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

合集下载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

1.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感官检验、营养成分检验、食品添加剂的检验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2.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1)感官检验;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并结合平时积累的实践经验,并借助一定的仪器对食品的色、香、味、形等质量特性和卫生状况作出判定和评价的方法。

2)化学分析法: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由生成物的量或消耗试剂的量来确定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3)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利用光电仪器来测定物质含量,包括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

4)微生物分析法:基于某些微生物生长需要特定的物质,该方法条件温,不易造成被测成分分解5)酶分析法:利用酶的反应进行物质定性定量测定。

3.选择分析方法应考虑的因素:1)样品:存在形态、分析目的。

2)分析方法: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分析速度:设备条件、操作技术要求:适用性、权威性。

4.样品采集1)采样要求:1)是采集的样品要均匀、具有代表性,能反应全部被测食品的组成、质量及卫生状况,2)是采样中避免成分逸散或引入杂质,应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

2】采样步骤;获取检样、得到原始样本、获得平均样本。

3)采样的数量和方法:样品应一式三份,分别供检验、复验、备查或仲裁,一般散装样品每份不少于0,5kg。

4)粮食及固体食品的采样:自每批食品的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取部分样品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几次混合,最后取有代表性的样品。

5,样品制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进一步粉碎、混匀、缩分,目的是保证样品完全均匀,使任何部分都具有代表性。

6,有机物破坏法:是将有机物在强氧化剂的作用下经长时间的高温处理,破坏其分子结构,有机物分解呈气态逸散,而使被测无机元素得以释放。

包括1)干法(又称灰化):破坏彻底、操作简便、使用试剂少、空白值低。

但破坏时间长、温度高,尤其对汞、砷、锑、铅易造成挥散损失。

对有些元素的测定必要时可加助灰化剂。

2)湿法(消化)分解速度快、时间短:因加热温度低可减少金属的挥发逸散损失。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重点汇总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重点汇总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重点汇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 采取样品的要求:P17 (1)-(9) (1)重要2.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常用方法:P19 吸附色谱的原理P223. 样品保存原则:P244. 误差的分类:P255. 分析方法三项评价指标的含义:P26 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6. 对照试验和空白试验的作用:P287. 试剂的规格:P9 试剂的储存:P108. 基准物及其标定的对象:P139. 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P141. 感官检验的意义:P342.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原理:P383. 影响味觉评价的主要因素:P404. 食品感官检验常用方法:三类常用检验方法P415. 标度与类别检验法:P466. 描述性检验法:P501. 相对密度检验法:密度、相对密度的概念测定方法P542. 折光法:折射现象和折射率、测定折射率的意义P583. 旋光法:光学活性旋光度和比旋光度P624. 食品物性分析仪:P691. 食品水分检测的意义:P712. 不同食品中水分的含量范围:P703. 水分测定的方法:P72 重点共沸蒸馏法及卡尔-费休测定水分的原理及方法1. 食品中的灰分及测定灰分的意义:P852. 总灰分测定的原理、方法及计算:P863. 食品中矿类元素。

微量元素、有毒元素的区别:P884. 元素提取与分离的方法:P895. 螯合剂有哪些:P896. 碘的用途、作用及测定原理:P951. 总酸度、有效酸度、挥发酸度的概念:P1242. 总酸度、挥发酸的测定方法:P125 P1283. 不同食品酸度代表的有机酸:P123 1. 食品中脂类的种类及存在形式:P1332. 索氏抽提法:仪器组成原理使用范围计算 P1353. 酸水解法原理及适用范围:P1363. 氯仿-甲醇提取法的原理及计算:P1374. 丙二醛法测定油脂的原理:P1451. 糖的分类:P1492. 可溶性糖类提取的方法:水溶性非水溶性P1503. 几种澄清剂的作用特点:脱色能力及适用范围P1514. 还原糖概念、直接测定法的原理、方法及计算:P1525. 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原理及计算:P1626. 纤维测定的意义、纤维在食品中的分类、作用:P1747. 不溶性膳食纤维测定方法:P1761. 凯氏定氮法测定原理、方法、步骤、计算:P1822. 染料结合法及双缩脲比色法:P191 P1893.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原理、使用范围P1931. 维生素的意义、种类:水溶性脂溶性P2002. 维生素测定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法比较:P201-2223. 维生素A B1的性质:P201、P213 1. 甜味剂:糖精、糖精钠的性质特点P2252. 代表性防腐剂举例及测定原理与方法:P2323. 发色剂亚硝酸盐的作用、测定方法、计算:P2364.漂白剂的作用、危害:P2435. 了解着色剂:P2471. 有毒有害物质分类及来源:P2542. 农药每日允许摄入量、最大残留限量:P2553. 生物毒素含义、分类、举例:P267-2714. 典型的生物毒素危害及常规检验方法:P267-2715. 多环芳烃来源及危害:P2726. 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的区别:P2741. 质谱仪的组成、各部件作用:P2802. PCR含义及特点:P2811. 单选题 10题每题1分2. 多选题 10题每题2分3. 填空题 10空每空1分4. 判断题6题每题2分5. 名词解释 3题每题3分6. 简答题5题每题5分7. 计算题1题每题10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食品分析与检验PPT课件

食品分析与检验PPT课件

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
维生素C含量
采用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等测定食品 中的维生素C含量,了解食品的营养 成分。
其他维生素含量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手段测定食品中其他维生素的含量, 评估食品的营养价值。
04
食品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
防腐剂的分析与检验
01
02
03
04
防腐剂的种类
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等 。
食品安全性分析与检验
重金属的检测
重金属种类
01
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汞、镉、02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等方法对食品中的重金属进行检测。
检测标准
03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对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限制,
以确保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的检测
农药种类
农药残留主要指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农药后 残留在农产品中的农药成分。
检测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方法对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
检测标准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 进行限制,以确保食品安全。
微生物的检测
微生物种类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酵母等,这些微生物的存 在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
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食品 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仪器分析的应用
通过仪器设备对食品中的 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 析,如色谱仪、光谱仪、 质谱仪等。
仪器分析的局限性
需要使用昂贵的仪器设备 和专业的操作人员,且某 些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03
食品中主要成分的分析与检验
检测方法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第四章物理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第四章物理检验
读数系统:光线由小反光镜反射,经毛玻璃射到刻度盘 上,经转向棱晶及物镜将刻度成像于分划板上,通过目镜放 大后成像于观测者眼中。
医学ppt
19
第四章 物理检验
图4-4 阿贝折射仪
1-底座;2-棱晶调节旋钮;3圆盘组(内有刻度板);4-小反 光镜;5-支架;6-读数镜简; 7-目镜;8-观察镜筒;9-分界 线调节螺丝;10-消色调节旋 钮;11-色散刻度尺;12-棱晶 锁紧扳手;13一棱晶组;14一 温度计插座;15-恒温器接头; 16-保护罩;17-主轴;18-反 光镜
医学ppt
11
第四章 物理检验
若测定温度不是标准温度,应对读数进行校正。对于 20°/4°乳稠计:在10~25℃,温度每升高1℃,乳稠计读 数平均下降0.2°;当乳温高于标准温度20℃时,每高1℃在 读数上加0.2°;乳温低于20℃时,每低1℃减去0.2°。
例 25℃时20°/4°乳稠计读数为29.8°,换算为20℃ 时应为:29.8-(25-20)×0.2=29.8+1.0=30.8℃
1 Be表 示质量分数为1%。其刻度方法以20℃为标准,在 蒸馏水中为0 Be ,在纯硫酸(相对密度1.8427)中为66 Be , 在15%氯化钠溶液中为15 Be 。波美度与溶液相对密度的换 算公式如下:
轻表:Be1d22400514,5 或 d220014154B5e 重表:Be1451d22400,5 或 d220014154B5e
第四章 物理检验
第一节 相对密度法 第二节 折光法 第三节 食品感官检验常用的方法 第四节 黏度检验法 第五节 气体压力测定法
医学ppt
1
第四章 物理检验
第一节 相对密度法
• 一、密度与相对密度
密度是指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以ρ表示,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通过微生物检验
分析来确保食品的品质和卫生安全。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菌落计数、致病菌检测、毒素检测、酵母和霉菌检测等。

菌落计数是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最简单的检验项目之一。

通过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进
行测定和计数,可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污染,以及食品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菌落计数的
检测方法包括营养琼脂法、平板计数法、过滤法等。

致病菌检测是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致病菌是指能够对人体造成损害
和危害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致病菌检测通常采用培养基、PCR方法等。

其中PCR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微生物的DNA序列,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

毒素检测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检测项目,主要针对一些产生毒素的微生物。

现代毒素检
测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传感技术、免疫学检测和基于质谱的检测技术等。

这些技术具有检测
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对食品中的毒素进行快速准确检测。

酵母和霉菌检测是针对食品中的酵母和霉菌进行的检测项目。

这些微生物在食品中生
长繁殖,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口感和质量,还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酵母和霉菌检测主要采用营养琼脂法、平板计数法、过滤法等检测方法。

总之,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丰富,涉及到许多检测项目和技术。

这些检测项目和技术
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同时也可以为食品相关行业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指导和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第一章绪论一、食品分析检验的目的和任务1.食品分析检验的目的保证食品的营养性、可接受性、安全性2. 食品分析检验的任务依据:国际、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手段: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分析方法对象: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产品目标:保证产品质量合格二、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和范围1.感官检验:色香味、外观、组织状态、口感等。

2.营养成分检验:水分、无机盐、酸、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

3.添加剂检验:甜味剂、防腐剂、发色剂、漂白剂、食用色素等。

4.有害物检验:有害元素(Cu、Hg、Cd、Pb)、农药兽药、细菌霉菌及其毒素、包装材料。

三、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1.食品检验的一般方法①感观鉴定法:简便易行,快速灵敏,不需要特殊器材,用于还不能仪器定量评价的某些食品特性的检验;②化学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基础、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析方法;③仪器分析法: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快速、准确率高,检测限低;④微生物分析法:条件温和,选择性高,用于维生素、抗生素残留量,激素等成分分析;⑤酶分析法: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结果准确,用于有机酸、糖类和维生素的测定。

2.国家标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四、国内外食品分析检验技术发展动态与进展1.发展趋势:微量、快速、自动化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酶联免疫吸收试剂盒法PCR检测方法2.转基因检测法蛋白质检测方法红外检测五、食品检验常用的技术规范用语(补充内容)1.表述与试剂有关的用语。

①“取盐酸2.5mL”:表述涉及的使用试剂纯度为分析纯,浓度为原装的浓盐酸。

类推。

②“乙醇”:除特别注明外,均指95%的乙醇。

③“水”:除特别注明外,均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2.表述溶液方面的用语。

①除特别注明外,“溶液”均指水溶液。

②“滴”,指蒸馏水自标准滴管自然滴下的一滴的量,20℃时20滴相当于1mL.③“V/V”:容量百分浓度(%),指100mL溶液中含液态溶质的毫升数。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保障食品品质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的主要目的是检测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微生物,例如细菌、真菌和病毒,以确定食品是否安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一些基本内容和常用的检测技术。

1.总微生物数:这是检测食品中微生物质量的最基本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食品的卫生状况。

总微生物数检测常用的技术有平板计数法、滤膜法、涂布法等。

2.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可能导致食品中毒、感染等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包括PCR技术、免疫荧光法、质谱法等。

3. 食品腐败微生物:食品腐败微生物是指通过生长和代谢促进食品变质的微生物。

它们会导致食品腐败和产生恶臭。

检测食品腐败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微生物培养技术、色谱技术等。

4. 真菌:真菌是常见的食品污染源之一,它们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检测真菌的方法包括涂布计数法、PCR技术等。

二、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1. 微生物培养技术:这是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

它通过在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来确定它们的存在和数量。

培养基的种类和组成因检测目的而异。

2. 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扩增和检测微生物DNA或RNA序列。

它对于检测微生物非常敏感和准确。

3. 免疫荧光法:免疫荧光法是一种快速而敏感的检测方法,它基于免疫学原理,在检测过程中添加特异性的抗体,搭配荧光染色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

4. 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物理性检测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分子的质量特征来识别微生物种类。

质谱技术主要包括MALDI-TOF MS和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等。

总之,食品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和技术,有助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并提供一定的保障。

食品分析与检验重要实验讲解

食品分析与检验重要实验讲解

实验一: 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的原理2.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计算方法3.了解分光光度计的构造二、实验原理样品经沉淀蛋白质, 除去脂肪后, 在弱酸条件下,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38 nm, 可测定吸光度并与标准比较定量。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1)分光光度计(2)小型胶肉机(3)恒温水浴锅2.试剂(1)亚铁氰化钾溶液(106g/L): 称取106.0g亚铁氰化钾, 用水溶解, 并稀释至1000 mL。

(2)乙酸锌溶液(220g/L): 称取220.0 g乙酸锌, 先加30mL冰醋酸溶解, 用水稀释至1000 mL。

(3)饱和硼砂溶液(50g/L): 称取5.0g硼酸钠, 溶于100mL热水中, 冷却后备用。

(4)对氨基苯磺酸溶液(4g/L): 称取0.4g对氨基苯磺酸, 溶于100mL20 %(V/V)盐酸中, 置棕色瓶中混匀, 避光保存。

(5)盐酸萘乙二胺溶液(2g/L): 称取0.2g盐酸萘乙二胺, 溶于100mL水中, 混匀后, 置棕色瓶中, 避光保存。

(6)亚硝酸钠标准溶液(200μg/mL):准确称取0.1000g于110℃~120℃干燥恒重的亚硝酸钠, 加水溶解移入50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混匀。

(7)亚硝酸钠标准使用液(5.0 μg/mL):临用前, 吸取亚硝酸钠标准溶液5.00mL, 置于20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四、实验步骤1.提取称取2.50g经绞碎混匀的样品, 于50mL烧杯中, 加硼砂饱和溶液12.5mL饱和硼砂溶液, 搅拌均匀, 以70℃左右的水约300 mL 将试样洗入500mL容量瓶中, 于沸水浴中加热15min, 取出置冷水浴中冷却, 并放置至室温。

2.提取液净化在振荡上述提取液时加入5 mL 亚铁氰化钾溶液, 摇匀, 再加入5mL乙酸锌溶液, 以沉淀蛋白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名词解释:1.水分活度: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蒸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2.酸价: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的毫克数。

3.还原糖:单糖和仍保留有半缩醛羟基的低聚糖。

4.检样:由整批食物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样品。

5.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实验值之间的相互接近程度。

6.皂化法:通过加碱使油脂变成极性很大的水溶性物质而除去,从而使油脂中那些要测定的非极性物质就能较容易地被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提取出来。

7.总灰分:食品中组分经高温灼烧时,有机成分就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

8.水不溶性灰分:不能溶解于水的灰分,如污染的泥沙和铁、铝等氧化物及碱土金属的碱式磷酸盐的含量。

9.总酸度:指食品中所要酸性成分的总量,包括为离解的酸的浓度和已离解的酸的浓度之和。

10.有效酸度:是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即氢离子活度。

11.蛋白质系数:一般常用蛋白质换算系数为6.25,即蛋白质含氮16%。

12.总糖:具有还原性的糖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成还原性单糖的蔗糖的总量。

13.绝对阀:指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上限的一个范围值。

14.差别阀:感官所能接受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大纲内容:1.正确采样的意义及原则。

样品的采集又简称采样,又称检样。

原则:1.采集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或带入杂质。

2.采样的方法有哪些,请分别举例说明。

随机抽样和代表性取样。

举例:1.(黏稠液体、蔬菜)难以混匀的食品。

2.小包装食品。

3.组成不均匀的固体食品。

4.液体饮料。

3.样品预处理的目的,及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原理及优缺点。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1.使样品中的被测成分转化为便于测定的状态;2.消除共存成分在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和干扰;3.浓缩富集被测成分。

预处理方法:1.有机物破坏法;2.溶剂提取法;3.蒸馏法;4.化学分离法;5.色层分离法;6.浓缩。

有机物破坏法测定食品中无机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如蛋白质等。

操作方法为:干法灰化和湿法消化。

1.干灰法灰化原理:将样品至于电炉上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在置高温炉中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灰色为止,所得残渣即为无机成分。

干灰化法优缺点:优点: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简单;空白值低;能处理较多样品。

缺点:所需时间长;温度高易挥发元素消失;测定结果和回收率低。

2.湿法消化原理: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毒,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组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

湿法消化的优缺点:优点: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所需时间短;挥发性物质损失时较少。

缺点:产生有害气体;初期易产生大量泡沫外溢;试剂用量大,空白值偏高。

✍溶剂提取法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种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混合物分离。

(浸提法(振荡浸渍法、捣碎法、索氏提取法)、溶剂萃取法、盐析法)。

✍蒸馏法的原理: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不同所进行的分离方法。

优点:具有分离和净化的双重效果。

缺点:仪器装置和操作较为复杂。

(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

④化学分离法(磺化法、皂化法、沉淀分离法、掩蔽法)⑤色层分离法又称色谱分离法(吸附色谱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⑥浓缩(自然挥发法、吹气法、KD浓缩器浓缩法、真空旋转蒸发法)。

4.液态食品相对密度的测定---密度瓶法、原理及测定步骤。

密度瓶法是测定液体相对密度最准确的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液体食品的相对密度,特别适合样品量较少的测定,对挥发样品也适用。

测定步骤:1.称空瓶重、2.称样液、3.称蒸馏水。

5.常用密度计的种类及使用范围:(固体、液体、气体)✍普通比重计(测量比水轻的液体)✍波美比重计(适用某一范围)✍糖度比重计(侧糖的质量)④酒精比重计(测溶液内酒精的体积)⑤乳稠计(牛乳)6.常压干燥、减压干燥、蒸馏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及操作过程,条件、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水分存在状态:结合水(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自由水(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1.常压干燥法的基本原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样品放烘箱中加热干燥除去蒸发的水分,干燥前后的质量之差即为样品的水分含量。

适用范围:98~105℃以下,不含或含其他挥发性物质且对热稳定的食品。

条件:水分是唯一挥发成分;水分挥发要完全;食品中由于其他成分由于受热而引起的化学变化忽略不计。

操作过程:扁形称量瓶置于95~105℃烘箱中加热取出盖好置干燥器冷却称量,重复干燥直至恒重→称取样品,放入称量瓶中置于烘箱中干燥→使干燥器冷却再放入→直至两次前后称量。

注意事项:干燥时长,不适宜易挥发物质;干燥剂内一般采用硅胶作干燥剂,应及时更换。

2.减压干燥法原理:采用较低的温度,在减压条件下蒸发排除样品中的水分,根据干燥前后样品所失去的质量计算样品的水分含量。

适用范围:100℃以上加热容易变质及含有不易除去的结合水的食品。

操作方法:样品称取→放入真空干燥箱内,连接水汞,抽出箱内空气至所需压力并同时加热至所需温度→关闭水汞,停止抽气→一定时间后打开活塞,待压力恢复→取出称量瓶冷却后称量→重复以上操作直至恒重。

条件:压力一般为40~50KPa,温度50~60℃。

注意事项:若有大量挥发物质应使用校正因子弥补;称量瓶直接置放在金属架上。

3.蒸馏法原理:采用与水互不相溶的高沸点有机溶剂与样品中的水分共沸蒸馏,收集蒸馏分于接受管内,以所得的水分的容量求出样品中的水分含量。

适用范围:谷类,干果,油类,香料等样品。

操作过程:称取样品放入250锥形瓶中→加入50~75ml新蒸馏的甲苯使样品浸沉→连接冷凝管加水分接受管从冷凝管顶部注入甲苯,装满水分接收管加热→读取接收管水层的体积。

条件:要考虑能否完全湿润样品,适当的热传导等因素;选择的溶剂(甲苯、二甲苯、苯)。

注意事项:加热时使用用石棉网;瓶底需铺满海砂;使用的仪器必须清洗干净。

7.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及试剂组成,并结合反应方程式说明各组分的作用?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基于水分存在时碘和二氧化硫的氧化反应:2H2O+SO2+I2→2HI+H2SO4,上述反应是可逆的,在体系中加入了吡啶和甲醇则使反应顺利地向右进行:C5H6N·I2+C5H5N·SO2+C5H5N+H2O→2C5H5N·HI+C5H5N·SO3C5H5N·SO3+CH3OH→C5H5N(H)·SO4·CH3由此反应可知1mol的水需要与1molSO2、3mol吡啶和1mol甲醇反应,而产生2mol吡啶碘和1mol吡啶硫酸。

8.常用的提取可溶性糖的提取剂,提取液的制备应遵循的原则。

常用的提取剂有:水和乙醇溶液。

遵循的原则:1.取样量和稀释倍数的确定,要考虑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检测范围。

2.含脂肪的食品,通常需经脱脂后再以水进行提取。

3.含大量淀粉和糊精的食品,宜采用乙醇提取。

4.提取固体样品时,有时需加热。

5.含酒精和CO2液体样品蒸发1/3和1/4.9.常用的澄清剂有哪些,澄清必须具备的几点要求。

常用三种澄清剂:中性醋酸铅、乙酸锌和亚铁氰化钾溶液、硫酸酮和氢氧钠溶液。

几点要求:1.能较完全的除去干扰物质。

2.不吸附和沉淀被测糖分,也不改变被测糖分的理化性质。

3.过剩的澄清剂应不干扰后面的分析操作,易于除掉。

10.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使用范围。

原理:将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酮甲、乙夜等量混合,立即生成天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种沉淀很快与酒石酸钾钠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可溶性酒石酸钾钠酮络合物。

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用样液滴定,样液中的还原糖与酒石酸钾钠酮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酮沉淀,待二价酮全部被还原后,稍过量的还原糖把次甲基蓝还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即为滴定终点,根据样液消耗量可计算还原糖含量。

适用范围:各类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11.总糖测定方法及原理测定方法:样品处理→蔗糖水解→还原糖法测定。

原理: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加稀盐酸在加热条件下使蔗糖水解转化为还原糖,再以直接滴定法或高锰酸钾法测定。

12脂类提取溶剂的选择及各自的优缺点。

脂类共同特点是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小,能溶于脂肪溶剂中,在根据相似相溶的规律具体选择。

1.乙醚:优点:溶解脂肪的能力强,应用最多。

缺点:沸点低,易燃,会抽提出糖分等非脂肪成分。

2.石油醚:优点:沸点比乙醚高不太易燃。

缺点:溶解脂肪能力弱,吸收水分少。

3.氯仿-甲醇:优点:有效的溶剂,对脂蛋白、磷脂提取效率较高。

13.索氏提取法原理,使用范围,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原理:将经前处理的,分散且干燥的样品用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回流提取,使样品中的脂肪进入溶剂中,回收溶剂后所得到的残留物,即为粗脂肪。

使用范围:脂类较高,结合态脂类含量少,能烘干磨细,不易吸湿结块的样品测定。

注意事项:1.样品应干燥后研细;2.装样品的虑纸筒时高度不要超过回流弯管;3.对含糖量及糊精的样品先以冷水使糖与糊精溶解,过滤除去;4.抽提用的乙醚或石油醚要求无水无醇无过氧化物,挥发残渣含量低;5.提取时水浴温度不可过高;6.在抽提时,冷凝管上端最好连接一个氧化钙干燥管;7.在挥发乙醚或石油醚时,切忌用火直接加热,应该用电热套,电水浴等;8.因为乙醚是麻醉剂,要注意室内通风。

14.酸水解法原理,使用范围,测定方法。

原理:样品用盐酸加热水解,使结合或包裹在组织中的脂肪游离出来,再用有机溶剂提取脂肪,回收溶剂,干燥后称量,提取物的质量即为样品中脂类的含量。

使用范围:各类食品中脂肪的测定,对固体,半固体、黏稠液体或液体食品,特别是加工容易吸湿,结块、不易烘干的食品。

测定方法:样品处理→水解→提取→回收溶剂、烘干、称重。

15.罗兹-哥特里法、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原理,适用范围,测定方法。

⑴罗兹-哥特里法、原理:利用氨-乙醇溶液破坏乳的胶体性状及脂肪球膜使非脂成分溶解于氨-乙醇溶液中,而脂肪游离出来,再用乙醚-石油醚提取出脂肪,蒸馏水去除溶剂后,残留物即为乳脂肪。

适用范围:各种液状乳,各种炼乳、奶粉、奶油及冰淇淋等乳制品。

测定方法:取一定量样品于抽脂瓶中,分别加入氨水,乙醇、乙醚、石油醚、充分摇匀,待上层液澄清时,读取醚层体积,放出一定体积醚层于已知量的烧瓶中,蒸馏回收乙醚和石油醚,烘干至恒重,称量。

⑵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测定乳脂肪):原理:用浓硫酸溶解乳的乳糖和蛋白质等非脂肪成分,将牛奶中的酪蛋白钙盐转变呈可溶性的重硫酸酪蛋白,使脂肪球膜被破坏,脂肪游离出来,再利用加热离心,使脂肪完全迅速分离,直接读取脂肪层的数值,使可知被测乳的含脂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