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维莱特公园介绍与解析
拉维莱特公园

这是个伫立着几十个红色“疯狂物”的让人无法忘怀的公园,它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公园都迥然不同,在这里,解构主义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一.设计背景公园位于巴黎东北角,由原为公巴黎城生活的肉禽屠宰场改造而成。
当时,场地的北侧有已建成的高科技派的科学与工业城,以及一个闪闪发光的球体环形影城,而场地的西南面是由19世纪铁和玻璃建造的屠宰场改建的音乐会堂。
为了要处理这个计划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又要掌握整个错综复杂的基地,屈米在公园放进几个层层铺设的建筑系统,每个系统都在公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设计师——伯纳德·屈米“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1980-1983年在Cooper union任教。
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
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
他鲜明独特的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作为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的职业生涯中,伯纳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
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的联系。
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
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三.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思想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方案把公园构思为大都会投资事业,以现代的“拆散”和“分离”现象作为构思根据,运用“重叠”、“并合”,还有“电影景观”等手法,体现新的城市设计策略,独辟蹊径,创造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间断建筑”。
拉维莱特公园案例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案例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的城市公园,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本文将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文化活动和社区影响。
首先,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城市公园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公园内部的景观设计融合了自然元素和现代建筑,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同时,公园还设有多功能广场、户外剧场和儿童游乐区,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公园的吸引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拉维莱特公园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每年,公园都会举办各种艺术展览、音乐会和舞蹈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公园的生活气息,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公园还定期举办社区义工活动和环保宣传活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最后,拉维莱特公园对当地社区的影响是深远的。
公园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公园还成为了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此外,拉维莱特公园还通过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拉维莱特公园作为一座城市公园,不仅在设计理念、文化活动和社区影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为当地社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为其他城市公园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他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
” ——德里达“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 ——伯纳德•屈米欧洲一直是景观设计的试验场,众多一流的设计师都在那里留下了出色的作品。
其中位于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因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
它不仅是欧洲近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更凭借所谓“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另类新奇的建筑设计成为国内一些设计师广为模仿的样板。
1解构主义1.1何谓解构主义?说起解构主义,就不得不提起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它们是20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哲学理念。
结构主义坚信世界是由结构中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
结构主义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它具有二元对立性、整体性、中心性及系统的封闭性[1]。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解构主义”一词,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的正式确立[2]。
解构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因而解构主义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审视与背叛、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3]。
1.2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张力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景观设计创新的生长点。
解构主义哲学基于对传统的一元专制的反抗,反对个性的压制,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极端迷信,进而对其进行颠覆、解体,探索建立新的城市景观形式。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建造目标
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 •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 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 人的交流场所。
中国园林.1999(2):74-76 6 /view/704670.htm 7 国外后现代建筑
尹国均,著 重庆出版社 8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8-19.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建筑思想 概念一 Technologies of Defamiliarisation 概念二 The Mediated Metropolitan Shock 概念三 De-structure 概念四 Superimposition 概念五 Crossprogramming 概念六 Event:The Turning Point
从音乐城看展厅
疯狂的构筑物:Folies
红色钢铁怪物
是公园中最著名的, 这40个明显具有构 成主义风格的
小建筑物采用 钢结构,出现在 120m×120m的方格 网的交点上,这些 疯狂物以10m边长的 立方体做基本形体 加以变化,达到了 变化与统一的效果。
在公园极为平 坦的地形和空旷的 草原上,特别显著 和张扬。
平面总概
屈米抛弃原有的 构图形式,和谐秩序 和其他一些形式美原 则通过点线面三个不 同系统的叠合,有效 的处理整个错综复杂 的地段,使设计方案 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 可塑性。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导言】巴黎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其标志性的拉维莱特公园是游客们必到的景点之一。
然而,为了研究和了解这个公园的多元背景以及其独特的设计和规划理念,本文将对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进行解构式的实践探索和分析。
【一、引言】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十分著名的城市公园,也是个人和家庭休闲、运动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公园毗邻塞纳河,占地约22.4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城市花园之一。
公园内有小型建筑物、花坛、绿草地和湖泊等,同时还有各种文化设施和体育设备供市民们使用。
【二、多元背景】巴黎作为一个多元背景的城市,其公园承载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期望。
拉维莱特公园在其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多元背景因素,如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文化多样性、环境可持续性等等。
1. 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拉维莱特公园旨在满足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
它提供了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游乐设施,如鞦韆、滑梯和迷宫等。
同时,公园内还设有专门的健身区域,供成年人进行锻炼和休闲活动。
公园提供了各类设备和场地供老年人进行户外休闲活动,如散步、下棋和聊天等。
2.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巴黎是一个充满文化多样性的城市,拉维莱特公园也体现了这种多样性。
公园内有各种文化设施和场所,如露天音乐会场地、文化展览馆和艺术装置等。
这些设施和场所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可以在此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文化艺术。
3. 环境可持续性的考虑巴黎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公园内有大量的绿化和植被,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如空气净化、水源保护和栖息地提供等。
公园还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新型公园的探索】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体现了新型公园的探索和创新。
它在传统公园的基础上引入了多样化的元素,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对历史文脉的摒弃和建筑形式符号 与意义的解构
•
屈米摒弃历史要素的符号意义,专注 于文化的分歧性与事件的偶发性。他 的设计反对整体协调一致,鼓励内部 一致及意义分解
• 20世纪80年代兴建 • 是公认的创新性园林作品 • 号称要成为21世纪的城市公园模式
总 结
• 园林文化包括自然的能力、形态、变化的机理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等等,具体阐释园林文化的设计过程就是要加深对自然的认识, 提炼自然要素并对自然语言进行重组。 • 西方主流园林师的作品反映出他们对自然的认知以及对自然文化
对传统园林布局、构图形式的解构
•
屈米抛弃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诸于中心等级、 和谐秩序和其他的一些形式美规则,通过 “点”、“线”、“面”三个不同系统的叠 合,有效地处理整个错综复杂的地段,使设计 方案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
对建筑功能确定性和结构形式的解构
•
屈米设计的“疯狂物”——folies ,消解了它的具体功能,它在功能意义上 具有不确定性和交换性。它造型奇特,不具有特定功能,消解了传统构筑物 的结构形式以及功能的互换性和因果关系。在这里形式没有服从功能,功 能也没有服从形式。“建筑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构图或功能的表现”,空间 成为了一种“诱发事件”。
的把握,将自己对自然的认识融合到设计当中。
•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 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伯纳德•屈米
罪多发地,起到改善社会治安的目的。
对城市公园绿地传统意义上的解构
屈米突破传统城市园林和城市绿地观念的局限,把它当作一个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来考虑,强 调文化的多元性、功能的复合性以及大众的行为方式。屈米认为公园应该是多 种文化的汇合点,在设计上要实现三种统一的观念,即都市化、快乐(身心愉悦) 、 实验(知识和行动) 。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在持续扩大。
在这其中,新型公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欧洲城市的典范,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不仅是一种生态休闲的空间表达,更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实践。
本文将通过解构实践的方式,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深入解读。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背景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区的东北部,原为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集艺术、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公园。
其背后蕴含的是对城市空间的重塑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实践1. 空间布局的解构拉维莱特公园的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公园的线性结构,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多层次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也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公园的多元性。
同时,公园内的各种设施和景观也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这个空间结构中,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
2.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拉维莱特公园在改造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艺术元素。
公园内设有艺术画廊、雕塑、装置艺术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艺术欣赏的空间。
同时,公园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节、艺术展览等,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这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使得拉维莱特公园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地标。
3. 生态环保的实践拉维莱特公园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的理念。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植被,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同时,公园还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利用等环保技术,以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措施使得拉维莱特公园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也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四、拉维莱特公园的意义拉维莱特公园的成功改造和运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拉维莱特公园的生态环保实践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

术 的 多 功 能 休 闲 公 园
生体很最
态、好精
、精运彩
工神用之
, ,
程 技 术 、 科 学 文
的 放 松 , 又 是 体
最 后 让 公 园 成 为
处 就 是 对 点 , 线
化育了面
与、一的
艺娱个形
•
穿由
插廊
交架
错, 组垂
分
成直
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和 公弧
啊
园线 线林 的荫
! !
形路
态,
附
墙
点
景观
公园线的图
拉维莱特公园是一个占地55公顷 的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巴黎景观 公园.其原址是一个屠宰市场,脏,乱, 恶是它以前给法国人民的印象,但 是在设计师屈米的手中,这个受人 冷漠的地区又重新焕发了新春,成 为了不但是法国,更是其他国家游 客常去的旅游地,是一个很不错的
公园案例.
乐既态而
、满要该
自足素公
然身的园
草坪组成的面
滑轮场组成的面
沙丘园
竹 园 , 下 沉 广 场 !
供儿童游玩的,龙园
• 我觉的空间。。真的很厉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 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对西方传统园林的超越 巴黎凡尔赛宫公园是19世纪的法国园林的象征,
而拉维莱特公园则是20世纪的象征
目录
• 设计背景 • 设计师 • 公园介绍
• 总结
设计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 城市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园也使人们失 去了兴趣。 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 20多年前,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的中央菜场,屠宰场及杂货市场。 1947年百年市场被迁走以后,德斯坦总统建议把其建成一座公园,后来 密特朗总统又把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设九大工程之一, 并要求把拉维莱特建成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的并且有 深刻思想含义的公园,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 是体育文化,娱乐,自然生态,工程技术,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方面相 结合的开放式的绿地,此外公园还要成为世界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实际上,对一个作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布局、要素处理等表象上, 而是要了解作品蕴含的本质性内容,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了“转置”“并置”的理念,他认为建筑已不 再是构图与功能的体现,而是一整套变量生成的过 程,是空间,事件,游戏,隐喻⋯不可预料的重 构,在这里屈米还特别强调事件的重要性,他认为 在当今的这个时代,空间已不再是规划师职业的产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 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 1980-1983年在Cooperunion任教。 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 务。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另外, 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建 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 定的联系。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 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的,他的最基本的立场就是张扬自由与活力,反对秩序与僵化,强调多 元化的差异,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
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筑学院所教授课程的总结, 这些设计包括《电影剧本》 (1977年), 《曼哈顿手稿》 (1981年)等。
设计者:伯纳德·屈米
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 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城市分离的传统
伯纳德·屈米是一个很有思想和创新意识的建筑师,他将所有的艺术 视为一个大的综合体,重视建筑学科的边缘性和不同领域的交流即 输入与输出,将哲学,文化,电影等创造手法引用到建筑设计创作 之中。
(3)解构主义:屈米通过打破旧有秩序,对建筑本质提出质疑、
挑战,并予以新的定义。他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上,采用解构主义, 运用重复与重叠的手法,通过点、线、面概念的延伸,既打破了传统 的中心思想,又实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
多元文化
屈米将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成了无中心无边界的开放性公园。 没有围栏也没有树篱的遮挡,整个公园完全的融合到了周遍 的城市景观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公园在三个方向上与城 市相连,西边是斯大林格勒广场,以运河风光与闲情逸致为 特色,南边以艺术气氛为题,北面展示科技和未来的景象。 由于公园处于巴黎的近郊地带,周边多为世界各地的移民, 为了满足这一文化要求,公园强调了“混合”的特性,将科 学活动,文化展览,工业发展,娱乐休闲,科学教育,音乐 欣赏与艺术等相结合将高雅与通俗,贵族与平民,本±文化 艺术与异国文化艺术综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 动,使其能被不同的公众所接受。
公园介绍
(一)现状概况
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东北角,远离城市中心区,人口稠 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 条地铁线与巴黎中心区相连。公园规划范围55公顷,公园绿地 35公顷。园区内有一条东西向的乌尔克苏运河,南北向的圣德 尼运河,从公园的西侧流过,这两条相互垂直的运河是园址上 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东西向的乌尔克苏运河将地段 分为大体相等的两部分。南侧有一幢建于1867年的家畜肉类市 场,保留并改建为多功能大厅。北端的科技工业城原来是计划 建造屠宰场,改建为科技与工业博览馆,改建后的科技与工业 馆或称科技工业城是典型的高技派建筑,主馆南侧还有一个不 锈钢抛光的镜面球形大屏幕电影馆。拉维莱特公园南端的音乐 城被公园入口广场分割为两部分,西侧是国立音乐学院,平面 布局比较规整,包括200间练习用的琴房,三个音乐厅和图书 馆资料馆等。东侧是音乐教育研究所。
鸟瞰图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论
(1)多元文化:当代都市已经摒弃了单一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 屈米认为,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 追求纯粹、协调的思想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他认为,公 园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在设计上要实现三种统一观念:都市化、快 乐(身心愉悦)、实验(知识和行动)。 (2)新的思维方法:屈米认为,现代建筑必须抛弃过去旧的思考模 式,对建筑秩序体系,技术和结构提出质疑。因此,在拉维莱特公园 的设计中,他强调摒弃历史要素和符号,专注于文化的分歧性和事件 的偶然性。这也是解构主义在设计中常用的设计理念。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哲学思想 解构主义建筑思想 解构主义园林思想
哲学上解构主义的理解
解构主义的世界观它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盲目崇拜,反对二元对抗 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 去看待任何的事物,以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反对体系化的传统哲学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