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关中市民俗风情
陕西省榆林特色文化美食介绍作文

陕西省榆林特色文化美食介绍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陕西省榆林特色文化美食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陕西省榆林市的一些特色美食。
榆林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有很多美味可口的小吃。
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首先是榆林的"肉夹馍"。
这是一种用馍夹着肉做成的特色早餐,超级好吃哦!馍是用面粉做的,里面夹着香喷喷的肉末,有些还加了青椒、黄瓜等蔬菜。
一大早吃上一个香喷喷的肉夹馍,满嘴流油真是太幸福了。
接下来是"羊肉泡馍"。
这道菜材料很简单,就是面馍加上炖羊肉汤,可是味道绝对一级棒!羊肉香而不腻,汤汁浓郁鲜美,馍也特别柔软好吃。
冬天的时候,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泡馍,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
榆林还有一种特殊的面食,叫"油潸子"。
它长得像一个个小圆球,做法是把面团放在热油锅里炸,所以外脆里嫩,吃起来香脆可口。
油潸子通常会拌些辣椒面、酱油之类的调料,味道很棒!我最喜欢和家人一起吃,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得满嘴是油真开心。
除了主食,榆林也有不少不错的小吃。
比如"灰树花儿"糕点,它是用糯米粉做的,里面还夹有芝麻、糖等馅料,外形看着有点像花朵,甜丝丝的很好吃。
再比如"华符",是一种用发酵面团做的点心,上面印着各种漂亮的花纹图案,颜色也很好看。
最后我再给你们介绍榆林的一种很特别的小吃——"酥饺"。
这种饺子的皮特别酥脆,里面包着肉馅,看上去圆滚滚的很可爱。
酥饺的吃法也很有趣,要先把饺子皮咬开一个小口子,然后用吸管从里面吸出肉汁,最后再吃掉里面的肉馅和外皮。
有些人还喜欢在酥饺上浇些酱料增加味道,我个人比较喜欢原味的。
总之,榆林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小吃,都是非常地道的陕北风味。
不但做工精细考究,味道也鲜美可口。
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亲自去品尝品尝哦!好了,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关于榆林美食的一些介绍,希望大家喜欢!篇2榆林位于陕北地区,这里的美食可不简单哦。
榆林风土人情之陕北箍窑洞

榆林风土人情之陕北箍窑洞搜狐 09-05 12:54 大陕北箍窑洞陕北浑厚的黄土地上,丘陵沟壑密织如网,民居以窑洞居多。
不知从哪年哪月起,先民的穴居习俗在陕北落下深根。
在一座座山坡前,剖崖凿洞,安上门窗,就成了一孔孔冬暖夏凉的窑,成为陕北人生生不息、悲喜共溶的家。
土窑洞修凿容易,但窑内墙壁难以粉刷,易碱化,窑面经风化雨蚀常整块整块地剥落,如遇洪灾或山体滑坡,其坍塌之危总是毁灭性的。
后来,在土窑洞外接一圈砖石拱洞,这样既加固了窑洞,又比过去的土窑美观了许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窑洞由掘土修造逐渐转为用砖、石在平川箍建。
砖、石窑洞既秉承了土窑洞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陷,成为陕北人较为理想的住宅。
直到如今,平房、楼房的大量兴建都无法替代陕北人属于自己的窑洞。
俗谚有“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箍窑是家中一件大事,按照传统观念,窑洞箍得怎样,关系到子孙后代吉凶盛衰大事。
因此,箍窑必请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向、择日子来选定。
现在的选址大都趋向实用,选择向阳、背风、吃水和交通都方便的地方。
石窑洞的修建通常以三孔窑洞或五孔窑洞为一组修建的较多,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
窑洞一般深8-12米,宽高为3米左右。
选定窑址后,一般先劈山削坡,开出一片平地,作为工地和未来的庭院,随后依着山壁挖出四条深1.5米的巷道作地基,(注:以三孔窑为例)俗称窑腿子。
一般中腿窄,边腿宽。
然后用石头把地基砌起1.5米高的石头墙,也叫起腿子。
接着用木椽搭建半圆的拱形架子作窑坯子,在架子上放上麦杆、玉米杆等覆盖物,再抹上泥巴紧固,这道工序称为支穴。
另一种则是在依靠山坡底,生挖出窑洞形状的土坯子,然后在土坯子上插石修建,等到合龙口后,再慢慢挖出土坯子,称倒窑石旋,土挖尽新窑即成。
接着在搭建好的坯子上插石头片子,即坂帮。
这道工序又分几步,插上一米高这段叫头帮,以上称二帮,二帮、安口(即在窑洞弧顶砌石头)、添叉(即在两个窑洞相接的倒三角地带添砌石头)、套顶(即在三孔窑洞顶以上加盖的第一层石头),同时进行并完成。
榆林结婚风俗流程详解

榆林结婚风俗流程详解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榆林地区的结婚风俗流程,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传统色彩,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提亲与定亲:- 男女双方在经过相互了解和相亲看家后,若双方家庭同意结亲,便进入定亲环节。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榆林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榆林市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榆林市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市政府积极推动相关工作,于XX年申报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就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进行介绍,使读者对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榆林市位于陕北,历史上是军事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榆林市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二、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名单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评审,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终于出炉,其中包括了以下项目:1. 榆林刺绣榆林刺绣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榆林刺绣精湛绝伦,图案多样,色彩艳丽,深受人们喜爱。
2. 龙山砚龙山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
龙山砚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榆林地域文化元素,成为了榆林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3. 榆林鼓乐榆林鼓乐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音乐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榆林鼓乐在宗教、庆典、婚礼等场合都有着重要的表演作用,是榆林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榆林皮影戏榆林皮影戏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榆林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精湛,角色造型别致,被誉为“东方剪影”。
5. 燕赵书院燕赵书院是榆林市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建筑风格别具特色,保存完好。
燕赵书院是榆林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榆林市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6. 榆林腰鼓榆林腰鼓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舞蹈,起源于古代,曾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陕西简称陕或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
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
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
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
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
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
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
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
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没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好浆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叹一口气。
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民歌民谣

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民歌民谣陕西,简称秦,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部分,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特别是陕西的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领略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
而陕西的民歌和民谣长久以来广泛地流传于老百姓中间,有诙谐幽默的、有劝人为善的、有针贬时弊的,有传情达意的,这些民歌民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是陕西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
关中地区位于平原地带,物宝风华,人杰地灵。
民歌民谣也异彩纷呈,摇曳多姿。
在内容上,主要有稚趣盎然的歌、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反映现实生活、针贬时弊的民谣、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反映地方风光和物产的民谣等等,在形式上,有的简明扼要、诙谐幽默,有的针贬时弊,语言辛辣,有的充满感念,热情讴歌,有的娓娓道来,荡气回肠,有的一问一答,有的低声倾诉。
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身边的人或事、动物或植物来深刻的时代变迁的内容。
(一)稚趣盎然的儿歌这些儿歌主要以自然景物或者动物为主体,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含义简明,便于传颂。
例如,以动物为主体的:猴娃搬砖头猴娃猴娃搬砖头,砸了猴娃脚趾头。
猴娃猴娃你不哭,给你娶个花媳妇。
娶下媳妇阿达睡?牛槽里睡。
铺啥呀?铺簸箕。
盖啥呀?盖筛子。
枕啥呀?枕棒槌。
棒槌滚得骨碌碌,猴娃媳妇睡得呼噜噜。
屎巴牛点灯屎巴牛点灯,点出先生。
先生算卦,算出黑娃。
黑娃敲锣,敲出她婆。
她婆碾米,碾出她女。
她女刮锅,刮出她哥。
她哥上柜,上出他伯。
他伯碾场,碾出黄狼。
黄狼挖枣刺,挖出他嫂子。
“阿达”在陕西话中意思为:哪里。
“屎巴牛”即屎克郎。
上一首以广大儿童喜欢的猴子为主人公,在一问一答中憨态可掬。
第二首中利用一连串的劳动动作,利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引出一大串人物。
再如这两首,都是以儿童们喜欢的吃食为线索展开的:箩箩面面箩箩,面面,杀公鸡,擀细面。
榆林民俗活动100字

榆林民俗活动--榆林小曲榆林小曲,系流行于中国陕西北部榆林市城区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
它其所以为陕北民间音乐的一支奇葩。
是与自己特有的风格和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
榆林小曲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榆林,地处古河套文化和匈奴文化交融地带。
赵汉时期。
这里已是陕北的文化中心,但由于历代羌、胡、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徙频繁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这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
据《榆林府志》载:自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建立卫城。
大量移民塞边。
榆林便成为我国九边重镇之一,常年屯驻重兵。
到榆林做官的外省籍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从浙江一带来榆林做官的,先后占了外籍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此地民间至今流行一种说法,叫南官北座)。
各地人才的汇聚,促成了各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榆林小曲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艺术新品种。
据清乾隆皇帝《衔批通鉴辑览》中关于明武宗巡边至榆林的专篇记载称: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秋七月,明武宗由山西渡过黄河,先抵陕西府谷,于十月间到达榆林,住在城内太乙神宫(即凯歌楼)。
每日有歌、舞、唱。
直至十四年(公元1519年)二月初,方才由原路返回京师。
行前纳了延德总兵戴钦之女为妃。
并大征了女乐。
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由江南来的谭吉聪(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
此人对榆林的边韦地之形与风俗非常熟悉,对人物艺文也重长子之选录对兵食水利马政军器人物艺文宜有志此。
对江南小曲十分喜好,来榆时带了家眷及使女。
歌伎和所用乐器等,闲暇时,常令其为他们演唱求乐,甚至在他主持修镇志时,也要请艺人来奏乐弹唱。
榆林总兵徐占魁在《重修延安绥德镇志序》中说:爰时聚于署之东偏日,饮绿之堂,丝竹杂奏。
觞酒间行。
据《榆林府志文艺志》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后,榆林城内;文艺其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常有羌笛吹新调,秦筝弄急弦。
其盛况可见一斑。
据民间相传,当时镇守城堡的兵士,大都是城内的小手工业者。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市民俗风情:社交礼节
榆林地区群众十分好客,亲戚朋友上门,热情接待。
群众认为:有亲朋上门是自己的荣耀,也是有人缘的标志;如果亲朋好友长久不上门,则是生活破落或离离寡合的表现。
客人来了,主人开门并揭起门帘迎接,让客人先进,然后自己才进门
榆林市民俗风情:行旅之俗
清末民初,境内尚无公路,村镇多为,人行便道,羊肠小径,坎坷不平。
即使所谓“官路”,也宽不过2米。
或则风沙扑面,或则爬山过塌,沟沟壑壑行旅甚为艰难。
其时群众出门,多赖步行,日行百余里是平常之事,穷人骑驴,富人骑骡马,也有骑骆驼的。
“骑驴婆姨
榆林市民俗风情:过老年
春节神木人称过春节为过老年,过老年是非常隆重的,时间长,内容丰富。
首先是过年的准备阶段长,神木旧时有句俗话说:“一年四大忙,淘米、刷房、淹菜、卧羊”。
四大忙中除淹菜之外的三大忙全是为着过年做准备的,所谓“卧羊”就是宰杀牛羊,
榆林市民俗风情:府谷风俗民情
府谷县由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和地域的特点,风土人情、乡俗习惯,既与毗连的神木县相近似,又受晋西北沿河各县和内蒙古伊克昭盟诸旗的影响,东、西、南、北传统习俗差异较大。
总的特点是古老纯朴,粗犷憨厚,不拘小节。
榆林市民俗风情:绥德有个民歌村
陕北绥德有个“文艺之乡”远近驰名。
石雕汉子、剪纸婆姨、民歌艺人在这里卧虎藏龙,解放初成立的绥德县剧团中主要的戏曲演员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这个乡的村民们世代传承着前辈们对文艺的热爱和天分,用手艺与歌喉痛快地表达着生活中的欢乐与
榆林市民俗风情:陕北窑洞
陕北高原是窑洞的故乡,那有着拱圆窗户的靠山窑和四明头窑,三五孔或七八孔,一排或几排,单列或组成四合院,随处可见。
进入农家院落,你可以看到窑洞方格木窗的土院里左石磨右石碾,鸡跑猪哼,一派浓浓的乡土风情。
榆林市民俗风情:陕北剪纸
陕北剪纸艺术品,俗称窗花。
即妇女们将它剪好后,贴在糊着雪白薄纸的窗格子内,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开的春花绽放在农家屋内,七彩纷呈,别有一番景象。
每逢春节,农村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贴满窗子和炕头,流光溢彩,引人入胜。
榆林市民俗风情:陕北民歌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
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它,便是陕北民歌。
榆林市民俗风情:米脂秧歌
秧歌在米脂久传不衰。
它的起源显然与古代祭祀、戍边军旅庆功形式和农民欢庆丰收“手舞足蹈”有关。
米脂县过去流行传统秧歌,后来发展为新秧歌。
新春佳节,各村镇爱好“红火”的打头人(或称会长)自动聚会,商议办社火。
榆林市民俗风情:米脂人嫁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米脂人对婚嫁大事十分看重,其礼俗在无定河流域颇具代表性。
尽管现在已不是过去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了,但一引起传统习俗仍在民间保留着。
这些习俗有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有的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
关中八大怪
“陕西八大怪”,又称“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有时亦包括商洛北部)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
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
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
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近年来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一怪、面条像腰带二怪、锅盔像锅盖三怪、辣子是道菜
四怪、碗盆难分开五怪、帕帕头上戴六怪、房子一边盖[编辑本段]
七怪、不坐蹲起来八怪、秦腔吼起来
陕西风土人情:
1、临潼石榴:来西安旅游的人一定不要忘记品尝闻名中外的临潼甜石榴,临潼石榴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唐时杨贵妃就曾在华清宫亲手种植石榴.它具有果体大,果皮薄,色泽鲜艳,籽实味道甜香等特点,而且栽培面积居全国之首,因而成为著名的石榴之乡.年总产量达一百万斤左右,行销世界各地.九月中旬至十月上旬是石榴的成熟季节,此时去游览定会满载而归.
2、户县农民画:位于西安市西南方的户县是驰名中外的农民画乡,这里都是业余的农民画家,他们在农忙之余,用画笔展现自己的物质生产活动,讴歌美好的生活,描绘可爱的山川风光.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
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3、凤翔木板年画: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
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4、唐三彩陶: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5、仿秦铜车马: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又充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6、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7、关中皮影: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
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作为一种“动画”是的傀
儡,“皮影娃娃”具有都特的舞台表演能力和造型观赏趣味,经过积累,已有其完整的传统体系.
8、秦腔:也称“乱弹”,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陕甘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
要流行于西北各地.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
9、仿秦兵马俑: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
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
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10、花馍:是陕西农民过节,结婚,祝寿等喜庆日子必有的特殊礼品.它的鲜艳色彩和奇特式样,体现了农民的高超手艺和真诚待客的淳朴,也是中国文明进步的象征.其图案采用变形,夸张手法,倍受人们爱.
11、灯笼:西安灯笼久负盛名.从汉代起,每至元宵节前后,大街小巷花灯盏盏,庭前屋檐红灯高悬.唐代更为壮观,城开不夜,歌吹满天.今天游览西安,只要赶上元宵节,就会看到夜如画,灯如海,人如潮的壮观景象.城墙上,街道上,公园里,处处挂满红灯,千姿百态,绚丽多姿.这时的西安宛如天宫,充满神奇和浪漫的色彩.
12、陕北红枣: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北土特产,是一种医,食两用果品.由于气温,水分,光照,使其果大,色红,酸甜可口;富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粘液质,维生素A,B2,C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具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养,解药毒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