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本章重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和政策。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认清国情,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韩媒发动民众抵制中国生产的小米、华为、TCL、海尔,青岛啤酒等等,10万平方公里,5041.85万人口(2014年)。

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1亿左右的人口。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既不同于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一种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的二大提出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开始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区分。

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入,而且还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割裂开来,认为无产阶级应该先帮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待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结果犯了右倾错误。

另一种是王明的“一次革命”的思想,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的界限,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果又犯了“左”倾错误。

两次胜利: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两次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第二次失败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东在总结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即整个中国革命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做好上篇,才能去做下篇。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 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生的中国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新生的中国政权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模式 进行建设呢?
新生的中国政权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 • • • • •
当时的世界只有两种社会建设模式: 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建设模式: 国内:人民不答应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不答应 前苏联不支持
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实践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概括为三个实验阶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追求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的设想进行实验; •(2)新经济政策:是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 从国情出发进行探索; •(3)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重新照 搬马克思的传统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 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 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 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 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 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 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 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 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十 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 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在 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 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 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 何时过渡?怎么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 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 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 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 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 步过渡。
• •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 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 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 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 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 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 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 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 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仍然具有两面性,既在剥削工人取得利 润的同时,又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 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也表现出两 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作 为剥削制生产方式有害国计民生的一面。 因此,必须“利用”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一面, “限制”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改造”民族资本家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 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1949 年到1956年,农民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在85% 以上。如何将占全国总人口85%以上的几亿农民的个 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 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 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敢创新,提出并实 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 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 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 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 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
毛 泽
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
东 在
须积极引导;
家 乡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
山 与
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
农 民
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座 谈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 家帮助。 ♣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 中农,限制、消灭富农剥削。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来源
没收官僚资本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
个体经济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性质
社会主义 半社会主义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地位
领导地位
绝对优势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结论:要化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必将要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
★政治上实现大陆的解放,建立各级 地方政府;
★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国庆节, 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 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 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1953年,杨尚昆陪同毛 泽东视察工作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 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为动 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 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仍需继续完成。
第一,人民解放战争仍在继续进行,国民党残余势力 还盘踞在华南、西南的一些地区和台湾等沿海岛屿, 它们妄图以重庆、广州等作为基地,伺机卷土重来。
电影《江姐》
解放海南岛
第二,在农村大约在3.1亿人 口的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 革,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完全打 倒,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还 没有根本解决。同时,新中国 财政经济状况十分严峻。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 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 “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的报告
农民社会主义改造宣传画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 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 走互助合作道路。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 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从政治上看: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要实行和平赎买?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 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 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二,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第三,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 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 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 立: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 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 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我国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1956年与1952年相比,不同经济成分在国 民收入结构中的变化情况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第一节 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1919 1949
社会主义 革命时期
1956
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
半殖义 社会
分析: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有社会主义因素 有资本主义因素 中介和桥梁
行 进 步 逐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
大办初级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发展互助组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手工业:P98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小组
由 小 到 大 、 由 低 级 到 高 级 的 发 展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天津市青年资本家组织3000 人“报喜队”,他们高呼“坚 决服从领导,服从分配,不抽 逃资金,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 造”

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对农业的改造(1)三个阶段:互助组(萌芽)——初级社(半社会主义)——高级社(社会主义)(2)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3)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4)步骤:循序渐进2、对手工业的改造三个阶段:供销小组(萌芽)——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方法:赎买(2)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共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统一战线的关系已经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统购统销及对资本家的监督(3)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定股定息)4、历史经验(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显著特点)(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和平方式进行改造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2、五种经济成分并存(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地位)(2)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本身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两种过渡性质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向集体过渡)国家资本主义(私营向国营过渡)3、阶级构成及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仍具两面性)既剥削工人,又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主要矛盾资本主义vs 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vs 工人阶级两个阶级4、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一体两翼)(2)实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确立的表现(1)经济结构变化:公有制为主体(2)政治制度确立: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3)阶级关系变化:剥削制度被消灭,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2、确立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3)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到1952年,当领导人民集中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众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不读,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来变革所有制问题,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的了”。

列宁还认为,改变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和习惯势力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说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二、我国有及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改造它们。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土地革命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组和高级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部分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合作社对各户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干预,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因素等。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司合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及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方针,是要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病并举的路线,简称“一化三改”,其中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逐步实现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举的方针,对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