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及效应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夏季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农作物种植季节,其中以玉米和大豆为代表的旱地作物间作技术应用广泛。

而玉米与大豆间作技术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种植模式,是通过玉米植株提供支架作用,大豆为玉米提供固氮服务,互相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一、优选栽培品种夏季种植玉米大豆间作需要选用高产优质的品种,具体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和土壤环境来选取,应选用抗逆性、抗病性和优质性较强的品种。

在夏季高温、干旱的环境条件下,应选用早熟、抗旱品种培育,同时应注意品种间的匹配性,以保证玉米与大豆间互相配合,发挥最佳的生长效益。

二、合理的播种密度在夏季玉米大豆间作中,密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和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持玉米与大豆良好的互补关系,应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玉米与大豆的最佳间隔距离是50厘米左右。

种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选取适当的数值,一般在亩产4 500-6 000kg之间。

三、施肥技术在夏季玉米大豆间作中,正确的施肥技术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证。

首先,应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合理施肥,掌握营养特点和生长规律,合理调整施肥时间和用量。

其次,应根据当地土壤情况,为玉米和大豆提供适宜的肥料配比和营养平衡,以满足其生长需要。

最后,应重视有机肥料的应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健康生长。

四、精细管理在夏季玉米大豆间作中,科学的精细管理是提高产量和提高品质的重要手段。

包括选择最佳的大棚种植技术和水肥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及时对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保持作物健康生长,防止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五、高额产出效益夏季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收益。

据实验研究表明,夏季间作大豆可提高玉米单产20%以上,同时夏季间作玉米可提高大豆单产50%以上。

在科学管理下,夏季玉米大豆间作每亩可增产50公斤以上,而且可以显著提高作物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和经济贡献。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引言玉米与大豆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互作可以提高田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同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一种典型的土地复合利用技术,可以在同一土地上同时种植不同的作物,使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降低劳动和投入成本,达到高产和高效的目的。

一、玉米与大豆间作的长期效益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肥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也可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玉米与大豆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养分吸收分配特点,在同一田块上交替种植,可以有效避免土壤中某些离子元素过度累积,防止一些病害菌的大量扩散,从而增加玉米和大豆的耐病能力和生产量。

在长期的实践中,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增产25%以上。

在大豆生长旺季,通过光合作用和裸地覆盖,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有助于后期的秸秆还田和养分回收。

二、高产栽培技术1. 田间管理玉米与大豆间作要求田间管理必须科学、规范,要事先对土壤进行改良,优选耕种培肥技术,加强雨水的收集和充分利用。

在播种前要进行耕翻、耙平、加盐等措施,使土壤质地保持松散、通气、保温等性质,增强土壤吸肥水能力。

在生长期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喷药防治病虫害,合理、充足的施肥,选用适宜的化肥和有机肥料,用好小憩草、垫根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等特殊肥料。

化肥和有机肥料应根据玉米和大豆的生长需要,分别施入。

2. 适宜品种适宜的玉米品种应提高单株产量,优化株形,具有耐旱、耐穴、耐病、耐冷等特点。

大豆品种要具有抗旱、抗病、耐穴、富含蛋白质等特点,要选用适宜的存活期和耐寒性强的品种,不宜选用生长期过长或生长期过短的品种。

3. 合理间伐玉米与大豆间作时,要进行适当的间伐和调整枝条。

在玉米进入副产期时,要将部分枝叶去除,以增加透光度和通风性,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成熟。

大豆在生长期适时摘掉顶花,使其主要叶片能集中在顶端,提高顶部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是指在夏季种植玉米作物的同时种植大豆作物。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良好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和产出效益。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在于科学合理的种植布局。

夏玉米大豆间作可以采取人工混栽或者奇偶数行交替种植的方式。

在人工混栽时,玉米和大豆植株交错种植,相互掩荫,形成虫害和病害的抑制效应,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在奇偶数行交替种植时,即使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玉米和大豆的株行疏密不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养分和光照资源,增加产量。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在于严格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夏玉米大豆间作可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的风险,但仍需要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种植前,要进行彻底的土壤消毒和清理,清除病虫害源。

在生长期间,定期巡视,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

尽量选择耐病虫害的品种,同时合理药剂的使用,以减少药物的残留。

通过科学防治病虫害,可以保持玉米大豆间作的高产稳产。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在于适当的施肥和水分管理。

玉米和大豆是两种对养分需求有所差异的作物。

在施肥时要根据两种作物的需求进行调整,合理配置肥料,避免产生养分竞争。

在水分管理方面,要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控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切忌干湿交替。

因为夏季的高温高湿环境容易导致病菌滋生,所以及时排水,保持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产出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夏玉米大豆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和光照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交错种植和掩荫效应的作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夏玉米大豆间作还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环境效益,减少土地的利用强度,改善土壤质量。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农田的生态环境效益,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豆—玉米间套作主要模式及栽培技术探讨

大豆—玉米间套作主要模式及栽培技术探讨

042023.12大豆—玉米间套作主要模式及栽培技术探讨郝丹丹(葫芦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葫芦岛125000)大豆和玉米是农业生产中两种重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广,但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大豆和玉米种植比例不平衡,间套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土壤利用效率,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更加稳定,还可以提升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1 大豆—玉米间套作栽培模式的优势1.1 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生长大豆和玉米的高度相差较大,可以利用的光能高度不同,可以提升光照的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能效,玉米植株较高,叶片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降低紫外线对大豆植株的损伤,促进大豆和玉米更好地生长。

1.2 有利于土壤增肥保墒 大豆根部有一种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元素转换为有机物,提升土壤肥力,让大豆和玉米可以吸收更多的养分,促进大豆和玉米生长,还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降低种植成本。

玉米叶片繁茂且较大,可以接纳更多的雨水,玉米叶片还可以阻挡水分蒸发,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提升土壤中水分的利用率,更好地为大豆和玉米提供水分。

1.3 提升经济效益大豆—玉米间套作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大豆植株和玉米植株的高度和栽种位置不同,两种农作物可以互补,可以进行间套作,这种模式可以保障大豆和玉米都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两者还可以为对方提供养分。

合理控制大豆和玉米之间的距离,可以获得更多的种植收益,提升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1.4 减少病虫害发生在实际的大豆—玉米间套作的种植中,可以进行合理的轮作,可以有效降低大豆和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促进其健康生长,提高产量。

2 大豆—玉米间套作的主要种植模式大豆—玉米间套作要充分利用光能,最适合的种植行的走向是南北走向,农作物可以获得最多的光能,才可以更快地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

2.1 夏大豆—春玉米套作夏大豆一春玉米套作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套作以167厘米和200厘米的对开带为主,近年来主要推广宽窄行分带种植、缩株距、扩行距等技术,带宽不变,春玉米行距40厘米,播种两行,株距20厘米左右,行宽130~160厘米,播种深度5厘米。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一种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它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玉米和大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土壤环境。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

本文将对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为农民种植提供一些参考。

一、玉米与大豆间作的特点1.相互促进:大豆是一种豆类植物,它具有固氮的特点,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而玉米的高秆特性可以提供遮荫,降低大豆的地面温度,从而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2.节约成本: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这种种植方式可以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从而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

3.增加收入: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的种植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1.合理的品种选择:在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时,需要选择适合这种种植方式的品种。

玉米要选择高效籽粒品种,大豆要选择旱地适应性强的品种,这样才能发挥两者的优势。

2.合理的播种密度:在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时,要合理控制播种密度,保证两者之间的距离适当,避免相互竞争。

通常情况下,玉米和大豆的行距分别为60厘米和30厘米,这样既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又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

3.合理的施肥措施: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中,施肥是至关重要的。

在播种前要进行基础施肥,保证土壤的养分供应,同时还可以适当施入含有磷、钾和微量元素的肥料,增加玉米和大豆的产量。

4.合理的管理措施:在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中,合理的管理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及时除草、病虫害防治、灌溉和杂交种植等。

只有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够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5.合理的收获时间:在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中,合理的收获时间也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收获时间为大豆的3-4天后,这样可以避免大豆过熟和玉米过晚收获的情况。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效益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玉米大豆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玉米和大豆的生长特点互补,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单一作物对土地的过度耗损。

2. 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玉米与大豆的高低生长型结合,使得光照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大豆低矮,玉米高耸,大豆低矮的植株不会阻挡玉米的光照,使得光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

3. 优化养分利用: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有机结合两种作物的生长特点,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

大豆能够通过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土壤中的可利用氮源,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氮肥,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同时,玉米的根系较深,能够吸取深层土壤中的磷、钾等养分,为大豆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4. 生态环境的改善: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大豆含有丰富的鞣质和花青素等化合物,具有拮抗、抑制某些病原菌和害虫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玉米大豆间作通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优化养分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途径,使得玉米和大
豆在共同生长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最终达到增产效益的目的。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玉米和大豆是我国两大重要农作物,它们之间形成的间作种植模式备受关注。

玉米和大豆的间作栽培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意义1. 提高土壤肥力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土壤的肥力平衡和养分循环。

在两种作物的轮作间作中,大豆可以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有机氮,富集于土壤中,为后续的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氮源。

大豆的根系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2. 控制病虫害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由于两种作物具有不同的病虫害易感性,因此可以减少同种类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大豆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类物质,能够抑制玉米的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降低对农药的依赖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单产和产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科学合理的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 种植制度设计(1)适宜种植密度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种植密度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作物品种进行合理设计,一般可采取玉米与大豆的适量配比,保证两种作物在单位面积上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2)合理轮作间作轮作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年份种植不同的作物。

对于玉米与大豆的轮作间作,要根据两种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养分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避免同类作物的连作,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2. 施肥技术(1)合理选用肥料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中,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两种作物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有机肥和无机肥进行施用。

大豆播种前可以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如畜禽粪肥、腐熟的秸秆等,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的原理

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的原理

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的原理
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的原理是通过一种相互补充和协调的方式,使得两种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并通过相互作用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和增加农作物产量。

1. 氮素互补效应:玉米和大豆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氮素含量不同,玉米需要较高的氮素供应,而大豆能够通过根瘤菌固氮来提供氮素。

在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时,大豆可以通过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供玉米使用的氮素,从而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同时,玉米的高大的茎和大豆的矮小的茎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冠层,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高效利用。

2. 病虫害互抑效应:玉米和大豆具有不同的病虫害易感性,通过间作套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大豆植株含有一种叫做异黄酮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某些病菌和害虫的生长,从而减少玉米和大豆间的病虫害传播。

3. 土壤改良效应:通过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

大豆通过根系分泌的根系物质和根瘤中的菌丝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地和保水能力。

而玉米的深根系能够将根系伸入较深的土层,有助于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能够通过氮素互补效应、病虫害互抑效应和土壤改良效应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年 2 6卷 1 期
V0 1 . 2 6 No .1
西南农业 Nhomakorabea学

6 7
S o u t h w e s t Ch i n a J o u r n a l o f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文章 编号 : 1 0 0 1— 4 8 2 9 ( 2 0 1 3 ) O l 一 0 0 6 7一 O 6
6 5 0 2 0 1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n t e r e r o p p i n g w i t h s o y b e n a a n d ma i z e 8 他 c o mmo n a g r o n o mi c p r a c t i c e s i n ma n y l a bo r - i n t e n s i v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a r e a s nd a c o u n t i r e s .I n t h i s s t u d y,f o u r oy s b e a ns e u hi v a r s w i t h di fe r e n t g r o w t h s t a g e s a n d o n e ma i z e v a r i e t y we r e u s e d t o i n t e er r o p p e d wi t h f o u r c u l t i v a t i o n pa t t e r n s
比 的 间作 , 在 酸 性 红 壤 田间 条 件 下分 析 间作 系统 的 叶绿 素 含 量 、 产 量及 主要 农 艺性 状 的变 化 。 结 果 表 明 : 玉 米/ 大 豆 问 作 具 有 明 显
的 问作优势 , 间作复合产量显著高于大豆净 种, 以玉米/ 大豆 2 : 2问作 时其 复合产量 最高; 间作优 势取决 于间作模 式和 大豆基 因
WE I L i u - j i a 。 , H U A N G L i ¨, Z H A N G Y a — q i ∞ , J t A Y a n g - y i n g , XU We n . t i n g ‘ , Y I N Y u a n — p i n g 3 , D O N G We n — h a n 4 , X I E S h i — q  ̄ n s 4 , L I A N G Q u a - ¨‘
关键 词: 大豆; 玉米; 间作优 势;生物量 ; 产量
中图分类 号 : s 5 1 3 ; s 5 6 5 . 1 文献标 识码: A
Ana l y s i s o n I n t e r c r o pp e d Pa t t e r ns a nd Ef fe c t i n Ma i z e /So y be a n I n t e r c r o p pi n g S y s t e m
( 1 . C o l l e g e o f A g r o n o my a n d B i o t e e h n o l o g y ,Y u n n a n A S S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Y u n n a n K u n mi n g 6 5 0 2 0 1 。 C h i n a ;2 . Y u n n a n U n i v e s r i t y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Yun n a n Ku n mi n g 6 5 0 5 0 0, Ch i n a ; 3 . Co l l e g e o f Na t u r a l Re s o u r c e s a n d En v i r o n me n t ,Yu n n a n A e u l mr M Un i ・
玉 米/ 大 豆 间 作 模 式 及 效 应 分 析
张雅 琼 , 贾阳映 , 徐 文婷 , 尹元 萍。 , 董文 , 谢 世 , 梁 韦柳佳 , 黄 莉h ,
( 1 .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 与生物技术学 院, 云南 昆明
南 昆明
6 5 0 2 0 1 ; 2 . 云南 中医学院 , 云南 昆明
型; 玉米/ 大豆间作复合 产量具 有极显著 的基 因型差异 ; 采用 较小的行 比会 影响到 大豆叶绿素 的合成 , 导致 大豆 生物量和 产量 降 低; 问作提高 了玉米的生物量和产 量, 尤其是根干重显著增加; 间作 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可塑性, 千重冠根 比与净 种时趋 向一致 。结 果表 明采用适宜的大豆品种, 确定合理 的间作 比例 , 有利于发挥问作 的群体产 出能力和效益。
v e mi t y,Yu n n a n Ku n mi n g 6 5 0 2 1 0,C h i n a; 4.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De p a r t me n t , Yu n n a n Ag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Yu n n n Ku a n mi n g
6 5 0 2 0 1 )
6 5 0 5 0 0; 3 . 云南农 业大学 资环学 院 , 云
6 5 0 2 1 0; 4 . 云 南农 业 大 学科 技 处 , 云南 昆明

要: 大 豆 与玉 米 间作 是 比较 常 见 的 间 作 种植 模 式。 本 研 究 采 用 4个 不 同生 育 期 的大 豆 品 种 与 玉 米进 行 2 : 2、 3 : 2和 4 : 2 3种 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