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历史主义解读小说《金山》

合集下载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新历史主义小说: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新历史主义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以及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构思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情节时,作家通常会选择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并围绕这个时期展开故事。

他们不仅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视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受到影响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

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普通百姓。

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非常鲜明。

他们不仅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动机,还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这些人物在面对历史的洪流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他们的命运也因此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成为了塑造历史的重要力量。

在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作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场景描写和对话。

场景描写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对话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通常非常清晰,各部分之间具有连贯性。

作家会以一种流畅、自然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引导读者逐步进入历史情境。

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作家还会设置高潮部分,通过紧张的情节安排和激烈的冲突,使读者对故事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在撰写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过程中,作家需要使用规范、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

他们通常会避免使用生僻字或方言,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内容。

作家还会注意语言的质朴和流畅,以及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以实现最佳的阅读体验。

新历史主义小说通过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束缚。

它的是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而非单一的历史真相。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背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以及保持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历史。

守护与等待的虚妄——张翎《金山》中“碉楼”意象文化解读

守护与等待的虚妄——张翎《金山》中“碉楼”意象文化解读

负载物 。“ 这样 的楼 ,第 一是 为了防贼 防匪 ,第二是为 建
了防水 ”2 。经过一场被 劫持 的事件 ,阿法认 识到了建 L1 J ”
设一座防护方 氏家族人 员安 全 的楼 宇 的重要性 。当一个
家族的主要 男 性不 在 ,只剩 下老母 、妻 子和 儿女仆 人 ,
意味着原本 稳固的家庭 结构 出现 了裂缝 ,被人 趁虚而入
设置 。其次 ,从外部装饰看 来 ,所 建 的材 料很 多是方得
法从温哥华经香港海 运 回来。在 中国建筑 中 ,历 来崇 尚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 0— 5— 7 作者简介 :黄贤君 ( 9 4一)女 ,广东汕头人 ,暨南大学 20 18 0 9级 中国现 当代文 学硕 士生。
着文化的内涵。 [ 封 谮 《 山》 中的碉楼作 为一种独特 ”3 j 金
的建筑 ,其 中蕴含着 丰富 的文化 韵味 。 《 山》 中的碉 金
楼 .得 贤居 ”是广东开平最早 的碉楼之 一。 “
《 山》 长达 4 多万字 , 载 了方氏家族几 代金 山 金 O 记
客在海外漂?奋 斗的血泪 史。在现 实 主义 写作逐 渐弱化 自 的当下 ,其壮 阔的史 诗 性特 征 ,和 传记 式 的细 致真 实 , 让我们叹 为观止 。在 现实 世界 中,广东 开平 的 “ 镂” 碉 是海外作家张翎灵感 涌动 的来源 ,富有 出洋人所 在 国特
“ 建筑是文化 的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物质 、精神 的产
品。文化的 内涵决定着 建筑 的形 式 ,建筑 的形 式也丰 富
以敏锐 的洞察力、独特 的感悟 能力 ,构 筑起 大洋两岸 广 阔的叙事空间 ,相信 “ 这些楼 宇不过 是一个 动荡多灾 颠 沛流离的时代 留在南 中国土地上 的荒诞 的印记” ,她 通过扎实的调研实践 ,开始 了 “ 一次几乎笨拙 的书写” 。

《金山》重振宏大叙事

《金山》重振宏大叙事

《金山》重振宏大叙事1872年,广东开平人方得法搭乘远洋海轮,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开始了他在北美的“淘金”人生。

其后,他参加了惨烈的太平洋铁路修建工作,历经了九死一生。

铁路贯通后,方得法和其他华人被解雇,此后他在北美做劳工,当佣人,开洗衣坊,烧腊店,照相馆,餐馆打工,做着“拼命攒钱,亲人团圆”的“金山梦”。

可是,方得法的好梦难圆,“人头税”、人种歧视、排华法案等始料不及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他和他的家庭最终被阻隔在大洋两岸。

他儿子锦山、锦河先后也跟随方得法来到了北美,历经了做佣人、开农场等人生经历。

象他们的父亲方得法一样,这两个华工的第二代也同样没有能够融入到北美社会。

即使后来,锦河代表加拿大参加二战乃至战死。

方家两代人最终也没有得到北美社会认同。

锦山家运不幸,在海外落得悲惨命运。

方得法及其儿子悲惨的人生累及方家留在广州开平的第二代、第三代,他们的孙辈在国内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影响,并落下了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以方得法以及儿子的命运为线索,全景地展开了海外华工生活史,也叙述了北美国家与中国关系历史。

《金山》叙述时间从1872一直延续到2004年,叙述空间跨越北美与广州开平,叙述了方得法一家五代人的生命历程,它是一部宏大海外华工生命史,也是一部海外华人的命运变迁史。

小说的叙述透视了一百多年来中西的历史风云,举凡北美开发、政治变动、二战以及中华大地上晚清政治角力、抗日战争、新中国历次运动,都有涉及。

可以说,《金山》是一部以海外华人命运为支点,支撑起世界历史风云的宏大叙事文学作品。

宏大叙事本是中国当代文学在1950年代确立起来的文学叙述典范,并诞生了《创业史》《红旗谱》等优秀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关注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运用宏阔的文学叙述,再现社会和历史的变动,从社会和人的关系入手,表现社会历史的变动作为人的命运的变迁根本原因,进而从人的命运沉浮为着眼点,演绎社会历史的变动。

意象下的人性关怀——论张翎《金山》

意象下的人性关怀——论张翎《金山》
意 象下的 人性关怀
— —
论 张 翎 《 山》 金
张 佳
■暨 南大 学文 学 院
内容摘 要 :金 山》 加 拿大华 文作 家张翎旅 居 海外 多年 后 的一 《 是
部历 史 巨作 。作 家通 过海外 的“ 山” 国内的“ 金 和 碉楼 ” 塑造 了渴望 交 流 而 又 分 外 隔 膜 的 两性 世 界 。作 家通 过 人 物 回 忆 与 作 家 讲 述 双 线 并
行 的 叙 述 方 式 将 过 去 与 现 在 联 系在 一 起 , 象地 再 现 了 方 氏 家族 跨 形
越 10年 的 艰 苦 人 生 历 程 。本 文 通 过 分 析 “ 山 ” “ 楼 ” 个 典 型 5 金 和 碉 两
更 多传 达 出早 期华 人对 曾经引 以为 豪 的古 老传 统文 明的 质疑 和无 奈, 以及对 自身 文化定 位 的焦 虑和 渴望 。小说 中千千万万 的 “ 锦河 ” “ 自由的缘 故倒在法 兰西 的土地上 ” 最终促 成 了 “ 为 , 有史 以来第一 次 , 哥华 的市民把他们 当作 了 自己的一 员 。 引起 了官方对 排华法 温 ”
斗 以及 方氏女性 的虚妄 等待 。 睦 山上 的 男 人

人类 世界 是一个 男 女共存 的家 园 , 而在 《 山》 , 金 山” 然 金 中 “ 是 男人 的奋 斗寻求 之地 , 碉楼 ” 而“ 却成 为女人 的等 待抗争之 所 。作家 通过 “ 碉楼 ” 现出女性 被困其 中的无望 等待和艰难 抗争 。 展 ( 一)背水 一战 的抗争 张翎 说过 女人 的每一个 故事 都是 与历

《 山》 金 以方 氏家族个 体和家庭 的命 运为 切 口, 将赴 加华 工 的命
运引进 文学 视野 的叙述实 践 , 以史诗 的博大 情怀探 讨 r国际 大背 景 下 国族 身份 与认 同的重要 性 。“ 山” 金 作为 文本潜 在 的一个 意象 , 真 正的金 山存作 品 中并未具 体描绘 它 的“ 山真 而 目” 但 它却 如 同曹 庐 , 禺戏剧 《日出》 巾的金八那 样无 处不在 , 并无 形控制 着作 品人物 的命

是人就有要求尊严的权利_人的尊严是什么

是人就有要求尊严的权利_人的尊严是什么

《是人就有要求尊严的权利_人的尊严是什么》摘要:读《金山》犹如爬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小说的写作,常常是从“作为自主的、建立在自己的道德之上的人”(昆德拉语),从人的具体生活情态开始的,也就是说,小说叙事更关心的是那些被历史的笊篱遗漏的东西,作者张翎的特殊身份,使得她不仅可以从本土的、故乡的角度正面观察这些金山客,而且,她还具有从海外的、他乡的角度,侧面、背面观察这些金山客的有利条件读《金山》犹如爬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山势峭拔,扑面而来,有时我会感到气氛凝重得使人透不过气来。

我多么希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恰如“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啊!但是没有,这样的景致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现。

在作者的引领下我终于攀上顶峰,在这里,我惊讶地看到,作者用她如刀如凿的笔,在群山之巅雕凿出一座山一样的群像:“放开她,金器在我这里。

” 墨斗大吼了一声,眼眶裂了,眼白流了一脸。

众人给吓了一跳,就都围过来看墨斗。

墨斗便开始掏裤腰带,一边掏,一边对六指说:“锦绣她阿妈,我也是不得已。

这辈子对不住你的事,下辈子再补了。

” 墨斗从裤腰带里掏出来的,不是金戒指,而是一把手枪。

墨斗把枪抵在区大头的头上,指头轻轻一扣,那颗头就开出了一朵红花…… 墨斗搂过还在簌簌发抖的怀乡,说仔你别怕,闭上眼睛,一会儿就好受了。

他用枪抵住怀乡的心头,扣了扳机。

怀乡的身子在他怀里抽搐了几下,便渐渐地软了下来。

第三枪他给了锦绣。

第四枪给了六指。

最后一枪是给自己的。

他算好了,这把枪里有五发子弹。

可是他没有想到,第五发子弹卡壳了。

他把枪扔了,推开人群飞快地朝楼上跑去……然后飞身从窗户里跳了出去。

读到这里,我感觉作者的笔墨凝固了,我身上的血液仿佛也凝固了。

作品沉甸甸地将某种东西给予了我,压在我的心上,我根本化解不开。

难道这是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吗?难道中国人命中注定要遭此一劫吗?我不知道,小说也没有在这方面给予我们明确的答案,但艺术的冲动还是将我带到审美之外的精神意义面前。

《金山》中的时空与文化建构——兼论张翎的小说创作策略

《金山》中的时空与文化建构——兼论张翎的小说创作策略

《金山》中的时空与文化建构——兼论张翎的小说创作策略蒲若茜;宋阳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4)003
【摘要】如果从时间、空间和文化三个维度考察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可以发现,张翎有着独特的写作策略即重点刻画过去和现今杂糅、原乡和异乡融合、文化延续却不断杂交变化而产生的离散身份,这一写作策略也反映了包括张翎在内的海外华文作家试图摆脱身份上“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和“既非/也非”的尴尬现状,努力建构杂交的、世界性的身份属性的写作诉求.
【总页数】7页(P47-53)
【作者】蒲若茜;宋阳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漫漫金山之路的沉重回望--读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
2.张翎小说《金山》中的印第安元素解读
3.守护与等待的虚妄——张翎《金山》中"碉楼"意象文化解读
4.金山想象与世界文学版图中的汉语族裔写作——以严歌苓的《扶桑》和张翎的《金山》为例
5.异域守望者的中国言说——张翎小说创作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求共性之美——有关《金山》的他者形象

寻求共性之美——有关《金山》的他者形象

寻求共性之美——有关《金山》的他者形象
王小妹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17(0)3
【摘要】20世纪90年代移民文学作家张翎由于其视野开阔、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而成为这一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移民作家。

她在2009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金山》讲述了加拿大劳工的命运以及国际背景下的身份认同。

她在小说中书写文化之间的冲突与隔阂,向母体文化寻求精神慰藉,与此同时她并没有把中西两种文化看作对立的两极,而是期望文化间能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

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分析小说中的他者形象来展示张翎的这种与前人不同的、符合发展趋势的文化态度与终极文化诉求,即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差异,两种文化要互动交流,平等对话。

【总页数】4页(P105-108)
【作者】王小妹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1.074
【相关文献】
1.异族、"他者"形象:战时中国文学的一种寻求 [J], 黄万华
2.培养个性的美国教育与寻求共性的中国教育--分析中美在儿童教育方式上的差别[J], 李正姣
3.族裔身份逐渐消弭的“他者”--新世纪美华文学中的美国人形象 [J], 孙霞
4.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综述与对比分析——从西方对东方的他者化到自我同胞的他者化 [J], 朱伏娇
5.在共性中寻求发展——如何创设具有闽台文化共性的动漫新形象 [J], 黄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山》读后感

《金山》读后感

[《金山》读后感]
《金山》这本书曾被《南方周末》周报的编辑推荐过,《金山》读后感。

该书是由在加拿大定居多年的女作家张翔写的。

从有这个构思,到取材,求证,真正定稿,历时30余年。

因为本着要对曾在加拿大做过苦工、矿工、挖金、修铁路的华人负责,她一直不敢轻易下笔。

从清末一直写到2004年,作者从方氏家族写起,描绘出了当时所有从广东、福建漂洋过海地到了加拿大的工人们的辛酸、期望、艰苦。

从爱国,到定居外国;从贫穷,到富裕;方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雨打,唯一不变的则是对家的热爱和对家的眷恋,读后感《《金山》读后感》。

金山客,在当时乡人的眼中是何等风光啊,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风光都是他们在加拿大用血汗堆出来的,没有尊严,没有地位,连温饱都难顾,多少人在异乡丢了性命,但他们的墓碑上甚至无名无姓,心中只时刻想着要为家里寄钱。

对比起来,我们确实是幸福的一代,虽难说富裕,但却还是能有尊严地活着,不至于到他乡异地寻找活路。

翻开历史。

总是如此地沉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中 。全书 没有很 完整 的故 事情 节 , 没 有传 统 的 也
收 稿 日期 :O 1 8 9 2 1 一O —2
作者简介 : 王
丽 (9 8 )女 , 17 , 四川 邻 水 人 , 京 工 业 大 学 讲 师 , 究 方 向 : 国文 学 与 翻译 。 南 研 美
第 9卷 第 1 期 O
形态 斗争 中获 胜 的文 本踪 迹 , 转化 成 “ 案 ”后 , 在 档
意力 扩 展到 文学 文本 的历 史 语 境 , 将作 品从 孤 零 零
的文本分 析 中解 放 出来, 于 同时 代社 会 历 史 关 系 置
其 自身 也充 当 了后 人 的阐释媒 介 。 j
( ) 文本 的历史性 ” 一 “ “ 文本 的历史 性 ” 两 层 含 义 : 是 指无 论 小 文 有 一
景, 人头 税 和排华 法也 是 背景 , 战和 土改 当然更 是 二 背景 , 正 的前 景 只是 一 个 在 贫 穷 和无 奈 的坚 硬 生 真 存状 态 中 抵 力 钻 出 一 条 活 路 的 方 姓 家 族 。 《 ” 金
二、 客观 历 史 的主 体 化 和 必 然 历 史的 偶 然 化
传统 历史 观把 历史 看成 独立 于认识 评价 的客观 存 在 。新 历史 主义则 认为 文学 永远 是人 性重塑 的心
灵 史 。人 是历史 的 阐释 者 , 会显 露 出 自己的声 音 总
剪 掉 发 辫 以示 革 命 。《 山 》 然 讲 的是 方 氏 家 族 金 虽
和价值 观 。不参 与 的 、 作判 断的 、 不 不将过 去 与现在 联 系起 来 的写作 是不 可 能 的 , 是 没有 价 值 的 。符 也
号 学大 师 罗兰 ・巴尔 特指 出 , 史 话 语 经 常采 用 过 历
去 时态 , “ 但 在简 单 过 去 时 的背 后 , 隐藏 着 一个 造 物 主 , 就是上 帝 或叙述 人 -。 这 u ”
中, 打破 文学 话语 和 历 史话 语 的界 限 , 使 “ 并 文学 的
历 史叙 述” 为 当代文 艺理 论 的重要命 题 。 成
加 拿大 籍 华 裔 作 家 张 翎 的 长 篇 小 说 《 山 》 金 于 20 0 9年 出版 , 国内外 文学 界产 生 了 巨大影 响 。小 在
说 以方 氏家族 5代 人 在北 美 的生 活 为 切入 点 , 展示 了 中国近 现代史 和 移 民史 , 间跨 度 从 清 朝 同 治年 时
的命 运 , 关 联 了 一 百 多 年 来 中 国 和 北 美 历 史 中 却 的 重大 社 会 事 件 , 淘 金 潮 、 平 洋 铁 路 修 建 、 如 太 排 华 风潮 、 戌 维新 、 亥 革 命 、 次 世 界 大 战 、 放 戊 辛 二 解 战争 、 中国 成立 、 地 改 革 直 至 改 革 开 放 等 。 它 新 土 们 既是 小 说 故 事 发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 是 人 物 悲 欢 也 离合 的 内在 历史 根 源 。
本 还是 社会 大文 本 , 都具 有 特定 的社会 历史 性 , 特 是 定 的历 史 、 文化 、 会 、 治 、 制 和 阶 级 立 场 的 产 社 政 体 物 ; 是指 任何 一种对 文本 的解读 活 动 , 不是纯 客 二 都 观的, 而是 不可 避免 地带 有其社会 历 史性 , 只有通 都
0c . O1 t2 1
以新 历史主义解读小说《 金山》
王 丽
( 南京工 业大 学 外语 学院 , 苏 南京 2 1 0 ) 江 1 8 0
摘 要 : 中从 新 历 史 主 义 关 于 历 史 和 文 本关 系 的 3个 主要 方 面 来 探 讨 《 山 》 文 学 价 值 : 本 的 历 史 性 和 历 史 的 文 本 性 、 观 文 金 的 文 客
《 山》 把 历 史 上 的重 要 人 物 和 事 件 与 小 说 金 还 中普 通 人 物 的命 运 相 联 系 。方 得 法 因为 聆 听 了梁 启 超 在 加 拿 大 的 演 讲 , 卖 洗 衣 店 的 钱 寄 给 北 美 将 维 新 总 部 , 子 锦 山 也 是 在 听 了孙 中 山 的 演 讲 后 儿
第 9卷 第 1 O期
2 1年 1 01 0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 na fS ut o r lo o hwe tAgrc lu a ie st ( o ilS in eEdt n) s iut r lUnv riy S ca ce c ii o
Vo1 .9, No.1 0
世界 报 》 报道 了李 鸿 章 访 问 加 拿 大 时受 到 当地 华 人
移 民历史 中“ 一代更 比一代强 ” 观念在 小说 中 的 被质 疑 。第 5代 的艾米 已在 经济 和社会 地位 上较之 先辈 有 了巨大 改善 , 她 也 面 临 着 没有 坚 守 价值 与 但
的热 烈 欢迎 。作 者对 历史 档案 不厌 其烦 的征 引并 缝 合 到小 说人 物故 事 中 , 之 生 成 为 一个 独 特 的文 学 使
史 内涵 的独特 方 法 , 到 了西 方 文 论 界 的 推 崇 。新 受 历史 主义 者致 力 于恢 复 文 学研 究 的历 史 维 度 , 注 把
介 , 们就 没有 任何 途径 去接近 一个 完整 的 、 正 的 我 真 过 去和一 个物 质性 的存 在 ; 次 , 些在 物质及 意识 其 那
新 历史 主 义诞生 于 2 0世纪 8 0年代 的英美 文化 界 。最先 由加 州 大学 教 授格 林 布 拉特 于 1 8 9 2年提
出 , 目的是 :重 新 张扬 历 史 化 、 识 形 态 化 , 其 “ 意 以破
新历 史主 义观 点 , 究 这 部 小说 在 处 理 文本 与 历 史 研 关系 时 的独 特视 角 。
小说 中方 家 的第 5代艾 米 , 过 碉楼 里 的 陈设 通 和物 件 与历史 时空 中 的先 辈对话 。香炉 、 烟枪 、 扇子 和玻 璃 丝袜等 , 是 属 于过 去 的 历史 也 是 属 于 现在 既 的文本 , 消解 了时 空距离 , 使古 今处 于共 同 的话 语空
国界 、 族和体 制 的人 类 精 神奋 斗史 。笔 者 拟 运 用 种
( ) 观历 史 的主体 化 一 客
《 山 》 择 了民 间立 场 对 文 本 作 历 史 性 构 建 , 金 选 使 故 事情 节和 人 物心 理 有 了时 间 意 义 和 时 间 内容 ,
反 映 了家族 兴 衰 和国家 与 时代 的变迁 息 息相关 。
( ) 历 史的 文本性 ” 二 “ “ 历史 的文 本性 ” 有 两 层 含 义 : 是 指 只有 凭 也 一
虽 然《 山 》 金 采用 第 3人 称 的 全 知叙 事 方 式 , 依
然 有作 为历 史旁 观者 的文 本 阐释 者 的声音—— 扮 演
启 蒙者 的欧 阳云 安和扮 演被 启蒙 者 的艾米 。艾米在 成 长历 程 中 , 为华 人 出身 曾饱 受 歧视 的母 亲 并 没 因 有把 她 的身世 告 诉 她 。对 于 自 己的家 族 历 史 , 为 身 社会 学 系教授 的艾 米始 终处 于蒙 昧状态 。来 到 中国
文本 , 这个 文本 最 终 变 成 了 关 于华 人 劳 工 的另 一 而
部 历史 。
情感 皈依 的虚 无 的精 神 困 境 , 就 难 以 说 更 幸 福 。 也 《 山》 不违 背历史 整体 价值 走 向的 同时有 意识地 金 在
选择文 本 , 通过 叙事 话语重 新看 待 和 阐述 历史 , 显示 出人文 学 者对苦 难历史 的悲悯 。
锦 河 与亨德 森夫 人十 几年 的爱恨 纠葛 。
为 了将 小 说 置 于 真实 可 信 的 历史 背 景 中 , 者 作 大量 引用 了当时报 刊 的新 闻原稿 , 维 多利 亚殖 民 如《
报》 将抵 埠 华工称 为“ 仔” 《 猪 ,不列 颠 哥伦 比亚 人报 》 描述 了修筑 太平 洋铁 路 时华工 遭遇 的危险 ,温 哥华 《


“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和“
哲 学 家 蒙 特 洛 斯 把 新 历 史 主 义 的特 征 概 括 为 “ 文本 的历史 性” 历 史 的文本性 ” 和“ 。他 解 释 :文 本 “ 的历 史性” 指所 有 的书 写形 式—— 包 括批 评 家 所 研
然 真实 存在 , 过 它 属 于过 去 , 我 们 来 说 无 法 亲 不 对 历 。我 们感 受历 史 , 受 的并不 是真 实 的历史 事件 , 感
表 现 在 创作 领 域 , 是 很 多 作家 选 择 了家族 史 就
这 种特 殊 的历史 书 写 方 式 , 传 统 宏 大 历 史 场景 转 从 向普通 百姓 命运 , 实现 了“ 民族 寓 言到 家族 寓 言 , 从 从宏 观 到微 观 , 从显性 政 治学 到潜 在存 在论 ”5。作 _ J 者 张翎 在《 山》 中说 :在这 个 枝节 庞大 的家 族故 金 序 “ 事里 , 金 和太平 洋铁 路 只是 背景 , 淘 种族 冲 突也是 背
除文 本 中心论 和语 义操 作论 , 纠正 文学 的偏激 化 , 挽 救 正在 消隐 的主体 和历 史 。 _ 另一 位新历 史 主义 理 ”1 论 家怀特 进一 步 阐释 了这 一 观 点 , 将历 史 与文 学 都
看 做是 可 以获得 真实 的叙述 。他 认 为 :历 史事 件虽 “
后, 他与 研究 碉楼 历史 的欧 阳云安 结识 , 在欧 阳云安 的启 发 下 , 米 逐 渐 找 到 了 自 己作 为 华 人 的 根 的 艾 意义 。 ( ) 二 必然 历 史的偶 然化
借 保存 下来 的文本 , 人们 才有 可 能 了解 过 去 ; 是指 二
当文本 转换 成 文献并 成 为历 史学 家撰 写历 史 的依据 时, 它将 再 次充 当 阐释 的媒介 』 。 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