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免疫学与疫苗学 PPT课件
疫苗免疫的免疫学基础和应用研究

疫苗免疫的免疫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疫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工具,可以预防很多传染病。
疫苗是通过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方式来保护人体,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疫苗免疫的免疫学基础和应用研究。
1. 疫苗的历史疫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斯发现用牛痘接种可以预防人的天花。
随后,疫苗接种逐渐推广到全球,成为预防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2. 免疫系统基础知识了解疫苗免疫的免疫学基础需要先了解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一种非特异的、无差别的反应,它可以在感染发生前迅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特异性和记忆性反应,需要时间来形成。
当人体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后,会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形成对该病原体的免疫记忆,以便在下次接触同种病原体时更快更有效地清除它。
3. 疫苗的免疫学原理疫苗的免疫学原理是通过诱导获得性免疫来预防疾病。
一般来说,疫苗是将病原体的部分或全部成分经过处理后引入人体,以刺激免疫系统形成特异性免疫反应。
一些疫苗是用死的病原体制成的,这些病原体已经失去了致病性,但仍然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形成特异性免疫反应。
一些疫苗是用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这些病原体已经削弱了其致病能力,但仍然可以在人体内繁殖,从而刺激免疫系统形成特异性免疫反应。
还有一些疫苗是用病原体的蛋白质制成的,这些蛋白质可以模拟病原体的表面结构,以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
4. 疫苗的分类疫苗可以按照病原体种类分为细菌疫苗、病毒疫苗和其他病原体疫苗。
按照制备方法,疫苗可以分为灭活疫苗、减毒疫苗、重组基因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 疫苗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和种类的疫苗会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和保护效果。
5. 疫苗应用研究疫苗应用研究是指通过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有效性和保护效果。
这些研究可以评估疫苗的优缺点,并为疫苗的改进和开发提供依据。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PPT课件

根据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否出现抗体,可将免疫应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类型。体液免疫是指通过抗体与 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毒作用,最终清除抗原的免疫应答类型;细胞免疫是指通过T淋巴细胞与抗原的直接 接触,激活细胞毒T细胞或巨噬细胞等,最终清除抗原的免疫应答类型。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ppt课件
• 病原生物概述 • 免疫学基础 • 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反应 • 免疫预防与治疗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
01
病原生物概述
病原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原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 虫等。
分类
病原生物可根据其形态、遗传特征、致病特点等进行分类,如细菌中的革兰氏 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中的DNA病毒和RNA病毒等。
抗体的概念
抗体是指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 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能 够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 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 发生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取 决于它们之间的亲和力。
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类型
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感应阶段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被识别和处理的 阶段;反应阶段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指免疫应答产生的效应物质与抗原结合, 最终清除抗原的阶段。
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人工制备减毒或灭活的病原微生物或 其代谢产物,研制出各种疫苗,用于预防 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利用免疫学技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诊 断和治疗,如检测自身抗体、调节免疫功 能等。
《医学免疫学绪论》课件

实验室技术、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免疫学的意义和应用
1 防御机体免疫
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和其 他有害物质的侵害。
2 免疫疾病治疗
通过干预免疫反应来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 陷病。
3 疫苗和免疫诊断
预防疾病和诊断免疫相关 疾病的关键手段。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绪论》PPT课件
这份PPT课件将帮助你了解医学免疫学的基础概念和关键内容,包括免疫学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类型与功能等内 容。
什么是免疫学?
探索人类免疫系统的科学研究领域,研究机体对有害物质及异物的防御作用。
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反应和免疫调控等。
2
T细胞
识别和杀伤受感染的细胞,调控免疫反应。
3
B细胞
产生抗体以中和病原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免疫分子的类型和功能
抗体
结合和中和病原体,促进免疫 效应。
细胞因子
调控免疫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补体
激活炎症反应和细胞溶解,促 进病原体的清除。
免疫反应的类型和过程
1 细胞免疫
T细胞识别和杀伤受感染 的细胞。
淋巴器官
如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 作用。
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
1 脾脏
2 腺体
3 骨髓
负责储存和激活免疫细胞, 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淋巴结和扁桃体等腺体过 滤淋巴液,帮助抵抗感染。
产生和成熟免疫细胞,如 B细胞和巨噬细胞。
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参与T细胞识别、粘附和活化 (1)CD2分子(E受体): LFA-2 存在外周T细胞和胸腺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能结合SRBC,,配体为CD58(LFA-3) 介导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诱导T细胞活化
(2)CD3分子: 分布于外周成熟T细胞和胸腺细胞 CD3分子由、、、、五种链组成 与TCR形成TCR-CD3复合受体分子, 传递抗原信号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开创期(经验期):16-17世纪 中国医生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传统(经典)免疫学时期 :18-20世纪初 牛痘苗的发明(Jenner)、减毒疫苗的发明(Pasteur)、抗毒素的发现(Behring)、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Metchnikoff)、原始的体液免疫学说(Ehrlich)、补体的发现(Bordet)、血清学方法的建立、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期) 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存在、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抗体生成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的阐明 现代免疫学时期(60年代至今) 胸腺的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T细胞亚类的发现、MHC限制性的发现、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控制、T细胞抗原受体的证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免疫学技术的发展(杂交瘤技术、T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
二 脾脏
1 结构和细胞组成 被膜 脾实质: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 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 B细胞(胸腺非依赖区) 红髓 脾索 脾窦 巨噬细胞和血细胞 边缘区(移行区):红髓和白髓交界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2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1 过滤淋巴液: 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异物,从而 起到净化淋巴液, 防止病原体扩散 2 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场所 3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淋巴结的淋巴细胞 输出淋巴管 胸导管 血液 毛细 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 HEV) 淋巴结
疫苗和免疫学基础理论

✓ 卡介苗在注射部位局部和远端淋巴结中都会复制,不仅在注射部 位产生迟发炎症反应,也能引起远处局部引流淋巴结反应。
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强
10
精选课件
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类毒素疫苗、多糖疫苗和多糖结合疫苗,灭活疫 苗主要在接种位点激活固有免疫,不能复制,疫苗引起的免疫激活有限, 故需要多次接种。
苗效果 剂量:一般来说高剂量效果好,但剂量过大出现免疫耐受 受种者基因:免疫逃逸现象 灭活疫苗很少能接种1次就可以产生理想效果,所以需要
间隔3-4周重复接种(至少2次以上),不断刺激产生生发 中心反应。
23
精选课件
体液免疫持久性影响因素
抗原的性质:活疫苗持久性好,如果再有抗原暴露或免疫 记忆在激活,就可以维持终身。
✓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 抗原性或免疫反应性: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
异性结合 ✓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半抗原特性应用-结合疫苗
免疫耐受:某些情况下(身体虚弱,感染)机体对抗原无 应答。
抗体: 致敏B细胞在收到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 的一类蛋白质,包括IgG、 IgM 、 IgA 、 IgD 、 IgE。
生发中心反应
✓ 在循环中被致敏的B细胞有些发育为B细胞淋巴滤泡,这种活性的 淋巴滤泡被成为“生发中心”[一般需要几周时间],每个生发中心 都由单个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子代组成。
✓ 通过吸引DC细胞,诱发生发中心反应,即生发中心的特异性B细 胞开始大量克隆增值,通过抗体亲和力测试和凋亡等过程,导致 抗体种类和亲和力改变。
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再次遇到原来接触过的抗原后产生的强大反应能 力-免疫记忆
【高中生物】2023-2024学年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一 免疫学的应用 课件

是不是只要我们注射了疫苗,就可以抵抗所有病原体的攻击且终身 有效呢? 提示:不是。
[合作探究2] 患过某些传染病后康复的人,终生不再患该病,而注射流感疫 苗,只能短期内预防流感。
1.患过某些传染病后康复的人,终生不再患该病,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方面,相应的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 十年;另一方面,病原体变异类型少甚至基本无变异类型。 2.注射流感疫苗,只能短期内预防流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记忆细胞、抗体存活时间短;另一方面,流感病毒 的遗传物质是RNA,变异类型多且变异快。
2.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比较项目
免疫预防
原理
抗原刺激机体主动产生 免疫力
方式
抗原入侵获得、注射疫 苗获得
适用对象
健康人
免疫治疗 提高或降低免疫系统的 功能 用抗体、细胞因子等免 疫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增 强疗法;用免疫抑制剂 进行免疫抑制疗法
患者或疑似患者
3.免疫诊断 (1)原理:抗原—抗体杂交原理。 (2)方法:用抗体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3)适用对象:患者或疑似患者。 (4)特点:灵敏度高。
(3)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能否接种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 (生命观念) 提示:不同类型的免疫缺陷病患者,对是否能接种疫苗,可接种哪 种疫苗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但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 儿童接种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差别 在于疫苗中的病毒不具有感染性,在体内不能增殖,已丧失或减弱 致病性,但仍然保持免疫原性,接种后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 应答,达到保护作用。减毒活疫苗可以在接种者的体内增殖,长时 间和机体细胞发生作用,诱导较强的免疫力,然而患有免疫缺陷病 的儿童因为自身的免疫力不足,接种减毒活疫苗后,不但没有免疫 作用,反而会感染病毒导致严重后果。
疫苗的制备ppt课件

.
类型与特点
1. 减毒活疫苗 2. 灭活疫苗 3. 亚单位疫苗 4. 联合疫苗 5. 核酸疫苗 6. 治疗性疫苗
.
减毒活疫苗
通过一定方法使病原体的致病性减弱或丧失后 获得的由完整微生物组成的疫苗制品
特点:能引发机体感染但不发生临床症状,但 其免疫原性可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刺激机体产生 特异性的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起到获得长期 或终生保护的作用。
1986年应用基因工程制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获得 成功,并正式作为乙肝疫苗用于临床,成为最具典型意 义的第二次疫苗革命的产物。最初的乙肝疫苗是从乙肝 表面抗原阳性的携带者血浆中提取的,这对接种乙肝疫 苗的健康人群来讲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将乙肝表面 抗原的基因克隆到酵母菌等真核细胞中,其表达的抗原 分子具有和血源疫苗一样的结构和免疫原性。用基因重 组制备乙肝疫苗,生产简单、快速、成本低。乙肝基因 重组疫苗不仅安全、效果好,而且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 临床,不必像乙肝血源那样担心阳性血浆的来源和供应 问题。
.
2. 半成品的检定 游离甲醛含量≤50μg/剂 硫柳汞含量≤50μg/剂 血凝素含量:配制量的80%-120% 无菌检查
.
3. 成品的检定 鉴别: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外观:乳白色液体,无异物 pH值:6.8-8.0 硫柳汞含量≤ 50μg/剂 蛋白质含量≤ 200μg/剂 血凝素含量:配制量的80%-120% 卵清蛋白含量≤ 250 ng/剂 抗生素残留量≤ 50 ng/剂
.
疫苗的制备方法
灭活全毒疫苗——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生化提取亚单位组分疫苗——吸附破伤风疫苗 治疗性疫苗——前列腺癌疫苗Sipuleucel-T
免疫疫苗学

获得性免疫涉及以下几种细胞类型及其功能: • B-细胞: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 T-细胞:有多种类型的T-细胞,每种细胞具有多种功能。例如,辅助T-细胞帮助或协调免疫应 答中的其他细胞,如辅助B 细胞产生抗体;细胞毒T-细胞杀死感染的病原体细胞。 • 吞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状突细胞)吞噬抗原和已有的小肽片段使之形成一 种辅助T-细胞能够识别的形式。 【获得性免疫原理】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是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种能力。 抗原
5 内部培训材料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或抗原后形成的免疫力。是对病原体或抗原产生的 特异性反应,该反应可在机体再次接触感染微生物时起保护作用。被分为主动免疫与被动 免疫。 获得性免疫反应有四项基本特征: 特异性:对识别的病原体或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封闭能力。该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 疫(抗体产生)和(或)细胞介导的免疫(例如:T-细胞应答)。
免疫学
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将能回答: 人体有哪些免疫器官?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有什么区别? 抗原和抗体有什么区别? 获得性免疫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什么是二次应答?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群体免疫? 免疫学是阐明机体的防御机制和免疫应答不良后果的学科,涉及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构成对 抗感染的防御体系的免疫系统器官和组织有骨髓、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 免疫细胞: T、B淋巴细胞,有免疫记忆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K细胞、NK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骨髓干细胞 在胸腺成熟 在骨髓成熟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9 内部培训材料
淋巴细胞克隆扩增 不成熟淋巴池 (每个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