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整理)

合集下载

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方法

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方法

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方法一提起手术人们第一的观念就是非常的担心和害怕也担心手术后留下的很多危害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其实这些都是过于的担心现在的医学条件这么好,前不久我的朋友就进行了腰椎管狭窄手术,我真的很想夸奖她她真的很胆儿大,其实手术并不可怕不要对自己知道很大的压力,其实我今天也来说一说腰椎管狭窄手术让患有此疾病的人们对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及时的治疗自己的病情。

1.非手术疗法1传统的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①腹肌锻炼;②腰部保护;③对症处理:理疗推拿按摩、药物外敷等。

3硬膜外封闭术对一部分患者效果明显,可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症状。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症状;对于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及伴有腰椎侧凸或后凸者,已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减压的病例可以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式包括椎板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等,也可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

2对于需要“减压+固定”病例可以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式,也可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

而融合技术可以选用横突间后外侧融合技术、椎板间后侧融合技术、椎间融合技术等。

1、适当的活动:长期处于坐位或弯腰工作的人,定期改变姿势体位,活动腰部同时进行自我按摩。

在劳动时,尽量避免非生理体位的活动,劳逸结合,劳动适度。

2、注意休息: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睡床过硬或过软,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避免腰部长时同处于种姿势,肌力不平衡,造成腰椎管狭窄。

3、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是预防本病的又一重要方法,脊柱是人体的主要负重部位之一,而腰椎又是整体各脊柱负荷最重活动度最大的部位。

在病理条件下,各种维持腰椎稳定的因素发生改变,促使腰椎的退行行改变,促使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适当的运动锻炼,尤其是腰部的锻炼可以增强机体代谢,促使各种代谢产物排除,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

此外还能增加肌力和韧带的韧性,从而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诊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诊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教育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如保持 正确的坐姿、避免长时间弯腰或 提重物等,以减轻腰椎负担。
锻炼与康复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如腰 背肌锻炼、太极拳、瑜伽等,以 增强腰椎稳定性和肌肉力量,促 进康复。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缓解焦虑和恐惧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这些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勇气。
03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理 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
04
推拿按摩
缓解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01
对于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
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02
根据狭窄部位和程度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如椎板切除、椎管扩
大成形术等。
手术风险
03
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神经损伤等,需充分评估患
经电生理监测。
术后早期并发症
如切口感染、血肿形成、肺部感 染、尿路感染等。术后应密切观 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如定期换药、应用抗
生素等。
术后晚期并发症
主要有脊柱不稳、内固定松动或 断裂、邻近节段退变等。针对这 些并发症,医生应指导患者进行 康复锻炼,并定期复查,必要时
进行翻修手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诊疗专家 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27
目录
• 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01
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发病机制
0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指 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导致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 受压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骨科腰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

骨科腰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

骨科腰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骨科腰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或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而而产生的临床症状。

病因其病因主要分为四类:一.发育性椎管狭窄。

1.先天性小椎管。

患者先天性短椎弓根内聚以致椎管矢状径(椎管前后的宽度)及横径(椎管左右的宽度)变小,但年幼的时候没有症状,随着发育过程椎管和其内容物逐渐不相适应,才会出现腰椎管狭窄的症状。

2.先天性椎弓峡部不连及滑脱。

由于椎体间不同程度的滑移使椎管在平面上变窄,同时存在的椎弓峡部软骨和纤维组织增生压迫神经根,一般均在发育后期或中年后合并脊椎退行性变时才出现针状。

3.先天性脊柱裂。

脊柱裂处瘢痕组织增生及粘连造成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牵拉,刺激和压迫。

二.骨病和创伤:畸形性骨炎及脊柱结核以及化脓性感染肿瘤/腰间盘突出/创伤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但这类疾病本身是明确的独立性疾病,椎管狭窄只是其病理表现的一部分。

三.退行性变椎管狭窄:退行性变椎管狭窄是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

人到中年以后,脊柱逐渐发生退行性变,退行性变发生的迟早和程度与个体的体质/职业/劳动强度创伤有关。

退行性变一般发生于椎间盘,表现为髓核组织的含水量减少,椎间隙变窄,其原有的弹性减退,不能将其承受的压力均匀地向四周传播。

椎间隙狭窄和生物力学改变可引起椎小关节的紊乱,从而续发椎管及纤维结构的肥大/增生性退行性变,引起椎管狭窄。

四.医源性椎管狭窄:包括:手术创伤及出血引起的椎管内瘢痕组织增生及粘连:手术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引起脊椎滑移:手术破坏了脊柱的生物力学,从而引起创伤性骨/纤维结构的改变:临床上还可以见到经过反复推拿治疗的患者,椎管内有明显的粘连及骨与纤维增生,导致椎管狭窄的患者。

临床表现1.间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被迫再次休息。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0)•指南与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共识一、前言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

虽然国内外已有LDH诊疗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发表[1~4],但临床上尚缺少一个系统介绍LDH 诊疗的指南或共识。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专门组织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征求建议,反复讨论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

临床医师在参照专家共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对LDH 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诊疗管理策略。

二、定义LDH 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后,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单独或者连同纤维环、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

三、流行病学LDH 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成年人。

至少95% 的LDH 发生于L4-5 和L5-S1[5]。

国外相关研究显示LDH 发病率大约2% ~3%,而35 岁以上的男性发病率约4.8%,女性约2.5% [6]。

四、病因1. 退行性改变 2. 损伤 3. 腰骶先天异常 4. 遗传因素 5. 其它因素五、发病机制1. 椎间盘退变 2. 机械应力损伤 3. 免疫炎症 4. 细胞外基质代谢失衡六、临床表现(见表1)1. 症状(1)腰痛:腰痛常为首发症状。

疼痛一般在腰骶部,大多为酸胀痛,可放射到臀部,反复发作,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2)下肢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站立、行走、打喷嚏或咳嗽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可缓解,严重者可伴相应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异常或麻木。

(3)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椎间盘巨大突出、脱垂或游离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双下肢及会阴部疼痛、感觉减退或麻木,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

2. 体征(1)一般体征:腰椎侧凸,跛行。

腰椎管狭窄症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管狭窄症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管狭窄症康复诊疗规范【概述】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组慢性进行性脊髓及脊神经疾病,是由于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的骨性或纤维性狭窄,刺激或压迫由此通过的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常先有慢性腰痛史。

2.腰骶部疼痛或臀部疼痛,可有下肢放射痛和麻木,单侧或双侧,患者为减轻疼痛,常取腰前屈位。

3.间歇性跛行:患者常诉步行几米或几百米后下肢出现疼痛或麻木、乏力,当蹲下休息一会后症状可缓解,又可继续行走。

但行不远症状又出现,如此反复发生,可长时间骑自行车。

4.腰椎外观多无明显畸形,腰椎前屈一般不受影响当过伸位及侧屈位半分钟可诱发症状,而前屈时症状消失。

可有椎旁压痛。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或阳性,加强试验多为阴性。

可有下肢肌力、感觉、腱反射改变。

5.常合并有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辅助检查】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胸片、心电图;(4)影像学检查:卧位或站立位腰椎正侧位、动力位像;腰椎CT和/或MRI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脊髓造影、造影后腰椎CT、腰椎斜位X线片、心肺功能检查、肌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等。

【康复评定】1.患者一般情况评定;2.感觉功能及疼痛评定;3.腰椎活动度的评定;4.下肢肌肉周径测量;5.腰臀部及双下肢肌力评定;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和生活质量的评定;7.步态分析及步行功能评定。

【治疗方案】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程虽长,但症状及体征反复发作,可以缓解者;由于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皮肤疾病,不能实行手术者;不同意手术者。

(1)推拿疗法:常用腰臀部按揉等法,操作时应轻柔;(2)休息、制动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2-10天,使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减轻,腰背肌放松。

起床时腰围固定。

(3)运动疗法;(4)物理疗法:可选用红外线、超短波、干扰电、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法,接触肌肉痉挛,促进炎症消除;(5)骨盆牵引;(6)硬膜外封闭疗法:将类固醇药物加生理盐水注入硬膜外达到松解粘连,消除炎症,减轻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近年来,国内外的腰椎学术会议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适应证、方式及疗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其中,___在2011年制定的腰椎管狭窄症诊治指南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国内,___学术年会(COA)、___北京学术年会(BOA)等会议也达成了部分专家共识,但缺乏系统的阐述。

现在,通过多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合作,形成了本腰椎管狭窄症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与广大同行分享。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的腰椎椎管或椎间孔狭窄,引起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出现以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早在1954年,学者就指出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体征。

现在,对该症状的认识更加深入,认为除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外,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特殊体位下的神经源性跛行症状。

部分患者上述症状可于前倾、前屈、蹲位缓解,过伸位加重。

患者可伴有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多以固定的脊神经分布区为主,可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酸胀、针刺感、肢体发凉等。

部分狭窄较重的患者可出现二便异常或障碍,较少发展为失禁表现。

还可出现足部背伸无力或不能,以及足趾无力表现。

该病的典型特点是症状多、体征少。

患者骨科专科查体往往无明确的阳性体征。

部分患者可出现腰部过伸试验阳性。

有些学者尝试让患者在走步机上进行步行耐量试验,以此判断相对狭窄程度。

部分患者可出现肌力、腱反射、感觉异常。

X线可见腰椎前凸减小,可合并侧弯或滑脱,椎间隙塌陷,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

CT、MRI和腰椎管造影是重要的诊断工具。

CT及MRI上可见黄韧带、关节突增生,病变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病变椎间盘突出压迫同节段硬膜囊、单侧或双侧神经根。

MRI上还可见腰椎曲度改变,病变椎间盘信号减低,退变节段上、下终板信号改变。

对于CT和MRI上未见明显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的,可考虑行腰椎管造影,阳性者可见硬膜囊或神经根袖造影剂充盈缺损或欠佳,尤其在动力位造影时,可显示不同体位下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情况。

腰椎椎管狭窄症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腰椎椎管狭窄症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腰椎椎管狭窄症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性或狭窄并引起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尤其是体力劳动者。

[诊断]一、诊断依据(一)常有慢性下腰痛病史,部分病人有创伤病史。

(二)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患者。

体力劳动者多见。

(三)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

站立或走路过久症状加重,躺下或蹲位以及骑自行车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前屈时减轻,后伸时加重。

大多数患者在走路或锻炼时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疼痛、乏力,休息或下蹲后好转。

偶有尿频或排尿困难。

(四)脊柱可有侧弯,生理前突减小,可有下肢感觉障碍,腱反射迟钝以及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部过伸试验阳性。

(六)X线摄片可以帮助诊断,CT及MRI能进一步确定并定性。

二、临床分型(一)中医征候分类1、风寒痹阻腰腿酸胀重着,时轻时重,拘挛不舒,遇冷加重,得冷痛缓。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

2、肾气亏虚腰腿酸痛,细软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形羸气短,肌肉瘦削。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3、气虚血瘀面色少华,神疲无力,腰痛不耐久坐,疼痛缠绵,下肢麻木。

舌质瘀暗,苔白,脉弦紧。

4、气滞血瘀腰腿疼痛剧烈,不能转侧,拒按揉,活动受限,站立行走困难。

舌质紫暗,脉弦而涩。

(二)病理分型1、中央椎管狭窄腰腿疼痛,双下肢麻木,跛行,可一侧轻,一侧重。

重者有鞍区感觉减退,排尿功能障碍,下肢感觉与肌力减退范围也较大。

2、侧隐窝狭窄体征较局限,常有明显的腰肌紧张及相应的椎旁压痛点,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功能减退或障碍。

3、神经根管狭窄也是压迫单一神经根,症状和体征与侧隐窝狭窄相似,主要表现为神经根痛,而无明显的间歇性跛行。

临床上很难与单纯后外方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前者症状较重。

4、混合型狭窄兼有以上两个或三个原因,症状与体征更严重。

[鉴别诊断]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多见于青壮年,急性起病,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多有腰前屈受限,查体可有脊柱侧凸,棘旁压痛、叩击痛阳性并向下肢放射,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均为阳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和微创治疗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和微创治疗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和微创治疗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60%~80%成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发生过腰腿痛,复发率为60%~85%,其中35%的患者发展为椎间盘突出症,如果既有腰痛又有坐骨神经痛,则多为腰椎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以L4~L5及L5~S1常见。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必须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有:下腰痛及背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肌肉萎缩和(或)瘫痪、问歇性跛行、肢体麻木或发凉等,其中坐骨神经痛为常见的症状。

临床体征包括:特殊步态、脊柱侧凸畸形、压痛点、腰部活动受限、下肢肌肉萎缩及肌力下降、感觉改变,以及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屈颈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趾伸屈试验阳性等,其中,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感觉改变最有价值。

必备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CT和MRI,备选检查有腰椎某线片、椎间盘造影及骨盆某线片;术前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价,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二、介入和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PLD的机制是机械性减压,通过纤维环开窗和切割抽取髓核组织2个过程而实现。

应用化学药物溶解髓核组织,从而降低突出髓核的压力,但盘内注射胶原酶盘可导致纤维环的溶解,使椎间盘形成“发面馒头”样改变,增加压迫症状,故目前已禁止行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的盘内注射;PLDD采用激光物理气化椎间盘内髓核组织,达到椎间盘内减压;射频消融术则产热致椎间盘髓核变性、固缩,达到椎间盘内减压,且局部加热毁损病变区域的窦椎神经末梢,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

臭氧具有强氧化作用,使髓核体积缩小、固缩,达到椎间盘内减压、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具有局部消炎和止痛作用。

三、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设施要求1.某线影像设备及操作机房:配有高清晰度影像增强器的c形臂某线机为必备条件,注射臭氧亦可在cT导向下操作,但所有操作机房须达到无菌手术操作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管狭窄手术方法选择(表)
手术方式 腰椎后路单纯减压术 腰椎减压融合术 (ALIF/PLF/PLIF/TLIF) 腰椎非融合技术(棘突间动态稳 定装置、腰椎前路椎间盘置换) Topping—off手术 椎间盘镜或椎间孔镜技术 (MED/PELD) 推荐适应证 腰椎稳定性好,预期减压术后无腰椎不稳 存在腰椎不稳或退变性畸形(侧弯或滑脱)以及 减压术后预期会出现腰椎不稳 轻度或中度且腰椎稳定性良好 术前融合相邻节段已有中度以上退变,预期可能 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腰椎管狭窄症,此术式能否 预防邻近节段退变尚存在争议 轻度或中度1~2个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
2.手术治疗: 适应证: (1)下肢疼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 (2)存在客观神经损害体征,如下肢感觉 减退、下肢肌肉萎缩、下肢肌力下降; (3)典型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症状,行 走距离<500 m,症状严重影响生活; (4)症状持续存在且保守治疗3个月不好转,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
手术原则: (l)个性化原则:主要针对责任节段及不同的腰椎管狭窄类 型,结合身体状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2)减压原则:充分减压,切除全部致压物(增生的骨质、 黄韧带、椎间盘、小关节),恢复神经根游离度。 (3)安全性原则:优化减压顺序(相对压迫较轻处开始,多 为中线逐渐向两侧的椎板、黄韧带、小关节进行减压),术 中注意精细操作,必要时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4)生物力学原则:有限减压、尽量保留脊柱中、后柱结构, 避免过多的去除关节突关节,若减压造成腰椎节段性不稳需 同时进行融合内固定治疗。 (5)微创化原则:尽可能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减少出血量, 减少软组织牵拉、损伤,减小手术切口。 (6)控制社会成本:严格按照阶梯化治疗理念规范治疗策略, 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开支。
(4)生物力学原则:有限减压、尽量保留脊柱中、后 柱结构,避免过多的去除关节突关节,若减压造成 腰椎节段性不稳需同时进行融合内固定治疗。
(5)微创化原则:尽可能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 减少出血量,减少软组织牵拉、损伤,减小手术 切口。
(6)控制社会成本:严格按照阶梯化治疗理念 规范治疗策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开支。
以固定的脊神经分布区为主,可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酸
胀、针刺感、肢体发凉等。部分狭窄较重的患者可出现二便 异常或障碍,较少发展为失禁表现。可出现足部背伸无力或
不能,也可有足趾无力表现。
三、体征
症状多、体征少,是该病的典型特点。患者骨 科专科查体往往无明确的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可出 现腰部过伸试验阳性。有些学者尝试让患者在走步 机上进行步行耐量试验,以此判断相对狭窄程度。 部分患者可出现肌力、腱反射、感觉异常。
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规范
——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腰椎学术会议针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适
应证、方式及疗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探讨,形成了一些初
步的临床指导意见。其中,北美脊柱协会于2011年制定的腰 椎管狭窄症诊治指南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在国内,中华 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COA)、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北 京学术年会( BOA)等会议针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亦达成
了部分专家共识,但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现通过多家大型
三甲医院合作,形成了本腰椎管狭窄症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在此与广大同道分享。
一、定义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腰 椎椎管或椎间孔狭窄,进而引起腰椎神经组织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出现以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
行、伴或不伴腰痛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手术原则
(l)个性化原则:主要针对责任节段及不同的腰椎 管狭窄类型,结合身体状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2)减压原则:充分减压,切除全部致压物(增生 的骨质、黄韧带、椎间盘、小关节),恢复神经 根游离度。 (3)安全性原则:优化减压顺序(相对压迫较轻处 开始,多为中线逐渐向两侧的椎板、黄韧带、小关 节进行减压),术中注意精细操作,必要时采用术 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附属医院 林小渝

五、诊断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及影像
学特征,一般症状重,体征轻。诊断时需结合症
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综合考虑,并除外其他疾病, 如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肿瘤等。
六、治疗
1.保守治疗: (1)发病初期患者卧床休息多可获得较好疗效; (2)指导患者避免久坐、弯腰、负重等,养成良好的生活工 作习惯,避免受凉,适度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症状并延缓退变 病程; (3)积极进行腰背部肌肉锻炼; (4)适度牵引往往对发病初期、退变尚不严重的病例有较好 的疗效。 (5)按摩、针灸、电疗、热疗等治疗均存在较为肯定的近期 疗效,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 (6)腰围或支具治疗,可增加腰椎稳定性,改善腰椎矢状位 及冠状位平衡,早期疗效肯定,注意同时配合腰背部肌肉锻炼, 避免长期佩戴而引起的腰背肌肉无力; (7)对于症状明显患者,可予以NSAIDS类药物、神经营养及促 进修复类药物、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治疗。
先天因素
椎管
导致 后天因素
椎间孔
狭窄
腰椎 神经 组织 受压、 血液 循环 障碍
病变部位
病变结果
病史
临床表现
病理
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症状 一组综合征
二、症状
早在1954年就有学者指出,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 的典型症状,目前对于该症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认为除神 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外,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特殊体位下的神经 源性跛行症状,部分患者上述症状可于前倾、前屈、蹲位缓 解,过伸位加重。患者可伴有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多
四、影像学
(一)X线 常规检查 可见腰椎前凸减小,可合并侧弯或滑脱,椎间隙塌陷,骨 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 (二)CT、MRI和腰椎管造影 是重要的诊断工具。 CT及MRI上可见黄韧带、关节突增生,病变椎体上、下缘骨 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病变椎间盘突出压迫同节段硬 膜囊、单侧或双侧神经根。MRI上还可见腰椎曲度改变,病变椎 间盘信号减低,退变节段上、下终板信号改变。对于CT和MRI上 未见明显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的,可考虑行腰椎管造影,阳性 者可见硬膜囊或神经根袖造影剂充盈缺损或欠佳,尤其在动力 位造影时,可显示不同体位下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情况。
本共识专家组名单:
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刘海鹰、王波);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耕町、陈仲 强、刘忠军、郭昭庆、齐强、孙宇、孙垂国、王少波);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淳德);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海涌);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臧磊、杨 晋才、鲁世保);北京协和医院(沈建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洪 毅);内蒙古医科大学二附院(霍洪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建元);第 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雷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少喻);第二军医 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刘祖德);解放军第三O六医院(马华松);北京武警总医院 (彭宝淦);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钱邦平);卫生部北京医院(孙常 太);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汤逊);空军总医院(伍骥);天津医院(夏群);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袁文);中山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召民、龙厚清);吉林省中医院(冷向阳);新疆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盛伟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吕国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 医院(王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宝戈);北京三O九医院(马 远征);北京军区总医院(孙天胜、李放);安阳市中医院(高雁卿);安阳市中 医院(王晓琼)
微创侧前方椎间融合(DLIF/XLIF) 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Ⅰ°的腰椎滑脱 症,Ⅱ°及其以上的腰椎滑脱症不建议采用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其他术式 国内应用少,未予讨论
七、康复及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及术后恢复情况,尽早在 医护人员辅导下下地活动并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于术后1、3、6个月及1年规律复查X线, •必要时可行MRI检查随访。 •嘱患者加强腰背肌肉锻炼、避免久坐久站、 弯腰负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