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合集下载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导致心肾综合征的患者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心与肾是生命之根、阴阳之本,心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现代西医学也逐渐意识到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心肾互为表里,相互影响。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心肾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综合中西医理论,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1.2 文献综述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证,也是中西医结合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于心肾综合征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既有古代医家的经验总结,也有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心肾之间的关系被广泛讨论。

《内经》中提到“心肾同治”,强调心肾的密切关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中也指出“心肾不交则病”,强调心肾之间的协调关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而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心肾综合征的概念已经得到更为明确的界定。

根据现代研究成果,心肾综合征是由于心脏功能和肾脏功能出现失调,相互影响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

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仅在中医理论中有所体现,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和深入研究。

综合文献综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心肾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涉及多个方面,既有中医的传统理论支持,也有现代医学的实验验证。

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通过对中西医关于心肾的认识和心肾综合征概念的阐述,揭示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探讨肾虚导致心肾综合征和心肾失调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具体路径,从而为临床实践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Ⅱ型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和肾脏功能障碍。

中医学认为心肾关系密切,心为阳之府,肾为阴之本,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需要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Ⅱ型心肾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在中医病理学中,这些因素均属于气血两虚、痰湿内蕴、肾阳不足等病机范畴。

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主要包括气血失调、水湿内停和肾阳虚衰三个阶段。

一、气血失调阶段在Ⅱ型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慢性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导致气血失调是最早出现的病机环节。

中医认为,气为人体之精气,血为营养之精华,二者共同构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而在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慢性疾病的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气血亏虚的病理变化。

气血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肾气不足、心肾相亏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等心脏和肾脏双重受累的症状。

在这一阶段,中医治疗主要以调和气血、益气生血为主,包括补养心脾气血的药物和食疗,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红枣等,以及适当的运动和调节生活方式。

二、水湿内停阶段随着心肾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气血失调会导致水湿内停的病理变化。

中医将水湿内停归纳为痰湿重结的病机范畴,即人体内部积聚了过多的湿气和痰涎,导致血管阻塞、水肿和淤血等情况。

水湿内停的主要表现为心髓郁滞、肾气上逆、水气停聚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水肿、少尿、耳鸣等症状。

在这一阶段,中医治疗主要以燥湿化痰、通利水道为主,包括清热利水的药物和食疗,如茯苓、泽泻、车前子、决明子等,以及适当的按摩和调理。

三、肾阳虚衰阶段最终,心肾综合征会导致肾阳虚衰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肾脏主要主藏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源,而心为阳之脏,肾为阴之脏,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肾阳虚衰是病变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为肾气不固、阳气渐虚、阴阳不调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畏寒肢冷、尿频尿急、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功能障碍与肾功能不全之间相互影响和加重的一种临床病理状态。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该病的内在机制。

中医认为,心肾为脏腑对应关系中的一对,心主神明,肾主生命,二者相互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心肾相互调节和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中医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心脏功能障碍导致的肾功能损害。

中医认为,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亢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肾脏的功能,使其排水能力下降。

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等,会导致心肌功能减弱,心排血量下降,从而引起组织灌注不足和肾脏缺氧,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心脏病引起的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如低血压、低灌注状态,也会影响肾脏的排尿功能,导致渗透性利尿减少,肾脏排毒功能受阻。

肾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了心脏病的病情。

此时,中医强调了肾主元气的理论,认为肾主生命之本,决定了人体衰老和机体的抵抗力。

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元气亏虚,往往会引发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使心脏疾病的病情加重。

肾脏异常代谢产物的积聚,如尿素、肌酐等,会直接影响心肌的代谢和兴奋性,导致心肌损伤和心脏节律异常。

在西医角度,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到神经内分泌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

心脏病患者因心肌损伤引发的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会激活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尿液的排泄功能,导致肾脏血流量下降和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

氧化应激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也密切相关。

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代谢异常,会引发大量的氧自由基的产生。

氧自由基的过量积聚会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加速心肌细胞和肾脏细胞的损伤,使心肾功能更加恶化。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西医结合角度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解释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角度,心脏功能障碍导致的肾功能损害与肾功能损害进一步引发心脏病的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表现为肾功能不全伴随心功能不全,这两种病变相互影响,使疾病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加重。

中西医在对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和诊治方面分别介绍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制1.中医对于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心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脉,肾藏精气,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内经》中有“肾者,生之本也,心者,神之舍也”之说,说明了心肾之间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肾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和病理联系,心肾阴阳失调、虚实互克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心肾综合征。

心肾综合征一般是由于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心脏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等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液循环不畅,加重肾功能不全;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等则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会影响心肾功能,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诊治进展中医治疗心肾综合征时,一般先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心肾阴阳虚实、气血失调等病因分别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六味地黄丸、养心气、调和心肾等方剂,能调和心肾之间的关系,缓解心肾综合征的症状。

2.西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西医治疗心肾综合征时,一般根据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治,针对心脏疾病可采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针对肾脏疾病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压药、透析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针对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干预治疗。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中草药等中医治疗方法和洋药、手术、药物等西医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减缓心肾综合征的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

结论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一种以心脏和肾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案较为多样。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进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病机制1.心肾相互关系心肾相互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地阐述,认为心主血脉,肾主水液,心肾功能的协调平衡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

心肾相互关系失衡会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2.慢性肾脏疾病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毒症毒素堆积,钠水潴留等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脏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

3.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因肾功能损害,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影响心脏功能,并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

4.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增加,会导致心脏细胞损伤和心肌纤维化,从而诱发心肾综合征。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心肾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病等可以导致心肾功能障碍。

二、中西医治疗进展1.西药治疗常用的西药治疗心肾综合征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轻肾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中药治疗在心肾综合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常用的中药包括养心安神药、利水退肿药等。

中药治疗心肾综合征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调整心肾功能平衡,减轻心脏和肾脏负担,缓解症状,并且对心脏肾脏的保护作用。

3.心肾联合调理心肾综合征的治疗要注重心肾的联合调理,中医理论中提出的"阴阳调补"和"气血调理"等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和肾脏的功能,调整机体的内环境,达到治疗的目的。

4.脉象诊断中医脉象诊断在心肾综合征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心肾功能紊乱的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也被称为“心肾不交”,其主要特征是心脏和肾脏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理论角度根据中医理论,心主神明,而肾主生命之本。

心肾是相互依存的,心守神明,肾主志,两者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长期的情志困扰、劳累、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会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西医生理角度从西医生理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主要涉及心脏和肾脏的功能紊乱。

心脏的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症状,肾脏的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尿频等症状。

心肾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心肾综合征。

三、中医病因角度中医认为,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

湿热、气滞、血瘀等病因导致心肾经络的阻滞,从而影响心肾的功能调节。

中医还强调体内的阴阳平衡,心肾阴阳失调也是心肾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西医病因角度从西医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衰和肾功能不全。

心衰是心脏功能不全的表现,可能由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所致。

肾功能不全主要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能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中医角度来看,心肾失调、湿热、气滞、血瘀等因素是影响心肾功能的重要原因;从西医角度来看,心衰和肾功能不全是心肾综合征的病因之一。

在治疗心肾综合征时,既应该综合运用中西医的诊疗手段,也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调理心肾的功能,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顾护脾胃在2型心肾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初探

顾护脾胃在2型心肾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初探

-证治探讨-顾护脾胃在2型心肾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初探王亚娇吴华芹张并璇李雨濛胡元会宋庆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图分类号:R54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21)04-0652-04doi:10.3969/j.issn.l054-745X.2221.54.022【摘要】2型心肾综合征(CRS)是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重要并发症,是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医药治疗CRS多着眼于心肾两脏,脾胃为后天之本,对CRS发生发展及转归有重要影响,脾阳亏虚无法运化水液,则痰湿内停,痰湿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司则心肾不交,且脾胃运化失司,机体生化乏源,因此顾护脾胃是治疗2型CRS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讨论脾胃与2型CRS病因病机演变的关系,分析顾护脾胃在治疗中的意义,并提出相应治法。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顾护脾胃The Value of Protecting Spleen and Stomach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7Cardiorenal Syndrome WangYajiao ,W)Huaqin,Zhang B ingxuag,Li Yumeng,Hu Yuangui,Song Qingqiao.Guaag'anmen Hospital,ChigseAcaa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Sicins,Beijing100053,Chino.[Abstrocti An an important clinical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type2cardiorenal syndrome(CRS)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o fo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n with CHF.The Chinese me J i c ine treatmeni ofCRS oftee focuses on the heart ant kiCeep.However,s y leen and stomach are the fonndation of human life ,whichhave impormni inOsencc on the 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CRS.Spleen-yang deficiencc Us to water transyor-mtion and transformation disorder-anC then phlegm and dampness smanation,bloching qi movement.This wonlOcause qi ascending anC descending imbalance,which is the reason of disharmony between heart and kiCnep.More-over,the loss of spleen and stomach movemeni ane transformation leans W source lachine of the bony.Therefore,spleen and stomach protection is an impoCant part of the treatment of type2CRS.This papee aims to discus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pleen and stomach ane pathocenesis of type2CRS,analyze the sicnificaece of protectionspleen ane stomach durine Weatment,ai pet forware cop'esponning Weatment methon.【Key words]CarWiorena1syndrome;Chronic heae failure;Protectine spleen ane stomach2型心肾综合征(CRS)是慢性心功能不全导致肾功能损伤或肾功能不全的一组临床综合征⑴,临床以喘憋、水肿、乏力、尿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同时受到损害或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主要
表现为心脏负担加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等。

中西医结合角度可以从阴阳失衡、气血不足、湿热积聚等方面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肾二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二者之间的阴阳盛衰关系对身体
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心主神明、统管气机,肾主生殖、藏精纳气。

若心阳亢进,就会耗散
肾精;若肾阴不足,则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此时,会导致身体内部阴阳失衡,从而引
发心肾功能的减退甚至损伤。

同时,气血不足、湿热积聚等证候也与心肾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主要与心衰和肾脏疾病有关。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将血
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导致身体器官缺血缺氧的病理状态。

而肾脏疾病包括急性肾损伤和
慢性肾病,其中急性肾损伤是指肾脏在短时间内出现功能损伤,通常与心衰、低血压等病
理情况有关。

慢性肾病则是指肾脏长期受到损伤而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并最终出现尿毒
症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到中西医各自的解释和分析。

中医认为,身体
内部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而心肾二脏的调和关系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
医认为,心衰和肾脏疾病是心肾综合征的两个主要原因。

对于治疗心肾综合征时,中西医
结合可以针对具体病情,选取中药、西药、针灸、推拿等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达
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坛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吴华芹1,张并璇1,赵畅2,杨阳柳林1,宋庆桥1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2.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76摘要:目前对Ⅱ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病机认识尚不统一,主要有心肾不交、心肾阳虚和血不利为水3种,这些观点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疾病发展阶段的病理特征。

Ⅱ型CRS是心病及肾、心肾同病的状态,其发展多呈慢性经过,每一阶段有其不同的病理特点,分析其动态变化,探讨其病机演变规律,对开展疾病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提出Ⅱ型CRS病机演变规律主要经历4个阶段,即早期为心气不足、初期为阴虚火旺、中期为血瘀水停、后期为阳虚水泛,以期更有效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减少疾病发生,延缓病情进展。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心力衰竭;病机中图分类号:R25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07-0001-04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7.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ploration for Evolution of TCM Pathogenesis of Type Ⅱ Cardiorenal Syndrome WU Huaqin1, ZHANG Bingxuan1, ZHAO Chang2, YANG Yangliulin1, SONG Qingqiao11. Guang'anm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2. Beijing Daxing District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eijing 100076, China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TCM pathogenesis of type Ⅱcardiorenal syndrome (TⅡCRS) is still not uniform at present. It mainly includes three viewpoints: disharmony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kidney, and the unfavorable blood transform into water, which reflect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disease at different stag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ⅡCRS is the stage of heart disease affecting kidney, and the condition of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both heart and kidney disease.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ⅡCRS is usually chronic and each stage has different pathological features. Furthermore, to analyze its dynamic changes and explore its evolution mechanism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out earl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tudies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TCM pathogenesis of TⅡCRS mainly has four stages: deficiency of heart qi syndrome at stage 1, hyperactivity of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at stage 2, blood stasis and water diffusion syndrome at stage 3 and water overflowing due to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at the last stage, with the purpose to guide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clinic,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nd delay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Keywords: cardiorenal syndrome; heart failure; pathogenesisⅡ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是指慢性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不全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喘憋、水肿、尿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带病生存患者增加,Ⅱ型CRS患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799);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2014s287)通讯作者:宋庆桥,E-mail:sqqbj@ 已成为心衰住院患者的重要群体,因此积极开展Ⅱ型CRS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对Ⅱ型心肾综合征的认识中医古籍无“CRS”病名,后世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喘证”“水肿”“心悸”“痰饮”等范畴。

目前对Ⅱ型CRS的病机认识尚不统一,归纳起来主要有“心肾不交”“心肾阳虚”和“血不利为水”,此3种学说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概括Ⅱ型CRS发展到某个阶段的病理过程,但不能从整体上对其病机进行高度概括。

Ⅱ型CRS是心病及肾、心肾同病的状态,从心衰发展到心肾同时衰竭,多呈慢性过程,病情发展由轻到重,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临床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其病机亦复杂多变,因此很难用某一单纯、固定的病机对Ⅱ型CRS的病理作高度概括。

整体、动态把握Ⅱ型CRS的病机演变规律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目前西医认为,Ⅱ型CRS初期阶段为心衰发生时,心排血量下降,患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心排血量减低症状。

早期阶段为心排血量下降,导致肾血流减少引起交感神经激活,在初期临床表现基础上,又出现心慌、出汗、口干、口苦、失眠、心烦气急等交感神经激过度激活表现。

中期阶段为肾血流量进一步下降,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引起水钠代谢紊乱,血流重新分布,临床可见肺循环、体循环瘀血,双下肢水肿;同时RAAS激活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入血,随之出现微血管损伤,微循环高凝状态,微循环炎症及高凝状态可引起早期肾脏损害,但肾脏尚处于代偿阶段,临床未能显示出典型的肾功能损伤。

晚期阶段为RAAS系统进一步激活,引发全身炎症因子、细胞因子过度释放,引起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心肌和肾间质纤维化,加重了心功能不全,同时肾脏血管收缩,肾血流进一步减少,引发肾脏结构和功能不可逆损伤,患者表现为喘憋进一步加重、不能平卧、周身水肿、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尿少或无尿等症状。

2 分期辨证我们基于对Ⅱ型CRS的文献回顾和临床病例研究,结合西医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初步总结出Ⅱ型CRS的4个阶段主要病机演变。

2.1 早期阶段:心气不足我们既往研究发现,心气不足是慢性心衰发生的始动因素,以及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且贯穿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1]。

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心气充沛,心主血脉的功能方能正常发挥。

《素问•痿论篇》有“心主血脉”,其涵义是心主一身之血和一身之脉。

而这两方面功能均与心气充沛与否密切相关。

一方面全身血液均依赖于心气推动而在脉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濡养脏腑肢节;另一方面,脉道通利与血管舒缩功能密切相关,而血管舒缩功能离不开心气的温煦和固摄作用。

如心气亏虚日久,血液推动无力,脉管舒缩障碍,则瘀血内停,心脉不通,导致心衰。

《灵枢•经脉》所谓“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临床上,心衰的早期阶段,由于心排血量减低,心功能受损,患者出现活动耐力下降,气短、乏力、动辄汗出等心气不足表现,此阶段尚无显著呼吸困难、水肿、尿少等水湿内停或瘀血内阻,以及肾功能受损的征象。

研究显示,心气虚为心衰发病基础,且伴随心衰全程,心气虚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较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2]。

贺泽龙等[3]通过对408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提出慢性心衰(CHF)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心气虚或气阴两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阴损及阳、由心及肾、因虚致实而出现心阳气虚、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等证候。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心气不足患者在CHF患者中预后最好[2],提示相对于其他证候,心气不足为Ⅱ型CRS早期阶段的主要病机。

心气虚,心脏鼓动减弱,进一步导致其他证候发生发展。

2.2 初期阶段:阴虚火旺随着心衰进一步发展,心气亏虚日久,心脏功能逐渐受损,必然耗伤心体,损伤心阴,发展到气阴两虚阶段,此时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表现出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患者往往出现五心烦热、心慌、盗汗、口干咽躁、失眠多梦等交感神经、RAAS激活的症状。

研究发现,CHF气阴两虚证患者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升高,伴有RAAS激活[4]。

中医学认为,心为阳脏,为阳中之太阳,正常状态下心阴心阳相互制约,共同维护心脏正常生理功能。

阴主静、主沉降;阳主动、主升发。

心阳除鼓动血脉运行、温煦血液和经脉,保证心脏泵血动力,防止血液凝滞、经脉挛缩的功能外,还有另一重要功能,即正常生理状态下心阳需下降至肾,使肾水不寒,而肾水亦蒸腾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

心属火,肾属水,两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即所谓“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

若一脏功能失调,必影响另一脏生理功能。

慢性心衰由心气虚发展到气阴两虚阶段,此时心阴不足,阴不制阳,造成心阳偏亢,阳亢化火,心火上炎。

此时“心火”非“心阳”,乃病理之火。

心火上炎可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经激活症状如失眠多梦、口干盗汗、心烦气急、心悸怔忡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