨论归纳: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
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
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骂她是“谬种”。
(补充“贞节”,理学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甚至提出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灭绝人性。
)四、分析“我”这一形象:1、提问:祥林嫂死前有那些疑问?表现怎样的心理?明确: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
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
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
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提问:“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明确: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烦恼,而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也未必”——意识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其实“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第三课时二、谁杀害了祥林嫂?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有都是凶手。
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
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三、精当的环境描写。
提问:小说中几次描写了“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明确:共三次1.第一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寡妇,受到众人的赞扬。
提问: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情景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富人享受,穷人艰辛,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
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
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3.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已经是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
祥林嫂的悲剧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