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要点

合集下载

乙肝母婴阻断检测技术要点

乙肝母婴阻断检测技术要点
3、传播途径
血液、体液(唾液、精液、阴 道分泌物、乳汁、泪液、尿液) 母婴 输血及血制品 性传播 皮肤、粘膜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传染源:携带者、急慢性病人 传染性 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 水平,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 平无关。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新生儿、易感儿童、高危人群重点预防 潜伏期:1.5~5个月
免疫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是一种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而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免疫金标记技术: 主要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
免疫耐受 免疫清除 非活动或低复制期 再活动
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HBsAg
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1、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2、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3、慢性HBV感染临床诊断
乙肝五项检测的影响因素
样本采集与处理的影响 干扰物质的影响: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 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药物的影响: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与HBsAg形成复合物,影响HBsAg的检出 HooK效应影响:随着ELISA一步法的应用,一些标本中抗原含量过高,产生HooK效应。影响检测结果,采用同步稀释测定或使用线性范围高的两对半定量法可以减HooK反应的发生 试剂的影响

乙肝母婴阻断策略

乙肝母婴阻断策略
32
母乳喂养
(3)以治疗乙型肝炎为目的而服用抗病毒药 物的孕妇,分娩后继续用药,由于乳汁中 存在少量的抗病毒药物对婴儿的安全性尚 不清楚,目前不建议母乳喂养。但有研究 表明,TDF在乳汁中药物含量少、毒性有 限。
33
母亲产后随访
(1)产后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者,按慢性乙 型肝炎患者的随访方案进行随访,每3个月 复查肝功能、HBV DNA;每6个月复查乙 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上腹部超 声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
29
(3)若婴儿第2针乙型肝炎疫苗延迟时间在3个 月以内,则尽快补打第2针,第3针仍在6月龄 时注射;若超过3个月,应尽快接种第2针疫 苗,至少间隔2个月后可接种第3针;
30
• (4)低体质量儿(<2000 g)或早产儿的免疫 接种:于出生12 h内接种HBIG 100 IU+乙肝疫苗 10 μg,并于1、2和7月龄各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 μg;如母亲HBsAg不详,则按母亲HBsAg阳性 处理,即于出生12小时内接种HBIG 100 IU+乙肝 疫苗10 μg,同时尽快检测母亲HBsAg,如母亲 HBsAg阳性,婴儿于1、2和7月龄各注射乙型肝 炎疫苗10 μg;如母亲HBsAg阴性,出院时或1月 龄时接种乙肝疫苗10 μg,并在2和7月龄各注射 乙肝疫苗10 μg。
韩国荣等,慢性乙型肝炎育龄期妇女及孕妇的抗病毒治疗指征与时机,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年11月第23卷第11期,806-809
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妊娠患者:
• 应用干扰素治疗:建议终止妊娠; • 应用TDF、Ldt、LAM治疗:在充分沟通、权衡 利弊的情况,可继续治疗; • 应用ETV和ADV治疗:在充分沟通、权衡利弊的 情况下,换用TDF或Ldt治疗,可以继续妊娠。

2021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完整版)

2021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完整版)

2021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完整版)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应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进行肝功能和病毒学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ALT、AST、总胆红素等指标,病毒学检查包括HBV DNA水平和HBeAg状态。

对于怀孕早期发现HBsAg阳性的孕妇,应及时转介到乙肝专科医院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为慢性HBV感染的孕妇,应根据病情和孕期进行个体化治疗。

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抗病毒治疗主要是利用核苷酸类似物或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抑制HBV DNA复制,减少病毒负荷和肝脏炎症,从而预防和延缓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TDF、拉米夫定等。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利用干扰素和核酸聚合酶抑制剂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清除病毒和恢复肝脏功能。

但由于免疫调节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已不是首选治疗方案。

三、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①产前干预措施,包括对孕妇的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以及对孕妇进行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等;②产时干预措施,包括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对新生儿的预防性干预;③产后干预措施,包括对新生儿的预防性接种和随访观察等。

其中,产前干预措施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关键,对孕妇的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HBV 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从而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对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建议在孕晚期进行TDF的口服预防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应在分娩前接受足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增加新生儿的被动免疫力。

对于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足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增强其主动免疫力。

接种完毕后,应定期检测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水平,并进行随访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感染情况。

四、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疫苗策略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和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
1 2 1 4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3 3卷第 7期 2 0 1 7年 7月㊀JC l i nH e p a t o l , V o l . 3 3N o . 7 , J u l . 2 0 1 7
'()*
EF*GHIJ:KLMNOP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关键词: 肝炎,乙型;母婴传播;临床管理;共识 中图分类号: R 5 1 2 . 6 2 ㊀㊀㊀文献标志码: B ㊀㊀㊀文章编号: 1 0 0 1- 5 2 5 6 ( 2 0 1 7 ) 0 7- 1 2 1 4- 0 4
1 - 2 ] 的联合免疫之后, 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 ; 如母乳喂
肝炎患者管理办法处理。 9 ㊀婴儿随访 婴儿完成乙型肝炎全程免疫接种 1个月后, 抽静 B s A g 和抗 - H B s , 如H B s A g 阳性, 加查 H B V 脉血查 H D N A和肝功能。 1 0 ㊀婴儿乙型肝炎免疫接种效果评价 婴儿完成乙型肝炎全程免疫接种 1个月后随访: ( 1 ) 免疫接种失败, 发生母婴传播: H B s A g 阳性, 伴或 B e A g 阳性, 以后按 H B V感染者进行随访; ( 2 ) 不伴 H H B s A g 和抗 -H B s 均为阴性, 无论 免疫接种无应答: 抗- H B e 及抗 - H B c 阳性与否, 建议检查 H B VD N A , B VD N A为阴性, 则使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 如果 H 苗1 0μ g / 0 . 5m l , 重复 0- 1- 6程序, 完成复种后 1个 B s A g 和抗 - H B s , 了解免疫应答和 H B V感染 月, 检测 H 情况; ( 3 ) 免疫接种成功: 如果 H B s A g 阴性, 同时抗 - 阳 性 表 明 免 疫 接 种 成 功。如 果 抗 -H B s <1 0 0 H B s m I U/ m l , 为低应答; 如果抗 -H B s 0 0m I U/ m l , 为中 ≥1 强应答。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如图 1 。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编写成员 主审: 庄㊀辉 顾问: 杨希忠㊀贾继东㊀魏 ㊀ 来 ㊀ 段钟平 ㊀ 崔富强 ㊀ P o - L i nC h a n 主编: 侯金林 编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 丁㊀洋㊀毛㊀青㊀刘志华㊀李㊀杰㊀李增德㊀ 张㊀华㊀谢㊀青㊀韩国荣㊀窦晓光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儿童管理 PPT课件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儿童管理  PPT课件
ppt课件 5
先天梅毒
• 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阴性或出 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低 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的儿童进行随访 • 对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由阴 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有临床症状的儿童,或者随访 至18月龄时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仍持续阳 性的儿童亦诊断为先天梅毒。
ppt课件
31
•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第2针在第1针接种后1个月接 种(1~2月龄);第3针在第1针接种后6个月 (5~8月龄)接种。 • 如果出生后24小时内未能及时接种,仍应按照上 述时间间隔要求尽早接种。如果第2针或第3针滞 后,应尽快补种。第2针和第1针间隔不得少于1个 月。如第2针滞后时间较长,第3针与第2针间隔不 得少于2个月,并且第1和第3针的间隔要在4个月 以上。
进 旋 清 测
阳 性 反 应
连 续 2次 结 果阴性
6月 龄 后 未 转阴,始终 维持在低滴 度水平
每 3个 月 进 行 梅毒螺旋体 抗原血清学 试验检测#
任何一次 转阴,停 止检测
18月 龄 后 仍为阳性
诊断先天梅毒感染
排除先天梅毒感染, 停止观察
ppt课件
上报先天梅毒报告卡, 提供规范治疗、随访及 转介服务
ppt课件
16
梅毒孕妇所生婴儿的随访
•先天梅毒:
• 新生儿用青霉素驱梅后,几乎有近100%的临床治 愈. • 生后6个月以内用青霉素的新生儿梅毒血清试验可 阴转, • 出生后6个月以后用青霉素驱梅治疗,其梅毒血清 试验阴转率明显降低。
ppt课件
17
梅 毒 感 染 产 妇 所 生 新 生 儿 母 毒 治 非 娩 亲 治 疗 青 前 孕 期 没 有 接 受 过 规 范 性 梅 疗 的 新 生 儿 应 进 行 预 防 性 , 特 别 是 母 亲 妊 娠 期 应 用 霉 素 方 案 治 疗 或 母 亲 在 分 1个 月 内 才 进 行 梅 毒 治 疗 者

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

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
13
疫苗延迟注射的处理
婴儿第2针乙肝疫苗延迟接种: 3个月内:尽快补打第2针,第3针仍在6个月龄时注射 超过3个月:尽快 接种第2针,至少间隔2个月后可接种第3针
14
婴儿随访时间和内容
时间:完成乙肝全程免疫接种1个月后
抽静脉血查乙肝五项 如HBsAg阳性,加查HBVDNA定量和肝功能
15
婴儿CHB免疫接种效果评价
评估妊娠期管理分娩管理 Nhomakorabea停药时机
婴儿免疫 母乳喂养
母亲产后随访
婴儿随访 婴儿CHB免疫疫苗接种效果评 价
10
产后停药时机
治疗乙型肝炎为目的进行抗 病毒治疗,产后不建议停药
停药指南参考标准
2015年版中国指南 HBeAg阳性的患者:Nas总疗程建议至少4年,在达到 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 换后在巩固治疗3年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 疗程可减少复发(B1) HBeAg阴性患者:NAs治疗建议达到HBsAg消失且 HBVDNA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1年半仍保持不变时, 可考虑停药(B1)
免疫接种成功:中强应答 HBsAg阴性,HBsAb阳性且滴度大于等于100IU/L
免疫接种成功:低应答 HBsAg阴性,HBsAb阳性且滴度小于100IU/L
免疫接种失败:发生母婴传播 HBsAg阳性, 伴或不伴HBeAg阳性 ,以后按CHB病毒
感染管理者进行随访
免疫接种无应答:HBsAg和抗-HBs均阴性,无论HBeAb阳性或HBcAb阳 性或阴性,建议检查HBVDNA,如果HBVDNA为阴性,则使用CHB疫苗 10ug/0.5ml,重复0-1-6程序,完成补种后1个月,检测HBsAg和抗-HBs, 了解免疫应答和病毒感染情况

【正式版】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儿童管理PPT资料

【正式版】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儿童管理PPT资料
婴儿若接受母乳喂养,应首选NVP方案。
• 对出生时明确诊断的先天梅毒儿童及时给予规范 治疗,并上报先天梅毒感染信息;
• 对出生时不能明确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应定期 检测和随访,以及时诊断或排除先天梅毒;
• 对随访过程中诊断的先天梅毒儿童及时给予规范 治疗 并上报先天梅毒感染信息。
• 在没有条件或无法进行先天梅毒诊断、治疗的情 况下应及时进行转诊。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儿童管理
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儿童管理
• 儿童出生后,及时提供免费抗病毒用药; 给予科学的婴儿喂养指导; 进行感染状况监测,提供艾滋病感染早 期诊断检测和抗体检测服务; 必要时进行转介。
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儿童管理
• 婴儿应在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 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以下两 种方案中的任意一种。
婴儿若接受母乳喂养,应首选NVP方案。
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儿童管理
• 方案一: 婴儿预防用药建议剂量:奈韦拉平(NVP)
出生体重、用药剂量: ≥2500g, NVP 15mg(即混悬液),每天1次。 <2500g且≥2000g,NVP 10 mg(即混悬液),每天1次 <2000gNVP 2 mg /kg(即混悬液),每天1次
梅毒母婴阻断工作 ——儿童管理
梅毒母婴阻断工作——儿童管理
≥2500g, NVP 15mg(即混悬液),每天1次。
• 梅 感 清 患 性毒染学儿青孕相定。霉产关量根素妇检检据治所 测 测 需 疗生 ( 等 要 。儿 如 ) ,童 非 , 为出 梅 及 所生 毒 时 生发时 螺 儿现即 旋 童先进体实天行抗施梅梅原预毒毒血防 社 学随给梅艾治梅对随孕的随梅治①每进梅≥梅社学随(儿—流相同儿治梅( 治①可2—5区检访予毒滋疗毒出访期孕访毒疗应一行毒毒区检访2童程关时童疗毒5疗应选0))儿卫测 和 科 母 病 期 母 生 中 未 产 中 感 期 用 张 感 感 感 卫 测 和 于 : 项 满 于 期 感 期 用 择0梅1童g生 ,填学婴母间婴时R接妇R染间足卡染染染生,填出对目足出间染间足以8,毒PP月管服 填卡的阻婴遗阻明受所孕遗量片状孕孕服填卡生孕的以生遗孕遗量下RR螺龄N始始理务 写。婴断阻漏断确规生产漏青都况妇产务写。后产咨下后漏产漏青任V旋前终终中 “儿工断治工诊范儿妇治霉要监的妇中“期询条治妇治霉意66P体周周不低低1心 梅喂作工疗作断性童所疗素逐测规所心梅梅和件疗所疗素一5I和和能滴滴和 毒养作的治;生治级,范生和毒毒随为生治种—1—111mg日日日日33诊M度度g——乡 感指先疗儿疗审提管儿乡感感访孕儿疗药—个 个(或 或 或 或抗断儿儿,,—镇染导天,童;核供理童镇染染。妇童;物月月即超超超超体先童童儿在在卫 产;梅包符。艾管卫产,规符。时时混过过过过检天管管童99生 妇毒括合滋理生妇即范合,,悬mm1111测梅理理管日日日日院 所儿孕下病院所非治下及及分分液阳毒理,,,,对 生童期列感对生梅疗列以以别别)性的则则则则此 儿及未任染此儿毒:任后后采采,;儿从从从从类 童时接何早类童螺何梅梅集集每童再再再再儿 随给受一期儿随旋一毒毒血血天,次次次次童 访予全项诊童访体项螺螺标标11次治治治治进 登规程,断进登(,8旋旋本本月。疗疗疗疗行 记范、可检行记可R体体,,P龄开开开开定 卡治足诊测定卡诊R抗抗进进后/始始始始期 ”疗量断和期”断原原行行T梅时时时时R随 (,的为抗随(为血血婴婴U毒间间间间访 表并青先体访表先清清儿儿S螺起起起起, 上霉天检,天44T学学感感––)旋重重重重即 报素梅测即梅II试试染染II和体新新新新在 先治毒服在毒II验验早早))梅抗计计计计儿 天疗:务儿:((期期TT,,毒原算算算算童 梅,;童诊诊PP直直螺血PP治治治治毒或33断断AA、 、至至旋清疗疗疗疗感接));;阴阴66明明体学疗疗疗疗染受、 、性性确确(试程程程程信非9911其其T验次次、 、。。。。息青P梅梅仍。。11P;霉22A毒毒阳、 、素/E感感性11方L55染染。I、 、案S状状11治A88态态)疗月 月((均,龄 龄确 确为或时 时诊诊阳在督 督先先性分促 促天天的娩家 家梅梅孕前长 长毒毒产1去 去个或或妇传 传月排排所染 染内除除生病 病才感感的医 医进染染儿院 院行))童做 做抗后后进梅 梅梅可可行毒 毒毒不不梅血 血治用用毒清 清疗再再

乙肝母婴阻断临床流程

乙肝母婴阻断临床流程

乙肝母婴阻断临床流程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乙肝母婴阻断作为一种重要的防控措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乙肝母婴阻断的临床流程,并探讨其在预防乙肝传播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乙肝母婴阻断的意义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即孕期和分娩过程中,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分泌物感染胎儿。

乙肝母婴传播是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乙肝相关疾病的发生。

乙肝母婴阻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效减少新生儿慢性乙肝感染率。

乙肝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长期受病毒感染,容易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2. 降低乙肝疫情的流行水平。

乙肝母婴传播在乙肝病毒流行的地区有着很大的贡献,通过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可以减少感染者的数量,降低乙肝的疫情流行水平。

3.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乙肝病毒感染后,新生儿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可能发生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给婴儿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二、乙肝母婴阻断的临床流程乙肝母婴阻断的临床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孕前筛查:对计划怀孕的夫妇进行乙肝病毒感染筛查,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e抗体(Anti-HBe)等项目。

如果女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2. 孕妇化验: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进行进一步化验检查,包括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Anti-HBe)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等项目,以确认是否存在活动性感染。

3. 新生儿免疫阻断:如果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乙肝免疫全程阻断,包括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

4. 新生儿检测:出生后1个月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如果结果阴性,说明免疫阻断措施有效;如果结果阳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要点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重要传播途径,加强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分娩婴儿的规范化管理是切断母婴传播的有效途径,为规范我国HBV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我们组织感染病学、肝病学、免疫学与产科学专家参照国内外公认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专家共识。

1.筛查:所有在门诊初次产检的孕妇,按要求筛查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若HBsAg阴性,提供检测结果咨询,并指导常规孕期保健;若HBsAg阳性,需继续评估乙型肝炎相关病情。

2.评估: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需进一步检测HBV DNA水平、肝功能生化指标和上腹部超声。

(1)若HBV DNA阳性,排除其他相关因素后,出现ALT显著异常,≥5×正常值上限(ULN),或诊断为肝硬化者,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经感染科医生或肝病科医生评估后,建议给予替诺福韦酯(TDF)或替比夫定(LdT)进行抗病毒治疗;(2)若HBV DNA阳性,ALT在≥2×ULN~<5×ULN时可继续观察,如果观察期间ALT≥5×ULN,则按2(1)处理;如果ALT<2×ULN,则按2(3)处理;如果随访至妊娠24周ALT仍在≥2×ULN~<5×ULN,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给予TDF或LdT进行抗病毒治疗;(3)若HBV DNA阳性,ALT 正常或仅轻度异常(ALT<2×ULN)、无肝硬化表现,建议暂不处理,继续随访观察。

在随访期间,如果出现ALT持续升高(ALT≥2×ULN),则根据ALT水平按2(1)或2(2)处理,注意加查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3.妊娠期管理: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在妊娠中期检测HBV DNA水平(推荐用高灵敏试剂检测),根据HBV DNA 水平,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阻断母婴传播。

(1)若孕妇HBV DNA≥2×106 IU/ml,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于妊娠24~28周给予TDF或LdT进行抗病毒治疗。

分娩前应复查HBV DNA,以了解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母婴传播的风险;(2)若孕妇HBV DNA<2×106 IU/ml,则不予干预,继续观察。

4.分娩管理:
(1)分娩方式:根据产科指征决定分娩方式;
(2)新生儿处理:生儿出生后立即移至复苏台,离开母血污染的环境;彻底清除体表的血液、黏液和羊水;处理脐带前,需再次清理、擦净脐带表面血液等污染物,按操作规程安全断脐。

5.停药时机:以阻断母婴传播为目的而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产后即可停药;以治疗乙型肝炎为目的而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产后不建议停药,停药标准及时机可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相关内容。

6.婴儿免疫:(1)出生12 h内,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100IU;(2)同时在另一侧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0.5 ml,在婴儿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注射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0.5 m1);(3)若婴儿笫2针乙型肝炎疫苗延迟时间在3个月以内,则尽快补打第2针,第3针仍在6月龄时注射;若超过3个月,应尽快接种第2针疫苗,至少间隔2个月后可接种第3针;(4)低体质量儿(<2 000 g)或早产儿的免疫接种:低体质量儿(<2 000 g)或早产儿于出生12 h内接种HBIG 100 IU +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O.5 m1,并于l、2和7月龄各注射一针乙型肝炎疫苗10μg/O.5 ml;如母亲HBsAg不详,则按母亲HBsAg阳性处理,即于出生12 h内接种HBIG 100 IU+乙型肝炎
疫苗10μg/O.5 m1,同时尽快检测母亲HBsAg,如母亲HBsAg阳性,婴儿于l、2和7月龄各注射一针乙型肝炎疫苗10μg/O.5m1;如母亲HBsAg阴性,出院时或1月龄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0μg/O.5m1,并在2和7月龄各注射一针乙型肝炎疫苗10μg/O.5m1。

注意在完成三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1个月,检测HBsAg和抗-HBs,了解免疫应答和HBV 母婴阻断情况。

7.母乳喂养:(1)母亲未服用抗病毒药物者,新生儿接受规范的联合免疫之后,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如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出现乙型肝炎活动,可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办法处理;(2)以阻断母婴传播为目的而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分娩后停药,
可以母乳喂养;(3)以治疗乙型肝炎为目的而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分娩后继续用药,由于乳汁中存在少量的抗病毒药物对婴儿的安全眭尚不清楚,目前不建议母乳喂养。

但有研究表明,TDF在乳汁中药物含量少、毒性有限。

8.母亲产后随访:(1)产后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者,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访方案进行随访,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HBV DNA;每6个月复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上腹部超声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
(2)产后停药者及未服用抗病毒药物者,产后6~8周复查肝功能、HBV DNA。

如果肝功能正常,以后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HBV DNA。

如果肝功能异常,可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乙型肝炎患者管理办法处理。

9.婴儿随访:婴儿完成乙型肝炎全程免疫接种1个月后,抽静脉血查HBsAg和抗-HBs,如HBsAg阳性,加查HBV DNA和肝功能。

10.婴儿乙型肝炎免疫接种效果评价:婴儿完成乙型肝炎全程免疫接种1个月后随访:(1)免疫接种失败,发生母婴传播:HBsAg阳性,伴或不伴HBeAg阳性,以后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随访;(2)免疫接种无应答:HBsAg和抗-HBs均为阴性,无论抗-HBe及抗-HBc阳性与否,建议检查HBV DNA,如果HBV DNA为阴性,则使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O.5m1,重复0-1-6程序,完成复种后1个月,检测HBsAg和抗-HBs,
了解免疫应答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3)免疫接种成功:如果HBsAg 阴性,同时抗-HBs阳性表明免疫接种成功。

如果抗-HBs<100 mIU/ml,为低应答;如果抗-HBs≥100mlU/ml,为中强应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