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合集下载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19
为什么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 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机都不能造。” ——“一穷二白”的国情
20
新民主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矛盾变化:
1949-1952 国家恢复时期
• 矛 盾:人民大众——地主阶级、
政治
经济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新民主主义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 社会之间,因而既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也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7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 美在华企业(大银行、大工业、大的交通运输业 和大商业等)而建立起来的,是现代化的生产和 经营。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
我国建设1成95为3.一12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形成了完整而准确的表述
18
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对资

对农
本主

业、
义工 商业

手工

业的

社会
的改

主义


改造
◆特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即建设与改造并举。
❖新民主主义国家拥有这些企业,就掌握了 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 成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主要经 济条件。
8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2.基本特征:->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 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形态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其次,本着“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2一一1956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量1955年比1954年增长8.9%,-1956年比1955 增长4.4%。-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141%,-平均每年增长19.20-农业和家庭副业总 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2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57年比1952年增长-42.8o全国农民收入1 57年比1952年增长了-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 经济-农民阶级-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国家资本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舞-中国 0年代为-中国社会向-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 件-√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1.提出的历史背景-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必经济上:-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 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概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概

其次,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个 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
一方面,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
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 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 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 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基本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
• 土改完成前是中国人民同国民 党反动残余和地主阶级之间的 矛盾;
1950年1月,上海一工厂区 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
土改后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 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抗美援朝
•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 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 的根本要求和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的共同愿望。
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 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其 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 占很大比重)。
具体表现在:
国 营 经济

合 作 社 经济

经 济
个 体 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是 社会主义经济
3.高级社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 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 量多少,对社员进行 粮食分配。
42
农业生产互助组(1949——1953年)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 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 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 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
毛 泽
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
东 在
须积极引导;
家 乡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
山 与
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
农 民
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座 谈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 家帮助。 ♣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 中农,限制、消灭富农剥削。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来源
没收官僚资本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
个体经济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性质
社会主义 半社会主义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地位
领导地位
绝对优势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结论:要化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必将要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
★政治上实现大陆的解放,建立各级 地方政府;
★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1953 年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 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党在在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 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6 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

1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试题及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1.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B )。

A. 资本主义社会B. 新民主主义社会C. 社会主义社会D. 共产主义社会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A )。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实现( B )。

A.和平赎买B.全行业的公私合营C.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D.四马分肥5、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 )逐步转变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6.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A )A.社会主义社会体系B.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系C.资本主义社会体系D.共产主义社会体系7.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B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C )A.个体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9.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10.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 D )A.革命性和妥协性B. 唯利是图的一面和促进生产发展的一面C. 积极性和消极性D.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1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A.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的含义是指( D )A.实现私营企业的国有化B.实现农业的集体化C.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D.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1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发展( 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合作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14.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B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15.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发展( C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16.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 B )的办法。

毛概理论知识点(第三章)

毛概理论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因素,经济成分构成上也具有过渡因素,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2、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二者必须紧密衔接,中间不能穿插任何阶级的专政。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同志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而言之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化三改”(或是“一主三翼”)。

4、对个体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与阶段。

党中央决定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采取分阶段的循序渐进方法。

具体而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是:(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3)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具体步骤是先后通过建立手工业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逐步完成改造工作。

5、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步骤。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原则:和平赎买;改造方式是国家资本主义,改造步骤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来完成改造。

国家资本主义: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主要包括: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主要包括: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毛概第三章

毛概第三章

毛概论第三章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是民族资产阶级。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12月,对总路线形成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一翼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一翼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一化”与“三改”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文件《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提出两点依据:一是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二是我国有极其广大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 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1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 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 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
❖ 1952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第四,计划经济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较快 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47
之二: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
的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 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0
总路线
工业化 三大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57
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必要性:
首先,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 必要条件。
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 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 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不改变这种落 后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
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
形态。
中介和桥梁
A
B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界定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 始.
就必须 将其转移 到生产率 较高的工 业部门
工业部 门的联 系效应 要大于 农业部 门
农业经济:
长期停留在中世纪状态,生产力水 平极其落后,解放前夕,全国在不同时 期进口的拖拉机400台,化肥的年产量 不到10000吨,大约10个农业人口才有 一头耕畜。1949年年产粮食2263亿斤, 平均亩产137斤,农村人均占有粮食200 斤左右。
58
工业化不可 逾越的原因 是什么?
工业化不可逾越的原因
恩格尔 消费规律
贸易条 件恶化
提高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效率
联系效应
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人均收 使发展中 入水平的提高, 国家的贸易 生活必需品的 收支情况恶 消费支出比重 化,因此要 下降,而舒适 发展工业, 品和奢侈品的 替代进口 消费支出比重 上升
44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 相当长的新民主主 义建设阶段。
在转变条件上,
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 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 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 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 体农业的集体化。
45
1952年国庆节, 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9
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五种经济成份中,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占 很大比重,再加上私人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中的私有成份,这样就造成私有经济在整个国 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但由于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因此,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
10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
随着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社会的阶 级结构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24
“1+2+3”巩固恢复期(建国后前三年)
完成民主革命 遗留任务
巩固新生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 国家政权
恢复国民经济, 扭转财政格局
1年三反五反 2年土地改革 3年抗美援朝
1951.10--1952.10 1950.6—1952年底 1950.6—1953.7
❖ 2、从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看:工人阶级同 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 义革命来解决。
❖ 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援助,是中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有利的国际环境。
23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残余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特征
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因此,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性质上是社 会主义的文化。
22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 1、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52
“一化”是主体
毛泽东参观工业设备
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 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 级货轮“长风号”济又重新崭露头角, 现在私营经济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了社会主义改 造前的私营经济,并继续发展。
有人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既 然现在允许发展,当初何必改造?社会主义改 造有无必要?
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 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这个政权既不 同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也不同于 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由于它由无产 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因此,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因素。
46
1952年,中国情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 加强,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占主导地 位。
第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并暴露出与大规模国家建 设要求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第三,在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探索.
旧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落后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只有高等院校205 所,学生11.7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中等 学校5216所,学生126.8万人,专任教师8.3万 人;小学34.68万所,学生2436万人,专任教 师83.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文盲 率达80%以上。解放前的36年中,高等学校 毕业生总共21万人。各类研究机构只有22个, 从事研究的人员224人。1949年,每万人口医 生人数为6.7人,医院床位1.5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51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
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 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确立,我国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 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5.明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48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经过
1953年12月
1953年6月
1952年9月
从现在开始用10到15 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
会主义的过渡
把实现国家的工 业化和实现国家对 农业、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作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
完整表述了党在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

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回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间隔? 2.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
?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又是什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巩固恢复 三大改造
1840 鸦片战争
1919 五四运动
1949 新中国成立
中国向何处去……1956年底 社会主义社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旧 官僚资产阶级——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消灭了
的 地主阶级—1949--1952年土地改革后消失了
阶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级 构
工人阶级
新民主主义
成 民族资产阶级
社会的基本
阶级力量
39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工人阶级
社会主义方向
阶 级 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结 构
55
历史关联
❖两者的目的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确立基本经济制度——制度的 自我完善]
❖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改造就 没有制度的确立;没有改革就没 有制度的发展]
❖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而是对
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2020/3/7
56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 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