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张爱玲散文《等》

张爱玲散文《等》

张爱玲散文《等》张爱玲散文《等》是一篇颇为感慨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于等待的深切感受和对于时间的思考。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文本主题、文本结构、语言风格以及思想内涵。

一、文本主题《等》这篇散文的主题是“等待”,在文本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等待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情绪和感觉。

这些感受有些是非常痛苦的,比如焦虑、无助、沮丧等等,但也有些是非常美好的,比如憧憬、期待、幸福等等。

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等待的具体场景,如等待飞机、等待恋人等等,将自己的情感进行了深刻而真实的呈现,让读者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等待的滋味。

二、文本结构《等》这篇散文的结构非常简单明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部分是作者所看到的一对年轻夫妇在机场等待,而这个场景启发了作者对于等待的思考。

中间部分是作者自己对于等待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其中包括了很多动人心魄的描写和细节。

结尾部分则是作者对于等待的一个小小的概括,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她对于等待的认识和感悟。

三、语言风格张爱玲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女作家,她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

在《等》这篇散文中,她运用了很多婉转、抒情的语言,让整篇文章既有点滴的感动,又不失沉静的思考。

比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人家彼此牵挂的样子”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描述了那对年轻夫妇的等待,却让我们感到了一种非常纯净而美好的情感。

在文章的中间,作者用如诗般的文字描述了自己的等待之心,比如“我有些无助沮丧,但也不失憧憬期待。

”这样的语言既深刻而含蓄,又令人心醉神迷。

四、思想内涵《等》这篇散文蕴含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她认为等待是一种短暂而珍贵的时间,“等待是最美的礼物,也是最珍贵的滋味。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既能够享受生命的美好,也能够体验到时间的流逝。

“时光奔走,替人催老,对于等待,仿佛是它的一种爱好。

”作者认为,人生充满了等待,无论是繁华还是贫瘠,我们都需要等待,等待生命的盛放。

浅谈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和审美特征

浅谈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和审美特征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谈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和审美特征叶秋时 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是一位众所周知的才女,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都充满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张爱玲创作的散文具有独特的个体语境,通过独特又丰富的表达手法,将她对于人在世俗生活的困境和压抑下自我的迷失和命运的不可抗拒充分的表达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中,使其散文充满了独具个人风格和魅力的气质和哲学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哲学意蕴;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58-01前言:古今中外的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一位对人生和命运有着独特和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作家,自我的生存体验和人格特点让她的散文中透露着失落苍凉感和孤独的悲观气质,也蕴含着关于对人生和命运的很多哲学思考,这种文学和哲学互相融合形成的散文,更加能抒发和表现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1.人生的存在与虚无张爱玲的散文中对于人生存在与虚无这一观点的描述蕴含了最基本的哲学问题,面对人生的悲观和命运的无法选择张爱玲在世俗生活中寻寻觅觅,企盼获得心灵的补偿。

张爱玲在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以及社会和文化的支离破碎,既失落又无奈,《谈女人》中写道“社会的进展是大得不可思议的,非个人所能控制,身当其冲者根本不知其所以然”,父母所带给她的影响以及从没落的中国传统文化到接收陌生的西方文化导致了她对人生无法消除的虚无与绝望,加上张爱玲经历了港战,亲眼见证了文明被摧毁的过程,她体会到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未来和命运将是如何是无可把握也是不可逃避的,这就是虚无主义的哲学理念。

2.文化与社会压抑下人类生存的定位和追寻张爱玲通过自身的经历逐渐认识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必会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传统价值体系逐渐崩溃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作为当时的女性,张爱玲的散文中也充斥着对生存的迷失,人与社会相比是十分渺小的,命运无法选择也不会被改变,尤其是在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审视中充满了对外界压抑下的无奈和绝望,但在这样的绝望中仔细品味缺有一丝的希望,《秋雨》中写道“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张爱玲散文文字特点

张爱玲散文文字特点

张爱玲散文文字特点张爱玲散文文字特点导语:闻知张爱玲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是李鸿章之后,有着小资情调的作家,仅此而已。

闻其盛名却没有想读其书的欲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张爱玲散文文字特点,欢迎借鉴!(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

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

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 (《金锁记》)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

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是很少见的。

应当说,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上述可以说是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作品最突出的方面。

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

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

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张爱玲后期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

张爱玲后期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

张爱玲后期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其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与人们已研究较多的前期散文相比,张爱玲的后期散文具有创作主体淡化,理性精神增长,语言风格从辞藻华美、意象繁复转为质朴隽永三个特点。

分析其后期散文的美学风格,有助于我们对张爱玲这样在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只要读过,便没有人会忘记这样的字句:“赤铜地绿寿字的织锦缎面袍”、“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我忘不了那条黑沉沉的长街,那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怀的火光”。

但是张爱玲对这些评价却不以为然:“我喜欢朴素,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朴素的底子。

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作过于华靡。

”[8](P115)“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使她的散文人情练达,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内涵;而表现现代人的“装饰”,则是她丰丽华赡且不无嘲讽与锐利的主要原因。

离开大陆以后,张爱玲的语言风格发生较大变化。

这种变化应该说既是随着生命历程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一种完成多年宿愿的主观追求。

在《忆胡适之》中,张爱玲记录了胡适对她的评价:“你自己说的‘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认为你在这个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写得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功夫。

”[7](P304)金宏达也认为其后期“在创作上还很有思考,有追求,甚至是在努力酝酿、实行一种新的‘变法’”[8](P101)。

正是在这种“变法”思想的指导下,其后期散文扬弃了辞藻华美和意象繁复的特点,而将前期散文中一度若隐若现的质朴隽永发挥到了极致。

这一点,将前期的名篇《爱》和后期的《草炉饼》相比较即可明白。

《爱》是张爱玲的名篇,创作于1944年4月。

当时正是她和有妇之夫胡兰成进入热恋而尚未同居的时期,苍苍茫茫的身世之感和满心欢喜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苍凉”,化作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爱》,仿佛是预示日后婚恋命运的谶言;而《草炉饼》作于1990年,从老上海嘈杂的市声写起,把“印象中似乎不象大饼油条是平民化食品,这是贫民化了”的草炉饼当作寄托乡思“信物”,同样表达了张爱玲在岁月之河中不无“苍凉”的回顾。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散文风格和犀利的洞察力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清丽,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特点。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普遍以女性为主角,呈现出女性独特的心理和体验。

她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艳丽而苦涩的生活印象。

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的细腻情感,思考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

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的爱情遭遇;还是《倾城之恋》,描述了女主角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的关系,都展现出张爱玲对于女性独特经历的关注。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常常通过她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洞察力,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

她擅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思考,勾勒出人们感情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她的小说作品《闲适》,《小团圆》,《梦》等,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观察,探讨了人性的欲望、自私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她善于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再者,张爱玲的语言风格清丽、凝练,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

她独有的文学语言,常常带有一种古典的风格,流畅而优美,又不失犀利的锐度。

她善于运用比喻、修辞和暗示,创造了大量富有诗意的形象和场景。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句子,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回味。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表达了她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

她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背叛和伤害。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令人扼腕的爱情和无奈的希望,她对人性的洞察让人感到沉重和无奈。

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人公李碧华被两个男人争夺,最终无法选择,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成为了张爱玲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总之,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1995),华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写作小说、散文和剧本。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触精细细腻,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伤痛。

本文将介绍张爱玲作品的三个特点: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思想深邃。

一、情感细腻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触察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纠结。

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二、婉约而优美张爱玲的作品以婉约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

她的文字流畅而雅致,富有诗意。

她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构建独特的意象与符号体系。

她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她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凄美的爱情,她的文字如丝一般柔软,温婉而又动人。

三、思想深邃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与深刻的思考与哲学意蕴相结合。

她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局限。

她的作品常常提出对于自由、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例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女主角的命运反思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命运的束缚,提出了对于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呼吁。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考和触动,常常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共鸣。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的文风与深邃的思想常常相结合。

她用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伤痛,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触察和对于文字的精细塑造,使她的作品仍然深受世人的喜爱,并且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爱玲散文《迟暮》

张爱玲散文《迟暮》

张爱玲散文《迟暮》张爱玲散文《迟暮》是一篇充满哲理、深刻而又动人心魄的散文。

文章以迟暮之年的老人为主角,以老人的智慧和内心的感悟为中心,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篇散文:对老人的描写与感悟、时间的启示,以及人生价值的思考。

首先,张爱玲在文章中巧妙地将老人的智慧与感悟融入其中。

文章中,老人的形象深深印入了读者的心中,笔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世故、质朴、沧桑以及对世事的洞见。

作者在描写老人的时候,不仅仅从外在的形象上着手,还从内心感悟上来展现老人的智慧。

例如,作者讲到老人“穿着一身深色布衣,挺拔得近似军官,好像倒是他要治理天下一样”。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身上所散发出的霸气和不凡之处。

再如作者写道:“对于他们(年轻人)来说,他们还无法理解独自一人,独自,独自到了终点的在青春初期,已经无疾而终的事业”,这句话极为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在自己底蕴丰厚的感情和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这种成就感也因为现在已经到了晚年而变得深沉。

其次,本文描写出时间的启示,这也是作者文章的一大亮点。

时间在人生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时间可以带来成长和变化,也可以带来挫折与失落。

文章中,作者如是写道:“世界转瞬而过,回望过去,尘埃落定,孤灯黑烟”。

生命短暂易逝,当我们想要回望过去时,却只看到尘埃和孤灯的痕迹。

这句话中强调了时间的瞬息即逝,也警醒人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并尽可能地做出最好的选择和把握。

虽然老人处在迟暮之年,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而是在思考人生中的意义。

时间的流逝,似乎促使老人更加珍惜时间,思考更加深刻,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最后,文章从人生意义的角度上对散文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老人用他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对于成功与失败的价值进行了认识。

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受了极大的磨难,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理解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成功,更在于内心的追求和满足。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课件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课件

《谈女人》中的写实主义
张爱玲在这篇散文中,对女性的自我生存状态作出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女性的自我意识、身 体观念和经济地位都是社会和家庭影响激发的。
《东方丽人》中的现实主义
这部作品是张爱玲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通过描写女性的处境和命运,描绘了中国传 统文化对女性的封建束缚,与时代的冲突和坚韧反抗。
雅致细腻的语言
张爱玲的语言精美细腻,又极具 韵味和诗意,读来心旷神怡。
深刻细腻的情感描写
张爱玲笔下所描绘的情感充满深 度和灵气,尤其擅长于刻画艳丽 复杂的女性心理。
对现实生活的刻画
张爱玲善于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 细节和差异,细致地描写真实的 人物和物象。
散文选读与点评
《色、戒》中的唯美主义
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上海。小说通过对人性、背叛、生存等现实问题的探讨,表现 了作者崇高的唯美主义精神。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PPT课件
探索张爱玲散文的精髓,了解她的独特背景和作品特点,并更好地欣赏她瑰 丽的语言艺术。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和散文融 汇东西方文化,多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主题。本次分享将介绍张爱玲的散文 艺术,探讨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张爱玲散文的写作风格
总结
1
张爱玲散文的独特艺术
张爱玲的散文艺术宝藏无穷,不仅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也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如 何更好的欣赏她的作品,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2
张爱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张爱玲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创造和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文献
• 《张爱玲作品选》 • 毛泽东:《沁园春·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散文特色分析
《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写什么》【节选】
“初学写文章,我自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

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

譬如说现在我得到了两篇小说的材料,不但有了故事与人物的轮廓,连对白都齐备,可是背景在内地,所以我暂时不能写。

到那里去一趟也没有用,那样的匆匆一瞥等于新闻记者的访问。

最初印象也许是最强烈的一种。

可是,外国人观光燕子窝,印象纵然深,我们也不能从这角度去描写燕子窝顾客的心理吧?”
《色戒》【节选】
上次车子来接她,倒是准时到的。

今天等这么久,想必是他自己来接。

倒也好,不然在公寓里见面,一到了那里,再出来就又难了。

除非本来预备在那里吃晚饭,闹到半夜才走——但是就连第一次也没在那里吃饭。

自然要多耽搁一会,出去了就不回来了。

怕店打烊,要急死人了,又不能催他快着点,像妓女一样。

她取出粉镜子来照了照,补了点粉。

迟到也不一定是他自己来。

还不是新鲜劲一过,不拿她当桩事了。

今天不成功,以后也许不会再有机会了。

她又看了看表。

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斜对面卡位上有个中装男子很注意她。

也是一个人,在那里看报。

比她来得早,不会是跟踪她。

估量不出她是什么路道?戴的首饰是不是真的?不大像舞女,要是演电影话剧的,又不面熟。

她倒是演过戏,现在也还是在台上卖命,不过没人知道,出不了名。

在学校里演的也都是慷慨激昂的爱国历史剧。

广州沦陷前,岭大搬到香港,也还公演过一次,上座居然还不坏。

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车游车河。

楼上乘客稀少,车身摇摇晃晃在宽阔的街心走,窗外黑暗中霓虹灯的广告,像酒后的凉风一样醉人。

分析: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选材和写法上略有不同。

小说多讲的是细到了饮食男女,社
会里的小我存在,生活里的每桩每件,人物细密如雨丝的心事,都可娓娓道来。

类似点状的描写像一块块碎玻璃,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一面。

散文却常是选一条线或者一个面来讲,如衣、食、住、行,连贯地写下去,直抒胸臆,从不掩饰自己的看法,有时文风还诙谐幽默甚至辛辣,行文也比小说凝练、直白。

同时小说的文笔要更加华美一些,像旗袍上精致的盘扣和布料纹路。

散文则更注重表达实在意义,倾向意识的输出,文笔则在其次了。

但是我有时候难以区分她的小说和叙事性散文,读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冷。

这种冷不同于鲁迅先生的冷峻,几近是一种冷傲了。

张爱玲像是看遍了这世态,一个铜板的事儿能看穿整个俗世,但她自己却并不排斥这样的俗,玲珑心冷眼瞧着,仍然入世。

不过仔细去分析,她的散文倒是蕴含了更多的细腻、明快的情感,更贴近自身,琐碎又明晰。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形散神不散吧。

简言之,张爱玲的小说细,散文小,皆擅于从微末枝节里窥见社会世事的缩影。

小说的主题常常沉重,散文却谈天说地,不拘一格,不乏张爱玲对喜欢事物的赞扬,比小说是更加亮堂一些的。

在下拙见,请老师勿怪。

【ps:圣诞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