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设备的控制设备、系统、控制系统和磁共振设施的制作方法

合集下载

磁共振室质量控制

磁共振室质量控制

磁共振室质量控制引言概述: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为了确保MRI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磁共振室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设备校准、环境控制、病人安全、图像质量和数据分析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磁共振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相关内容。

一、设备校准1.1 磁场强度校准:磁共振室内的磁场强度需要定期校准,以确保其符合设备制造商的规范要求。

校准过程包括使用专业的磁场强度校准仪器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调整。

1.2 放射频校准:放射频系统是MRI图像获取的关键部分,需要确保其输出的电磁波频率和强度符合设备规范。

放射频校准包括使用校准样品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调整放射频系统的参数。

1.3 梯度线圈校准:梯度线圈用于产生磁场梯度,以实现空间编码。

梯度线圈的校准需要确保其输出的梯度强度和方向准确无误。

校准过程包括使用校准样品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调整梯度线圈的参数。

二、环境控制2.1 温度控制:磁共振室内的温度需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病人的舒适度。

温度控制包括使用空调系统进行调节,并定期监测和记录磁共振室内的温度。

2.2 湿度控制:磁共振室内的湿度需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防止设备和磁共振图像受潮。

湿度控制包括使用除湿设备进行调节,并定期监测和记录磁共振室内的湿度。

2.3 噪音控制:磁共振室内的噪音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工作效率有影响。

噪音控制包括使用隔音材料进行吸音,调整设备的工作参数以减少噪音,并定期监测和记录磁共振室内的噪音水平。

三、病人安全3.1 磁共振安全策略:磁共振室需要制定和执行磁共振安全策略,以确保病人在接受MRI检查时的安全。

安全策略包括对病人的评估、禁止携带金属物品进入磁共振室、使用安全设备(如非磁性呼吸器)等。

3.2 监护措施:磁共振室内需要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监护,确保其在检查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磁共振MRI成像原理2

磁共振MRI成像原理2

主磁体
一、永磁型磁体 由于永磁型磁体通常有上下两组磁体,磁力线沿上下方向分布,与受检者
的身体长轴相互垂直,因此被称为垂直磁场。
主磁体
一、永磁型磁体 永磁型磁体具有以下优点:
①结构相对简单; ②开放性结构使受检者更为舒适; ③造价相对低廉; ④低耗能;⑤无需使用液氦;⑥维护费用相对较低。 目前低场强磁共振成像仪一般采用永磁型磁体。
①进行MRI信号的空间定位编码; ②产生MR回波,磁共振梯度回波信号是由梯度场切换产生的; ③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用于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 ④进行流动补偿; ⑤进行流动液体的流速相位编码等。
梯度系统
一、磁共振系统的坐标系 梯度磁场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定位,梯度磁场本身也具有方
向性。以主磁场方向为磁共振系统的Z轴方向,当受检者头先进仰卧位时,Z轴平行 于人体长轴,方向指向人体解剖位置的头侧;X轴及Y轴垂直于Z轴,Y轴指向人体解 剖位置的前侧,X轴指向人体解剖位置的左侧。
射频系统
计算机系统及其他辅助设施
计算机系统属于MRI仪的大脑,控制着MRI仪的射频脉冲激发、信号采集、 数据运算和图像显示等功能。磁共振设备的发展,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非常紧 密的联系。计算机硬件处理速度的提高,特别是并行总线和并行CPU处理技术的 发展,使得磁共振设备可以生成更复杂的扫描序列,并可计算步骤更多的后处理 算法(如PROPELLER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显著减轻了并行采集及后处理 数据引起的数据负担,使实时高分辨快速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资料需要储存到其他设备或媒介上。 5.生理监控仪器。绝大多数危重或特殊的
病例则需要进行生理监控。
END
主磁体
二、电磁型磁体及超导磁体 磁体由导线绕成的线圈和磁介质构成,线圈通电后即可产生磁场。根据导

磁共振成像设备(MRI) MRI设备之基本构造 其它组成与质保

磁共振成像设备(MRI) MRI设备之基本构造 其它组成与质保

计算机系统
(二)图像重建 1、数据处理 在重建图像之前还需对A/D 转换
所得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包括传送驱动、数据字 酌拼接和重建前的预处理等。加入标志信息,如扫 描行和列的信息、数据的类型、生理信号门控数据、 层号等等。
2、图像重建 图像重建的本质是对数据进行高 速数学运算。由于运算量很大,多采用并行计算机 来重建图像。
• 水冷机
• 定期检查压力、水温及制冷情况
• 压缩机
• 每日 查看压缩机运作情况,检查压缩机压力情况
• 液氦显示器
• 每日查看氦面情况,防止失超
• PIQT
• 每周进行IQ水模测试,定期监测成像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及可靠性能
• 主操作台及工作站
• 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 定期除尘 • 保持空气净化
• 检查床
• 检查驱动其上下、前后的活动马达,定期给驱动转轴添加润滑油
• 光盘驱动器
• 定时储存图像 • 定期除尘 • 防潮除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设备的保养维护
• 表面线圈的保养
• 软制线圈不可过分折叠和弯曲,不得用锐利器刺伤其表面 • 固定设制的线圈不可撞击硬物 • 对表面线圈表面的脏物应用清洁剂擦干,不得用有机溶剂擦洗
MRI设备-基本结构
计算机系统
在MRI设备中,计算机系统包括各种规模的计算机、单片机、微处 理器等,构成了MRI设备的控制网络。信号处理系统可采用高档次微 型机负责信号预处理、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卷积反投影运算。
微机系统负责信息调度(如人机交互等)与系统控制(如控制梯度 磁场、射频脉冲)。
计算机系统
• 计算机
• 定期除尘,检查风扇运转情况,保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净化度 • 定期清理文件目录,删除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错误文件,整理硬盘的碎片文件,

磁共振(MR)机房设计图纸

磁共振(MR)机房设计图纸

此图仅为示意图项目现场准备施工范围磁共振机房需-地面基础、天花线架、墙面电缆槽-现场配电箱、第三方空调、水冷机及辅助配电箱-射频防护(镀锌钢板、铜箔等)、屏蔽门、屏蔽窗、失超管、防水、绝缘-内部装修、空调(风管)、控制室屏蔽窗下方桌椅*以上为装机必备条件,西门子建议用户尽量等以上事项完成之后再进行安装申请,以避免交叉施工造成设备损伤。

*设备搬运磁体搬运须预留墙孔尺寸大小至少: 宽=240 cm /高=240 cm磁体搬运经天花,预留孔至少: 长=380 cm /宽=240 cm特殊情况拆卸床时,天花预留孔至少: 长=240 cm /宽=240 c m 地面承载能力、门净宽及开向必须考虑到设备和杜瓦罐的搬运需要。

最大搬运件长宽高重量磁体带PET 机架和床337 cm 230 cm 228.6 cm 约9100 kg 磁体带PET 机架、不带床206.4 cm 230 cm 228.6 cm 约 8750 kgGPA/ACC 机柜156 cm 65 cm 197 cm 1250 kg RFPA 射频柜44.5 cm 76.5 cm 102 cm 243 kg SEP 冷却机柜65 cm 65 cm 187 cm 340 kg PEC/PPS 机柜156 cm65 cm197 cm 1084 kg 杜瓦罐带输液管(举例)最大直径约 115cm204 cm500 kg注意:以上尺寸不含运输工具280cm390cm 2022-12-21Xing Guo Liang 2022-12-21Chu Wen Jun 1-HQQMNR-mMR-22C-V01Edited 制图Checked 审核图号:机房结构高:吊顶高:机房准备工作总概述适用范围本套磁共振机房规划图纸仅供西门子项目经理,最终用户和用户指定的施工单位(西门子认证的专业屏蔽公司、土建、装饰、水冷机、空调、稳压电源等第三方配套设备厂商等)三方之间进行技术交底或者机房指导时使用。

磁共振室质量控制

磁共振室质量控制

磁共振室质量控制磁共振室质量控制是指对磁共振室内的设备、环境和操作流程进行监测和管理,以确保磁共振成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磁共振室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成像结果的质量和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一、设备质量控制1. 磁共振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和维护磁共振设备,包括磁体、线圈、梯度系统、射频系统等,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保持良好的成像质量。

2. 磁共振设备的校准和标定:定期对磁共振设备进行校准和标定,包括磁场均匀性校准、梯度线性度校准、射频场均匀性校准等,以确保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磁共振设备的故障排除:及时处理磁共振设备的故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成像质量。

二、环境质量控制1. 磁共振室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定期监测磁共振室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成像质量。

2. 磁共振室的噪音控制:采取措施减少磁共振室内的噪音,包括使用隔音材料、调整设备参数等,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患者的舒适感。

3. 磁共振室的照明控制:确保磁共振室内的照明充足,以便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和观察。

三、操作流程质量控制1. 磁共振成像的操作规范:制定和执行磁共振成像的操作规范,包括患者准备、设备设置、成像参数选择等,以确保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磁共振成像的质量评估:定期评估磁共振成像的质量,包括图像分辨率、信噪比、空间分辨率等指标的评估,以及对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3. 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培训:对磁共振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控制意识,确保磁共振成像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质量控制数据管理1. 质量控制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建立质量控制数据的收集和记录系统,包括磁共振设备的校准记录、环境参数的监测记录、操作流程的执行记录等,以便对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评估。

2. 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定期对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以提高磁共振成像的质量和效率。

磁共振室质量控制制度

磁共振室质量控制制度

磁共振室质量控制制度一、硬件设备质控:每月、每季度的定期分级检测、保养磁共振设备的中心频率、常用线圈的信噪比、射频校正值;及时监测系统的漂移,如中心频率、磁场均匀性等,以便在明显影响图像质量之前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

二、软件应用的质量控制:建立针对不同部位、扫描器官的规范化程序,根据诊断需要选择恰当的脉冲序列。

采用最优化的参数,并进行精确定位,达到克服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满足准确诊断的目的。

三、图像显示的质量控制:包括相机的良好调试,以及和主屏图像之间最佳的调整,确保相机最终的图像输出不失真,保持图像良好的对比度;每周对激光打印机质量进行检测和跟踪调整;还需要对软拷贝图像显示屏进行质量检测和衰减校正,确保PACS影像传输的保真和稳定性。

四、影像诊断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的质量控制包括图像阅读的规范化训练,正确诊断思维的建立和培养。

病史和其他检查信息资料的补充参考,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确立,以及临床治疗结果和手术病理的反馈。

五、登记和护理环节的质量控制:在受检者预约登记的时候磁共振质量保证就已经开始,登记人员要仔细询问受检者是否有磁共振检查禁忌,如体内植入物、弹片、血管夹等;还需要仔细叮嘱受检者根据检查部位进行准备,是否禁食禁水等。

当要进行增强扫描时,护士还需要仔细询问是否有肾功能不全,以免引起Ga— DTPA造影剂增强扫描有导致肾源性纤维化硬皮病的可能性。

另外在注射造影剂时还需要注意注射位置,以及恰当的流速和流量,保证增强达到预期效果。

满足诊断需要。

(由徐洁监督登记员实施)六、室内质控与室间质控:实行标准化管理,室内质控系指科室内部按医院规定要求所作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估,从而达到及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提高的目的。

室间质控评价活动,推动全面质控工作的开展室间质控评价活动是科间的成像及诊断质量的评比和交流,是推动医院MR科质控工作全面提高的重要环节。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的非侵入性扫描技术,它利用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的磁性物质的成像进行分析,得出病灶位置和病理变化的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MRI设备的工作原理。

MRI设备主要由主磁场系统、梯度线圈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

1. 主磁场系统主磁场系统是MRI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一个超导磁体构成。

这个超导磁体能产生一个稳定的高强度磁场,通常是1.5T或3T。

这个磁场可以将人体内的水和脂肪等有机分子的原子核(如氢核、氧核等)原子核自旋取向,从而为后续成像提供必要的条件。

2. 梯度线圈系统梯度线圈系统由三个互相垂直的线圈组成,即横向、纵向和轴向梯度线圈。

这些线圈的作用是产生稳定强度和变化频率的梯度磁场,用于在空间上定位图像中不同的区域。

梯度线圈系统的变化频率决定了成像的分辨率,变化强度决定了成像的对比度。

3. 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它的作用是产生高频电磁场和接收返回的信号。

在成像过程中,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提供一个高频脉冲电磁场,导致人体内的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原子核回到基态时,会发送出一个特定的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接收并传回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4.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MRI设备的控制中心,它负责控制整个设备的运行、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和存储。

在成像过程中,计算机会通过梯度线圈和射频线圈产生的信号,对人体内部的原子核进行测量和记录。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和图像处理算法,生成最终的MRI图像。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 开始扫描前,患者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因为磁场会对金属产生吸引力和磁化。

2. 患者躺在MRI设备的扫描床上,床会进入主磁场系统中央,电脑通过脚踏开关控制床的位置。

3. 当主磁场系统通电后,会产生一个均匀的磁场。

此时,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发送射频脉冲,使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MRI磁共振成像设备

MRI磁共振成像设备
35
梯度线圈系统
评估梯度系统的可靠性四个方面
最大梯度强度 上升时间或切换率 工作周期 涡流补偿技术
梯度强度的测量单位为mT/m或G/cm 较高的梯度强度可以在不改变其它测量参数
的情况下,选择薄层或较小的视场 梯度磁场场强越高,可选择层面越薄,分辨
率越高
36
梯度线圈系统
梯度磁场系统性能直接关系到成像质量
梯度线圈系统
33
梯度线圈系统
34
五、对梯度系统的要求
良好线性特性 梯度场的线性范围至少大于成像 视野
响应时间短 梯度场从零上升到所需稳定值的时 间称为梯度场的响应时间。
功率损耗小 梯度场线圈建立梯度场需要很大驱 动电流
最低程度的涡流效应 涡流指梯度场从零上升和 从稳定值下降过程中在临近梯度线圈的 金属结 构中感应的电流
主计算机可以选择或修改扫描参数, 执行图像显示、摄片、存取光盘及后 处理等功能
56
生理监控
57
谢谢!
58
接收带宽、功率、线圈类型
4。计算机:
字长、位数、图像重建速度以及总线结构
9
磁体系统
主磁场磁体系统类型
永磁体
电磁体
常导磁体 超导磁体
磁感应强度0.04~4特斯拉 B=0H 0是真空磁导率 H是磁场强度
10
一、永磁体
1、原理(铁磁性物质组成 (Fe3O4)
磁体系统
11
磁体系统
射频系统 发射和接收 频率合成器、RF成形部分、 发射器、预放、功率放大器、 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及低噪 声信号放大器
43
射频系统
接收系统 接收线圈、低噪声前放、RF放大、 带通滤波器、检波器、低通滤波器、 低频放大器和A/D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技术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装置(11)的控制设备(10)、一种系统(20)、一种控制系统(30)和一种磁共振设施(40)。

根据本技术新型的用于磁共振装置(40)的控制设备(10)具有:控制模块(12),外设模块(13),接收模块端口(15),和主电路板单元(16),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具有:中央协调部件(12.1),高频控制部件(12.2),和梯度线圈控制部件(12.3),其中所述控制模块(12)和所述外设模块(13)满足实时要求,其中所述接收模块端口(15)构成为用于连接接收模块(17),其中所述控制模块(12)、所述外设模块和所述接收模块端口(15)集成到所述主电路板单元(16)中。

技术要求1.一种用于磁共振装置(11)的控制设备(10),具有:-控制模块(12),-外设模块(13),-接收模块端口(15),和-主电路板单元(16),其中所述控制模块(12)具有:-中央协调部件(12.1),所述中央协调部件构成为用于接收根据测量序列所计算的序列指令,-高频控制部件(12.2),所述高频控制部件构成为用于根据所述序列指令操控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高频发送单元(11.2),和-梯度线圈控制部件(12.3),所述梯度线圈控制部件构成为用于根据所述序列指令操控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梯度线圈单元(11.3),-其中所述外设模块(13)构成为用于操控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外设装置,-其中所述控制模块(12)和所述外设模块(13)满足实时要求,-其中所述接收模块端口(15)构成为用于连接接收模块(17),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12)、所述外设模块(13)和所述接收模块端口(15)集成到所述主电路板单元(16)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10)具有时间调谐部件(18),并且所述时间调谐部件(18)集成到所述主电路板单元(16)中,并且所述时间调谐部件构成为用于输出时钟信号以及借助于所述时钟信号对所述控制模块(12)、所述外设模块(13)和所述接收模块端口(15)在时间上进行调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10)具有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1),其中所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1) 构成为唯一的硬件结构单元,并且所述控制模块(12)和/或所述外设模块(13)映射在所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1)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10)具有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1),其中所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1)构成为唯一的硬件结构单元,并且所述控制模块(12)和/或所述外设模块(13)映射在所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1)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10)具有集成接收模块(14),并且所述集成接收模块(14)构成为用于获取高频磁共振信号,满足所述实时要求并且集成到所述主电路板单元(16)中,其中借助于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接收线圈单元(11.1)的接收通道(K1)接收所述高频磁共振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10)具有集成接收模块(14),并且所述集成接收模块(14)构成为用于获取高频磁共振信号,满足所述实时要求并且集成到所述主电路板单元(16)中,其中借助于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接收线圈单元(11.1)的接收通道(K1)接收所述高频磁共振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接收模块(14)映射在所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1)中,并且所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1)构成为用于对所述高频磁共振信号进行滤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接收模块(14)具有光波导端口(L1),其中所述光波导端口(L1)构成为用于连接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所述接收线圈单元(11.1)的接收通道(K1)并且将所述高频磁共振信号从所述接收线圈单元(11.1)的接收通道(K1)传输给所述集成接收模块(14)。

9.一种磁共振系统(20),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共振系统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设备(10),和-接收模块(17),-其中磁共振装置(11)的接收线圈单元(11.1)具有接收通道(K1),并且-其中所述接收模块(17)借助于接收模块端口(15)连接到主电路板单元(16)上并且构成为用于获取高频磁共振信号,借助于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接收线圈单元(11.1)的接收通道(K1)接收所述高频磁共振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共振系统(2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17)具有光波导端口(L2)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2),其中所述光波导端口(L2)构成为用于连接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接收线圈单元(11.1)的接收通道(K1),并且其中所述接收模块(17)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2)构成为用于对所述高频磁共振信号进行滤波。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磁共振系统(2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10)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构成,-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接收线圈单元(11.1)除了所述接收通道(K1)外还具有另一接收通道(K2),-所述接收模块(17)构成为用于获取高频磁共振信号,借助于所述磁共振装置(11)的接收线圈单元(11.1)的所述另一接收通道(K2)接收所述高频磁共振信号。

12.一种控制系统(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具有:-接口(S1),-个人电脑(PC1),和-控制设备(10),所述控制设备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构成,-其中所述个人电脑(PC1)与控制模块(12)和外设模块(13)相比满足更软性的实时要求,-其中所述个人电脑(PC1)构成为用于根据测量序列计算序列指令并且具有壳体(G1),-其中所述接口(S1)是有线的并且构成为用于将所述序列指令从所述个人电脑(PC1)传输给中央协调部件(12.1),并且-其中所述控制设备(10)借助于所述接口(S1)与所述个人电脑(PC1)连接并且设置在所述个人电脑(PC1)的所述壳体(G1)外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系统(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30)具有批量数据接口(S2),其中所述控制设备(10)借助于所述批量数据接口(S2)与所述个人电脑(PC1)连接,其中所述批量数据接口(S2)是有线的并且构成为用于将高频磁共振信号从所述控制设备(10)传输给所述个人电脑(PC1),并且其中所述接口(S1)相对于所述批量数据接口(S2)满足更硬性的实时要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控制系统(30),其特征在于,所述个人电脑(PC1)具有重建系统(31),所述重建系统构成为用于根据高频磁共振信号重建磁共振影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控制系统(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S1)设置在所述壳体(G1)内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控制系统(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30)具有除了所述控制系统(30)的接口(S1)之外的另一接口(S3)和除了所述控制系统(30)的个人电脑(PC1)之外的另一个人电脑(PC2),其中所述另一个人电脑(PC2)与所述个人电脑(PC1)相比满足更软性的实时要求,所述另一个人电脑(PC2)构成为用于确定影像学检查的测量序列并且所述另一个人电脑(PC2)借助于所述另一接口(S3)将所述测量序列传输给所述个人电脑(PC1)。

17.一种磁共振设施(40),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共振设施具有:-控制系统(30),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项构成,和-磁共振装置(11),-其中所述磁共振装置(11)具有高频发送单元(11.2)、梯度线圈单元(11.3)、外设装置和接收线圈单元(11.1)。

技术说明书磁共振装置的控制设备、系统、控制系统和磁共振设施技术领域本技术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控制设备、一种系统、一种控制系统和一种磁共振设施。

背景技术磁共振成像是广泛使用的医学影像方法。

通常,对于磁共振成像而言使用磁共振设施,所述磁共振设施具有磁共振装置和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通常具有控制设备,尤其控制模块、外设模块和接收模块。

控制模块通常具有用于控制磁共振装置的部件,并且接收模块构成为用于获取高频磁共振信号。

根据磁共振设施的构成,控制系统通常设置在技术室中。

控制系统的实施在生产过程中是复杂的任务。

控制系统的架构能够以多种方式构造。

在此,现今常见的是,控制系统根据磁共振装置或者生产线的要求以对磁共振装置专用并且特定的方式执行,即使许多磁共振装置具有类似的设计特性也是如此。

控制系统的不同的具体实现方案在其架构方面通常有极大差异,由此得到可重用性低和用于多个不同的控制系统的研发耗费相应高。

例如,在针对便宜的磁共振装置而研发的控制系统中,通常设置对接收通道的数量的限制。

在DE 10 2015 213 269 A1中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成套系统,其用于制造具有实现为硬件的实时单元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磁共振装置,所述磁共振装置出自可行的、具有不同的设计特性的磁共振装置的组。

实用新型内容本技术新型基于如下目的:提出一种节省空间并且可扩展的、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控制设备,一种改进的控制系统和一种具有提高的可重用性程度的磁共振设施。

所述目的通过实施例的特征实现。

根据本技术新型的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控制设备具有:-控制模块,-外设模块,-接收模块端口,和-主电路板单元,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具有:-中央协调部件,所述中央协调部件构成为用于接收根据测量序列所计算的序列指令,-高频控制部件,所述高频控制部件构成为用于根据序列指令操控磁共振装置的高频发送单元,和-梯度线圈控制部件,所述梯度线圈控制部件构成为用于根据序列指令操控磁共振装置的梯度线圈单元,-其中外设模块构成为用于操控磁共振装置的外设装置,-其中控制模块和外设模块满足实时要求,-其中接收模块端口构成为用于连接接收模块,其特征在于,-控制模块、外设模块和接收模块端口集成到主电路板单元中。

控制设备能够实现集成功能的基本集,所述功能用于以跨生产线的方式控制磁共振装置。

通过这种集成,优选保证高的可重用性和节省空间的结构方式,其中同时可根据磁共振装置的具体设计方案相应地扩展控制设备。

另一技术效果尤其是:由于控制模块和外设模块集成到主电路板单元中,逻辑模块优选能够最优地被利用并且高效地运行,尤其当尤其是控制模块和外设模块的逻辑电路例如共同映射在逻辑模块中时。

相应的逻辑电路尤其对应于控制模块和/或外设模块的相应的逻辑部分。

此外,尤其对技术上的和由此常常高价格的线缆铺设的需求更低,所述线缆铺设使控制模块、外设模块和/或接收模块端口分别彼此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