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28课时 教学大纲

保护生物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806146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28适用专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解决当今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以及阐述了人类社会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课程。
在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今天,保护生物学显得尤其重要。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讲授物种形成和灭绝的机理、生物多样性演化历程、不同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受威胁的现状等,了解生物多样性受到危害;从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迁地保护等,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
采用课件、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针对不同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教学除使学生掌握生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学生形成不同生物与其栖息地环境相适应、学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知识内容主要有保护生物学的产生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不同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受威胁的现状及其保护、各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检测原理及方法、生物入侵、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国际行动等。
课时为28学时,学分为2;考核评价方式采用闭卷或开卷等方式进行。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通过保护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的原因,掌握保护的方法和途径等,并学会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
(一)知识目标了解保护生物学的产生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物种形成和灭绝的机理、生物多样性演化历程,不同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受威胁的现状及其保护,掌握各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检测原理及方法、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分析生物入侵的影响,理解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迁地保护的意义等。
(二)能力目标运用生物保护学相关知识学会环境、资源调查等,分析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根据生物保护学中的保护物种以及保护法规甄别生产、经营等合法行为能力。
保护生物学PPT课件

5
自然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能源资源
6
(2)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是有生命的自然资源。包括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资源和其它非生物资源的不同之处在 于:它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果进 行合理开发,能够长期予以利用。
16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
• 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 • 生态旅游(ecotourism)
在不破坏自然环境 与自然资源的前提下, 利用生物资源所开展 的旅游活动叫做生态 旅游。
17
欣赏风景 野外探险 观鸟 赏花 森林浴
生态旅游
18
19
20
生态旅游
• 全世界每年的旅游产值在6000亿美圆,其 中生态旅游大约占20%。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的种类。
29
(d)科学价值
• 大多数的生物在科学上都有重要的研究价 值。目前,生命科学的实验材料主要是各 种类型的生物。
• 一些物种在生物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 例如:1938年在科摩罗群岛海域所发 现的矛尾鱼
• 目前人类所记录到的生物物种在170~200万 种。还有大量的物种没有被定名。
30
Black-faced Spoonbill
31
3 生物资源的危机
• 栖息地的丧失 例如: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野生动物
栖息地的丧失平均达到65%。
• 物种的灭绝 目前自然界中物种灭绝的速度被加快了
1000倍!
• 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 鸟类、 兽类、植物
32
物种可能灭绝数
鸟类和兽类的灭绝速率
保护生物学-PPT课件

• 捕食性天敌 (Predators):豺、 豹、金猫等。
大熊猫濒危的主要原因 Main reasons led to be endangered of the panda
• 栖息地锐减,生存环境恶化; • 生殖力低; • 食性单一。
• 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 馆的通讯研究员。
• 于1869年发现大熊猫。
大熊猫命名
主要研究者:Melne Edwaeds和David • 大熊猫属 Ailuropoda Edwaeds,1870 •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1870
David在中国发现的动物新种 Animals found by David in China
卧龙
大熊猫主要生物学习性
Biology of the panda
• 孕期3-5月,常秋季产仔。 • 初生熊猫婴儿纤细,体重平均只有100克
(36-200克),只有母体的千分之一。 • 一个月左右,体重约有1kg。 • 三个月后,开始学步,视力正常。 • 半岁后,体重达13kg左右,开始吃竹子。 • 一岁时,40kg左右。 • 一岁半,体重50kg以上,独自生活。
保护工程主要内容
Main aspects of the conservation project
• 完善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共13个保护区);
• 建立新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4个); • 建立大熊猫生态走廊(17条); • 在非保护区建立大熊猫保护站(32个); • 加强以饲养繁殖和生态学为重点的科学研
• 至1988年,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 区已建14个,总面积为6868平方千米。
东北林大保护生物学教案01保护生物学概述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经济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经济价值包括消耗性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商品价值)。
消耗性使用价值:指直接消耗性的(即上经市场交易的)自然产品的价值。例:农民上山砍柴、猎取野物、种 蔬菜、饲养家禽等,供生活消耗,而上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多利用这部分价值。这些物品的价值上体现在国民经济收入中。
备注
第一章 保护生物学概论
第一节 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1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保护生物学特点
2.1处理危机的学科
2.2多学科交叉的.门综合性学科
2.3依统计规律决策的学科
2.4具有价值取向的科学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重点
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学的起源与诞生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层次,保护生物学的起源经历
主要教具设备材料
投影仪、电脑、常规教学设备
思考题
1概念: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
2保护生物学有哪些特点?
3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4保护生物学的起源经历哪几个阶段?
课后记
教学内容
2.5考虑进化时间尺度的学科
2.6具有长期性
3生物多样性的涵义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 杂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保护生物学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意识;并通过对国内外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成功案例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保护生物学理论和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现状、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生物物种的兴趣,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当前全世界生物界普遍关心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和保护问题,掌握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危机以及物种、种群的保护措施;了解物种的有关法律保护政策、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利用等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掌握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掌握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熟练掌握保护生物学的实施措施;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了解不同层次上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协定、法规和行动计划。
三、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植物学、进化生物学、普通生态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物种形成与灭绝机制、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物种多样性保护途径与方法;就地、迁地保护的意义。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述、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以课外作业。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3学时)1.教学内容(1)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2) 保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3)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4)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趋势。
2.重、难点提示(1) 掌握保护生物学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 了解保护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3) 了解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2学时)1.教学内容(1) 物种与物种形成;(2) 生物多样性进化的主要历程;(3) 生物进化与环境因素。
2.重、难点提示(1) 理解物种的概念;(2) 掌握生物多样性进化的主要历程。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创新技术应用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手段,提高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为保护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国际合作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和实施保
护策略。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境改造是指通过工程和技术手段,改 变生境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更适宜生物 的生存和繁衍。
种群恢复技术
种群恢复技术包括种群生态学、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管理等手段, 旨在保护和恢复种群多样性,维 护生态平衡。
种群遗传学是指通过研究种群的 遗传学特征和规律,了解种群的 遗传变异和进化潜力,为种群恢 复提供遗传资源。
3
保护生物学关注物种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护,以 及如何平衡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 系。
保护生物学的目标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生 物多样性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利
用。
它致力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 样性的负面影响,恢复和重建受 损生态系统,以及提高公众对生
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生物学还关注制定和实施有 效的保护策略,以确保生态系统 服务的持续供给和生态平衡的维
生境恢复技术
生境恢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恢 复和重建适宜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生 境的技术。
生境监测是指对生境的质量、变化和影 响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为生境恢复 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境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 段,对生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保 持生境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生境恢复技术包括生境改造、生境管理 和生境监测等手段,旨在保护和恢复生 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学第一章

2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分类层次,遗传多样性
的时空结构及其与繁育系统的关系,物种遗传多样性
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3 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 动植物适应多样性 特别是行为多样性的研究
生物系统学与自然史研究
不同地理尺度生物多样性的动态规律 自然与人为干扰条件生物多样性动态规律 4 物种保护 物种的濒危因素、小种群问题、有效种群、种群生 存力分析与最小可存活种群。
从1990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 物学专业,而且此专业是诸多学科门类中最受学
生欢迎的专业之一。
许多基金会,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都将 保护生物学作为优先资助领域 麦克阿瑟基金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 “全球环境署”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现在已有几个个国际性重要学术刊物,成为学术界发表保 护理论、探讨保护机制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 Conservation Biolog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genetics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letters Conservationist
形成了保护生物学的核心体系。
• 保护生物学强调将长期性、整体性的生物群落
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结合。
保护生物学的三个目标:
• 全方位记录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 研究人类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显著影响
• 发展可行性方案来防止物种灭绝,维持物种内
部的基因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生物群落及赖以
生存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物学讲义

保护生物学讲义保护生物学,这是一门致力于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旨在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生物多样性,这个词汇大家或许并不陌生。
它涵盖了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从微小的细菌到巨大的蓝鲸,从沙漠中的仙人掌到热带雨林中的参天大树。
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指物种的丰富多样,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那么,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生态服务。
森林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湿地能够过滤污水、储存洪水;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其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们的食物、药物、纤维、建筑材料等许多生活必需品都来源于生物资源。
许多现代药物就是从野生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比如青蒿素,就是从青蒿中发现并提炼出来的,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此外,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和文化价值,美丽的自然风光、珍稀的野生动物,都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的滋养。
然而,当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人类活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滥砍滥伐、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使得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生存受到威胁。
环境污染也是一个重大问题,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则加剧了这些问题,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物种分布的变化。
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对本地物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有助于物种的繁衍和保护。
此外,还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打击非法捕猎、采伐和交易。
在国际层面,也有许多公约和协议致力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生物多样性公约》。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中,物种保护是一个关键的方面。
对于濒危物种,我们需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如人工繁育、栖息地恢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生物学》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 程 编 号:2533060 课程中文名称:保护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servation 课 程 类 型:选修课 总 学 时:36 理论学时:36 学 分:2 适 用 专 业:生物技术 先 修 课 程: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遗传学 开 课 院 系: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也是生物类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掌握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施措施,自觉树立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懂得如何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保护生物学的定义、范畴、基本原理和实施措施,了解保护生物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2.应用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知识,分析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原因、物种濒危的程度; 3.根据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实施措施,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归纳、分析,初步提出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4.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保护环境、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保护生物学概论 1.掌握保护生物学概念和特点,理解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2.了解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结构与特征; 3.了解保护生物学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4. 明确保护生物学未来发展的几个热点方向:小种群生存概率;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方;物种濒危灭绝机制;生境破碎问题;自然保护区理论;立法和公众教育。
本章重点: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保护生物学的特点,保护生物学的起源与诞生。
本章难点:理解保护生物学的起源、发展。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 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常见的几种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与内涵; 2.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评估方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根源。
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生物多样性以空前的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而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这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主要原因; 4、了解常见的多样性测度方法;了解的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分布区和评价方法。
本章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本章难点: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第三章 遗传的多样性 1.掌握遗传多样性的概念、表现形式,了解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2.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3.遗传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4.了解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测度方法; 5.理解如何保护遗传多样性。
本章重点: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基础及如何保护遗传多样性。
本章难点: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及测度。
第四章 物种的多样性 1.掌握物种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的意义; 2.了解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原因,理解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3.了解全球的物种多样性概况,理解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章重点:物种多样性的概念,物种多样性概况以及对全球多样性的影响。
本章难点:全球物种多样性概况及我国的物种多样性。
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掌握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念及形成的原因; 2.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划分依据,生态系统分布的规律性,理解关键地区的确定与保护; 3.了解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方法(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测度方法),掌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和监测手段,明确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本章重点:掌握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方法,生态系统的变化的几方面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意义和监测内容。
本章难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方法,并理解各种指数的含义及应用。
第六章 物种灭绝及影响因素 1.掌握物种的概念、物种的形成、物种的进化及物种的灭绝等一系列的物种问题; 2.使学生了解物种在地球灭绝的事实和规律,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种现代灭绝的理解,了解如何在实践中加强对容易灭绝物种的注意和保护。
3.掌握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明确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本章重点:理解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功能单位;生境破坏及片断化、环境污染、外来种入侵、疾病流行和过度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灭绝的内外机制。
本章难点:分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研究其物种灭绝机制,对未来物种灭绝预测,以及制定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第七章 物种编目、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序 1.了解物种编目的目的和意义。
2.了解濒危物种等级划分的不同标准,掌握IUCN濒危物种等级划分的标准以及我国濒危物种等级划分标准。
3.明确物种优先保护序确定的依据和方法。
本章重点:濒危物种等级划分的标准。
本章难点:物种优先保护序的确定。
第八章 岛屿理论与自然保护区 1.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保护区的功能及保护区的分类系统; 2.掌握岛屿生物地理学的概念、基本理论,物种丰富度与栖息地面积;理解岛屿生物地理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和应用。
3.掌握保护区设立的标准、保护区面积规划、内部功能分区规划及生境走廊; 4.了解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区的发展状况。
本章重点:种-面积曲线和平衡理论2个重要的理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本章难点:岛屿化后物种数下降的速度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应遵循原则,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作用。
第九章 物种保护的策略 1.了解造成小种群灭绝的主要原因。
现代物种的生存危机、最小可存活种群、种群生存力分析等。
2.了解迁地保护的意义,理解在人类管理下的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是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保护办法; 3.掌握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及对动物和植物的迁地保护的方法(包括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种子库和基因库); 4.迁地保护策略和新种群的建立。
本章重点:迁地保护的意义及重要性包括方法、迁地保护的原则等。
本章难点:迁地保护和新种群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第十章 保护生物学与可持续发展 1.了解自然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掌握环境法的价值观基础--可持续发展,了解国际在环境立法上的合作; 3.了解与保护生物学有关的国际协议和未来议程,以及国际国内法规。
理解环境及资源的相关法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大意义。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理解环境及资源的相关法律,可持续性发展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大意义。
本章难点:保护生物学相关的重要国际法规及保护生物学相关的我国重要法规。
五、有关教学环节的说明 1.教学要求: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在系统地讲授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引入研究成果、保护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适当的增加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讲授时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大量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既掌握重点内容、理解疑难点问题,又可扩大知识面,系统获得本课程基本理论。
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穿插有案例教学、测验、讨论和小报告;主要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应用录像片、DVD等。
3.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和期终考核成绩(占70%)两部分构成。
①平时成绩由3次随机小测验确定。
②期终考核可采用考试或课程报告(包括报告写作提纲20分、书面报告50分)。
六、学时分配章 次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小计讲授实验上机习题讨论课外备 注第一章 保护生物学概论22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44第三章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44第四章 物种多样性44第五章 生态系统多样性431第六章 物种的演化及影响因素44第七章物种编目、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序22第八章 岛屿理论与自然保护区642第九章 物种保护的策略431第十章 保护生物学与可持续发展22合 计3632 4八、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1.贾竞波译(Andrew S.Pullin著).《保护生物学》(中文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李俊清主编.《保护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8 3.张恒庆主编.《保护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4.迟德富,严善春等.《保护生物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5.祁承经译.(Richard B. Primack著).《保护生物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等.《保护生物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Richard Primack ,季维智主编.《保护生物学基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4 8.钱迎倩等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9.郭忠玲.《保护生物学概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0.陈灵芝,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谢国文,马丽霞,董晓东等编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12.田兴军主编.《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13.林业科学 14.野生动物 15.生物多样性 16.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7.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y 18.各大学学报 执笔人:张萍 教研室主任:卜庆梅 教学院长(主任):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