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
家庭教育10大心里效应

家庭教育十大心理效应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励志一生)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心理学效应——“贴标签效应”

心理学效应——“贴标签效应”李文慧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
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
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你想要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你会选择用浆糊?胶水?双面贴?还是透明胶呢?不管你会选择用哪一种方式,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当你把纸撕下来要换新内容的时候,不管你多小心,不是墙上会留下印痕,就是纸上会撕下疤痕!而当你为孩子的性格、行为、处事的态度贴上小标签的时候,会给孩子的性格、行事的行为和处事的态度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什么贴上标签会发生如此大的效应?一般认为如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一是标签的以点概面作用。
一般来说,原来个体的许多特征都散落于整体之中,某一特征很难为人特别关注,只有当它成为知觉对象时,它才会被人注意,被人认知。
二是标签的类化作用。
一般来说,某一特征被标签后,人们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去反映这一特征所代表的个体。
三是标签的暗示作用。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即使没有标签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由于标签的使用,常常会暗示自己必须与标签内容相一致,否则自我认知就会失调,心理就会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印象管理,产生积极的标签效应。
给家人“贴标签”?贴得好才好

给家人“贴标签”?贴得好才好作者:辛夷来源:《现代家庭·生活版》2018年第07期你知道“标签效应”吗?有一则寓言故事是这样的——一头狮子睡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多了一个标签,写着“驴子”二字。
狮子十分恼火,想尽办法把这个标签弄下来,却没成功。
更让它恼火的是每当它走在路上,其他动物都会指着它尾巴上的标签,小声议论道:“那是驴子,不是狮子。
”一开始,狮子并不认为自己是驴子,因为它比大多数狮子都健壮,是一头彪悍的雄狮。
可是,说它是驴子的声音多了,它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了。
最后它忍无可忍,问另一头狮子:“难道你也认为我是驴子吗?”这头狮子说:“驴子先生,你虽然长得像我,可你和我不是同类,你的尾巴上明白地写着‘驴子’啊!”渐渐的,狮子接受了自己是一头驴子。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万物之灵的人类身上,其结果也大同小异,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就是具有“暗示效应”。
无论是好标签,还是坏标签,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会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坏标签”竟然像魔咒资深心理专家林贻真老师拿近来比较有名的“中国大妈”这个标签来举例分析。
“中国大妈”给人的印象比较粗俗,她们往往会多占社会资源、占小便宜、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而不自知,而所有现象的产生都有其背景。
“中国大妈”自出生就处于我国物质和精神资源都极其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几乎一切生活用品都要用票购买,居家过日子必须竭尽全力精打细算,在菜场买菜都要提早占位子、要抢购,否则买不到东西。
“中国大妈”的行为是一种心理创伤,源于对生存压力的一种恐惧。
面对她们,我们不要一味责难,相反,可以为她们贴正向的标签,可以表扬她们勤劳、坚强和在困境中超强的生存能力,她们的内心会因此松动柔软,在如今物质优越的年代,她们也可能表现出优雅的一面。
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

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2016-01-31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
心理学上常把这种深切期待变成现实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正面鼓励表扬,努力去发现(或者发掘)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对孩子满怀“期望”,从而产生了“期望效应”。
不论什么样的调皮孩子,只要父母对他采取积极期待的态度,就必然会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表露出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积极发现自己孩子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小心呵护每一个可能稍瞬即逝的闪光点;孩子也会以自己积极主动有效的行动来对家长作出反应。
这种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能使家庭教育顺利有效地进行,亲子间形成更为亲切、融洽、和谐、默契的关系,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超限效应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
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
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老子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给孩子贴个好的标签

给孩子贴个具有激励作用的标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招募了一批行为不良的年轻人到前线打仗,这些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指挥官们大为头疼。
后来,当局请来心理学家帮助他们。
心理学家召集这些士兵,告诉他们家里的亲人十分挂念他们,要他们每人每星期做完礼拜后都给家里的亲人写一封信,内容是告诉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服从指挥和建立战功。
为了给这些士兵减少麻烦,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拟好,他们只须照抄一遍,每次的内容都基本相似。
令指挥官们大为吃惊的是,半年之后,这些士兵竟一个个都变了样,变得像信中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律。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士兵奇迹般地都变“好”了呢?就是那“勇敢”“守纪律”“立战功”等标签的暗示作用。
心理学中,把这种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容易导致此人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
“贴标签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经常给孩子贴些具有激励作用的标签,而不应给孩子贴那些消极的标签。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孩子,顺便问起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
老师说,你孩子很聪明,但是有一个习惯不太好,本来会做的事,会唱的歌,只要老师让他去前面做或唱,他就会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即使说服了到前面也是扭扭捏捏,或声音很低,或不敢朝前看。
正在这时,孩子从滑梯上下来向我们跑来,我便对孩子讲:“你看,老师正在夸你呢!说你上了大班后进步可大啦!成了大哥哥,特别勇敢,老师说谁给大家唱支歌?你就会把手举得高高的,然后勇敢地到前面去唱,老师还要评你当‘小歌星’呢!”老师也连忙附和称是,我发现孩子脸上呈现了很得意的神情,没想到后来我这番话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以后孩子果真变了样,过去那种忸怩的状态不见了,后来还代表幼儿园参加了全市师生声乐大赛。
相反,如果我们常给贴个孩子消极的标签,那么,孩子则会往消极方向发展,如,有位母亲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我这孩子只爱听故事,不爱讲故事;爱乱画,不爱写字;胆子大得谁都不怕……”结果,孩子上学后,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爱自己乱画,不愿写字,并且常常不顾教师的劝阻和批评破坏纪律。
标签效应的现实例子

标签效应的现实例子
1. 你看啊,学校里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老师们经常夸他们聪明,这就给他们贴上了“好学生”的标签。
时间一长,他们真就觉得自己特别优秀,学习也更努力了,这不就是标签效应吗?比如咱们班的那个学霸,大家都觉得他厉害,他自己也越来越有自信呀!
2. 说起来我邻居家的小孩,从小就被说调皮捣蛋,慢慢地他真就变成了大家口中那样的调皮鬼。
这难道不像是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就顺着发展了吗!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呀!
3. 在职场中也有这种情况呀,有的人被贴上“工作能力强”的标签,领导就会把重要任务交给他,结果他真的表现越来越好。
就好像我们公司的那个同事,大家都觉得他行,他自己也争气呀!这不就是标签效应在起作用吗?
4. 你们想想那些明星,一旦被贴上某种人设的标签,是不是就会按照那个形象去表现呢?比如某个明星被说是温柔亲切的,他在公众面前就会一直展现出这样的一面。
这不就跟被标签影响了一样吗?
5. 还有运动场上,那个总是得冠军的选手,大家都觉得他肯定能赢,这种标签也会给他带来压力和动力呀!就像那个很有名的运动员,大家都看好他,他也不想让大家失望呀,这就是标签在起作用呢!
6. 再看看我们的社会,对不同职业不也有标签吗?老师就是教书育人的,医生就是救死扶伤的。
可他们也是普通人呀!但这样的标签却让他们背负着特定的期待,这也是标签效应的体现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标签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无处不在,它可以对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要正确看待标签,不要被不好的标签束缚,同时也要利用好积极标签的作用。
贴标签效应在教育中的案例

贴标签效应在教育中的案例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贴标签效应。
你想啊,就好像给一个盒子贴上了“珍贵”的标签,大家就都觉得这盒子里的东西肯定了不得。
在教育里,这贴标签效应可太常见啦!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小明,一开始他对画画也就是有点兴趣,画得
也就那么回事儿。
可老师夸他“你真是个小画家,画得太有创意啦”。
就这么一句话,小明心里可美啦,觉得自己就是个画家,每次画画都
特别用心,后来还真画出了不少好作品。
这难道不是贴标签的神奇力量?
再看另一个孩子小红,数学考试没考好。
家长着急了,说“你怎么
这么笨,数学就是学不好”。
得,就这么一句话,小红每次看到数学题
就头疼,觉得自己就是没那个脑子,成绩越来越差。
咱们想想,这贴标签不就像给孩子指了条路吗?指对了,孩子就顺
着光明大道一路向前;指错了,那孩子可不就走进死胡同啦?
还有个例子,小刚平时调皮捣蛋,老师批评他“你就是个捣蛋鬼,
没救了”。
结果小刚觉得反正大家都这么看他,干脆破罐子破摔,更调
皮了。
反过来,如果老师说“小刚,我相信你能管好自己,变得懂事”。
说
不定小刚就真能改头换面呢!
这贴标签在教育里多重要啊!老师和家长随口的一句话,可能就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
咱们当家长当老师的,可得小心了,别乱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
多鼓励,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贴个好标签,说不定就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呢!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孩子就像小树苗,咱们的标签就是风,好风才能让树苗长得直,长得壮!咱们可不能用坏风把树苗给吹歪了!教育孩子得用心,得慎重,得给他们贴对标签,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
2024年5月高三第二次月考卷作文

谨慎给孩子标签克劳特的实验表明,出现“标签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标签”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好坏,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具有强烈影响作用,“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贝科尔也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二战期间,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一个实验:让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信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
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真像信上写的那样,成了英雄人物。
克劳特这个心理学实验的教育学意义是,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笨蛋”“差生”“脑袋有问题”等符合某种心理条件的标签时,标签将掩盖他的品质,甚至优点。
无论孩子做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个孩子“坏”“差”“笨”“有问题”。
这种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人们的偏见标签所指的方向偏转。
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冷暴力”。
如果对孩子的“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就会让我们对孩子的负面看法变成他们的自我确定,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差生”“坏蛋”。
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说成笨孩子,他肯定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特长也会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有某些能力也不会再表现出来了,认为“老师已经认为自己不行,还努力什么?”学生毕竟不是教师的孩子,教师不会像父母对孩子那样表现出太多的言语不满。
但对一个人的态度并不一定完全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当你对一个人的态度很消极时,即使不说一句话,对这个人的态度也在你的行为中表露无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体现出不认可,而这些非言语的信号就足以给孩子贴上标签。
有些人会说:“学生又不是孩子,又不傻,骂他笨就以为自己笨吗?我骂他没前途,真的就觉得自己没前途吗?这样骂他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何错之有?”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孩子的情感态度都是直接的,你给他贴上什么标签,他就会做出与标签一样的事情来。
比如,你说他是个乖孩子,他就是个乖孩子,他就会表现出乖的举动来;你说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就会打人、骂人,做出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来。
父母应该及时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哪怕是一个让人伤透脑筋的孩子,也不要放弃,找准一个闪光点,把这个亮点放大,贴切在他身上,他就会向着你期望的目标一步一步靠近。
认识“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心理学上,对这种效应的显然性作了科学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 年就作了如下的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者则没有用标签法。
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但是,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就可能朝与所贴标签内容相反的方向行动。
心理学家斯弟尔在1976年对此作了一项研究。
他给人们打电话,说他们参加了(或没有参加)某个团体,或者讲一些对那个团体不太体面的话。
然后要求这些人帮助那个团体建立一个饮食合作社。
结果表明,消极的标签比积极的标签起了更大的效应,其原因大概是他们认为这种标签是太不公正的。
因此,他们想主持公道,并乐于帮助这个团体。
从上述的一个事实和两项研究中可见,标签效应是很显然的,它影响着人们的印象管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以此为戒,不可轻易地对孩子作出评定,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否则会影响师生的交往和印象的管理。
小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
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这些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于是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心理学专家和他们谈话后,要求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当然,他们很高兴。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要他们照抄一遍就行了。
信的内容大体是告诉他们的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听指挥和创立了多少的战功。
这样坚持了半年后,奇迹发生了:这些士兵竟一个个变了样,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真的像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别给孩子乱贴标签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
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当孩子无法达到时,父母就很失望,认为孩子“脑子笨”,经常批评他“大笨蛋”、“不是读书的料”,这等于在无形之中给孩子贴上了“我不行”的标签。
这种不良的标签会使孩子产生“我确实不行”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就会不自觉地放弃追求成功的努力。
长此以往,坏标签的预言便会成真。
曾有人以“你长大想当什么?为什么?”为题,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一个问卷调查。
有些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学习成绩不好,老师说我是笨蛋,我也不知道长大能当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大人给孩子的负面标签,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孩子的很多行为,例如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这些表现多为孩子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模仿。
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孩子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那样,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只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激将法对成人或许有用,但对孩子却很难奏效。
因为,孩子年龄尚小,其独立性有限,对家长的说法易于认同,也很难产生“你说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给你看”的想法。
家长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因为这样轻则会毒化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
例如,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后不叠被子,家长往往不耐烦地说:“你真是条大懒虫。
”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慢,老师有时也会忍不住批评说:“你怎么这么笨。
”这些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的伤害往往很深。
而且,在社交活动中往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他就会把自己归到表现不好的学生那一类,经常和那些孩子待在一起,这又会加重孩子的不良倾向。
所以父母对有缺点、坏习惯、坏行为的孩子,千万不能动辄贴上坏的标签。
相反,要从各方面去观察,用放大镜尽力找出孩子的闪光点,时刻看到他们的进步,用好标签去鼓励他们发扬优点。
那么,“笨孩子”就有可能悄悄地变成“聪明孩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家教故事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恩尼斯特?杰安特,住在纽约史卡斯达尔,她因一群男孩踏过她的草地,损毁了她的草地而烦恼。
她尝试过斥责、哄骗,但两者都没用。
于是她试着给那群孩子中最坏的一个起名号,给他一个权威感。
她命他做她的“探长”,由他负责驱逐所有入侵草地者,这就解决了她的问题。
她的“探长”在后院燃起了一堆火,烧了一块烙铁,并威胁其他的孩子,别踏进草地,否则他就要给他烙上一记。
积极的自我暗示社会学家默顿曾于1948年提出预言自动实现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促使预言实现的倾向,这其实就是自我暗示心理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心烦失眠时,如果总在想“真烦人,又失眠了,明天肯定没精神”。
因而更加心烦意乱,越急越睡不着,第二天精神一定不好。
如果我们对自己说:“平静些,一定能睡好。
”很快会身心放松、酣然入睡。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这些经历对个人的自信心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几次失败后,有的人就给自己贴上了消极的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失败对于自己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人心绪不安,懊恼抑郁,甚至影响正常心理功能而致病。
我们该如何利用“标签效应”来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给自己贴上积极的标签,用积极的思想、语言不断提示自己,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心情,让自己精神振奋。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重要力量。
例如,有个孩子临考试时总是紧张焦虑。
这一次,在父母的指导下,她在考场上反复对自己说:“我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我一定能考出水平。
”在遇到难题时,她就想:“我的准备是充分的。
我感到这个题目难,别人也会感到难。
”结果她真的克服了紧张情绪,发挥了正常的水平,考出了好成绩。
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
有一个学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成三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个小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小时;第三个小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个小时投篮。
结果:第一组投篮水平下降2%,第二组投篮水平上升2%,第三组投篮水平上升4%。
在这个实验中,想象中的练习甚至比真正练习的命中率还高!这就是积极自我暗示的奇妙之处。
孩子在实施自我暗示前,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积极的暗示语言。
这些暗示语言是一些给自己打气的话,如“我一定行”“我能做得更好”等,但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如果有几门学科比较薄弱,就要按照先易后难来。
例如,语文和数学相比,如果数学更难攻克,你可以先从语文下手,暗示自己“我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等;如果刚开始学习进行自我暗示训练,可以给自己的目标定低些,如“我很高兴,我今天能记住8个英语单词”。
以后逐渐提高,自信心也会水涨船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暗示训练,当你发现自信心有所提高,每天很充实、快乐时,你就该考虑重新设置自我暗示语了。
这个阶段的暗示语不必那么具体,但一定要根据你现阶段的状况提出较高要求。
当暗示语设置好之后,就要着手准备实施。
每天早上起床后,默念几遍自我暗示语,也可以精神饱满地站在镜子前,大声说出事先想好的鼓励自己的话语,声音要高,底气要足。
这样说几遍后,你会感觉内心的自信和力量更充满一些。
每天可以连续说3~5次。
刚开始训练时,父母需要提醒和督促孩子。
一旦养成行为习惯,孩子就会每天自然而然地这样去做。
孩子每天的信心也会自然而然保持得很充足,逐渐地培养成为一个自信、向上的人。
小故事有一位妈妈,在儿子上幼儿园时,第一次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
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
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儿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后来,儿子从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