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课件1
合集下载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自近代以来,《西洲曲》被译为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在国际上 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跨文化研究热点
在当代,《西洲曲》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挖掘了其跨文化价值。
2024/1/25
18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 解读
这些文化遗产?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5
27
2024/1/25
19
南朝乐府民歌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01
02
03
《子夜歌》
以爱情为题材,表现了青 年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 离别之苦。
2024/1/25
《读曲歌》
多为女子口吻,表达对远 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
《碧玉歌》
以碧玉为象征,歌颂了坚 贞不渝的爱情。
20
同时期其他类型诗歌比较
宫体诗
与乐府民歌不同,宫体诗多为宫廷文人所作,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美色 ,风格华丽繁复。
修辞手法多样
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如“忆梅 下西洲”、“采莲南塘秋”等句子的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同时,“日暮 伯劳飞”、“风吹乌臼树”等句子的排比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结构严谨
全诗以女子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细节来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变化。同时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紧凑有序。
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观点和看法 ,共同梳理思路。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
出不同意见。
2024/1/25
跨文化研究热点
在当代,《西洲曲》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挖掘了其跨文化价值。
2024/1/25
18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 解读
这些文化遗产?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5
27
2024/1/25
19
南朝乐府民歌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01
02
03
《子夜歌》
以爱情为题材,表现了青 年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 离别之苦。
2024/1/25
《读曲歌》
多为女子口吻,表达对远 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
《碧玉歌》
以碧玉为象征,歌颂了坚 贞不渝的爱情。
20
同时期其他类型诗歌比较
宫体诗
与乐府民歌不同,宫体诗多为宫廷文人所作,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美色 ,风格华丽繁复。
修辞手法多样
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如“忆梅 下西洲”、“采莲南塘秋”等句子的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同时,“日暮 伯劳飞”、“风吹乌臼树”等句子的排比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结构严谨
全诗以女子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细节来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变化。同时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紧凑有序。
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观点和看法 ,共同梳理思路。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
出不同意见。
2024/1/25
《西洲曲》课件

参 考 赏 析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形容江面宽阔,浩渺似海。
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与 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 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 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 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 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 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 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 前远景的观察。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 的纯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 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 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 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 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 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 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信的人。
创作特色
2.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 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 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 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 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 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 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 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 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 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 ”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 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 “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 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 树。
《西洲曲》课件

与《诗经》中的民歌比较:《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 含大量民歌作品。与《西洲曲》相比 ,《诗经》中的民歌更加古朴自然、 情感真挚;语言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 形式,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西洲曲》则在继承《诗经》民歌传 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意境的营造 和情感表达的细腻入微。
18
05
2024/1/26
5
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西洲曲》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学习要求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 诗歌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诵读和背诵,培养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江南古镇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石 雕、砖雕和木雕,风格独特,古色古 香,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4/1/26
20
民间歌谣传承和发展现状
2024/1/26
民间歌谣传承方式
民间歌谣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和民族特色。
当代民间歌谣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断层 、受众减少等。同时,一些民间歌谣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焕发出新 的生机和活力。
问题二
请分析《西洲曲》中的艺术手法和 表现技巧。
问题三
如何理解《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24
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和感受
2024/1/26
分享一
01
在阅读《西洲曲》时,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思念和留恋之情,仿
佛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分享二
大学语文高职版课件-第八课西洲曲(001)

三、 熟读此诗,体会其优美的音韵及结构,全诗大致可分五个层次:西州折枚、门中等候、采莲相思、高
楼望郎及南风吹梦,完整而生动地传达了女子对情人婉转缠绵的情谊情意。诗中女子情感的表达,是与季节
物候相结合、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完成的。
四、 本诗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传达女子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吧深沉的相思之情通过
重点环节 提示
“折梅寄江北”是对 “忆梅下西洲” 的补充说明, 或谓首二句就是 一个倒装句。“ 折梅” 是过去所为,“忆梅“ 才是现在所思。 只有如此理解, 方与下文所写季 节相合。如上 所述,谓 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 实不然。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 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 文生解。《礼记·月令》诚有“仲夏始鸣”之载,《诗·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之句,
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提示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中绵绵不绝的永恒主题,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纯真、清新
的爱情,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美好和诗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纯真、清新的爱
情诗----《西洲曲》
二、讲授新课
《西洲曲》
1.关于作者
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
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从《西洲曲》
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
异其趣的。但其格调之缠绵、词句之工巧、结构之精美又显然是经过文人的修饰的。因此,后
《西洲曲》优秀课件

相同或相似的字或词把前后两句衔接起来 的方法叫做钩句法,如果用顶针的手法使 前后句衔接起来,就叫做顶针钩句。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 ——沈德潜《理丝(思)入残机,何怪不成匹(匹配)。
——《子夜歌》
2、雾露隐芙蓉(夫容),见莲(怜)不分明。
——《子夜歌》
3、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西 洲 曲
1、这首南朝民歌能够口耳传唱, 在语音上有什么特点?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运用双关、顶真的表现手法。
教师练笔
南塘复采莲,莲花已凋残。 莲子味涩苦,藕断丝亦连。
西洲抒怀
西洲南曲吴音暖, 单衫翠钿玉手纤。 南塘采莲弄莲子, 鸿飞思梦越海天。 大谢参省顶真句, 若虚慎悟孤唐篇。 绵绵思念遥相续, 经典西洲永流传。
学习中审美 审美中弘扬 弘扬中传承
作业
1、阅读南朝民歌《子夜歌》。 2、推荐阅读: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比较南朝民歌与北朝民 歌的异同。
——《子夜四时歌·夏歌》
4、必得莲(怜)子时,流离经辛苦。
——《读曲歌》
5、春蚕不应老,昼夜长怀丝(思)。
——
——《作蚕丝》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熟悉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感。
讲解法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 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 该诗。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 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 技巧和艺术特色等问题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PPT课件、图片、 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 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 性。
02 《西洲曲》概述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
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 娶、节庆活动等,体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面貌。
探究地域文化对《西洲曲》创作 的影响,如语言、音乐、舞蹈等
方面的特色。
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
分析《西洲曲》所反映的历史 事件和时代背景,如政治、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与西方爱情诗比较
《西洲曲》与西方爱情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与日本和歌比较
《西洲曲》与日本和歌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诗歌比较
《西洲曲》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表现爱情的诗歌的共性与个性。
06 思考与讨论
主题意义及现实意义思考
《西洲曲》所表达的 爱情主题及其时代意 义
如何将《西洲曲》等中国传统诗 歌推向更广泛的国际舞台
谢谢聆听
艺术特色与风格
艺术特色
温庭筠的诗歌以婉约柔美见长,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抒发内心情感。
风格
《西洲曲》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语言简练明快。
03 诗歌赏析与解读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01
02
03
深情厚意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 的大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清新
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大量运
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凡42
首)、《子夜四时歌》(凡75首)、《华 山畿》(凡25首)和《读曲歌》(凡89 首)最为重要。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 应空中诺。(《子夜歌》)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主要分为吴 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和“西曲”
“吴歌”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
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 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 “西曲”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 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 (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 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 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 “西曲”。
(清)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fū接萼è ,摇
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
(清)陈祚明则谓之“摇曳青飏yáng ,六朝乐府
之最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言古诗皆从此出, 言情之绝唱也”(《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
秋冬,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 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 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感情色彩, 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民间特色和 纯熟的艺术技巧。
• 北朝:
• 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 代表:《木兰辞》
大子夜歌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慷慨歌谣绝不传, 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
也到阴山敕勒川。
南朝民歌
• 南朝民歌今存近500首,全部编入宋代郭茂 倩《乐府诗集》。 • 其中485首收入《清商曲辞》,分为《吴声 歌》(326)、《神弦歌》(18)、《西曲 歌》(142)。此外,还有《西洲曲》、 《东飞伯劳歌》、《长干行》收入《杂曲 歌辞》,《苏小小歌》收入《杂歌谣辞》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全诗以爱情为线索,通过描写女子采莲、登楼等 场景,将爱情主题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 的赞美和追求。
2024/1/27
12
离别相思之情的深刻描绘
2024/1/27
刻画女子孤独无助的心境
01
通过描写女子在离别后的孤独无助,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相思之
情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借助典型意象表现离别相思
02
运用典型的意象如明月、高楼等,表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无尽
《敕勒歌》
以北方草原为背景,展现了草原风 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西洲曲》 的南方水乡风情形成鲜明对比。
20
《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文学史地位
作为南北朝时期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西洲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文学评价
历代文人对《西洲曲》评价颇高,认为 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同时,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 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发。
2024/1/27
25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西洲 曲》,我可以借鉴其中的 艺术手法和意象运用,提 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2024/1/27
应用二
《西洲曲》中的爱情主题 可以引发我对现实生活中 爱情问题的思考,帮助我 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
应用三
通过学习《西洲曲》,我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 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 的文化素养。
创作意图
萧衍在《西洲曲》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西洲世界。他试图通过这首 诗歌传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期盼。同时,他也希望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西洲曲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 • •
日西单忆
暮洲衫梅
伯在杏下
劳何子西
飞处红洲 ,?,, 风两双折
西 洲
吹桨鬓梅
曲
乌桥鸦寄
臼头雏江
树渡色北
。。。。
• • • • • •
忆置低采开树 郎莲头莲门下 郎怀弄南郎即 不袖莲塘不门 至中子秋至前 ,,,,,, 仰莲莲莲出门 首心子花门中 望彻青过采露 飞底如人红翠 鸿红水头莲钿
。。。。。
“采莲”六句以惹人怜爱、亭亭玉立的莲花和低头弄莲, 置莲怀袖的温情 脉脉的动作, 透露出“怜子”的温柔的情怀。
• • • • • •
南海卷栏楼鸿 风水帘杆高飞 知梦天十望满 我悠自二不西 意悠高曲见洲 ,,,,,, 吹君海垂尽望 梦愁水手日郎 到我摇明栏上 西亦空如杆青 洲愁绿玉头楼 。。。。。。
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荡漾。一说这里把江称为海, “海水”即指江水。 • 〖悠悠〗渺远。天海辽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 正如梦的“悠悠”。 • 〖君〗指住在江北的爱人。
译文
•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的写作特点】
•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 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 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 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 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 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 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 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 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 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 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 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 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 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的束缚,追求婚恋自由,但反映的社会生活过
于狭隘。
南朝民歌文体特点:
• (1)这类情歌表现的感情真挚细腻,情调艳 丽柔弱,哀怨缠绵。
• (2)民歌的语言,具有出语天然,明朗巧 妙,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特点。大量运 用双 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
• (3)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 (4)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南朝民歌以情歌为主的原因
• 1、社会风气使然 • 晋宋以来,长江流域富庶繁华,山川明媚、风物
优美、物产丰盛。“民间竞造新声杂曲”以抒性 情。“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铉服华 装,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 • 2、统治者的骄奢 • 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满足声色之欲,加上统治 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 歌特别发达。《太平御览》“王侯将相,歌妓填室; 鸿商富贾,舞女成群”
《西洲曲》
《西洲曲》
• 南朝乐府《西洲曲》堪称千古情诗绝唱,诗里描 画了一位年青少女对情郎一别之后的刻骨铭心的 想思,叙说了一场平凡而美丽的爱情故事。西洲 何处?江南人家,似水柔情,梦也悠悠,回环婉 转,韵味无际。首先在时间上从冬天“折梅”下 笔,穿越春、夏、秋,贯以日夜,吐露了无时不 是情意绵绵,望眼欲穿。想念之地,起于西洲, 终于西洲,其间有江北、桥头、树下、门前、南 塘、青楼以至于碧海高天,烘托出无处思念不在 ,望穿秋水。景物交替,物换星移,纵然海枯石 烂,玉壶冰心,此情不变,忠贞不二。
“仰首”七句以姑娘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和令人迷乱的无数飞鸿, 表现了 尽了尽日凝神眺望的痴情。而“卷帘”六句又将姑娘的所见所感表现得 如梦似幻, 令人陶醉,使人遐想, 余味无穷。
注释:
• 〖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 • 〖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 〖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 〖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 〖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 • 〖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 • 〖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此二句似倒装。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蓝天
南朝民歌概况
•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 府诗集。清商曲辞》里。存世400余首。主要 包括吴歌326首,西曲142首、神弦歌18首三类。
• 内容: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或写彼此爱慕、
或写会面愉悦、或写离别时的依恋、或写别后 相思、或写诅咒负心人。
•
总之,南朝民歌多为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