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标签效应,放大学生成功感受论文

合集下载

论标签效应 优秀议论文1000字

论标签效应 优秀议论文1000字

论标签效应优秀议论文1000字【议论文】论标签效应-优秀议论文字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相应的做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符,这种现象由于被贴上标签而引起的故为标签效应。

首先我们去谈一谈关于标签效应所搞的一个实验。

在年的时候,曾经搞过一个非常知名的假病人实验。

这个实验主要由八个人去饰演病人。

但是这八个人并没病,而把他们送至了精神病院。

并且说我精神病医生他们的强迫症都十分轻微,除此之外他们的言行全然正常。

并且给反问陈者的信息都就是真实的。

实验已经开始后,这八个人被关入精神病院后,他们所有的犯罪行为都非常正常。

也没任何病例学生的症状,但是却没一个假病人被医护人员就是不,这些人陆陆续续建议出院时医护人员却不敢。

原因就是它们已经被挂上了精神病这个标签。

他们这些医生指出病人的病情在不断激化,他们的正常攀谈被称作一场攀谈犯罪行为。

他们有时候写点东西罢了笔记,都会被医生坑带为一种崭新病情的发展。

本来没病的人被挂上了精神病这个标签就顺理成章了,变为了精神病患者。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标签效应。

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标签效应,在于标签对人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

不管这种效应是好的还是坏的,但是他们都对一个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

如果你被贴上了一个好的表情,那么你可能就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前进。

但反之,如果你被贴上了一个坏的标签,那么你也可能慢慢随着这个标签的影响而慢慢堕落。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标签效应往往都就是不好的,因为我们大多数给人贴上的都会就是不好的标签。

存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一位知名的棒球手回去监狱里与犯人交流。

他进来后首先给犯人谈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在年幼第一次玩儿棒球的时候,无意间把父亲的牙拿下碎落。

父亲没训斥他,反而却赞扬他说道还是你将来一定能沦为一名出众的棒球球手。

第二次他又不小心把家中的玻璃击碎了,父亲依然赞赏他,孩子坚信你将来一定会沦为世界冠军,结果他真的沦为了世界冠军。

听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一位犯人东站出来说道,你的故事使我想到了我小时候的经历。

用“贴标签效应”——唤醒学生的自信

用“贴标签效应”——唤醒学生的自信

用“贴标签效应”唤醒学生的自信视点导航: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是指给某人贴上标签,导致此产生与标签一致的行为,“贴标签效应”对学生的行为起一定的定向作用,即是我们常说的树立奋斗目标,让学生为了这“标签” 的目标而改变自身的缺点和毛病。

而我们在生活当中却喜欢给别人“贴标签”,而经常忘记给人带来的导向作用是否充满正能量的!以下我分享的教育故事,看能不能给我们喜欢“贴标签”的老师带来思考?上个学期我接手的班级中,有位叫钟俊达的同学,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 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经常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

是班上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

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有时生气时,会怒斥他就是一颗“老鼠屎”。

有时心想:“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

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首先要对症下药,问题出在哪里呢?他的“病根”是什么呢?我着手进行调查研究:问教过他的老师,平时都犯哪些同样的错误?有表现好的时候吗?表现好时爱做什么?通过调查我知道了他有“好胜心”。

我很高兴,找到了切入点,我的第一步让他做爱集体的事:班上的笤帚坏了,我让他修;班上窗户每天由他关。

他做这些事很乐意,也做得很好。

我就及时在班上表扬他, 并封他为“劳动小能手”。

他得到我的表扬就越发热爱班集体了。

与此同时,我开始着手了解他学习上的情况,发现他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10月联考作文“标签效应(审题+立意+例文)

10月联考作文“标签效应(审题+立意+例文)

一、(10月联考作文“标签效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

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往往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本材料围绕心理学家克劳特的一项实验展开,该实验通过给实验对象贴上“慈善的人”或“不慈善的人”的标签,观察并对比了这些标签对后续慈善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被正面标签(慈善的人)影响的实验者后续捐献更多,而被负面标签(不慈善的人)影响的实验者则捐献较少。

这一现象揭示了标签效应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即人们倾向于通过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或评价。

具体如下:1.标签:自我认知的镜像标签,作为外界对个体特征或行为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人眼中的自己。

在这面镜子前,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审视、对照,甚至内化这些评价,形成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正面的标签如同温暖的阳光,激励个体向善向好;而负面的标签则如同阴冷的寒风,可能让人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标签不仅仅是外界赋予的符号,更是自我认知构建的重要元素。

2.自我印象管理:行为的驱动力克劳特的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标签时的一种普遍心理机制——自我印象管理。

为了维护或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个体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标签所传达的信息相一致。

这种自我调整,既是对外界评价的回应,也是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运用“标签”效应改变学生

运用“标签”效应改变学生

运用“标签”效应改变学生发表时间:2018-06-14T16:15:04.8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6月总第267期作者:林美玉王惠迎[导读] 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标签的效应,让学生贴上好的标签,让每一个学生都道德高尚、品行端正。

山东省昌邑市凤鸣学校261300摘要:标签,是一个标志,是用来标志产品或行为、或品行、或内容。

标签如同一个关键词,便于您自己和他人查找和定位目标的工具。

标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产品或一个人品行的高低,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和走向。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如同标签一样,决定了学生的好与坏,决定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标签的效应,让学生贴上好的标签,让每一个学生都道德高尚、品行端正。

关键词:标签行为道德品行可塑性素质习惯一、故事背景在学校里,经常听到教师们的抱怨:某某学生又玩手机被领导抓了;某某学生又在课堂上与老师顶撞了;某某学生又与别人打架了等等。

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既然能够坐在教室里,就说明他们具备成人、成才的最基本的条件。

只所以他们后来成为老师们所说“混混学生”、“双差学生”,肯定是各有各的原因。

他们只是暂时出现了一些像扰乱学校纪律、顶撞老师、学习倒退、旷课迟到等的现象,而我们有些教师又“及时”地给他们在同学们面前贴上了“混混学生”、“双差学生”的“标签”。

这就使他们在学校中得不到应得到的肯定和关爱,这样一个个“混混学生”、“双差学生”就被“培养”出来了。

反之,如果原谅他们的过错;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大家都有的优点;给他贴上个好的“标签”,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二、我的做法在我的教学中,这样的学生每年也会遇到几个。

但我从不把他们视为“混混学生”、“双差学生”,而是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用一颗公平、公正之心来对待他们,给他们贴上好的标签。

他们可能在学习上很糟糕,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这方面不感兴趣;他们可能自制能力差、纪律涣散,那也许是因为学校的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完美。

在教学中巧用标签效应

在教学中巧用标签效应

在教学中巧用标签效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标签效应”,说的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标签效应”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不免会对学生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就是我们给学生贴上的“标签”,“标签”贴得好,会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贴的不好,则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走上歧途。

作为教育者,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在其心目中最具有权威性,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也最具有影响力。

因此,在教学管理中,我始终要求自己不得随意给学生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下结论、“贴标签”,特别是不能作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评价。

实践证明,巧用“标签效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引导作用。

具体讲,应从五个方面努力。

1.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灌输不能自相矛盾,今天讲这个理,明天讲那个理,那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会使教育引导失去应有的权威性。

2.不轻易对学生下“好”或“坏”的结论。

调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学生的这些表现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也可以通过引导而加以改变。

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学生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学生”、“坏学生”之类的类别,那样,很容易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

3.少批评指责,多表扬肯定。

在教学育人过程中,适当的表扬和奖励比批评惩罚更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家忠告说:“学生听了鼓励的言词,会精神焕发;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则会垂头丧气。

”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应从多方面去观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应找到他们的优长,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们不断发扬,这样强化了“好”的行为,也就淡化了“坏”的行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巧用“标签效应”善意的保护学生

巧用“标签效应”善意的保护学生

巧用“标签效应”善意的保护学生摘要: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老师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目标激励性的言语,对学生多贴正向的标签。

关键词:学生老师教育“标签效应”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试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半年后这些士兵变化很大,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

为此,心理学家指出,这就是“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学生吼着“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这位学生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了,“贴标签效应”也因此发挥出了它的负向功能的作用。

因为这样的语言回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上进心,伤害孩子的自尊。

所以,老师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目标激励性的言语,对学生多贴正向的标签。

在日常生活中,好学生常能受到老师的赏识,因为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受到赏识理所当然。

而“问题学生”却很难得到赏识,以致“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这学期,我在认真分析了“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后,也尝试着给每一位“问题学生”贴上令其鼓舞、自信的“标签”,并用赏识的语言激励他们,从而使其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激发上进心。

【议论文】论标签效应 优秀议论文1000字

【议论文】论标签效应 优秀议论文1000字

【议论文】论标签效应优秀议论文1000字标签效应是指人们对标签或标识的偏好和评价,因为标签的存在而偏向于某种态度或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标签效应无处不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标签效应在商品市场中十分显著。

许多商品都加上了各种标签,如“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

研究表明,当商品带有“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标签时,消费者更愿意购买。

实际上,这些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商品的认知度和吸引力,但也往往伴随着价格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需要理性思考,不被标签所左右,以避免盲目消费。

标签效应在社会评价和群体行为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对于人们身份和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到标签的影响。

职业标签如“医生”、“律师”等往往给人一种正面形象,而“清洁工”、“服务员”等职业则被贴上负面标签。

这些标签可能会导致社会对人的评价产生歧视和偏见。

我们应该摒弃对标签的单一评价,尊重每个人的个体特质和努力。

群体行为也常受到标签效应的干扰。

当一个群体被贴上“成功者”、“骗子”等标签时,这些标签可能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和发展。

一个被视为“失败者”的群体往往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导致团队合作的效率降低。

而一个成功标签的群体则可能过度自信,产生骄狂和幸福感,导致忽视风险和失败可能。

标签效应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

它在商品市场、社会评价和群体行为中都发挥着作用。

我们需要注意到,标签不应成为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标签带来的影响,不盲从也不盲目。

我们也需要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摒弃对标签的刻板印象和片面评价。

只有这样,标签效应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议论文】论标签效应 优秀议论文1000字

【议论文】论标签效应 优秀议论文1000字

【议论文】论标签效应优秀议论文1000字标签效应,指的是人们对标签的评价和判断会影响他们对被标签对象的看法和行为选择。

标签效应是一种通过标志或符号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标签效应常常导致人们偏见,不公平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标签效应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

首先,标签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经常根据标签的贴在人们身上来评价他们的能力和价值。

例如,从学生的成绩单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对学生进行分类:好学生、中等学生、差学生。

而这些分类只是基于标签,而并不完全反映学生们的实际能力。

同样的,我们也会因为工作、种族、性别等标签而对他人做出无意识的评价。

标签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各种不公平现象。

其次,标签效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它限制了我们推荐和鼓励可能做得更好的人。

一个人因贫穷或种族而被贴上标签的话,可能就很难获得发展机会。

而这些标签可能是基于不正确的偏见,而不是实际的能力和潜力。

其次,标签也会导致人们自我实现。

如果被贴上品德不佳的标签,每个人都会陷入失落和绝望中,并失去改变的动力。

而这可能阻止我们自我提升,让我们无法实现潜力。

最终,标签效应也可能加剧了社会不公平和歧视。

种族、性别、年龄歧视是标签效应的副产品,它们通常导致不当排除和限制,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分裂。

那么,如何减少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降低标签效应:第一,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标签的使用。

我们应该做到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观察和评价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标签只是一种便捷的分类方式,但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必需的。

第二,我们应该努力克服偏见和刻板印象。

仔细思考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并意识到特定标签的评价可能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根据事实来评价他人,而不是根据偏见来判定。

第三,我们应该做到公平和开放。

我们应该给予每个人机会和平等对待,不论其社会地位、种族、性别、年龄等标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标签效应,放大学生的成功感受由于种种原因,她在小学时是老师眼中“好孩子中的差生”,突出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比较散漫,对任何事都不太关心,没有好胜心,成绩平平。

小学的五年,最辉煌的是五年级参与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二等奖。

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进入中学的第一周就不能来上学,做为一个教师妈妈,心中增添了许多担忧,怕孩子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找不到好的感觉,会厌倦、会更差。

开学第二周的周一早晨,我送她到所在的班级,此时她的班主任早已在教室里等候学生了。

老师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小小,你可来了,我给你留了一个特殊的座位,这个座位是一个竞赛获一等奖的同学坐的,从今天起你要成为咱班的数学第一。

”我急匆匆的走,也没有多想什么。

中午放学跟她一块回家,她兴奋地对我说:“我要好好学了,老师说我能成为数学第一,我必须努力了!”以后的日子里经常听到女儿说:“老师说越来越喜欢我了!”“我们班运动会稳拿第一!”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说话时兴奋的声音、表情让人觉得只有她是最好的,只有她们班是最棒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她变了。

作业偷工减料的现象少了,多年不学的古筝又自己去报名了;为了班里的画展,晚上没有完成,早晨一大早就起来画,为了画好宁肯放弃吃饭的时间;一天中午因为跟我早来学校给班里扣了0.5分而眼泪婆娑,最近又吵着买回了英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方面的书,这与以前什么都无所谓的
她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

看到她的变化,我心中除了窃喜外,更多的是佩服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智慧—不断地让孩子贴上“我能行”的标签。

女儿的变化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一个经典的故事。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象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她第一次进教室时班主任老师对她说的那些话,既放大了她以前竞赛获奖的成功感受,同时又为她贴上了一个“我能行”的标签,而且不断地巩固这种标签效应,并悄无声息地从一个标签迁移到另一个标签,让孩子处于一个自信满满的状态。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

人人皆为尧舜,人人皆可成功。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办法是赞扬和鼓励,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

学生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智商,更取决于他的情商。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不断正面强化学生闪光的点点滴滴,善于给学生贴上“我能行”的标签,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
激发其内在自我的强大力量。

每个人心灵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叫“我能行”,另一扇叫“我不行”。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如何保证他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让他走进“我能行”的大门,比他获得多少知识重要!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引导,学生的成长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我能行”的激励。

实践证明,为人师者智慧地给学生贴上“我能行”,常常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陶行知曾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对学生少一些指责和挑剔,多一份鼓励和支持,拿起放大镜,甚至显微镜,善于看到学生不同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适时鼓励,适时引导,放大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成功感受,并进而引导学生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地为自己贴上“我能行”的标签,帮学生燃起自信之火,扬起进取之帆,学生就会自己鼓励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学生就会不断地由一个小成功走向另一个小成功。

放大成功感受,进入“我能行”的大门,是一个人心灵不断成长的支撑点,是做好班级管理的一个有力支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