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
腹针(有理论有图有实例)

腹针(有理论有图有实例)导读腹针技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脉和局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人体的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
相对背部而言,有称“腹部深似井,背部薄似饼”。
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深筋、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
腹壁中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位于其中,为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及向全身运行气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腹针对全身的调节提供了多层次的穴位结构,使医者施治时可采用不同的深度去刺激与影响不同的外周系统,从而达到调节局部和整体的作用。
其中深层距离内脏组织最近,通过刺激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为主,对应的是腹部八廓图(图 7-2);中层是经脉循行层,以调节经脉中的气血运行,对应的是腹部经穴图(图 7-3);薄智云教授发明的“神龟图”与全身具有明确的应答关系,又称“全息图”(图 7-4),位于腹壁的浅层,通过刺激以治疗局部疾病。
1. 落枕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随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用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用下脘、商曲(双)。
2. 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随证加减: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者,用人中、印堂;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者,用气穴(双);以腰痛为主者,用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合并坐骨神经痛者,用气旁(健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3. 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随证加减:咽部疼痛,加下脘下;高热不退,加气海、关元。
到了推荐好书的时间啦,今天的主角——《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本书为广东省中医院 10 年来开展“杏林寻宝”工作引进与传承的 40 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汇编,涵盖了针、砭、灸、药、导引、按摩以及诊法等多个技术门类。
该书充分体现我国传统中医学在多个领域内的独特技术内涵,内容丰富多彩、真实可靠,入选技术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
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
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
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
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
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
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
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
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
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
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
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
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
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
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
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
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
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
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
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
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
腹针

3、腹部围绕着人体中心——肚脐(神阙)神阙穴为神之所舍其中也。
为肚脐。
其:“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接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
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脐带。
胎儿出生后,脐带作为一个废弃的组织将会在新生儿期干燥、脱落。
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
脐环与脏腑及人体其他部位的沟通点多与腹部的穴位叠落,其连线可在前腹壁浅层呈现出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状似神龟。
此外,腹诊的临床应用也有了近千年的历史。
这些都为腹针疗法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腹针的定位及取穴特点1、熟悉腹部的骨度分寸和腹部的划分定穴腹部为了临床取穴方便一般把以神阙至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来计量。
其他参照针灸骨度分寸。
任脉的定位以腹白线为准(比较粗),而不是简单地定为腹正中线。
其他经脉的定位按比例与任脉相平行而定。
2腹穴的定位:神阙——脐之正中取之。
任脉下脘:脐上2寸取之。
任脉商曲穴:下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建里:脐上3寸。
任脉石关:建里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上脘:脐上5寸取之。
任脉中脘穴:脐上4寸取之。
任脉阴都:中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气海旁:气海脐下1.5寸,当脐与关元穴连线中点处取之。
任脉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关元穴:脐下3寸,中极上1寸取之。
任脉水分:脐上1寸取之。
任脉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石门:脐下2寸,关元上1寸取之。
任脉阴交:脐下1寸,石门上1寸取之。
任脉外陵穴:阴交穴旁开2寸处取之外陵。
腹针那些事儿

腹针那些事儿最近在学习腹针疗法,跟大家聊聊学习心得。
腹针疗法,大概发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始人为薄智云教授,故这套针法又称为薄氏腹针。
同耳针、眼针、颊针那些疗法一样,腹针疗法也是建立于全息理论之上,依托于腹部全息观去指导各种疾病的治疗。
腹针疗法的理论核心——神阙调控系统。
薄氏认为,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因而建立在这套理论之上的腹针疗法,具有广泛的临床适用性。
腹针与传统针灸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腹针疗法不追求“得气感”,只要针扎到指定位置和深度即可(具体展开见下文),对手法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它的处方较规范化,根据全息理论的指导,每个疾病有大致的取穴区域,对于辨证取穴的能力要求也不高,只要按照规范来,是可以收到很好疗效的。
正因为此,薄氏才说他这套腹针疗法简单易上手且疗效稳定,适合广泛推广。
﹀﹀﹀薄氏腹针按照进针深度的不同,将腹部分为三层,即天(浅层)、人(中层)、地(深层)三部。
天部为全息系统,全息对应调节人体各部位,薄氏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通过针刺神龟的不同部位去相对于治疗人体该处疾病。
可以说,腹部神龟图是这套腹针疗法最核心的东西,也是腹针临床用得最多的。
人部为经脉系统,通过腹部经脉的互相联系,循经取穴调节全身,这与传统针灸是一致的。
地部为脏腑八廓系统,按照后天八卦来分区,不同区代表不同脏腑,且为操作方便,每区取一穴作为代表。
详见下图﹀﹀﹀下面我们简单讲讲腹针疗法的具体操作:首先是针具的选择,为了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扎腹针时通常采取同一个病人使用同一长度的针具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腹针的长度根据患者的胖瘦来决定采取30-50mm不等的针具治疗。
针刺的深度按照所依据的取穴理论而定,分为天、人、地三部(见前文)。
针刺手法一般采取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得气感”不作要求。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与治疗要点

足少阳胆经腹部循行图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腹部十二经脉的特点具有:
(I)腹部通过的十二经脉,在头面部、手、足之末端与其 表里经脉相交接;通过脏腑或经别使人体形成一个完整 的有机整体。
(2)腹部通过的经脉,都可治疗与其相表里经脉的病变。
(3)针刺腹部腧穴既可以调理脏腑,又可以疏通经络、行 气血;近可调脏腑,远可及头、面和四肢末端:既可调 阴,又可调阳,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质 基础。腹部脏腑、经络的优势是其它针灸治疗方法所不 具有的特殊基础。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足阳明胃经腹部循行图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足太阴脾经
(3)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 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 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 接。”“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 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其络脉、经 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足太阴脾经腹部循行图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足厥阴肝经
(4)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 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 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 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经 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踩上八寸以下的分 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之前。在内踝 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 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鼻咽部, 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 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4)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 处,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 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 上行到咽喉,与任脉相会。”“阴维者, 维络诸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 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常用穴位图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四、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1、天 地 针
组成: 中脘、关元
(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
功效:具有健脾益肾之效
2、引气归元
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功效: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3、常用的针刺法
(1)三角针 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
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 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2)三星法
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 针,形成并行排列。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 神经痛等。 (3)梅花刺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5 、膝关节痛
【腹针治疗】 处方:滑肉门S 、外陵S 、气旁S 、下风湿点S 辩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 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6、脑卒中
【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外陵(患侧)、下风湿点 (患侧)、商曲(健侧) 辩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侧)、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神经麻痹----阴都(患侧)、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侧)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侧) 、上风湿外点(患侧) 下肢无力----大巨(患侧) 、气旁(健侧) 足内翻---上风湿内点(患侧) 、气旁(健侧)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侧) 、大巨(患侧)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建立在神阙调控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
神阙系统是最早的调控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该系统的分布特点为:犹如一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对机体产生宏观调控的功能。
一、特点及创新点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无痛而速效,比较容易被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
二、临床适应病种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绝经期综合征,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
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失眠,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月经失调,慢性胃肠炎等。
3。
虽病程不长,但与脏腑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
4.其他针灸适应症,经治疗后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
三、临床疗效善于调整脏腑功能,尤其适用于慢性、脏腑功能失调性疾病。
处方规范、取穴少、无痛、见效快、疗效稳定。
四、操作规范取穴要精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针刺有深浅(浅刺、中刺、深刺);手法宜轻缓、只捻转不提插。
右处特殊的如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刺。
1.选择体位仰卧位,适宜于取腹部进针点。
2.选择穴位根据辨病辨证选取合适的穴位,消毒好穴位周围皮肤,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1)进针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
在拭搽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医者手指消毒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刷洗干净,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3.确定进针点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进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
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原则:(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远(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取进针点(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腹针的原理: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
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
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
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
越时间长,疗效越好。
(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
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
)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
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
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
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
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
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
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
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
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
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
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
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
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
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
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
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
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
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
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
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
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
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
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
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
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
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
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
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
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
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
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
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
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
神阙—双天枢联线则成为矩形中的等分线,也就成了躯干上的胸腹分割线。
也就是此线上为胸、下为腹。
薄老曾有言:关元穴可治疗腰4、5椎体的病痛。
这样看来,腹部的器官布散于神阙到关元间的区域,远远大于胸部所占面积。
从四肢看,上肢位于滑肉门外侧1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位于外陵下1.5寸见方的面积中。
下肢大于上肢,而四肢从整体比例上以又明显小于躯干。
基于这种比例特点薄老提出了“灵龟”的拟形图。
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律第一定律[3]指出:生物体上一个全
息元各部位,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
回应到“灵龟图”躯干四肢、头胸腹与人体的整体分布规律是相同的。
第三定律[3]则指出:从生物体某处衍生出来的全息元,与整体的其他部位衍生出的全息元相比,总是与其所衍生出来的部位在总体的生物学特性上相似程度较大。
作为一个次级全息元,腹针体系位于躯干,故这个全息元中躯干与四肢的比例大于人的整体上躯干与四肢的比例。
也正由于其位于腹部,故该全息元的腹部较胸部比例偏大。
所以腹针的形象不似一个胎儿,而是“龟形”,更准确地讲是一个大躯干的巨腹人形。
2 配穴
做为一种新型的针灸方法,腹针与传统的针灸体系具有明显的学术上的传承。
腹部是传统针灸穴位的密集区。
腹针的基本穴位又位于传统经穴之上。
所以腹针的配穴方式即不是所谓的全息式的拟人取穴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经穴的取穴方式,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2.1 全息对应取穴这是根据腹针是大躯干巨腹人形的特点,根据疾病位置寻找治疗穴位的方法。
如头部疾患取中脘、阴都。
上肢疾病取滑肉门,上风湿点。
下肢疾病取外陵、下风湿点。
2.2 仿体针取穴法这种方法是将传统体针的取穴法移到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