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历史《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历史《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第一章:工农武装割据的背景1.1 国内外形势描述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世界各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形势。
分析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以及革命势力面临的困境。
1.2 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介绍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阐述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二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回顾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的历史事件。
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艰辛过程,以及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
2.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描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建设成果。
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红色政权的发展与巩固3.1 红色政权的扩散与影响介绍红色政权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发展情况。
分析红色政权在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影响。
3.2 红色政权的巩固与建设阐述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政权区域内进行的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等政策。
描述红色政权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国共合作与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4.1 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回顾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分析国共合作对工农武装割据发展的推动作用。
4.2 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与困境描述工农武装割据在国共合作期间的发展状况。
分析国共合作破裂后,工农武装割据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第五章: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意义5.1 工农武装割据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强调工农武装割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5.2 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影响分析工农武装割据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影响。
探讨工农武装割据在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等方面的传承与弘扬。
第六章:工农武装割据的战术与战略6.1 工农武装割据的战术特点分析工农武装割据在战术上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游击战、麻雀战等。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历史意义

20 0 9年 1 1月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CONOMI C AND OCI S AL DEVELOPMENT
VOL. No 1 7. . 1 N0V. 0 9 20
成 论 “ 农 武 装 割 据 思 想 的形 及 历 史 意 义 工 ’ ’
[ 关键词 ] “ 工农 武装割据 ” 思想 ; 形成 ; 意义 [ 作者简 介 ]魏翠 华 , 青岛大 学思想政 治理论教 学部 20 08级硕 士研 究生 , 东 青 岛 267 山 60 1 [ 中图分类号 】A 8 [ 献标识 码 ]A 文 [ 文章编号 ] 17 62—22 (09 l 一 17— 3 7 8 20 ) l 0 5 0
复杂的环境中。一方 面, 中国革命 的性质没有改
变 , 国革 命 形 势 处 于 低 潮—— 城 市 起 义 屡 遭 失 全
形势的估计比较乐观 , 赞成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的 方针 和“ 农 暴 动 夺 取 政 权 ” 工 的政 策 。此外 , 毛泽
东有许多 独到 的见解 。第 一 , 主张抛弃 国 民党 的 他
其教训证 明 : 敌 强我 弱 的形 势 下 , 在 弱小 的革 命 力
结合 , 步形成 的思想理论 。这一 符合 中国国情 和 逐 中国革命发 展规律 的理 论源 于 中国革命 的实践 , 反
过来又 指导了中 国革命 的实践 。
量企 图首先夺 取 中心城市 , 以迅速取 得革命胜利 的
“ 八七 ” 会议 前 后 , 毛泽 东 的思想 及 主张 既有
12 97年春夏 之 交 , 中国 革命 形 势发 生 了 巨大
变化 ,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 团相继叛变革命 , 轰
工农武装割据知识点总结

工农武装割据知识点总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革命运动中,工人、农民以及其他被压迫阶层组成的武装力量,在一定地区内建立起政权,与现存政府形成对抗关系,对当地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不仅仅是一种暴力行动,更意味着被压迫阶层在争取权利和利益方面的一种有组织的行动。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武装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是武装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需依赖武装力量,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并以武装力量维护原已夺取的政权。
2. 地方性质:工农武装割据常常局限于特定地区内,形成局部的政治权力。
3. 平民武装: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力量来自工人、农民等被压迫阶层,通常采取平民武装组织。
4. 对抗现存政府:工农武装割据在政治上与原有统治者形成对抗关系,其主要任务是推翻原有政府,建立自己的政权。
5. 联合斗争:工农武装割据常需与其他革命势力相互配合,进行联合斗争。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背景:工农武装割据的出现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都有过被压迫阶层组织武装割据的案例。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历史背景:1. 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在中国社会是重要的阶层,而农民长期以来受到地主的压迫。
在中国辛亥革命后,各地农民纷纷组织武装起义,建立工农武装割据。
2. 俄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工人和农民就经常组织起义和暴动,形成了若干武装割据。
3. 西班牙内战的历史背景: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许多工人、农民和其他受压迫阶层组织武装力量,形成了许多工农武装割据。
4. 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村的历史背景: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建立了许多农村武装割据。
三、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式: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形式:1. 农村武装割据:农村武装割据是最常见的形式。
很多国家的农民在遭受压迫后,常常组织武装割据,通过游击战等方式对抗地主或者政府的军队。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是咱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篇章。
那么,这个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够让大家对这个伟大的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咱们得明确一点,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就是:农民、工人和革命军队联合起来,打倒地主阶级和反动派,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这个政权是属于人民的,是真正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
这个新的政权将会实行土地改革、劳动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那么,这个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其实,这个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早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应该是从农村开始的,因为农村是革命的根据地。
在农村,咱们可以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革命军队,然后逐步向城市进军,最终推翻反动派的统治。
这个战略思想后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咱们的红军不断地壮大,不断地积累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咱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装割据的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土地改革、劳动改革等一系列的内容。
有了这个理论体系,咱们的革命事业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在长期的斗争中,咱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这些胜利不仅证明了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而且还为咱们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装割据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这个过程中,咱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咱们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非常辉煌的一页。
这个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工人和革命军队联合起来,打倒地主阶级和反动派,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这个新的政权将实行土地改革、劳动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个伟大的思想为咱们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
项忠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年(卷),期】2022()9
【摘要】现行统编《中国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在介绍《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时,新增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认识不清,甚至将它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割据”相混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对这两种“割据”缺乏准确的认识。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笔者认为,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项忠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其意义。
(2)掌握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如秋收起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
(3)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指导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相关历史资料。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过程。
(3)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其意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指导作用。
2. 教学难点:(1)毛泽东如何从实际出发,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革命实践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兴趣。
(2)学生分享事先准备的相关历史故事或人物,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2)教师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过程。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地图学习:(1)教师展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根据地创建和发展过程。
(2)学生通过地图,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8单元第20讲学案含解析

第2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五四运动2.导火索: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3日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4.结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02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03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04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6.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0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06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7.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中共“二大”(1922年)(1)主要内容:制定了02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意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03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 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3.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2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
②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制造分裂,叛变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05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3表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及其重要意义

历史启示
必须从国情出发,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必须正确对待外国经验,千万不能照抄照搬; 必须提高党的领导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紧
密结合。
八一南昌起义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 局常委作出了在南 昌举行起义的决定, 随即组织了以周恩 来为首的前敌委员 会,成立了南昌起 义总指挥部。8月1 日凌晨,起义军3万 余人在周恩来、贺 龙、叶挺、刘伯承、 朱德等领导和指挥 下,发动了南昌起 义。
瞿秋白“八七”会议旧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第一,
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文盲 众多,是旧社会广大农村的共同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根据地所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 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 雏形,它使陷身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曾 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 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 人民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 以新的形式和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
(3)革命战略中心转移到农村
共产党的任务,基本 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 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 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 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思想,对中国革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那么该怎样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
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
)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
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背景
在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但其直接结果都是“失败”,起义原计划是攻打湖南的省会长沙,但由于在大城市,国民党守备也十分强大,结果我们的进军不断失败,且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按照中央的指示强攻大城市,还是另寻出路?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打长沙的计划,将各路部队集结在文家市。
9月19号夜,毛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的情势,认为起义失败原因就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走城市革命的道路,而这些起义的失败说明,在中国走城市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失败的教训是惨痛的。
他认为起义军的重心应从城市转
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经过一整夜的争论,绝大多数人同意了毛的主张。
20号部队向井冈山进发,经过坚苦的转战,部队到达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
经过半年的发展,井冈山得到壮大,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武昌起义中转战的朱德、陈毅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形成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一万余人,并任命了领导人。
更加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
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根据地,正式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也提出并根据实践不断完善。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的原因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允许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
同时,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这样就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
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四、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
“工农武装割据”既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去全国胜利的前提和基础。
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实现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首先必须在农村立稳脚跟, 在农村进行武装斗争,
进行土地革命, 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 实现工农武装割据。
没有工农武装割据, 或者这种割据局面不巩固, 革命就不能相应地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就不可能实现。
有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人们就能逐步认识到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重大意义, 把武装割据与夺取全国胜利联系起来,并把它继续向前推进一步,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道路, 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二,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武装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但是, 不同国家, 由于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 所走的革命道路是不同的。
在俄国,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 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然后向农村进军, 夺取全国胜利。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从国际条件来看, 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 削弱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力量; 从国内条件来看,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平衡, 城乡严重对立, 军阀不断混战。
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 它一方面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可能性,即革命有可能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 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在当时的中国, 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斗争和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简单地套用列宁的原理, 而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及中国革命的特点结合,提出了 农武装割据 所想。
农武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蕴含着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对人民内部民主方面和反动派专政方面,两者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革命政权,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
工农民主专政, 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 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