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

多巴胺
多巴胺

多巴胺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乔博 胡剑青 张一弛 张文涛

关键词

多巴胺 突触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递质 受体 帕金森病

摘要

多巴胺(DA)是一种中枢神经递质,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并储存在囊泡中,可能是通过胞裂外排的方式由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作用于多巴胺受体,通过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从而产生生理作用。 多巴胺有调节躯体活动、精神活动、内分泌和心血管活动的作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变可导致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

1. 概述

多巴胺(DA)按系统命名法,名为邻苯二酚乙胺,属于儿茶酚胺类物质。其盐酸盐为白色、有光泽结晶。熔点243—249℃(分解)。无臭。味微苦。置于空气中及遇光时颜色渐变深。易溶于水。

在五十年代以前,多巴胺一直被认为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阿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在五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证实了多巴胺是脑内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并且还和帕金森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后,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关于多巴胺的研究,人们对多巴胺这个神奇的小分子在大脑内的作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卡尔森也因为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 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

2.1 解释几个名词

黑质:在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有一大的灰质团块是黑质,见于中脑全长。黑质细胞富含黑色素,是脑内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团。黑质主要与端脑的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有往返纤维联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黑质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

纹状体:是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尾状核及豆状核组成。豆状核又分为内侧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核。纹状体分为新纹状体和旧纹状体两部分。

新纹状体:在发生学上比较年轻,包括尾状核及壳核,它们起源于端脑。在这两个神经细胞团中,含有大量的小细胞和较少的大细胞。小细胞接受来自大脑皮层各部以及来自丘脑的神经,因此,新纹状体直接受到大脑皮层的影响,而且还间接地受到通过丘脑传来的小脑以及其它锥体

外系的影响。大细胞发出的传出纤维到达同侧的苍白球。目前已知,新纹状体与维持机体的固定姿势有关。

2.2 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通过化学物质作媒介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叫做化学传递。化学传递的物质基础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主要在神经元中合成,而后储存在突触前囊袋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出间隙,作用于下一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从而产生生理效应。多巴胺被证实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递质。每种神经元通常以其末梢释放出的递质而命名,如末梢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被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2.3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通路

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脑和间脑,分为六个细胞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通路可归纳为两个系统——长多巴胺能神经元系统和短多巴胺能神经元系统。其中,属于长多巴胺能神经元系统的中脑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或称黑质—纹状体系统)最为重要。当这一系统发生障碍而导致多巴胺含量减少时,便出现肌肉紧张和振颤,即帕金森病。

2.3 多巴胺合成及转化

多巴胺能神经元可摄取血液中的酪氨酸,后者在胞浆内被酪氨酸羟化酶(TH)催化成为多巴(主要为L型),再经多巴脱羧酶(DDC) 作用而生成多巴胺(DA),如图一所示。

图一

TH和DDC均在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中合成,经轴浆流运送到轴突末端,储存于膨体内。其中TH专一性较高,但含量和活性低于DDC(活力仅及DDC1%—0.1%),因此它是DA合成过程中的限速因子,是调节DA合成的重要环节。

DA的合成还受到酶、细胞膜、激素、离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芳香族氨基酸会抑制酪氨酸和多巴进入细胞膜,会抑制多巴胺的合成;K+可能促使DA合成,用K+刺激脑组织可以使DA 合成速度加快。然而如上所述,至关重要的是TH的调节。如切除动物垂体可使脑内TH活力降低,影响DA合成;再如某些药物如α-甲基酪氨酸(α-MT)、α-甲基多巴、α-甲基多巴肼和苄丝肼等药物可抑制TH或DDC,因而可不同程度地减少DA的合成。

2.4 储存

2.4.1 囊泡储存和量子释放

在电子显微镜下,人们观察到运动神经末梢有许多囊泡,这些囊泡被认为是用来储存神经递质的单元,使得神经递质可以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释放,这种释放方式被称为量子释放。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改变,钙离子进入细胞,使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然后将递质和囊泡内容物一起排出到突触间隙。这一对囊泡释放递质的解释被称为胞裂外排学说。

囊泡分为大囊泡和小囊泡,二者的结构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大囊泡由高尔基体合成,而对于小囊泡的来源,至今尚不是分清楚

2.4.2 多巴胺在囊泡中的储存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膨体中含有储存单胺类递质的特征性致密中心囊泡。这些囊泡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一致密中心,因此称“致密中心囊泡”。DA在囊泡合成后储存于致密中心囊泡中,处于一种隔绝状态,不易被包浆内单胺氧化酶所破坏。在纹状体中,含致密中心囊泡的膨体约占全部膨体的12%—6%。摧毁黑质后,这些膨体大部分消失,提示这些囊泡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末梢储存DA的囊泡。

储存DA的大囊泡内含有多巴胺、ATP、蛋白质和神经肽等物质。其中DA、ATP与蛋白质等处于结合状态,使之不易渗出。囊泡膜上还有一个功能性胺泵,它与Mg激活的ATP酶有关,主动将DA摄入囊泡,使囊泡内外DA浓度相差很大。

2.4.3 DA囊泡与NE囊泡

DA的囊泡对去甲肾上腺素(NE)也有一定的摄取能力。影响NE摄取储存的药物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DA的摄取储存。例如可卡因、利血平等。而储存NE的大囊泡也含DA,含量约为NE的7%—8%。实际上,NE就是在储存NE的大囊泡内部合成的。储存NE的大囊泡内部含有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它可以催化多巴胺转化为NE。但是储存多巴胺的囊泡内不含DβH,因此DA 的大囊泡不能合成NE。

2.5 DA释放与调节

2.5.1 DA的释放

实验表明,刺激黑质-纹状体束可以引起DA释放。将3H-DA注入猫脑室,待其被脑组织摄取后,吸取脑室内剩余的3H-DA,然后电刺激黑质或尾核,则3H-DA又从脑组织内释入脑脊液。

脑组织推挽灌流时发现,刺激黑质头部,引起脑内DA释放增多;刺激黑质尾端,导致壳核内DA释放增多;如用利血平耗尽囊泡内储存的DA,则刺激黑质不再能促使尾核内DA释放。尾核临近脑室,它释放的DA代谢产物HVA(高香草酸)可通过渗透进入脑脊液。连续刺激猫黑质,可使脑脊液中HVA含量升高。以上结果表明,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可导致其末梢释放DA。

DA的释放形式很有可能就是上文提到过的胞裂外排方式。

2.5.2 释放的调节

DA的释放调节主要分为为短时性调节和长时性调节。

短时性调节:释放至突触间隙的DA可兴奋突出前膜上的DA受体,负反馈抑制DA释放,此效应快速而短暂。

长时性调节:神经末梢及效应器释放的前列腺素,可作用于突触前膜的前列腺素受体,抑制DA释放,此发生过程缓慢而持久。

一些人认为,DA和前列腺素都是通过减少Ca2+内流而抑制DA释放。

某些离子浓度的变化也会影响DA的释放。例如高K+或者低Na+能使DA释放增多。

某些部位的DA释放还受到其他递质的调制。纹状体中,有三分之一的脑啡肽能中间神经元的末梢终止于DA能神经元末梢,对DA释放起突触前抑制作用。脑内γ-氨基丁酸也能抑制DA的释放。

2.6 失活

多巴胺失活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被突触前膜重摄取(约四分之三)、被突触后膜摄取、在突触间隙内被破坏和遗漏入血。除进入突触前膜的其中一部分可被DA囊泡摄取再次投入使用以外,其余途径大部分被分解,经肾排出。

多巴胺的代谢分解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氨基修饰与儿茶酚胺侧链修饰。氨基修饰通过MAO(一元胺氧化酶)氧化脱氨变成醛,进一步转化为酸或醇。儿茶酚胺侧链修饰可以通过COMT(儿茶酚氧位甲基移位酶)使DA氧位甲基化,或者使DA氧位与硫酸或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复合物。如图二。

图二

2.7 多巴胺受体

2.6.1 受体分型

年的研究讨论,现在普遍认为,多巴胺的受体有两种亚型D 1和D 2。另外,D 1受体的

高亲和力结合态称为D 3,而D 4受体是D 2受体的另一结合态。一般认为,激活D 1受体可使腺苷酸

环化酶活力增强,激活D 2受体则抑制或不影响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力。

2.6.不仅存在于多巴胺能所支配的神经元上,而且存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本身,包括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末梢。这些受体称为自身受体。

自身受体的主要功能:1.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电活动;2.抑制DA 合成;3.抑制DA 释

放。

一般地,胞体和树突上的自身受体能调控胞体动作电位的发生,激活这些自身受体可抑

制神经元放电,并能调控神经元内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DA生成。DA末梢上的自身受

体兴奋则可使Ca 内流减少,从而抑制DA释放;还能抑制TH,降低DA合成速率。

2.6.受体处于动态调整的平衡状态。当机体处于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时,脑内DA

受体可发生代偿性调节,受体密度和亲和力均发生改变,表现为受体和配体的结合力变化。

受体调节按其变化趋势可分为上增性调节和衰减性调节。前者受体数目增多、亲和力增

强,出现高敏现象;后者则反之,出现低敏现象。

2.6.化机制不同。

D 1受体兴奋后,腺苷酸环化酶的构型发生变化,即由非活性型变为活性型。后者催化ATP

形成cAMP,从而激活cAMP依存性蛋白激酶。此蛋白激酶催化蛋白质I磷酸化,转而改变膜对离

子的通透性、调节递质合成酶的活力或者导致其他效应。磷酸二酯酶和蛋白磷酸酶I,则可分

别使cAMP分解和已经酸化的蛋白质去磷酸,从而终止DA效应。

近年来,在具有D 1受体的神经元中发现一种磷酸化蛋白——DARPP-32。在cAMP依存性蛋

白激酶的作用下,其分子中的苏氨酸可以与磷酸结合。DARPP-32在脑内的分布与D 1受体平行,

而与D 2受体无关。实验提示,DARPP-32能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I,是体内调节D 1受体功能的重

要因子。

的生化活动机制可归纳为图三。

经过多2自身受体

DA 受体2+3 受体调节

脑内DA 4 受体活动的化学机制

两型受体活动的生D 1受体

D2受体活动的生化机制与D1受体差异较大。激活D2受体可抑制或不影响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力,表现为cAMP减少或无变化。现在认为,D2受体可作用于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从而抑制

递质释放或产生其他效应。

尽管D1与D2受体在生物化学活动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的部位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甚至相反的作用,但在整体效应中,却表现出协同作用。因此,某一功能活动中,同时激活

D1和D2受体可能产生协同效应。

3. 多巴胺的功能

3.1 躯体活动的调节

DA对躯体活动的调节作用是比较显著的,中枢多巴胺系统,尤其是黑质-纹状体束,在躯体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系统的兴奋,可引起好奇、探究、运动增多等反应;而该系统的抑制,则会导致运动减少甚至生命活动受阻。

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DA与躯体运动的关系。这些实验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证明了DA的作用。

以下我们依次进行讨论。

第一,增大DA的量,可以使生物体的运动功能增强。将小剂量苯丙胺(DA分泌的促进剂)注入动物的伏隔核和尾核,使局部DA的释放增多,则动物会迅速出现探究活动,运动量大幅增加。

另一个实验,将去水吗啡(DA受体激动剂)小丸放入鼠类的尾核背侧,则鼠类动物会出现长时间的咀嚼行为。 如果实验者将DA注入伏核,则会引起更强、更明显的运动。这些都是DA的量增多可以促进运动的例子。

第二,削弱多巴能神经元活动,会使运动功能降低。如果DA受体被阻断,或者黑质-纹状体束受到损毁,则动物的运动受到极大影响。如对金鱼使用DA受体阻断剂(吗叮啉等),可使其游动大为减少;而把其双侧黑质-纹状体束损毁,金鱼的运动会几乎完全消失,即使注射苯丙胺等也无法恢复。(苯丙胺可以在体内转化为酪氨酸,进而合成DA)这进一步说明了多巴能神经元的作用。

第三,DA活性的不对称导致运动的不对称。实验发现,向大鼠的单侧脑室内注射去水吗啡,可使大鼠的头部转向对侧。这就是说,DA的不均匀分布,或者DA活性的不均匀,会导致动物运动的方向不对称性。更明显的是单侧的多巴能神经元被损毁(注射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即6-OHDA)后再注射苯丙胺,可促使未受损的一侧释放DA,表现为大鼠向损伤侧旋转。这就是DA 活性的不对称和多巴能神经元之间共同影响下动物的运动。

3.2 精神情绪活动

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能够影响脑部的精神、情绪部位。目前一种观点认为,中脑-大脑皮质、中脑-边缘叶的多巴胺能通路积极参与精神和情绪活动。而一旦脑部多巴胺分泌异常,人的精神就会迅速异常。后者已经在临床观察中证明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目前对精神、情绪等与脑部的具体关系研究还不很深入,该理论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其中关于多巴胺对情绪影响的论断还是十分可靠的。

临床上观察显示,苯丙胺能使人产生苯丙胺精神病,表现为妄想型精神病(I型精神病);而能抑制DA合成的α-MT则能镇静患者,并阻断苯丙胺引起的精神病症状。另外一些能够阻断精神病症状的药物,如降压药“利血平”也被证明可以耗减DA的分泌。

3.3 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垂体的DA能通过D2受体的活动调节垂体内分泌功能。这种调节以促性腺激素和催乳素的调节为最显著。

另外,DA还可以由漏斗柄直接进入垂体的中叶和后叶,通过D2受体抑制促黑激素和内啡肽的释放,并调控后叶分泌催产素。

3.4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DA的第四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心血管的活动。这种调节与DA作用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根据

近年发表的几篇研究报告,多巴胺对心率、血压和血管阻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在正常血压的狗的脑池中注射DA激动剂“培高利特”(Pergolide),一段时间后发现狗的心率、血压和血管阻力都有明显的下降,而且这种低水平的属性能保持1小时以上。D2受体能够抑制Pergolide的抑制效应,也就是使心率等属性基本恢复正常;而α2受体拮抗剂“育亨平”则不能。

这说明,在脑池周围的DA是狗心血管状况改变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反的是,在侧脑室注射DA可以使血压和心率呈剂量依赖型上升趋势。当然这种效应同样可以被DA拮抗剂阻断。由此产生的一种观点,认为在脑干尾段(如前述的脑池周围组织)DA 的作用是抑制心血管系统,减弱其活动;而在脑部较高的部位,如黑质等,DA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另外,在临床上得出的结论,DA的剂量不同会有不同的作用结果。小剂量多巴胺主要有扩张血管作用,使总外周阻力降低,对心脏前、后负荷均有降低。大剂量多巴胺以兴奋α、β受体为主,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总外周阻力高,心肌耗氧量增加。

4. 多巴胺与疾病

4.1 DA与运动性疾病

前面已经讨论过,DA及其相关神经对人体的许多功能,特别是躯体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而一旦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纹状神经元发生病变就会导致一系列和躯体运动有关的神经性疾病。这些疾病通常称为运动性疾病。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震颤性麻痹和突触后麻痹

4.1.1 震颤性麻痹

震颤性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综合症。这里介绍一下之前提到的阿维德·卡尔森在这方面的工作。

在一系列的试验中, 阿维德·卡尔森使用了很平常的物质(利血平) , 它可以排空突触内囊泡储存的一些递质。当将利血平给予一些试验动物后, 这些动物便丧失自然运动的能力。

然后再给予这些动物注射左旋多巴,然后实验动物的症状消失,并且恢复了一般的动作能力。

阿维德·卡尔森的试验也显示以左旋多巴(L - dopa) 作为治疗药物可以使脑内多巴胺水平标

准化。

阿维德·卡尔森发现由利血平引起的症状和帕金森并发症很相似, 并且发现帕金森病人在基底神经节存在反常的多巴胺浓度低下。在帕金森病期间, 产生多巴胺的基底神经节的神

经细胞萎缩, 导致了颤抖、僵硬等症状。左旋多巴(L - dopa) 将在脑内转化为多巴胺来补充

缺乏的多巴胺并且使动作协调。因此左旋多巴(L - dopa) 被人们发展为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今天, 使用左旋多巴(L - dopa) 仍是对这种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4.1.2 突触后麻痹

突触后麻痹是另一种由纹状体工作异常而导致的疾病。与前者不同,突触后麻痹的出现不是由于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使得纹状体内DA减少,而是由于纹状体本身对DA丧

失反应。由于纹状体位于突触后,故称为突触后麻痹。临床症状与突触前麻痹大体相同,但

由于病变位置在突触后,因而作用于突触前的左旋多巴对此治疗效果不佳。还有一类,如黑

质-纹状体变性,突触前后都发生病变,临床表现与震颤性麻痹基本相同。

4.2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严重而表现复杂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思维障碍、幻觉、妄想和稀奇古怪的行为等。对于其详细病理,目前科学界尚无统一的认识;但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支持DA的过度与精神分裂有一定的关系。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一些神经安定药物陆续被发现,如氯丙嗪、氯哌啶醇等。它们的共性是,都具有对DA的拮抗作用。此后人们发现,但凡是能拮抗多巴胺神经传导的药物,对精神分裂症都能体现出一定的治疗效果;而绝大多数DA激动剂或加强DA作用的药物,都会诱发、加重精神分裂症。这些事实说明,本病的异常思维、古怪行为等症状与DA功能增强有关。

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机理有若干种说法。其中以DA受体超敏的理论证据最为充分。未经治疗而死的Ⅰ型精神病人,其黑质、纹状体等部位的D2受体增加了50%—200%,而D2受体与抗精神病药物的解离常数无明显变化,表明D2受体对DA的亲和力没有明显异常,只是数量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许绍芬等,《神经生物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2.左明雪,《细胞和分子神经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3.刘昀,纹状体中神经元活动的多巴胺调节,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 Jan ,19 (1) :5~8 4.Takahiro Ozaki. Comparative effects of dopamine D1 and D2 receptor antagonists on nerve growth factor protein ind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402(2000):39–44 5.Alison Abbott. Medicine Nobel goes to raidersof the brain’s chemical secrets. Nature.

2000.407:661

多巴胺的功能和结构

多巴胺的结构和功能 一、多巴胺的简介 多巴胺(dopamine,DA,或3-羟酪胺,3、4-二羟苯乙胺)又名儿茶酚乙胺或羟酪胺,是儿茶酚胺类的一种,分子式为C8H11 N O2(化学式和空间结构如图1)。是内源性含氮有机化合物,为酪氨酸在代谢过程中经二羟苯丙氨酸所产生的中间产物[1]。 图1 多巴胺的化学式和空间结构 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多巴胺能神经末梢中的囊泡与去甲肾上腺素囊泡不同点在于它不含多巴胺β-羟化酶,所以不会将多巴胺羟化成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行使储存多巴胺的功能。脑内多巴胺的代谢产物主要是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HVA)[2]。 多巴胺神经元在脑内分布相对集中,支配范围较局限。多巴胺能神经纤维主要投射于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斗部位。黑质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黑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在纹状体储存。当黑质被破坏或黑质-纹状体束被切断,纹状体中多巴胺的含量随即降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脚间核头端的背侧部位,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前脑边缘;结节-漏斗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下丘脑弓状核,其神经纤维投射到正中隆起[2]。在大脑中合成、分泌多巴胺递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位于中脑组织黑质致密部、腹侧被盖区和红核后区。 二、多巴胺的功能 多巴胺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可以与脑内广泛表达的多巴胺能受体结合,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巴胺神经元可调节和控制许多重要的行为过程,其中包括运动、认知、奖赏、情感、学习记忆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等。其中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1.运动——帕金森病 多巴胺对运动控制起重要作用,多巴胺拮抗剂和激动剂应用的研究表明了多巴胺受体在运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如:大鼠的前进,后退,僵直,吸气和理毛功能。通常激动剂提高多巴胺的运动功能,拮抗剂作用相反。已明确了在决定向前运动中的D1和D2受体有相互促进作用[1]。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运动系统神经退行性病变,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大量丢失是产生帕金森病的原因之一,其中黑质区靠近腹侧部的多巴胺神经元丢失程度最为严重[3]。在

多巴胺的用法用量修订稿

多巴胺的用法用量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关于多巴胺的用量 多巴胺的使用剂量要视你的使用目的而定。它是正性心血管活性药,alpha-受体、beta受体及多巴胺受体兴奋作用兼有,其产生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当时所用的剂量和滴速。 1。小剂量多巴胺(1~5 ug/kg/min),仅是单纯beta受体及多巴胺受体兴奋作用,主要作用在于:扩张周围血管,加强心肌收缩,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其作用结果是,心排血量增加,尿量得以增加,血压轻度改善。 2。中剂量多巴胺(5~15 ug/kg/min)是alpha-和beta-受体兴奋作用兼有,心肌收缩作用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作用明显,血压得以升高,但尿量不见明显增加。(已经未见血管扩张作用)。 3。大剂量多巴胺(20 ug/kg/min)只有alpha-受体兴奋作用,如同间羟胺一样,主要作用只是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得以明显增高,但外周血管阻力也同时显着增高,肾脏血流无增加,尿量未能改善,甚至减少,或无尿。 在我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中,对于心衰的病人,比较喜欢用小剂量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速尿等药物配伍使用,但对于低血压休克的病人,常联用间羟胺通过微量泵控制适当滴速。 1:在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建议先补充有效血容量,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2:单纯使用多巴胺来维持血压,效果较为缓慢,而且临床中该药使心率增快明显,故大部分情况可连用间羟胺,我们常用多巴胺200mg+间羟胺100mg+NS 20ml泵入来升压,效果不错。 3:若是感染性休克造成的顽固性低血压,若单独使用多巴胺效果不好,可连用去甲肾上腺素。 4:若心排出量不足,可使用小中剂量的多巴胺连用多巴酚丁胺。 5:关于小剂量多巴胺的"肾脏血流灌注改善"讲法,目前认为不能保护肾功能和减少死亡率,故已不主张应用。

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区别

中文名称: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 英文名称:Dobutam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英文又名:Injectio Dobutamini Hydrochloridi 药品介绍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作用: 本品为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主要兴奋β1肾上腺素受体,有轻微的α作用,大剂量时有β2的血管扩张作用,对心肌有正性肌力和较弱的正性频率作用,能激活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钙离子进入心脏细胞膜,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本品可与硝普普钠等血管扩张药联合使用. 本品静脉注入1-2分钟内起效,如缓慢滴注可延长到10分钟,一般静注后10分钟作用达高峰,t1/2约为2分钟,一般静注后10分钟作用达高峰.T1/2约为2分钟. 适应症 用于治疗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力衰弱的心衰,如冠心病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瓣膜病引起的心衰,心脏直视手术后所致的低排血量综合征以及难治性心力衰竭等.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可有心悸、恶心、头痛、胸痛、气短等.剂量较大时偶有收缩压增加或心率增快. 注意事项: 1.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禁用. 2.本品不能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联合使用. 3.对房颤伴有室率增快患者,需先用洋地黄,再用本品治疗. 4.滴速超过每分钟每公斤体重10μg时,可能出现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5.本品在使用期间要持续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根据病情调节合适剂量. 6.本品不得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混合使用.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静脉滴注取本品,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后滴注,每分钟每公斤体重2.5-10μg.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8516459791.html,:8088/datalib/2003/Leechdom/DL/DL-64456/ 多巴胺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适应症是什么? [关键词] 多巴胺药理作用临床适应症 健康网讯:多巴胺(Dopamine)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临床应用的多巴胺为人工合成品.多巴胺对α、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同时还能激动多巴胺受体. 药理作用: (1)小剂量的多巴胺:即用量2-5微克/(公斤·分).主要是通过激动多巴胺受体起作用.多巴胺受体除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存在于肾、肠系膜、脑和冠状血管.外源性多巴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多巴胺受体被激动的结果是使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尤其明显,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从而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并使尿钠增加.小剂量的多巴胺还能使总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2)中等剂量的多巴胺:即用量6-10微克/(公斤·分).可直接兴奋心脏的民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对心率影响不明显;能扩张冠状动脉;还能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使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的计算方法

1.(体重乘以3)mg加盐水配制至50ml,多少ml/h就是多少ug/kg/min.,一般5ml/h开 始,以后根据血压调速度, 例如:一般早产还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多巴胺的浓度在2至5Ug ,小剂量可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以改善肺部微循环、降低肺微循环阻力,促进炎症吸收消散,疗效可观,还有早产机理都是一样的! 2.体重乘3等于多巴胺的量(毫克),稀释成50毫升, 以多少ml/h速度泵入就是以多少ug/kg.min的速度泵入。如:病人体重60公斤,多巴胺180mg(18ml)+32ml生理盐水,配制成50ml,每小时以10ml的速度泵入,就是以10ug/kg.min 的剂量泵入。 3.新生儿多用小剂量,一般用2.5ug/kg.min。比如4kg的体重。100ml GS中加入多巴胺 4X6=24mg。 10GS%100 ml +多巴胺24mg速度2.5ml/h。多巴胺的浓度为2.5ug/kg.min,用这种方法更好的调节浓度。速度7 ml /h的浓度就是7ug/kg.min. 4.下面是心源性的休克时的治疗! 首要措施是增加心排血量及组织的血液灌流,要分秒必争,尽可能在休克早期获得充分治疗,以免贻误病情而发展为不可逆性休克。具体措施:(1)镇静、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良好静脉通道至少2个。(2)多巴胺和硝普钠两药同一静脉匀速经输液泵输入,多巴胺用量为2~10μg·kg -1 ·min -1 ,硝普钠用量为1~6μg·kg -1 ·min -1 ,两药比例一般为2:1(多巴胺用量:硝普钠用量)或1:1,应由小剂量开始,如多巴胺按4μg·kg -1 ·min -1 及硝普钠按2μg·kg -1 ·min -1 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匀速滴入。在滴入过程中血压上升不满意时,应适当加大多巴胺用量,遇末梢循环改善不满意时,表现为面色仍苍白、皮肤紫绀,四肢厥冷未改善应适当加大硝普钠的用量,休克缓解后,两药应逐渐减量至0.5~1μg·kg -1 ·min -1 左右,再观察1~2h,病情稳定可以停药。(3)快速洋地黄化,休克症状好转或休克缓解后使用地戈辛快速化量。(4)激素早期大量使用,地塞米松1~2mg/kg,甲基强的松龙10~30mg/kg。(5)限制静脉速度,禁忌扩容,匀速低张力,无异常丢失只补充生理维持液。(6)利尿剂的使用:血容量充足前提下,前负荷增加因素。(7)纠正酸中毒,心源性休克时出现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循环障碍引起,当有效循环恢复后,可自动纠正,当pH小于7.20时,一般采用5%碳酸氢钠1~1.5ml/kg静注1~2次即可。(8)对症处理。 5.多巴胺的简易方法:个人所需多巴胺用量=3×体重 将多巴胺加入NS至50ml后用泵维持,如果需要A ug/kg/min,则泵的速度为A ml/h。 例:一60kg的病人,需5ml/kg/min(一支多巴胺为2ml:20mg) 计算:患者所需多巴胺的支数为3×60÷20=9(支) 所需生理盐水50-2×9=32(ml),这样配成了50ml的溶液 然后用泵维持5ml/h即可 这个方法是ICU的老师教的,大家可以验证的。 证明:设病人体重为M, 按上述方法将泵维持在A ml/h 则每小时所用量为 3M/50×A (mg), 按单位换算后为(3M/50×A ×1000)÷M÷60=A (ug/kg/min)

多巴胺的用法用量

关于多巴胺的用量 多巴胺的使用剂量要视你的使用目的而定。它是正性心血管活性药,alpha-受体、beta受体及多巴胺受体兴奋作用兼有,其产生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当时所用的剂量和滴速。 1。小剂量多巴胺(1~5 ug/kg/min),仅是单纯beta受体及多巴胺受体兴奋作用,主要作用在于:扩张周围血管,加强心肌收缩,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其作用结果是,心排血量增加,尿量得以增加,血压轻度改善。 2。中剂量多巴胺(5~15 ug/kg/min)是alpha-和beta-受体兴奋作用兼有,心肌收缩作用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作用明显,血压得以升高,但尿量不见明显增加。(已经未见血管扩张作用)。 3。大剂量多巴胺(20 ug/kg/min)只有alpha-受体兴奋作用,如同间羟胺一样,主要作用只是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得以明显增高,但外周血管阻力也同时显著增高,肾脏血流无增加,尿量未能改善,甚至减少,或无尿。 在我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中,对于心衰的病人,比较喜欢用小剂量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速尿等药物配伍使用,但对于低血压休克的病人,常联用间羟胺通过微量泵控制适当滴速。 1:在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建议先补充有效血容量,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2:单纯使用多巴胺来维持血压,效果较为缓慢,而且临床中该药使心率增快明显,故大部分情况可连用间羟胺,我们常用多巴胺200mg+间羟胺100mg+NS 20ml泵入来升压,效果不错。 3:若是感染性休克造成的顽固性低血压,若单独使用多巴胺效果不好,可连用去甲肾上腺素。 4:若心排出量不足,可使用小中剂量的多巴胺连用多巴酚丁胺。 5:关于小剂量多巴胺的"肾脏血流灌注改善"讲法,目前认为不能保护肾功能和减少死亡率,故已不主张应用。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1 / 1下载文档可编辑

多巴胺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多巴胺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摘要: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为中枢性递质之一,具有兴奋β 受体、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作用,最为突出的作用为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 滤过率增加,促使尿量增加,尿钠排泄也增加。多巴胺临床用于各种类型的休克,尤其适用于休克伴有心收缩力减弱,肾功能不全者。使用多巴胺过程中可能出现 恶心、呕吐,对症处理即可。 关键词:多巴胺;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多巴胺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或类白色有光泽的结晶;无臭,味微苦;露置 空气中及遇光色渐变深。在水中易溶,在无水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极微 溶解[1]。用于各种类型休克,包括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出血性休克、中枢 性休克,特别对伴有肾功能不全、心排出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增高而已补足血 容量的患者更有意义。 1.药理作用 由于多巴胺(DA)的特殊肾脏作用,它已成为治疗伴有低心排出量和(或) 少尿型ARF危重病人的最常用药物。多巴胺是由L-多巴脱羧形成的一种儿茶酚胺,人体存在二种特殊的多巴胺受体,即 DA-1受体和DA-2受体。DA-1受体位于血管 平滑肌细胞上,其激动后可抑制近曲小管、髓袢升支粗段的Na+-K+ATP酶,通过cAMP机制引起血管扩张;DA-2受体主要位于交感神经节后胞突末端,参与抑制 醛固酮生成,降低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抑制Na+-H+交换,其激动后可抑制正肾上 腺素分泌,间接引起血管扩张[2]。多巴胺也能激动外周的α和心脏β1肾上腺素 能受体,已发现在肾脏也存在DA-1受体和DA-2受体,多巴胺能使实验动物和人 体的肾血流量(RBF)增加,还可产生利尿和利钠作用,其作用主要与肾血流动 力学改变有关,有人发现多巴胺还能使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但这一反应 不甚明显,且存在物种差异,还有人证实多巴胺有直接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多巴胺也能促进自由水的排泄,可能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ADH)的释放,并拮 抗ADH对集合管细胞的作用而实现。 2临床应用 多巴胺调节RBF的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小剂量多巴胺即0.5~1.0μg/ (kg?min)作用DA-1受体和DA-2受体,通过扩张肾内血管增加RBF;中等剂量 即2~3>g/(kg? min)则可刺激β1受体,增加心排出量,也可增加RBF,较大 剂量即5~20μg/(kg?min)则刺激α1和α2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可能抵消刺激 多巴胺受体和β1受体产生的效应。多巴胺总的作用是支持全身动脉压,小到中 等剂量(肾用剂量)的多巴胺可维持和增加RBF和GFR。 2.1抗休克药中最常用的药物它的治疗作用为剂量依赖性,且颇为复杂,其 作用于心脏、血管的a、β受体和 DA受体及肾脏的DA1受体。在低速滴注时,如每分钟1~5μg/kg,DA主要激动β1受体;同时,也有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 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加快心率;并通过激动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的 DA受体增加其血流量。当增加滴注速度至每分钟5~20μg/kg时,以DA激动皮 肤粘膜的a受体为主,伴有微弱的β2受体作用,故主要产生外周血管收缩,增 加外周阻力,血压上升[3]。抗休克时,一般可用大剂量,如20μg/(kg?min),这时主要产生升高血压作用;用量过大,则可产生心率加速的缺点。 2.2 DA较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β1受体激动增加心收缩力作用较强。由于增 加肾和肠系膜的血流量,防止由这些器官缺血所至的休克恶性发展。这一点很重

多巴胺能效应

第三节多巴胺能效应 [拟多巴胺能效应] 在中枢,主要有4条多巴胺能通路,一是中脑-边缘通路,二是中脑-皮质通路,三是黑质-纹状体通路,四是下丘脑-漏斗通路,现将介绍这些通路激动时的中枢效应和药物治疗。 一.中脑-边缘通路 中脑-边缘通路多巴胺能亢进引起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物质滥用、唤醒和激越,不足引起抑郁症和社交恐怖症。 ㈠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 ⒈激动多巴胺D2受体:由中脑腹侧被盖部到边缘系统(膈区、伏膈核和嗅结节)的通路称中脑-边缘通路,该通路经多巴胺能传导,故又称中脑-边缘多巴胺能通路。当中脑-边缘通路的多巴胺能亢进时,激动突触后膜D2受体,引起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瓦解症状和精神病性攻击)。三环抗抑郁药阻断多巴胺回收,单用于精神分裂症时,可能恶化偏执和瓦解症状;舍曲林有拟多巴胺能,曾有引起幻视的报告。尽管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化学变化多种多样,但最终的共同途径都是经多巴胺能亢进引起阳性症状。机制是:多巴胺能亢进提供一种异常驱动力,使病人的精神异常兴奋。当知觉和记忆异常兴奋时,表现为幻觉;当异常系统去解释异常体验时,表现为妄想。 ⒉阻断多巴胺D2受体:抗精神病药阻断D2受体,消除异常动力,衰减异常兴奋。幻觉、妄想逐渐瓦解,退入意识幕后。阻断多巴胺D2受体的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氟奋乃静、利培酮、氟哌啶醇、奥氮平、氯丙嗪、甲硫哒嗪、奎硫平和氯氮平。因为阻断D2受体强度与改善阳性症状程度有关,而在阻断D2受体强度上,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比典型抗精神病药无任何优势,故当治疗阳性症状时,除氯氮平和奥氮平以外,不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等效。 ㈡物质滥用 ⒈犒赏通路:多巴胺犒赏通路是指腹侧被盖部投射至基底前脑的内侧前脑束。具体地讲,从中脑被盖区投射到前额皮质,激动释放多巴胺,经前额皮质-伏膈核核部谷氨酸通路激活伏膈核,引起寻药行为。抑制中脑被盖区、前额皮质和伏膈核这三处的任何一处,都可阻止寻药行为。 ⒉犒赏递质:有两种,一种是多巴胺,与鼓励和准备获得犒赏相关联,如动物交媾前的交配仪式、人类调情的愉快、用药前线索(如看电影上的人注射海洛因)引起的愉快渴望,表现为一阵激动感、迫切感或渴望感。另一种是阿片类物质,与圆满犒赏相关联,包括镇静、休息和“极乐感”。如急性饮酒能刺激β-内啡肽释放,引起的是圆满犒赏。 ⒊犒赏物质:阿片和大麻通过激动μ受体而增加多巴胺能;苯丙胺通过激动多巴胺释放而增加多巴胺能;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回收而增加多巴胺能;酒精和苯环已哌啶通过拮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而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尼古丁通过激动尼古丁受体而增加多巴胺释放。这些物质均增加“强化中枢”(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能,引起快感和寻药动力,导致药物滥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拟γ-氨基丁酸A型受体而抑制多巴胺释放,引起动力减退和虚弱感,治疗酒精滥用。 ㈢唤醒和激越 当多巴胺增强时,对愉快或厌恶刺激反应增强,表现为唤醒,当对愉快刺激反应增强时,易感成瘾;当对厌恶刺激反应增强时,易感激越。多巴胺增强引起唤醒

多巴胺的测定

荧光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和血液中单胺类物质的方法探讨: 1、主要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产,SHIMADZU RF-5301 PC);组织高速分散器(上海产,XHF-1);冷冻离心机(上海产,TGL-16G);恒温水浴箱;旋涡混合器等。。 2、试剂:剂来源除标明外均为国产分析纯级,试剂配制使用双蒸水。 (1)标准品: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盐酸多巴胺;5-羟色胺硫酸肌酐;5-羟吲哚乙酸为瑞士Fluka产品。 (2)混合标准储存液的配制:分别精确称取上述标准品各 50mg,用 0.01N 盐酸配制成 100 ml 混合标准储存液(500ug/ml),置4℃冰箱保存,临用前稀释成1.25ug/ml应用液。(3)酸性正丁醇:每升正丁醇加入浓盐酸0.85ml,混匀。 (4)正庚烷。 (5)0.1% OPT-10N 盐酸溶液:邻苯二甲醛为瑞士 Fluka 产品,临用前用 10N 盐酸稀释成0.001% OPT-10N盐酸溶液。 (6)0.25%半胱氨酸溶液:用0.1N盐酸新鲜配制。 (7)碘试剂:配制0.02N碘液和5%碘化钠(以70%乙醇溶解),临用前以1∶1体积比混合。(8) 1/15 M ,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 (9) 0.33M碳酸氢钠溶液。 (10)碱性亚硫酸钠溶液:25%亚硫酸钠与5N氢氧化钠在临用前以1∶9体积比混合。(11)0.1M EDTA 试剂:用1M醋酸钠溶液配制,以10N氢氧化钠调节pH至7.0。 3、实验方法: ⑴标本处理:大鼠断头处死,立即取血及脑组织。脑组织用冰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血膜、嗅球和小脑,沿脑中线剖开,取一半脑组织吸干水分称重,加入10倍体积的冰酸性正丁醇,用组织分散器匀浆备用。血液静置凝固后用冷冻离心机分离血清,立即加入10倍体积冰酸性正丁醇摇匀。 ⑵提取过程:同时制备标准管和空白管,与血、脑标本在相同条件下按下图流程进行提取,获得水相A和水相B。 ⑶NE、DA的测定步骤:各管取水相A 0.5ml,按下列流程进行操作: ①水相A 0.5ml+1/15M 磷酸盐缓冲液 1.5ml+0.1M EDTA 0.4ml+碘液0.2ml ②混匀、静置 3min+碱性磷酸钠(新配)0.4ml ③混匀、静置 3min+5N 醋酸 0.4ml ④混匀,80℃水浴,冷却 ⑤测NE荧光测度,激发波长为 382/488 ⑥继续沸水浴 20min,冷却

临床上多巴胺级多巴酚丁胺的应用

临床上遇到循环障碍的新生儿,常会用到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改善微循环,对于它的用量,有些文献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均为2.5~5 μg/(kg·min)加入10%或5%葡萄糖注射液30~50 ml 静脉滴注,5滴/min(5号或4号输液针头,20滴约1 ml),或用输液泵,10%或5%葡萄糖注射液20 ml,5 ml/h;有些为多巴胺4 μg-1·kg-1·min-1,多巴酚丁胺6 μg-1·kg-1·min-1。我院用量为2 μg-1·kg-1·min-1(主任认为新生儿血管脆性差,若用量太大,会导致出血),血压偏低者逐渐加量。 不知大家所在医院对此药的用量有何不同? 以下附说明书供参考: 1.盐酸多巴胺注射液 药理毒理激动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受体和位于肾、肠系膜、冠状动脉、脑动脉的多巴胺受体其效应为剂量依赖性。⑴小剂量时(每分钟按体重0、5-2ug/㎏),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⑵小到中等剂量(每分钟按体重2-10ug/㎏),能直接激动β1受体及间接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自储藏部位释放,对心肌产生正性应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及心搏量增加,最终使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可能增大,舒张压无变化或有轻度升高,外周总阻力常无改变,冠脉血流及耗氧改善;⑶ 大剂量时(每分钟按体重大于10ug/㎏),激动α受体,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由于心排血量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致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①对心脏β1受体激动,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强的多;②由于增加肾和肠系膜的血流量,可防止由这些器官缺血所致的休克恶性发展。在相同的增加心肌收缩力情况下,致心律失常和增加心肌耗氧的作用较弱。总之,多巴胺对于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为补足的休克患者尤为适用。 药代动力学口服无效,静脉滴入后在体内分布广泛,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静注5 分钟内起效,持续5-10分钟,作用时间的长短与用量不相关。在体内很快通过单胺氧化酶及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在肝、肾及血浆中降解成无活性的化合物。一次用量的25%左右,在肾上腺神经末梢代谢成去甲基肾上腺素。半衰期约为2分钟左右。经肾排泄,约8 0%在24小时内排出,尿液内以代谢物为主,极小部分为原形。 适应症适用于心肌梗死、创伤、内毒素败血症、心脏手术、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补充血容量后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尤其有少尿及周围血管阻力正常或较低的休克。由于本品可增加心排血量,也用于洋地黄和利尿剂无效的心功能不全。 用法用量成人常用量静脉注射,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1-5ug/㎏,10分钟内以每分钟1-4ug /㎏速度递增,以达到最大疗效。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静滴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0.5-2ug/㎏逐渐递增。多数病人按1-3ug/㎏/分给予即可生效。闭塞性血管病变患者,静滴开始时按1u g/㎏/分,逐增至5-10ug/㎏/分,直到20ug/㎏/分,以达到最满意效应。如危重病例,先按5u g/㎏/分滴注,然后以5-10ug/㎏/分递增至20-50ug/ ㎏/分,以达到满意效应。或本品20㎎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300ml中静滴,开始时按75-100ug/分滴入,以后根据血压情况,可加快速度和加大浓度,但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分钟500ug. 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心律失常(尤其用大剂量)、全身软弱无力感;心跳缓慢、头痛、恶心呕吐者少见。长期应用大剂量或小剂量用于外周血管病患者,出现的反应有手足疼痛或手足发凉;外周血管长时期收缩,可能导致局部坏死或坏疽;过量时可出现血压升高,此时应停药,必要时给予α受体阻滞剂。

多巴胺使用方法

药理: 药效学 ①激动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受体和位于肾、肠系膜、冠状动脉、脑动脉的多巴胺受体,效应与剂量相关;②小量时(每分钟按体重0.5~2μg/kg)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③小到中等量时(每分钟按体重2~10μg/kg),能直接激动β1受体以及间接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自贮藏部位释放,对心肌产生正性应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及心搏出量增加,最终使心排血量加大,收缩压升高,脉压可能增大,舒张压无变化或有轻度升高,外周总阻力常无改变,冠脉血流及心肌氧耗改善;④大量时(每分钟按体重大于10μg/kg)激动α受体,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由于心排血量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致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 药动学 口服无效,静脉滴入后在体内分布广泛,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静注5分钟内起效,持续5~10分钟,作用时间的长短与用量不相关。在体内很快通过单胺氧化酶及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在肝、肾及血浆中降解成

无活性的化合物,一次用量的25%左右在肾上腺素神经末梢代谢成去甲肾上腺素。半衰期约为2分钟左右。经肾排泄,约80%在24小时内排出,尿液内以代谢物为主,极小部分 为原形。 适应症: 适用于心肌梗塞、创伤、内毒素败血症、心脏手术、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补充血容量效果不佳的休克,尤其有少尿及周围血管阻力正常或较低的休克。由于本品可增加心排血量,也用于泮地黄及利尿药 无效的心功能不全。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静脉滴注,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1-5μg/kg,10分钟内以每分钟1-4μg/kg速度递增,以达到最佳疗效。 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静滴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 0.5-2μg/kg,逐渐递增,多数病人给予每分钟按体重1-3μg /kg即可生效。闭塞性血管病变患者,静滴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1μg/kg,渐增至每分钟5-10μg/kg,直到每分钟20μg/kg,以达到最满意效应。如危重病例,先以每分钟按体重5μg/kg滴注,然后以每分钟5-10μg/kg递增至 20-50μg/kg,以达到满意效应。

人多巴胺

人多巴胺D1受体(D1R)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预期应用 ELISA法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细胞培养物上清或其它相关液体中D1R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标本中D1R水平。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D1R抗原、生物素化的抗人D1R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D1R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1.酶联板:一块(96孔) 2.标准品(冻干品):2瓶,每瓶临用前以样品稀释液稀释至1ml,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然后反复颠倒/搓动以助溶解,其浓度为20000pg/mL,做系列倍比稀释后,分别稀释成2000pg/mL,10000pg/mL,5000 pg/mL,2500pg/mL,1250pg/mL,625pg/mL,312pg/mL,其原液直接作为最高标准浓度,样品稀释液直接作为标准浓度0pg/mL,临用前15分钟内配制。 如配制5000pg/mL标准品:取0.5ml10000pg/mL的上述标准品加入含有0.5ml样品稀释液的Eppendorf 管中,混匀即可,其余浓度以此类推。 3.样品稀释液:1×20ml/瓶。 4.检测稀释液A:1×10ml/瓶。 5.检测稀释液B:1×10ml/瓶。 6.检测溶液A:1×120ul/瓶(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A1:100稀释,稀释前根据预先计算好的每次实验所需的总量配制(每孔100ul),实际配制时应多配制0.1-0.2ml。如1ul检测溶液A加99ul检测稀释液A的比例配制,轻轻混匀,在使用前一小时内配制。 7.检测溶液B:1×120ul/瓶(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B1:100稀释。稀释方法同检测溶液A。 8.底物溶液:1×10ml/瓶。 9.浓洗涤液:1×30ml/瓶,使用时每瓶用蒸馏水稀释25倍。 10.终止液:1×10ml/瓶(2N H2SO4)。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1.细胞培养物上清:请离心后收集上清,并将标本保存于-20℃,且应避免反复冻融。 2.血清:标本请于室温放置2小时或4℃过夜后于1000x 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3.血浆:可用EDTA或肝素作为抗凝剂,标本采集后30分钟内于2-8°C1000x g离心15分钟,或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注:标本溶血会影响最后检测结果,因此溶血标本不宜进行此项检测。 操作步骤 各试剂在使用前平衡至室温。实验开始前,请提前配置好所有试剂,试剂或样品稀释时,均需混匀,混匀时尽量避免起泡。每次检测都应该做标准曲线。如样品浓度过高时,应在试管中将样品用样品稀释液进行稀释,以使样品符合试剂盒的检测范围。 1.加样:分别设空白孔、标准孔、待测样品孔。空白孔加样品稀释液100ul,余孔分别加标准品或待测样品100ul,注意不要有气泡,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酶标板加上盖或覆膜,37℃反应120分钟。 为保证实验结果有效性,每次实验请使用新的标准品溶液。 2.弃去液体,甩干,不用洗涤。每孔加检测溶液A工作液100ul(取1ul检测溶液A加99ul检测稀释液A

多巴胺用法

盐酸多巴胺的用法(20mg/2ml) 昨晚抢救一名12岁车碾压伤小男孩,骨盆骨折,休克。术后独自在办公室思考1个小时,对多巴胺小结如下: G=病人体重(kg)V=每小时所需泵入的ml,A=μg/kg.min,是系数 准备50ml注射器,将G×3(mg)的多巴胺稀释成50ml,那么V=A,就是说如果你现在需要泵入5μg/kg.min的多巴胺,那么你把泵调到V=5ml/h就可以了。计算如下: 注射器里每ml含多巴胺量N= G×3×1000μg÷50ml= G×3×20μg/ml, 你每小时多巴胺的用量=A μg/kg.min×Gkg×60min=A×G×60μg 那么微泵的速度Vml/h)= A×G×60μg/ G×3×20μg/ml=A(ml),非常方便,可根据实际情况A=1---50μg/kg.min,那么V可以调节到1—50ml/h 可以看出,3是一个计算所得与设定一致的系数 希望对所有朋友有所帮助,谢谢!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问楼主,那就是 如果一个病人是50kg的话,那么按公式计算配药浓度就是3mg/ml,我们用的多巴胺规格是20mg/2ml的,那么是不是要抽够7支半(150mg)呢?那不是很麻烦?或者只需要抽3支(60mg)稀释到20ml也可以了? 其实ug/kg/min和ml/h都是与3有关系,因为我之前算瑞芬太尼也发现是这样的,假设一个病人为akg,术中要求维持的瑞芬太尼为b ug/kg/min,此时我们瑞芬太尼的速度=3*a*b ml/h (瑞芬太尼的浓度为20ug/ml) 任何药物都可以这样配的,系数不一定是3,只要是3的倍数就行,比如0.6,走5ml/h,就是1ug/kg/min 这种计算方法是好多前辈以前就发现的了,如果怕配50毫升用量太大的话,可以配成20毫升,系数是公斤体重乘以1.2 我个人觉得其实就直接算也很简单的! 假设患者50KG,要用5ug/kg.min的速度泵入,那么一个小时泵入的多巴胺的量就是50kg x 5 x 60 =15mg,那么你只需要把15mg的多巴胺按照你注射针管的容量配好以后,按照针管型号设计速度就可以了啊!比如把15mg多巴胺加盐水配成20ml,那么微量泵设定成20ml/h速度就可以了啊! 瑞芬太尼计算同理:0.1-0.3ug/kg.min。kgx1.2x(0.1,0.2,0.3)=ml 1.0mg稀释到20ml 体重*60再除以配药浓度=1mg/kg.min,适用于各种药,当然为了计算方便浓度尽量是1mg/ml,0.5,之类的好算,如体重56KG,配多巴胺一支20mg稀释到20ml,即1mg/ml,56*60=3360所以3.36ml/h=1ug/kg.min,当然如果有TCI泵就更方便了,直接设定把浓度输上,单位ug/kg.min直接就可以显示了。其实这是正向算法,用多少配多少,避免药物的浪费,

多巴胺的用法用量

多巴胺的用法用量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关于多巴胺的用量 多巴胺的使用剂量要视你的使用目的而定。它是正性心血管活性药,alpha-受体、beta受体及多巴胺受体兴奋作用兼有,其产生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当时所用的剂量和滴速。 1。小剂量多巴胺(1~5 ug/kg/min),仅是单纯beta受体及多巴胺受体兴奋作用,主要作用在于:扩张周围血管,加强心肌收缩,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其作用结果是,心排血量增加,尿量得以增加,血压轻度改善。 2。中剂量多巴胺(5~15 ug/kg/min)是alpha-和beta-受体兴奋作用兼有,心肌收缩作用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作用明显,血压得以升高,但尿量不见明显增加。(已经未见血管扩张作用)。 3。大剂量多巴胺(20 ug/kg/min)只有alpha-受体兴奋作用,如同间羟胺一样,主要作用只是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得以明显增高,但外周血管阻力也同时显着增高,肾脏血流无增加,尿量未能改善,甚至减少,或无尿。 在我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中,对于心衰的病人,比较喜欢用小剂量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速尿等药物配伍使用,但对于低血压休克的病人,常联用间羟胺通过微量泵控制适当滴速。 1:在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建议先补充有效血容量,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2:单纯使用多巴胺来维持血压,效果较为缓慢,而且临床中该药使心率增快明显,故大部分情况可连用间羟胺,我们常用多巴胺200mg+间羟胺100mg+NS 20ml泵入来升压,效果不错。3:若是感染性休克造成的顽固性低血压,若单独使用多巴胺效果不好,可连用去甲肾上腺素。 4:若心排出量不足,可使用小中剂量的多巴胺连用多巴酚丁胺。 5:关于小剂量多巴胺的"肾脏血流灌注改善"讲法,目前认为不能保护肾功能和减少死亡率,故已不主张应用。

如何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如何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3 方法:通过饮食增加多巴胺分泌;促进分泌多巴胺的生活方式;通过补品以及药物来增加多巴胺 多巴胺是由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可以让人感觉良好。而当多巴胺分泌不足时,你会变得迟钝,消沉,感觉生活无趣。 方法 1: 通过饮食增加多巴胺分泌 1 吃富含酪氨酸的食物。为了使多巴胺,你的身体需要酪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合成和技术条件,它得到变成你的快乐燃料。杏仁,鳄梨,香蕉,低脂乳制品,肉类和家禽,利马豆,芝麻和南瓜子都可以帮助你的身体产生更多的多巴胺。酪氨酸。它可以在大豆制品(如豆腐等),鱼,奶制品,肉类,然而,许多奶制品和肉类制品是高热量和脂肪,所以运动注意和监测你的热量摄入与这种高多巴胺饮食。2 增加抗氧化成分的摄入量。多巴胺很容易被氧化,抗氧化剂可能会减轻自由基对分泌多巴胺的脑细胞的损伤。很多水果和蔬菜都富含抗氧化成分: ?β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绿黄蔬菜和水果、芦笋、绿花椰菜、甜菜 ?维生素C:辣椒、橙子、草莓、花椰菜、芽甘蓝 ?维生素E:坚果、葵花籽、野菜、花椰菜、胡萝卜 方法 2: 促进分泌多巴胺的生活方式 1经常运动锻炼。运动也增加血液中的钙质,可以刺激大脑多巴胺的分泌和吸收。长达30到60分钟的散步,游泳既可以加速多巴胺的分泌。 ?运动也会促进脑啡的合成。开心大笑和拉伸运动都会产生脑啡,脑啡给身体

带来的作用和高多巴胺水平类似。脑啡也有镇痛剂的功效,如果水平太高也会对人体造成危险。 2 保证充足的睡眠。人在睡眠状态时,大脑消耗很少量的多巴胺,这样第二天身体才有充足的多巴胺。每天至少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或者……不要睡觉。如果你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只是为了追求高多巴胺水平,睡眠不足就会导致多巴胺大量分泌,但同时你会感觉又累又狂躁。 3 达到新的目标。多巴胺为你带来快感,是“享乐主义”的大脑物质。你只要注意训练自己的大脑,设立不同目标,小到及时赶到了超市,大到获得了博士学位,无论是怎么样的目标,达到目标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进入狂欢模式。 ?目标不一定要大。把每天的小事都当做目标,太棒了,给自己个小奖励吧,因为完成一个目标了! 方法 3: 通过补品以及药物来增加多巴胺 1 通过补品来补充多巴胺。有些医生建议通过摄取维生素B6补品以及L-苯丙氨酸(Phe)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这些都可以在附近的药店里买到。另外,苯乙胺(PEA)是巧克力里可以找到的成分,这种物质可以促进多巴胺分泌,也有益于增重。但购买这些补品之前,都记得要问问医生哦。 2 通过药物来增加多巴胺。医生可以根据你表现出来的症状,为你开增加多巴胺药物的处方。

多巴胺在脑中分布

MCM90 问题一A. 药物在脑中的分布研究脑功能失调的人员要测试新的药物的效果,例如治疗帕金森症往脑部注射多巴胺(dopamine)的效果。为此,为了精确估计药物影响的脑部区域,他们必须顾及注射后药物在脑内分布区域的大小和形状。 研究数据包括50各圆柱体组织样本的每个样本的药物含量的测定值(见附表和附图),每个圆柱体样本的长为0.76毫米,直径为0.66毫米,这些互相平行的圆柱体样本的中心位于网格距为1毫米*0.76毫米*1毫米的格点上,所以圆柱体互相间的底面上接触,侧面互不接触(见附图所示)。注射是在最高计数的那个圆柱体的中心附近进行的。自然在圆柱体之间以及由圆柱体样本覆盖的区域外也有药物。 表1 后方垂直截面 164 442 1320 414 188前方垂直截面 163 324 432 243 166

试估计受到药物影响的区域中药物的分布。 一个单元表示一个闪烁微粒的计数,或多巴胺的4.753*10-13克分子量,例如,附表指出位于后排当中的那个圆柱体的含药量是28353个单元。 本题是由华盛顿州东华盛顿大学数学系的Yves Nievergelt提供的。他还写了一篇评论文章Yves Nievergelt,The Outstanding Brain Drug Papers,The UMAP Journal,v.11(1990),no.3,227-229. 脑中多巴胺的分布 一、结果概述 为预测脑中多巴胺含量的分布我们构造了一个三维的非稳定态质量输运模型。该模型是建立在分子扩散、一阶衰减及瞬时点源输入三条原理的基础上的。我们给出了描述该模型的微分方程给出了解析解。 我们利用所给的受实验者在脑注射后脑中多巴胺分布的数据来标定模型中的参数。我们采用二维曲线拟合和五维格点搜索的最优化程序。最后我们用数值积分来求模型中空间区域上的浓度使之能给定数据进行直接比较。

多巴胺使用及剂量图文稿

多巴胺使用及剂量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多巴胺使用及剂量1 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急性血液动力学障碍所致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各种原因所致休克的共同特点。而重要器官的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决定细胞损伤的程度,进而影响预后。小剂量多巴胺激动多巴胺受体,而使肾、脑、肠等重要器官的血管扩张,使有限的血流重新分配,首先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而中等剂量的多巴胺兴奋心脏B1受体使心输出量有所增加。故在休克早期中小剂量的多巴胺对机体是有利的。对心源性休克尤为适宜。如能与A受体激动剂合用增强皮肤、粘膜、骨骼肌等非重要器官的血管收缩则疗效更佳。2 在慢性充血性心衰中的应用多巴胺能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B1受体,通过G蛋白的偶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cAMP使L型钙通道的钙内流增加,细胞内钙水平增加,而有正性肌力作用。主要适用于慢性充血性心衰急性恶化时及对一线药物(利尿剂、洋地黄、血管扩张剂)治疗无效时。宜用中等剂量多巴胺。临床应用仅有短期血液动力学效应,长期应用缺乏持续血液动力学效应。3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renalfailue,ARF)中的应用ARF约70%以上与急性有效血容量不足所致的肾缺血有关。即使是肾毒性ARF亦有继发的肾素2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导致入球动脉强烈收缩而使肾血流量减少。小剂量多20mg,注射速尿100mg,1~2d巴胺激动肾血管的多巴胺受体,扩张肾血管,使肾脏的血液灌流量增加,故可用于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一般与利尿剂合用效果更好。有报道以1~3Lgkg·min的速率静滴多巴胺,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11例,结果治愈8例。另有报道以多巴胺20mg,酚妥拉明20mg加入5%葡萄糖200ml,15~ 30dropmin静滴,速尿80mg2~3d静滴,治疗甘露醇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其中8例未经透析治疗者中5例肾功能恢复。笔者体会多巴胺治疗ARF早期应用效果较好。4用于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有人报道5%葡萄糖200ml加6%低分子右旋糖酐100ml、多巴胺40mg 静滴,合用少量弱利尿剂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13例,结果腹水消退明显,且肝功能好转,无电解质紊乱。另有报道用多巴胺20~60mg、速尿40~240mg腹腔内注射,从小剂量开始,

多巴胺的使用

2010.11.27午 突然又有点小狠自己明明记录了多巴胺的使用咋就又不记得了呢 下载再看看了唉 盐酸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刺激多巴胺受体、β1受体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多巴胺还能刺激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小剂量多巴胺(1~2μg/kp/min)刺 激多巴胺受体,使脑、肾和肠系膜血管扩张,而静脉张力增加(由于α肾上腺素能刺激作用)。尿量可有增加,但心率血压常无变化。于2~10μg/kg/min剂量范围,多巴胺刺激β1受体和α受体。刺激β1受体使心输出量增加,并部分对抗α受体兴奋所致的血管收缩作用,结果使心输出量增加而外周血管阻力仅有轻度度增加。当剂量超过2.5μg/k/min时,多巴胺产生静脉张力和中心静脉压的显著增高。在剂量超过10μg/k/min时,多巴胺主要表现α肾上腺素能 作用,使肾、肠系膜和外周动静脉血管收缩,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显著增高,前负荷进一步增高。剂量大于20p/kg/mln时,其血流动力学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仿。 如同所有的血管活性药物一样,患者对多巴胺的反应可有很大不同。必须根据血流动力学 效应来调整用药。多巴胺增加心肌作功而不代偿性增加冠脉血流量,氧供和氧需的不平衡可导 致心肌缺血。 临床上,多巴胺适用于伴有显著血流动力学异常陶低血压(收缩压<90mmHg伴组织灌制不足、少尿或神志改变=。所用剂量应以能使重要脏器得到足够血流灌注的最小剂量为度。血 管阻力增高、肺淤血或心脏前负荷增高是多巴胺的相对禁忌证。此时只能用小剂量(1~2μg/ k/min)以增加肾血流。 多巴胺通常仅用于伴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导致的低血压或自主循环恢复后的低血压。当维持 血压所需的多巴胺剂量大于20μg/k/min时,应加用去甲肾上腺素。Gonzalez等研究9例院 外心脏骤停者对逐步增大的肾上腺素静脉内注射剂量(1,3和5mg)的升压反应,同时给或不给多巴胺(15μg/kg/min)。结果发现,单用肾上腺素对收缩压和舒张压产生显著的(P< 0.05)剂量依赖性升压作用。同时给予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并不产生升压作用的相加。 在复苏后,可能需要给予大剂量多巴胺造成暂时性高血压以增加脑血流灌注。此时要注意 其α肾上腺素能作用可使肺动脉压力增高,从而诱发或加重肺淤血(即使在较小剂量给药时)。扩血管药(如硝酸甘油或稍普钠)可以对抗多巴胺所致的动静脉阻力增高,因此,可合用以降 低前负荷,改善心输出量。多巴胺和稍普钠合用的血流动力学作用类似多巴酚丁胺。 多巴胺起始剂量为1~5μg/kg/min,逐渐增加输液速度直至血压、尿量和其它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得到改善。推荐的最终剂量范围5~20 μg/kg/min。为减少不良反应,宜采用能 产生满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的最小给药速率。多巴胺应通过输液泵给药,以保证精确的给药速率。对于冠心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以保证多巴胺的合适使用。 停用多巴胺时,应逐渐停药,以免产生急性低血压反应。 多巴胺增快心率,可诱发或加重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而且,即使小剂量多巴胺也会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