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的媒体形象呈现以中国青年报_民日报南方周末为例
中国青年报改版介绍

败笔
当然,由于合作双方企业文化、操作思路的迥然不同及内部融合上 的不充分,致使中青报近一年半来的改版中出现了不少失误和败笔, 很是遗憾,至少在以下三方面表现明显。 头版弃长取短。头版是报纸的脸面,其重要性尽人皆知。并且中 青报本来的头版是很有个性和可看性的,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级 大报的一个特色,但现在已经泯然众人矣,很难看出其与其他党报头 版的区别了,这是不进反退,舍已之长取众之短。 削弱了二版。二版,也就是在国内很有影响的“青年话题”版, 这是中青报的另一个招牌,以其敢于直言、视角独到在国内同类版面 中领先,很受读者的欢迎。但改版以来,最初是时不时地受广告冲击 缩减版面,最后发展到由每周5期缩为每周3期,现在各报的时评都在 讲求时效性,如果对头一天发生的事情的评论第二天不能发,到第三 天时往往别的媒体都已经发完了,版面的影响力自然受到影响。
各栏目创新特色及更替代新
拥有53年历史的《中国青年报》,从早期的 评论员文章、副刊言论,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的思想杂文,再到1984年创办的新闻批评性 栏目“求实篇”,一直在探索新闻与言论的结 合。从“求实篇”到“冰点时评”,从“法眼” 到各新闻版面的专栏时评,人们可以看到媒体 思考能力不断以及媒体自身创造力与公信力不 断打造的努力。
——2004年中国青年报联姻北大青鸟,真刀真枪改版扩版
第三次
第三次——2004年中国青年报联姻北大青鸟,真刀真 枪改版扩版
背景:2004年以来都市报逐步成为城市报纸的主流媒体。在这个过程中, 大众传媒被人们所认知。但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发展,都市报竞争日趋激烈 并且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以北京报业市场为例,北京的都市类报纸目 前至少有《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新京报》等 9份,并且分别打出自己的特色定位。根据报业发展规律来看,这种状况不可 能持久。显然,《中国青年报》也在不断创新和探寻出路,与北大青鸟的 合作可谓是另一次突破 内容:从2004年3月16日,到2005年8月31日,《中国青年报》吸引北 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进行全新改版。改版后的报纸以清秀、简约 的现代版式风格呈现给广大读者,整个版面新风扑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此 次改版,可谓大刀阔斧,在版式,内容和广告,特刊中都有所体现。 影响:此次改版可以说不是很成功,企业化商业化的管理模式和两个合作 企业文化的冲突和差异性使刚开始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黯然神伤。但报纸 的版面在这次改版中有所突破,简洁、单纯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主流,报 纸版式逐渐走向简约,符合市场化合现代化需求,最为一个主流媒体,也 追随着“瘦报”和“简约报”这一主流媒体的潮流。
媒体对“80后”的形象呈现

媒体对“80后”的形象呈现作者:赵晓炜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1期【摘要】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多以否定的、负面的形象被呈现,那么长此以往受众的反应会直接作用于这一群体所处的现实世界。
【关键字】妖魔化形象呈现“80后”作为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80后”,从呱呱坠地起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他们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带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他们的个性被媒体不断地挖掘;他们的生活习惯被各媒体专注评论……在不断的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关于这一代人在“拟态环境”下的个性特征被媒体所建构,也因为媒介是大众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拟态环境”下的社会影响力。
一、被“妖魔化”的“80后”为了吸引眼球,有很多媒体制造以“80后”为噱头的报道。
在《南方报业网》上搜索6560篇关于“80后”的报道,其中处在前几页的都是以“80后”为标题的报道,如:江冰解读80后:“生在蜜罐里长在牢笼里”;80后女农民工独立性更强家庭观念更淡;呼和浩特4监犯越狱均系80后;粤悬赏通缉50名命案逃犯“80后”占六成……根据这些新闻,我们似乎感到“8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扶不起的阿斗”。
有关“80后”的负面新闻中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婚姻、犯罪、住房、消费等,试问哪一代没有遇到过此类问题?搜索“80后”关键词,会出现诸如:心理不健康、没有责任感、问题多多、犯罪等等,这样的报道误导大众。
媒体有“妖魔化”“80后”的倾向,从近几年热播的两部电视剧《奋斗》、《蜗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80后”的媒介形象建构。
《奋斗》中几个主角,导演将他们塑造成了享乐的一代,剧中大部分情节并没有主人公奋斗的经历,而是一群衣食无忧的年轻人在恋爱的经历。
《中国青年报》80后媒介形象分析

萁他
7 4 9
总计
四、结论
142 lIlI}
6 3
6 3
3 5
总的来看.《中国青年报》比较客观地报道“80后”,呈现 的“80后”形象以正面和中性形象为主。报纸勇于承担社会 责任.一些报道产生r不错的社会影响.一些报道方法也值 得借鉴。但“80后”这一词语在报道中还是被滥用了,很多 时候把大学生等同于“80后”。究其原因。与媒体的生产特 性有关.媒体喜欢用一砦流行的、热议的新名词来吸引受众 的眼球。另外.在“80后”的讨论和报道巾对象多是城市“80 后”或者说是大学生.少见农村“80后”的身影.但根据中国 城市和农村的人n比例.2亿“80后”中的大部分生活在农 村。少了农村“80后”,便雄以还原“80后”的真实形象。
PrPss Cirrles ISSN 1 007—2438 No.5
2009.0rt.2009.6iijll圃
《中国青年报》“80后"媒介形象分析
黄爱
(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衡阳421008)
摘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04年至2009-ft-・《(中国青年报》报纸上以“80后。为标题的142个文本.总的 来说,《中团青年报》比较客观地报道“80后”,呈现的。踟后”形象以正面和中性形象为主.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80后”媒介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of“born born
aftcr 1980”on
are
Ch/na
Youth Daily
from
2004
2008
are
analyzed.Generally.the
reports
On
about the generation
after 1980
叙事角度比较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

叙事角度比较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作者:刘任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特征,发现两者叙事特点均包含人文人情、个性化和生动化细节等,并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了两者的区别,叙事内容不同和叙事角度不同,毕竟这两家报纸的媒介性质和报道理念是不同的,因此才会在特稿的叙事处理上有所区别。
关键词:叙事;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新闻特稿[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2引言我国随着新闻产业的改革发展,外国的新闻业务实践也进入了我国,特稿这种载体不仅仅只局限于单一的报道形式,它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发展中。
今时今日,中国特稿的出现更加适应我国新闻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因此成为了《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知名媒体从业者努力学习、效仿、创新的报道产物。
一、《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叙事特点《南方周末》在面对我国转型的加速时期,认识到其中的复杂决定以每期4个版来报道同一个素材,采取专题式报道。
自2002年起,南方周末开始刊登了一系列的优质都市特稿,如《办公室政治》、《保卫湿地战》等。
南方周末在2003年的时候尝试拓展创作素材,并参考了国外特稿写作模式,陆续发表了《悲情航班MU52106》、《举重冠军之死》等大量的精彩报道。
2005年的时候,《南方周末》“特稿组”正式产量稳定,脱离效仿期,成功诞生了大量的“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既有故事又有意义”的创作。
应该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特稿是从《南方周末》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本文将试图研究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叙事特点。
(一)人文主义特稿以其故事化的方式、巧妙的细节,无形之中地传播着正能量,读者能够在特稿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中,解读暗含的精神,是新闻深层价值的呈现。
许多的特稿中都有几个塑造丰富的关键人物,怎样让读者认可这些人物可信度,有理有节,则要求记者进行大量的采写直接引语的描述,以此提高特稿内容的准确性,刻画人物的特征。
《中国青年报》呈现的“90后”形象

《中国青年报》呈现的“90后”形象作者:叶艳芳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12期【摘要】“90后”作为指称出生于1990-1999年间的人群,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新闻报道中,建构着“90后”的媒体形象。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中呈现的“90后”形象进行了描述和解读。
【关键词】“90后” 《中国青年报》媒体形象新闻报道在建构人群的社会形象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滕伯格通过民意调查发现,当今美国的成年人对青少年的看法相当消极,这一部分是由于当代大众媒体对青少年过分消极的描写,这些描写夸大了青少年参与犯罪、吸毒、性乱和多种冒险活动的普遍程度(Males,1998)。
①那么,我国媒体是如何报道并建构当下青少年中最活跃的“90后”群体形象的呢?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作为研究样本。
一、样本选择《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机关报,在全国数十家青年报中,它是报道“90后”的主要原创媒体,以其为样本考察“90后”形象具有典型性。
二、时段与样本抽取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官方网站——中青在线为新闻搜索平台,抽取 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之间新闻标题中出现“90后”字样的新闻报道,获得总样本564篇,采用系统抽样,分段间隔k=4,取样110份。
三、类目建构说明1、报道内容01社会、02科教、03体育、04军事、05财经、06娱乐、07时政、08文化2、媒体议题01名人新闻、02不良行为或(涉入)刑事犯罪、03婚恋(两性)问题、04校园生活、05成长/创业、06娱乐/消费行为/亚文化、07体育竞技、08人格特质、09参军/军训、10社会公益活动/成人礼3、消息来源类型01“90后”成员、02记者/媒体/作者本身、03官方人士、04专家、05各类咨询机构或科研团队的调查报告、06家长、07教师、08网帖、09、一般社会人士(包括新闻当事人)4、报道立场01肯定、02中立、03否定记者或媒体以赞许、褒奖的语气进行报道,并使用了倾向明显的褒义词,即为肯定立场;客观呈现事实,评价中肯,即为中立立场;若在报道中有明显的贬义词,有意放大与公众无关的负面细节则为否定立场。
非典型性人物报道选题与破题技巧——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为例

NEWS WORLD《中国青年报·冰点》创刊于1995年1月6日,其人物报道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候。
2004年6月,《冰点》改名《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
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十版的《冰点·人物》专版,文章大都在2000—3500字之间。
第二块是每周三报纸第十二版的《冰点·特稿》版,该版每期以一整版约8000字的篇幅集中围绕一段时间内被公众普遍关注的人物或者被时代遗忘的人物行文,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映射社会群像。
《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曾在《漫话冰点》一文中说过,一个专门刊登长篇报道的栏目,要做到使读者愿意读并持续读下去,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选题得当。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著名人物报道记者从玉华也认为,一篇报道要想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关键在于选题和破题,“一篇好稿子最重要的就是选题,有选题还要破题,破题就是如何小角度把题切开,这很重要。
”一、关注普通人“稀缺”的特质《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强调报道的平民视角,更多地关注占这个世界99%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把为他们立传画像作为自身的采写理念,在非典型性报道的写作中抨击假恶丑、讴歌真善美。
李大同在《〈冰点〉周刊创刊致读者》中写道:“人物”版的设置,既和本报的传统有联系,也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关。
在当代中国,人们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这不是因为古道热肠,而是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换个时空,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
我们不能对普通人的喜乐哀怒熟视无睹,他们是我们的邻居、亲非典型性人物报道选题与破题技巧○陈卓琼【摘要】近年来,随着传媒业态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和读者产生情感共振,而以“关注普通人为主”的非典型性人物报道却大受欢迎。
现今新闻漫画的运用特点及前景探寻——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2007~2009)为例

19 9 5年 , 尔 滨 E 报 的 《 会 时空 》 开 辟 了 哈 t 社 版
《 幽默新 闻》将 新近 发 生 的有趣 或 是 有讽 刺 意 味 的 ,
社 会 新 闻和 漫 画 编 配在 一 起 一 同 发 表 。2 0 0 1年 7
、
我 国 新 闻漫 画的 发展 历 史
8日, 由中国 日报 网站 主 办 , 国新 闻漫 画研 究 中 “ 闻漫 画指 的 是 以漫 画形 式 传播 新 闻的一 种 月 1 新 中国新 手段 , 即从 真实 的社会现象 中取材 , 通过夸 张 、 比喻 、 会协办 的大陆 第一 家专 业 的新 闻漫 画 网站 : 新漫 网) 成立 , 它汇集 几千名 漫 画家 、 画 插 象征 、 寓意 等手法 , 用幽默 、 诙谐 的画面借 以讽刺 、 批 闻漫 画网 (
等 都 简 “ 自晚清有 了近代报 纸 , 闻漫 画就 出现 了 。如 当时 球 时报 》 , 在注 重开 拓新 闻漫 画 的传 播途 径 , 新 让读 者过 目难 忘 。 影 响较 大 的《 点石斋 》 发表 的漫 画已具备 了新 闻漫画 洁明快 地再现新 闻 的本 质 , 的雏形 。清 末 民初 称 为 ‘ 画 ’ 9 3年 , 海 《 时 。1 0 上 俄
希望 能为新 闻漫 画 的健康 长足发 展带 来一 点积极 意
义。
表 2 《 方 周 末 》 闻漫 画刊 登 比率 南 新
评或 歌颂某 些新 闻事 件 或者 新 闻人 物 , 以这种 形 式 画家 和漫画爱好 者 的作 品 。 表现 出来 的漫画便 可 以称 之为新 闻漫画 。 [ 目前 主 ”1
再一 种是用 漫画 的形式评 论新 闻。 近 年来 随着 网络 的 日新 月异 , 出现 了借 助 于动
《中国青年报》2008-2014年“90后”媒介形象研究

《中国青年报》呈现的“90后”媒介形象多是中性、积极,负面报道较少。但是报纸对“90后”的报道过多的集中在在校学生群体,忽视了对其他“90后”群体成员的关注,此外报纸的报道倾向过于明显,很多报道有以偏概全的毛病,例如对“90后”新生代工人的报道以负面、消极为主,容易造成读者的刻板印象。
《中国青年报》在呈现“90后”媒介形象时存在偏差,不利于“90后”群体的我认同,容易引起群体成员的模仿追随,造成认知混乱,阻碍其于社会及其他群体间的良性互动。因此《中国青年报》在呈现“90后”媒介形象时,应权衡其社会引导功能与客观公正性二者的关系,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中国青年报》2008-2014年“90后”媒介形象研究
“90后”作为指称出生于1990-1999年之间人群的代名词,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新闻媒体上,这些数量庞大的报道正在建构着“90后”的媒体形象。“90后”作为“80后”的衍生词,其刚进入媒体视野时,和“80后”一样曾被大量的负面报道包围。
2008年作为“90后”的成人元年,大批“90后”开始走入大学,迈向社会,成为章绪论部分对研究缘起和目的进行概述,将有关媒介形象的学术研究进行梳理,国内方面主要集中在对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研究,而对如群体、社会组织等被传播者的媒介形象研究尚未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①参见《“90 后”大学生拒绝另类标签》(2008 年 9 月16 日)和《“80 后”“90 后”谁将更多影响中国未来》(2008 年 12 月 18 日),《中国青年报》 ②部分以“85 后”为关键词的文章也在本文考察之列 ③社会活动又细分为地震救援、参与奥运和其他三个类目 ④包括群体成员作为奥运会志愿者及作为参赛选手这两 个角色 ⑤郝平,《致敬,我的志愿者学生》,《中国青年报》,2008 年 8 月 23 日 ⑥参见《形象大使》,《中国青年报》,2008 年 9 月 21 日 ⑦有一个例外即《人民日报》对于群体的“恋爱婚姻”方 面的报道数目为零
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 本 文 以 《中 国 青 年 报 》、《人 民 日 报 》 和 《 南 方 周 末 》 三 家 报 纸为样本进行抽取,力图展现“80 后”、“90 后”在媒体呈现的全 貌。 之所以选择这三份报纸首先是因为它们皆为全国发行,避 免了群体呈现过程中的视野的局限性和地区差异。 其次,分别 研究这三家报纸我们会发现,《中国青年报》 本身就是以青年 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严肃的综 合性日报,其关注的焦点和立场一直是主流精神的代名词,自 然也是考察中不能跳过的对象;而以“读懂中国”为理念的《南 方周末》, 则以其新锐的视角成为目前当之无愧的精英类报 纸 ,它 对 “80 后 ”、“90 后 ”的 角 色 期 待 和 实 际 的 形 象 呈 现 也 直 接关系到人们的理解和态度, 这是本文选取这三份报纸为样 本的原因所在。
研究发现 经过对三家报纸的 300 篇文本进行分析,我们有如下发现: (一)媒体对“80 后”、“90 后”的关注与该群体参与社 会事件的频度成正比 图一是媒体报道总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梳理整个 08 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后我们发现,这一曲线基本是围绕“80 后”、 “90 后”参与社会事件的程度而变化的。 在 2 月中下旬,我国经 历 了 罕 见 的 冰 雪 灾 害 ,许 多 “80 后 ”、“90 后 ”自 发 来 到 各 大 车 站,或维持秩序,或发放物资,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可以 说,这是该群体在媒体上初露头角的时期。 在接下来的 3 月 份,曲线呈上升趋势,体现媒体对其的报道正在增多。 接下来, 在经历了 4 月至 5 月的平缓走势后,随着该群体在汶川地震救 援中的表 现 ,媒 体 对 “80 后 ”、“90 后 ”的 关 注 迅 速 上 升 ,并 且 将 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 7 月,即从 5 月份的 7 篇一直涨到 7 月份 的 37 篇。 而到 了 北 京 奥 运 会 及 残 奥 会 时 期 ,媒 体 报 道 数 量 又 创新高,自 9 月 17 日残奥会闭幕后,媒体对“80 后”、“90 后”的
图一:媒体各月报道总量曲线图(单位:篇)
报道数量
从图中不难发现,该曲线图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媒体报 道总量在 12 月时达到最高,有 48 篇。深入分析整个 12 月的文 本我们发现, 其中对该群体在参与地震及奥运等活动的评价 及 反 思 共 25 篇 ,占 了 当 月 总 量 的 半 数 以 上 ,可 见 ,媒 体 对 “80 后”、“90 后”的关注与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的频度是成正比的。
(二)媒体更多关注“80 后”、“90 后”群体参与社会事 件及活动的状况
在形象 呈 现 方 面 ,这 三 家 媒 体 不 约 而 同 地 选 择 了 关 注 “80 后”、“90 后”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及相关活动的状况。 从总量上 看,有关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如冰雪灾害救助、地震救援、参 加奥运会④等,这类内容共 131 篇,占文本总量的 44%。 其中又 以 《人 民 日 报 》的 偏 重 最 为 明 显 ,一 共 56 篇 ,占 该 报 文 本 总 量 的 73%,可 见 ,随 着 人 们 对 群 体 成 员 的 称 呼 由 “青 年 ”转 为 “80 后”或者“90 后”,再继而转为“四月青年”或者“鸟巢一代”的时 候,媒体的议程也相应地转变了,他们更倾向于将精力放在那 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上。 也就是说,“80 后”、“90 后”群体成 员在媒体上的出现, 更多时候是伴随着其社会角色转变以及 社会行为转向的。
52 《新闻世界》
样本选择的日期 是 2008 年 1 月 1 日— ——12 月 31 日 。 因 为 2008 年是事件多发的一年,冰雪灾害、火炬传递、汶川地震、 北 京 奥 运 等 等 ,也 正 是 在 这 些 事 件 中 ,一 直 被 人 们 争 议 的 “80 后”、“90 后”群体开始浮出水面,成为媒体关注与热议的焦点。
【关键词】“80 后”“90 后” 社会角色 形象呈现 在以往人们的眼中,“80 后”、“90 后” 的行为是另类的、叛 逆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是格格 不入的。 较之上一代,他们的观念更是冷漠的、自私的,更多时 候他们只考虑自己。 ①然 而 经 过 08 年 ,人 们 突 然 发 现 ,正 是 这 群“冷漠自私”的孩子,在寒冬的年关时,守在异乡的车站帮助 别人顺利返乡; 也正是他们会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逆着人 流冲向灾区;在国人都欢庆奥运之际,也是他们挥汗如雨地站 在奥运场馆里维持秩序。 他们的长大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但事实上,一直以来,他们就是他们,改变的只是我们的眼光 而已。 在目光变化的背后,是社会角色的转换与更新,与之伴随 的,当然还有媒介议程的变化以及立场的转向。 那么,“80 后”、 “90 后”群体如何体现自身价值的呢? 他们在媒体上是以怎样 的方式被呈现? 媒体对他们的报道又是秉持了怎样的立场和 态度呢? 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这一年中,媒体对“80 后”、“90 后”群体的形象呈 现基本以正面或客观为主
在大多数人们的印象中,当下的“80 后”、“90 后”被冠上了 叛逆、自我、现实、冷漠等标签,然而在媒体呈现出的形象中, 他 们 “成 熟 了 ”,他 们 “积 极 、健 康 、向 上 ”,他 们 不 仅 “ 充 满 了 社 会 责 任 感 ”,甚 至 可 以 “肩 负 起 民 族 的 明 天 ”⑤。 在 媒 体 的 话 语 中 ,“有 责 任 、有 爱 心 、有 自 信 、有 梦 想 、不 放 弃 、不 抛 弃 ”⑥都 是 他们的特质,可以说 在 08 年 ,媒 体 呈 现 出 了 一 个 积 极 向 上 的 、 充满爱国热情、充满血性的“80 后”、“90 后”群体形象。
NEWSWORLD
调查研究
“80 后”、“90 后”的 媒体形象呈现
— ——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为例
■李 景 方 蓝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 08 年 对“80 后”、“90 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 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 话语中,“80 后”、“90 后” 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 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7 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新闻世界》 53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基本是以客观的态 度来评价“80 后”、“90 后”群体的。据统计,在报道总量中,客观 描述无明显倾向的文本共 171 篇,占文本总量的 57%。 紧随其 后 的 是 赞 扬 及 肯 定 的 报 道 共 116 篇 ,占 总 量 的 39%,而 人 们 预 期会占一定份量的负面评价则只占到文本总量的 4%。
就 具 体 样 本 而 言 ,本 文 以 “80 后 ”或 “90 后 ”为 关 键 词 进 行 检索②,鉴于本文考察的对象只是“80 后”和“90 后”这个特殊的 群 体 ,只 有 那 些 在 文 中 明 确 将 个 体 或 群 体 定 义 为 “80 后 ”、“90 后”的文章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而那些以诸如大学生、现代 青年、年轻一代等为内容的文章则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 以 此 为 标 准 ,共 得 到 样 本 300 篇 ,其 中 《中 国 青 年 报 》197 篇 ,《人 民日报》77 篇,《南方周末》26 篇。
结论与讨论 我们看到,在 08 年,“80 后”、“90 后”群体的社会形象伴随 着其社会角色的翻新而有了不同以往的呈现, 而这种呈现正 是因为媒体议程的转向。以《人民日报》为例,在整个 2007 年有 关“80 后”、“90 后”群体的报道数量仅为 14 篇,远低于 2008 年 的 77 篇,仅从数量上的变化便可看出媒体在 08 年对其关注度 的提升。 其次 从 报 道 内 容 上 看 ,在 07 年 报 道 该 群 体 参 与 社 会 活动,并因此带来角色转变的文章仅 2 篇,且为同一主题下的 系 列 报 道 , 占 当 年 相 关 报 道 总 量 的 14%, 远 低 于 08 年 的 数 据— ——68%。 不可否认,人们对该群体角色期待的转变 与 媒 体 议程的转移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可以说,由于媒体有选择性 地报道该群体在某一方面的行为及变化, 在某种程度上促使 了人们对其关注的上升及角色期待的相应变化。 另 外 ,从 以 上 的 内 容 分 析 可 以 看 出 ,《中 国 青 年 报 》、《南 方 周 末 》和 《人 民 日 报 》在 08 年 对 “80 后 ”、 “90 后 ” 群 体 关 注 度 最高的是该群体参与“社会活动及交往”(包括参与奥运及地 震救援等社会活动),可以看到,随着群体成员社会角色的转 换,媒体对其的关注也在不断变换视角,关注的程度也在不 断加深。 在报道方式上,《人民日报》采用最多的是通讯,其次是评 论或专访,此二者都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文体。 然而在《中青》 及《南周》中,最多的是深度报道和消息类型,可见二者更倾向 于对群体的外显行为及内在意义的发掘和呈现。 总而言之,从这三家媒体的作为我们基本可以看出“80 后”、 “90 后”群体在媒体呈现的状况。 虽然对各个媒体而言,其报道 各有偏重, 但都从不同方面呈现出了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群体 形象。 对于该群体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社会地位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