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
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1

“我写《百合花》时,还是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 社会上是如此,我的家庭也是如此……每天晚上,待孩子睡 后,不无悲凉地思仿起战争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 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 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个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 生死与共。《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中,缅怀追念 时得来的。”
缺陷: “对于中国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 该越完善越好,越理想越好!” 因而不免落入“高大全”的俗套。
(2)严志和 此形象在中国农民中更具有普遍性。 勤劳、朴实、善良,但又软弱、狭隘。反抗 与软弱的两重性格在他身上特别明显。
“什么也别扑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
3. 《红旗谱》的艺术特色
在作品的主题和题材上,《红旗谱》真实描绘了中 国北方的农村生活、风土人情,描写了农民革命斗争,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性格。 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技法来描绘生活,刻画人物。
茹志鹃的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概述
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 上海。1943年参加新四军。 1945年在华东军区文工团工 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道作家 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 报》编辑。1960年以后从事专 业创作。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 等。 新时期以来的作品有《冰灯》、《出山》、《剪辑 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着 暖色的雪地》等。其中《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如朱严两家几代人的斗争是由大闹柳树林、闯关东、脯红鸟事件、反割 头税等一系列故事来表现的,这些故事中又穿插着若干个小故事,层次 分明、环环相扣。
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

作者: 萨支山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117-124页
主题词: 农村题材;《创业史》;长篇小说;文学想象;当代文学史;中国小说;故事;七十年;范式;
范畴
摘要:以“农村题材”作为分类方式来描述50至70年代的中国小说,揭示这一时期的创作与批评如何通过文学想象建立现实的意义秩序,并建立起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范式。
该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在《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等作品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故事的‘真实’的话语等级”,使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小说范式及其“历史必然性”,进入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认识范畴。
50-70年代小说2

二、艺术性(P173) (1)艺术构图宏伟广阔。 (2)艺术描写细腻多姿。
(3)抒情议论深沉精辟。
浩然
作者简介
浩然(1932—2008 ),原名梁金广。天津宝坻人。1946年参加革
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 1954年至1964年先后任《河北日报》、《友好报》(俄文)记者, 《红旗》杂志编辑。后在北京市从事专业创作。处女作是1956年 冬发表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 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 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艳阳 天》(共3卷)、《金光大道》(共4册)、《苍生》、《乐土》;中篇 小说《弯弯的月亮河》、《浮云》等;中篇小说集《嫁不出去的 傻丫头》、《碧草岩上吹来的风》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 《杏花雨》等;儿童文学集《幼苗集》、《机灵鬼》等;《浩然 文集》(2卷),《浩然选集》(5卷)。
《李双双》电影海报与剧照
农民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1925年就读于陕
西省立第四师范。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后,他 的《小二黑结婚》被认为是实践《讲话》方向的代表 作品。50年代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和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被 殴致残致死。代表作还有《李有才板话》《登记》 《锻炼锻炼》,长篇小说《三里湾》等。他是一个来 自民间,回归民间的作家,写农民的生活给农民看, 自称“地摊”作家。他的语言通俗有趣,情节引人入 胜。他的农村小说不同于其他来自知识分子作家的农 村题材作品,而总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实实在在地反 映农村的现实问题。
《李双双小传》作品分析
李双双的形象融合了 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 主义的时代精神,凸 显了其勤劳善良、豪 爽泼辣的个性。这是 一个在社会变革过程 中争得了平等地位和 独立人格的农村青年 女性的典型,在一定 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劳 动妇女的解放过程。
50-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长篇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掌握《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形象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了解该时期短篇小说在题材与风格上的不同;了解“干预生活”的小说,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思想价值;掌握茹志鹃的创作特色和风格。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的文艺观本时期小说等叙事类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尤其密切,指导与规约本时期文艺创作的两个核心观念就是: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详见教材P23-24)。
二、作家队伍的分流由于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一系列文学规范,作家们都面临着创作的转型。
中国现代作家群发生了分流:第一类作家主要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
他们在指导别人斗争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所以,此刻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新政权看做自己长期追求的理想的实现,高声歌唱新政权。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但他们没有料到,进入新社会,必须要进行艰苦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
这一点与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不同。
丁玲、艾青他们经历过延安整风,领教过思想改造的滋味,而胡风们一向以“唯我革命的姿态”指导别人,他们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
第二类作家是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所以对于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了什么?他们自知与新的时代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这一类作家的这种态度最有代表性。
如老舍从美国回来参加建设,提出“不反美”的要求;巴金套用柏克曼《我是来学习的》。
第三类作家是指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地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或者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是格格不入的。
他们希望能够忘掉过去的不愉快记忆,和新政权重新调整好关系。
赏析草房子乡土情怀与人性觉醒

赏析草房子乡土情怀与人性觉醒草房子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乡土情怀与人性觉醒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乡村社会。
以下是对草房子的赏析。
草房子以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乡村为背景,以一个农村普通家庭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艰苦与人性的觉醒。
小说的主要人物包括财主东院九娘、财主西院十娘、东院九娘的几个儿女、有一段婚史的东院九娘亲骨肉秦凤、大儿子科长秦三娘、他的儿子小麦、他的私生子才东、杨白劣、胡妞、科长的儿女秦仔、胡娟、杨白劣的儿子杨紫叶。
故事开始于东院九娘的家庭,他们在现代化城市中艰难地生存着。
这个乡村家庭因着秦凤的离婚而受尽艰难,但秦凤依然坚持努力地养育着孩子们。
然而,财主西院十娘的出现打破了东院九娘一家原本平静的生活。
十娘在贫穷中嫁给了有钱人,但她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变,她仍然是一个虚荣、贪婪的人。
她诱惑并勾引东院九娘的丈夫科长秦三娘,最终导致东院九娘和她的家庭走向破碎。
草房子在描绘乡土情怀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农田、庄稼、黄土、茅草屋,这些细节构成了小说的背景,为故事增添了乡土的气息。
人物形象也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他们的衣着、方言、习俗等都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状况。
同时,小说中揭示出的贫困、落后与压迫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人性觉醒方面,草房子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故事中的人物多少都具有某种自私、冷酷、贪婪的性格。
然而,在长期的磨难与考验中,他们逐渐觉醒,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他们通过摆脱旧观念、拥抱新生活来追求自己的幸福。
整个故事显示了人性的种种缺陷,同时也表现出人性光辉的一面。
草房子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认识问题。
小说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剖析,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同时也为这个黑暗中拼搏、奋斗的人们点亮了灯塔。
它既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同时也能够触动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第二章五50--70年代小说 2PPT课件

15
4.赵树理小说的特点
①赵树理擅长讲述充满民间情趣的故事, 并在其中融入他对农村现实的感受与思考, 表达农民的喜怒哀乐。 ②赵树理在讲述农民故事时,将民间风俗 与具有民间色彩的人物名称(外号)融合 在故事中,并用以山西方言为基础的轻松、 幽默的语言讲述故事。他的小说散发着民 间“说书”艺术独有的情调与趣味。
-----七十年代小说
1
第一节 五十——七十年代小说概述 一、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 废名、茅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2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周而复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
3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两个重大题材 1农村题材的小说 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4
三、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现代通俗小说的缺失。 文人情调的小说的批判。 启蒙呐喊的小说的批判。
5
第二节 农村题材的小说
一、分类 (一)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二)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 (三)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四)以周立波为 动和“整风” 运动 。 情节:闹社——出工——偷花— —处理
11
显在主题: 肯定杨小四们的斗争方法和策 略,肯定农村整风运动和大跃 进。
12
潜在主题:
对妇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处境隐现着 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 “不把人当人看”的态度予以质疑和 针砭。
四、柳青与陕西作家群
22
(一)柳青生平与创作 柳青(1916——1978),1938年赴延安, 1947年创作《种谷记》,1959年发表《创 业史》(第一部)。
50-70年代小说2汇编

《三里湾》:我国第一 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特点 (P117):
首先,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其次,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和创新。 最后,是喜剧讽刺手法的创新。
山药蛋派(P118):
主要指赵树理及其创作风格影响下的马烽、西戎、孙 谦、束为、胡正等一批作家。他们的小说多取材于山 西农村生活,注重民风民俗的描写;强调文学的社会 功能,有“指导现实的意义”;坚持从生活本来面貌 出发反映现实;善于塑造中间人物和社会主义新人; 主张“为农民”写作,以农民的审美心理和民族形式 为美学目标;追求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和语言的大众化、 通俗化。由此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即“山药 蛋派”。
《铁木前传》
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最具艺术风采的作品
1、通过铁匠傅老刚与木匠黎老东的一段情感 变化历程,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 各阶层的精神状态、思想感情以及复杂的人 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当时历史的身 影。
2、一部诗化的小说。情节单纯明净,将叙事 融入描写之中,呈现了一副副充满乡土气息的 农村生活画卷,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注重将 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特别是九 儿的心理刻画尤为细腻、精彩。
孙犁
孙犁
孙犁(1913—2001):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高 中毕业。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 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发赞誉。 1949年随军到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50年代初期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8年出版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曾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 主席。1977年后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文革”后出 版有《芸斋小说》、《秀露集》、《尺泽集》、《老 荒集》、《陋巷集》等散文集。早期作品明净质朴, 勾勒乡土民风,继承了现代乡土小说抒情的一脉。晚 年作品由清新而入平淡,在简洁中蕴藉丰富。
第二章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PPT课件

.
1
第一节 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五十年代的创作
赵树理(1906--1970),作为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50年代以 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短篇《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 不住的手》、《互作鉴定》,长篇《三里湾》,评书《灵泉洞》,还创作鼓 词,小调等。“文革”中受残酷迫害致死。
赵树理始终想绕开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 结合起来,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问题小说。
.
4
三种人物形象
中间人物“小腿疼”“吃不饱”,代表自私自 利、偷懒耍赖,爱占便宜的农民。
杨小四代表新型农村干部,办事果断、干练、 为求目的不顾手段。
王聚海“和稀泥”式的人物 ,工作作风以柔 为主,主张摸清脾气,然后再予以劝导。
.
5
第一次冲突
“你是不是向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 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
下堡乡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业合作社,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的故事。
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也是一种私 有制的回归。
合作化运动则是对农民进行改造,彻底消除私有制。
.
11
二、《创业史》中的农民形象 旧农民形象 1、富农姚士杰——富农成为合作化运动的头号
敌人阴险、贪婪、好色的反面典型,政治立 场反动,伦理道德败坏 2、富裕中农郭世富——精明能干、自私狡猾, 有着憨厚朴实的外表和精明狡诈的心机 3、新中农郭振山——村民代表主任,热衷个人 发家,老谋深算、骄横强悍。
第二章 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兴盛的原因 1、农村题材一直是解放区文学关注的重点; 2、5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三个阶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记》——政治宣传与民间立场的契合
《登记》写于1950年,是为宣 传新颁布的婚姻法。同时,赵树 理站在民间立场,描绘自由自在 的个体生命,展现农村真实的生 活风貌。 比较小飞蛾与三仙姑的形象 小飞蛾——值得同情、有勇气、 关爱女儿的母亲 三仙姑——作风放荡、用封建思 想扼杀女儿幸福的母亲
“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 …… “你们是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理?我要骂!谁给我出大字
报叫他死绝了根!叫狼吃得他不剩个血盘儿,叫……” “大字报是毛主席叫贴的!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
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
第二次冲突
节 上不失其生动性。
三种人物形象
中间人物“小腿疼”“吃不饱”,代表自私自 利、偷懒耍赖,爱占便宜的农民。
杨小四代表新型农村干部,办事果断、干练、 为求目的不顾手段。
王聚海“和稀泥”式的人物 ,工作作风以柔 为主,主张摸清脾气,然后再予以劝导。
第一次冲突
“你是不是向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 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 院”
赵的主观创作意图是站在杨小四的立场上,但他看见 的农村真实现状是干部压制农民,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下。小说在表面的意识形态立场下掩藏着“为民请命” 的苦衷。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赵树理抛弃 了一切当时粉饰现实的虚伪写法,实实在在写出了农 村出现的真实情况。干部就这样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 农民就这样消极怠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 并没有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 对付农民。
第二章 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兴盛的原因 1、农村题材一直是解放区文学关注的重点; 2、5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三个阶段的 巨大转变,社会的转变必然突出要求在文学上得到反映。
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的小说所表现的总的特点: 1、题材上突出表现当时农村所进行的政治运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等运动,乡村生活、地方风俗、人伦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了 作家的视野。 2、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塑造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的新型农民,一方面打 造了一批“中间人物”典型。(所谓中间人物——思想落后、自私保守的 农民,喜剧性和滑稽性) 3、为了在立场、观点、情感等方面和农民一致,作家们注重借鉴和吸收 民间传统文艺形式,运用方言土语,注重故事情节,尽量避免心理描写。
第一节 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五十年代的创作
赵树理(1906--1970),作为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50年代以 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短篇《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 不住的手》、《互作鉴定》,长篇《三里湾》,评书《灵泉洞》,还创作鼓 词,小调等。“文革”中受残酷迫害致死。
赵树理始终想绕开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 结合起来,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问题小说。
第二节 柳青《创业史》
一、柳青(1916—1978) 解放区中成长起来的作家,1946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
《种谷记》,1949年完成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3年定 居陕西长安黄甫村创作《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创 业史》正式出版。
《创业史》的主题 《创业史》是描写1953年前后陕西渭河平原上
赵树理文学的评价史
1959年《文艺报》就“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为 题,组织了对《“锻炼锻炼”》的讨论。
1962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会,再次肯定赵树理的 创作,认为他的小说写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 艰苦性。
这些肯定的意见都遭到了“左倾”极端思想的批判。 直至“文革”结束。进入90年代,赵树理的文学创作 才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 题》贺桂梅)
4、梁三老汉——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 勤劳、淳朴、善良,一生梦想盖三间瓦房, 羡慕个人发家的能人,抗拒合作化运动。
5、高增福——表面上是坚定的投身合作化运 动,实际上其动机是一种仇富心理,参加合 作化运动的并非自觉的。
新农民形象——梁生宝
1、天生具有新农民的本质,摆脱与传统农民的血缘 联系。
2、天生是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理想的代言人,对党的思想政策 无师自通并坚定执行。
(《登记》剧照)
《“锻炼锻炼”》——政治表达与民间立场的分裂
作者的创作初衷:“我想批评中农和事佬思想。中农 当了领导干部,不解决他们这种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 就会对落后思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 制……王聚海式的‘小腿疼’的人,狠狠整他们一顿, 犯不着,他们没有犯什么。可是他们的思想,观点不 明确,又无是无非,确实影响了工作进展。对于他们 这一类型的人,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把事实摆出来, 让他们看看,使他们的思想提高一步。”
下堡乡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业合作社,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的故事。
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也是一种私 有制的回归。
合作化运动则是对农民进行改造,彻底消除私有制。
二、《创业史》中的农民形象 旧农民形象 1、富农姚士杰——富农成为合作化运动的头号
敌人阴险、贪婪、好色的反面典型,政治立 场反动,伦理道德败坏 2、富裕中农郭世富——精明能干、自私狡猾, 有着憨厚朴实的外表和精明狡诈的心机 3、新中农郭振山——村民代表主任,热衷个人 发家,老谋深算、骄横强悍。
3、用爱情殉道,走向神圣的农民英雄
对《创业史》的评价 1、60年代刚出版时对其赞誉有加,认为它 深刻的反映了农村广阔的生活。特别是塑造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农民梁生宝。但同时 也有评论指出,梁三老汉的形象更具有典型 性,更加丰满、厚实,表现了社会面貌的深 度和广度。 2、80年代末重评《创业史》,认为其总体 构架上依然是一部“运动”作品,但艺术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