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探索。
八七会议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同时明确提出要找到新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很大进步。
八七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初步提出了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
中共六大也明确肯定了农村根据地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
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指出: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广大的苏维埃区域的帮助。
1929年9月,中共中央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在探索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条革命新道路中,毛泽东是杰出代表。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探索与斗争的实践表明,中国革命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现成模式;党的领导路线的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性选择。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任何政策的制订都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都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进程看,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封闭的,停止的,相反,真正的科学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断完善的,它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必须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简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

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程
中国革命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始于 19 世纪末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进行了不懈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革命最终失败了。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二、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以保证人民对政权的掌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三、进行土地改革和民族工商业的改革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土地改革和民族工商业的改革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土地改革和民族工商业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演进

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演进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演进1. 介绍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演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辛亥革命到现代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巨大转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演进,并分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2. 辛亥革命与早期革命思潮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化的转变。
辛亥革命的成功以及孙中山领导下的民主革命思潮,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开篇铺平了道路。
然而,早期革命思潮的局限性在于,他们仍然受制于帝国主义压迫以及封建时代的传统观念,无法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阶段,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发起。
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工人阶级的参与进一步加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
这场革命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的民主权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4.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展开,旨在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和正义。
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挑战,但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土地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
5.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这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引入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6. 我的观点与理解从辛亥革命到现代化建设,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党和政府紧密团结在一起,解决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进步。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 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1931年,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与土 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 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 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 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 2、红军长征的胜利 三、总结历史性经验,迎接全国性 的抗日战争
郭亮(1901—1928),革 命烈士,192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 杀害,就义时年仅27岁。
革命烈士郭亮就义前给 妻子李灿英的遗书云: 灿英吾爱: 亮东奔西走,无家无 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 儿,以寄余志,此嘱。
1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共产党员夏明翰 (1900—1928)在就义前 写了四句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 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 来人。
一、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全国的建立
2、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 “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从此,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 存在。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 己的统治,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 东 北 易 帜 ” 签 约 地 点
再次
为了控制人民,禁止 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 推行保甲制度。
其次
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 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 了庞大的特务系统。
最后
为了控制舆论,剥夺 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建立庞大的特务系统
“中统”→陈果夫、陈立夫 “中央俱乐部”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共产党员
第一节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27年 1927年8月,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了 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总方针,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总方针,毛泽 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八 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前进了一大步, 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前进了一大步,开始了 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打土豪
红军在漳州写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
第一节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 土地革命路线: 土地革命路线: 坚定地依靠贫 雇农, 雇农,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限制富农,保 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 级,变封建半封 建土地所有制 为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所有制。
(一)农村革命 根据地的建设
1 9 3 1 年 的 毛 泽 东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广大 工农兵群众被吸收到各级苏维埃政府中参加政权管 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红 军 在 渡 河
第一节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二)
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围剿”
1.反 围剿” 1.反”围剿”作战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的特殊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
第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是党在付出大量鲜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结论。
八七会议是个转折点,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八七会议后,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继南昌起义后,党领导举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些起义大多数失败了。
事实证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心城市拥有强大武装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第二,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大革命失败后,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的是毛泽东、朱德同志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首先来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是因为:一是这里群众基础比较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各县曾建立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二是这里的部分旧式农民武装,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三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是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款筹粮;五是地处湘赣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比较远,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存在矛盾,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力量比较薄弱。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意义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意义
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的道路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年级:2010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班级:二
姓名:黄凌梅
中国革命的道路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摘要:在近代中国这个以农民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关键词:革命道路
一:党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大革命的失败。
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
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但是。
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应当只想城市还是农村?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为了总结失败教训,确定新时期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二:确立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之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市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科学的分析了宗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当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小,但中国革命很快就会发展起来。
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现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了近代中国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不平衡性的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毛泽东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阐明了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一是阐明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特点:“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这种国情就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像资本主义的国家那样,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后再进行起义和战争,而是以武装的革命对武装的反革命为主要斗争形式。
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城市,所以农村是孕育革命的温床,而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二是论证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一方面是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决定的。
对于这个特点,毛泽东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
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通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
”这六个“同时存在”将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再从地理特征来看,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革命势力有着充分的回旋余地,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正是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同时也决定了革命的长期性和艰苦性。
三是进一步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详细地论述了抗日战争中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胜利前景。
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国际和苏联认为中国应该以国民党为中心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共产党尽量迁就、服从、支持他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中国拖住日本,减轻苏联在远东方面的军事压力。
1937年11月王明回国后,由以前的“左”,又变成了右,他不折不扣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意图,主张运动战,反对游击战,甚至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实质上就是一切听命于国民党。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错,但放弃领导权那就会重蹈大规模失败的覆辙。
王明不仅自己宣讲右的一套,而且还利用控制的《新华日报》大肆传播他的论调,而对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王明则予以弱化,如他以篇幅过长为由拒绝在《新华日报》上登载《论持久战》。
王明的右倾言论在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党内一些同志对于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
针对于此,毛泽东在
一系列论述中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提出要坚持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仍然必须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仍然要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指出这是夺取抗战全面胜利乃至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革命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马列主义联系中国实际就是正确的道路理论上有实事求是。
其实也是中国革命党人反复失败才意识到的。
在中国农民是绝对多数,没有土地的贫农是多数,工人是有先进性的但是由于城市少,就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在党的初期只是一个普通的委员他没有决策权。
当时党的方针很左白区是罢工结果把党的力量全都暴露,最后撤离到苏区。
党在一次革命的时候不知道中国必须有枪这个实际和国情很少抓枪结果国民党叛变就只有被屠杀的命运。
少数几支队伍的起义也是效仿苏联的城市革命结果势力太小失败。
苏区所以发展了是因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用了毛的游击战术,也就微是符合中国国情。
左的中央一干涉不是攻打大城市就是保卫每一寸土地,不符合实际原则,说白了还是在效仿苏联。
而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全部按正规战争来指挥,最后失败,才去长征。
尤其很左、学苏联,搞关门主义没有联合民主人士没有利用福建事变。
长征以后,党的指挥权才慢慢归以毛为主的讲实际,按中国国情发展革命的领导人。
代表就是毛主席因为很多理论就是毛提出和实践的,没有他革命不会很快成功。
比如抗日的时候
接受国民党的改编就很实际,掌握对自己军队的领导就没重导一次革命的覆辙。
联合一切力量的统一战线也是中国特色也是革命成功的催化剂。
四、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1)经济上,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中国的城市革命缺乏阶级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在经济上受剥削,在政治上受压迫,有强烈的革命性,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
(2)政治上,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无议会斗争的条件,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中国工人阶级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的政治斗争条件。
因此中国革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五:中国革命道路确立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第一,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提出了“农村中心”的杰出思想。
主张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使农村发展为巩固的根据地,形成对槭市的包围,最后夺取大城市;这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正确解决了在农村条件下能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认为农村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建立,有大量农民先进分子入党,他们同样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第三,解决了怎样将落后的农村发展为先进的革命阵地的问题。
通过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及建立人民武装,改变了农村的落后,从而具备了包围城市的物质基础。
第四,科学解决了农村和城市的关系。
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并不意味着放弃城市。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以乡村工作为主,城市工作为辅,城市配合农村,待革命力量强大后,再攻占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