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盛唐边塞诗

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 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 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或遣责穷兵黩武, 申述向往和平的愿望,或描绘边塞风光、风俗,既 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 追求。内容所及颇为广泛,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燕 歌行》。
4、高適边塞诗歌的艺术点
4、高適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 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 5、高诗浑朴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岑诗瑰奇峭拔,有浪漫主 义色彩。
四、边塞诗派的其他诗人
一)王昌龄 二)李 颀
三)王之涣
四)王 翰
五)崔
颢
一)、王昌龄(698-757) 京北长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义重要 作家,也是边塞诗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长七绝, 现存诗 177 首,其中七绝有 75 首,五言绝句有 14首,占总数一半。在诗歌内容方面写边塞诗, 闺怨诗,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有人认为 他诗超过高、参,在七绝方面这一点也不过分, 被标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唐代七绝 数王昌龄写得最好。
王昌龄的边塞诗我们可以把他分为几类: 1)那些为清除边患而英勇善战,立功报国的将士们热 情讴歌: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反映边事所带来的弊端,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昏 庸:《塞下曲》:纷纷几万人,去者无生还。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3)对戍边寒卒同情寄予深切: 《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万里绝烽烟。”
一朝得成功。” 战骨成埃尘。”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对士兵寄予深切同情:“边兵如刍狗,
不光如此,他还反映农民疾苦:“去岁虽薄熟,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内容提要】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概言之,其因有三:首先,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第三,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逻辑起点。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物质基础社会心理逻辑发展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肇始于《诗经》。
至开疆拓土的汉代,战争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降及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
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为历代边塞诗之冠。
诚如南宋严羽所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1为什么边塞诗不兴盛于汉代,不成就于元代、清代,而在唐代结出硕果呢笔者以为,这既有唐代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原因,又有诗歌内在发展的必然。
概言之,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一、“烽燧不惊,华戎同轨”: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
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
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土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
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
盛唐边塞诗派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 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 曰:‘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 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 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 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 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 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 敢与子争论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 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 则曰‘黄沙直上白云间……’。之涣即揶揄二子曰: ‘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旗亭画壁故事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开元 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 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 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 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 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 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 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其诗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擅写边塞 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多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 最高成就。高适有两次出塞的经历,其边塞诗以 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战争的冷静观察为基础,诗 中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充满慷慨奋发的时代 精神,抒发了他建功立业的志向,同时也对战争 中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地揭露和理性的思考, 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刻,代表作有《燕歌行》、 《塞下曲》、《信安王幕府诗》、《塞上》等。
岑参的边塞诗取景生动,想象奇特,色彩丰 富,画面瑰丽,意境高远,情景交融,形成奇壮 瑰丽的艺术风貌。奇丽是岑参诗歌的主要特点。
边塞诗派之高岑、王昌龄《别董大》、《逢入京使》、《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边塞诗派之高岑、王昌龄《别董大》、《逢入京使》、《出塞》、《芙蓉楼送辛渐》快乐热身请在五秒钟说出四个边塞诗人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1.唐代国力强盛,与边疆交往广泛。
2.边境战事频繁,文人把到边塞立功作为求取功名、为官于朝的途径。
3.唐代制举考试中把“军谋宏远,堪任将率”一科与选拔政治人才的制举并列。
4.对以前创作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诗经、汉乐府中战争题材,魏晋六朝边塞题材。
与田园山水诗不同之处:田园山水诗人创造静逸明秀之美边塞诗人创造清刚劲健和慷慨奇伟之美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卢纶、李颀、崔颢、此外,李白、杜甫、王维等都写过边塞诗小翰林便签·高适(700—765),字达夫。
他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性格狂放不羁,好结交游侠。
他才气没有李白大,但是有着实际政治才干。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管而封侯者。
·高适擅长写七言古诗,气势壮阔,开合动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律诗不多,但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也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指董庭兰,他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莫愁:请不要忧愁。
知己:知心的朋友。
谁人:哪个人。
识:认识。
君:你,这里指董大。
诗人先极力渲染分手时环境的残淡凄凉: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大雁南归。
在这种气候中与朋友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
但第三、四句突然一振,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色,使气氛一下变得轻松了。
这正显示出盛唐人开阔的胸襟气度。
小翰林便签岑参(约715—770),与高适一样有相同经历而诗风相近的是岑参。
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
⑴他是一个好奇的人,早年他喜欢从出人意表的角度去发现诗。
有了边塞生活的体验以后,他的好奇天性也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边塞诗人

盛唐边塞诗【摘要】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流派,盛唐边塞诗歌在当时繁华强盛的国家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边塞诗人与诗歌,其在抒情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上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创新立意。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盛唐现象的一个重要表现。
引言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期。
在此期间,经济空前的繁荣昌盛,国力空前的强大,政治空前的稳定。
文化迅速,对外交流频繁且范围一直在扩大,是唐朝的全盛时期。
而所谓的“盛唐气象”是从盛唐时期的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来说的,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意境深远,充满活力,诗歌创造有了新的发张,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
这个时期诗人大胆创造,发挥想象力,结合无限优美广阔的意境,创造出了一首首至今还为人吟唱的诗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诗歌风格,具有了属于“盛唐”的气势以及特点,这是其他时期的诗歌无法匹敌的。
由于这个时期国力的强盛,政治的开明和文化的交融等原因,在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例如李白,杜甫,王维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而边塞诗就是其中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
盛唐的边塞诗是在此期间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这种诗歌流派长于七言,主要是描写边塞的美丽别致的风光的边塞的战争生活。
这个时期边塞诗歌的思想表现了征人的无限思家之情的、思妇的闺怨之意,大多数具有爱国的思想感情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显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悲壮雄厚,慷慨激昂,激情洋溢。
在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在用自己的语言抒情方式记录下了属于这个时期的独有的边塞诗歌的魅力,他们用不同风格上的诗歌表现了边塞的情与景。
其中著名的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等。
一、抒情内容与方式的创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写景抒情的方式,无论是平中见奇,还是悲中见壮,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努力争取前进的精神,很好的诠释了“盛唐气象”。
以往的朝代,边塞诗一直是以一个“悲惨凄凉”的形象出现在诗人们的诗歌作品中,其中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民百姓、国家的危害,造成国家的萧条冷落,在诗中,我们往往可以看见诗人对战争的厌恶痛恨之情。
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

诚信承诺书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由本人独立完成,保证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
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务必手写签名承诺人:年月日毕业论文评审表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摘要“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边塞诗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在充分体现将士戍边征战、保家卫国等内容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风土文化。
边塞诗,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缩影,产生于时代背景,受影响于时代环境。
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兴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唐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历史性的空前强大,二是古典诗歌在高度发展之后趋于成熟的必然性,二者相辅相成,最终造就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兴盛,同时也对我国诗歌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边塞诗盛唐文化意义装订线目 录引言...........................................................................1 一边塞诗的含义...............................................................1 二边塞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 (2)2.1诗歌的自身因素 (2)2.2特定的社会条件............................................................4 三盛唐边塞诗的意义 (5)3.1彰显唐诗特殊的历史地位 (5)3.2彰显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6)3.3彰显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6 结论..............................................................................6 参考文献 (7)装订线引言大唐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盛唐时期描写边塞生活,雄浑奔放、慷慨悲壮的边塞诗与描写山水田园,清新自然、明朗恬静的山水田园诗争奇斗妍,并立诗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令后人追慕。
浅谈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术 的顶峰 , 是诗歌艺术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 唐代是 中国古典 诗歌的极盛时代 , 诗歌总量现存超过 5 0 0 0 0 首, 诗歌作 者近 2 3 0 0 人, 诗歌 繁荣盛况空前 , 唐诗 当之无愧地成 为 中国古代诗歌的顶 峰。唐诗题材广泛 , 技巧成熟 , 流派众多 , 体 裁完备 , 思想深刻 , 这种整体氛 围和总体格局 , 使得边塞诗 的创 作 水平和规模也得到了极大 的提高和拓展 。 边塞诗 自身发展 也有着悠久 的历史 。在《 诗经》 中, 边塞题 材
作 为泱泱大 国的雄浑的 民族精神 。这是边 塞诗 在盛唐发展到顶 峰 的必 然 结 果 。 参考文献 : f 1 ] 严羽. 沧浪诗话 ・ 诗评 【 A 1 .
就 已出现并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 , 广泛地反 映了战争所带来的各 种社会影 响 。至屈原 的《 九歌 ・ 国殇 》 , 深沉悲壮 的感情气势对 后 世 边塞诗悲壮美学风格 的形成 具有重要意义 。两汉 时期 产生了 汉 乐府 , 对 中国诗 歌发 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 如《 乌孙 公主歌》 、 《 李 陵歌》 、 《 匈奴 歌》 成为典故 就常为唐人 所歌咏 。建 安时 , 曹 氏三 祖、 建安七子 等人用乐府旧题抒发现实感怀 , 歌唱建功立 业的抱
“ 封建经 济的高度繁荣 , 国力空前强大和统一 , 以长安为 中心各 民 族( 还有外 国) 商业文化交 流和友好往来 的加强 , 这是边塞诗形成
的根 本 原 因 。 ”
其四, 抵抗 外族侵略 的边境 战争为边 塞诗提供 了丰 富的题 材 。唐 自建国起就一直边患 不断 , 先后对 突厥 、 奚、 吐蕃 、 吐谷浑 等 的侵犯予 以坚决反击并取得 胜利 。由此产生 了描写大漠风光 、 金戈铁马 、 思 乡念 亲等题材各异 、 思想 内涵丰富的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人介绍和作品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别董大
比较有名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王之涣、 王翰、李颀 高适、岑参
还有哪些写过边塞诗的诗人?
王维、陈陶、祖咏、 金昌绪、沈佺期等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 边塞诗 的风格
景象奇丽 意境阔大 慷慨雄壮
关于盛唐边塞诗的评价:
唐代边塞诗人有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在人生上 积极进取的,而不是消极退却的,他们都具有不 同程度的乐观情绪何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和爱 国热情,他们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兵都有深厚得同 情,他们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都 反对战争。他们的作品色彩强烈,情调高昂,显 示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他们的风格 :一般是豪放悲壮,能够振奋人心的,他们善于 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气氛,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 离愁别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 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 是更为合适的,他们的缺点是个人功名思想较重 ,有时混淆了战争的界限。
盛唐时边塞诗人群体
边塞诗的概念:
产生时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 主要内容:反映边塞风光和边界战争生活为 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 “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 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 大国的一束奇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概言之,其因有三:首先,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第三,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逻辑起点。
【内容提要】
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概言之,其因有三:首先,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第三,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逻辑起点。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物质基础社会心理逻辑发展
一、“烽燧不惊,华戎同轨”: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
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
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土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
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
至贞观年间,唐朝的经济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还有了很大发展,其时“商旅野次,无复盗贼。
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备。
又颇致丰稔,米斗三四钱”2。
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已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3。
元结也说:“开元天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量”。
4
唐帝国更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
像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
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5。
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感慨,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对触及宫廷禁忌之事的诗歌作者,“而上之人亦不为罪”6。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屹立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象郡、炎州之玩,鸡林、鳀海之珍,莫不结辙于象胥,骈罗于典属。
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7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蒸蒸日上的国势及其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二、“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唐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万马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8;唐代又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9。
士大夫们多具有为国出力、青史留名的抱负,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0,“丈夫皆有志,会见
立功勋”11。
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13。
由士风而及民风,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盛唐的时代气象和普遍的社会风气,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首先,盛唐之时,“天下雌韩而雄魏,壮武而柔文”14,整个社会弥漫着英雄主义的气氛,与前代相比,唐人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特别是边塞诗人,更是任侠使气,狂放不羁。
如王勃常“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15;陈子昂虽“体弱多疾”,却“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人乡学,慨然立志”,“其立言措意,在王霸大略而已”,“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
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其苟容”。
其所作《饯陈少府从军序》一文,更是直抒心臆,其言道:“少府叔风彩龙章,才高位下。
班超远慕,每言关塞之勋;梁竦长怀,耻为州县之职。
”16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17;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18。
王维的《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称:“高子读书五车,运筹百胜。
慷慨谋议,折天口之是非;指画山川,知地形之要害。
……公卿籍甚,遍交欢于五侯;孙吴暗合,将建功于万里。
”19
其次,唐人又有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从而使得文人士大夫能够亲历边塞,接触边塞生活。
唐代制度规定,边帅可以自辟幕僚。
《通典》卷三二载,唐采访、节度等使之僚佐,“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奏报者称摄”。
这种制度使得那些在科举考场上失利、人仕无门的文士,有可能通过人幕而释褐。
如《全唐文》卷五00权德舆《王崇术神道碑》所盲:“开元中,举孝廉,仍岁为有司所诎,因罢卷慨息,慕班超、傅介子之为人,遂从河西节度史杜尚书暹,抚剑相合。
”而唐代科举考试中,又把“军谋宏远,堪任将率”20一科与选拔政治人才制度并列,这极大地刺激士人关心边事军情。
王谠《唐语林》评论道:“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迁腾倏忽,坐致郎省。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对
此文人人幕情形描述道:“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要视其主之好文何如,然后同调萃,唱和广。
”唐代文人人幕往往可迅速升迁,故吸引了大批读书士子,而军幕中如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参谋等,常由士子担任,这对士人踊跃赴幕,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
如杨炯高呼“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1;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22;始入幕府后终为节度史的高适也说:“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由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23岑参更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24之语。
在此风气之下,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曾亲赴边塞,人幕参战,谋划军机。
第三,唐代军幕之主中有不少文武兼擅,好文学,喜延揽文学之士,从而为边塞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
以郭震、张说为例,二人皆出将人相,为文武之全才。
郭震年16岁人太学,18岁擢进士第,其年判人高等。
张说所撰《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记载,武则天令郭震抄录旧文,震上《古剑歌》,“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赠学士李峤、阎朝隐等”25。
郭震是文士中的佼佼者,后来却担当重要武职,曾任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骁骑大将军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使、金山道大总管。
他在安西经营十余年,屡建奇功,四镇安宁。
郭震行状是张说所撰,说本人也是文武全才。
《旧唐书·张说传》对他有如下记载:“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
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成风诵之。
尤长于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
”张说是一代文宗,又曾出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检校并州大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朔方军节度史。
他在担当军职期间,便多有建树。
以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高适之幕主而言,岑参之幕主封长清有文才,《旧唐书》本传说:“外祖犯罪流放安西效力,守胡城南门,颇读书,每坐常清于城门楼上,教其读书,多所历览。
”
“常清有才学,果决。
”“常清于幕中潜作捷出……(高)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
”
今存文一篇。
26高适之幕主哥舒翰则“好读《左氏春秋传》及《汉书》”27。
幕主与文学之士相聚幕中,赋诗谈艺,文学创作环境相当好,故有人认为唐代边地军旅幕府中有一种类似于
建安诗人的创作环境。
第四,唐代君王对边塞诗的特殊爱好对士风民气的导向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这一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28,“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29。
唐玄宗李隆基所作边塞诗也很可观,其《平胡》歌颂大唐军威:“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
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显示了盛唐气势。
他的《送张说巡边》,应制唱和之臣有张说、宋璟、张九龄、徐坚、贺知章等21人。
此外,另有应制送张说的诗人数十名,应制诗总共多达70余首,可谓由玄宗一诗而引出近百篇边塞诗。
可见,唐代皇帝的创作与提倡对边塞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