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过秦论》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学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1、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重点)

3.学习渲染、铺陈手法的作用。(难点)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学生自读《优化设计》52页,资源助读。学生简介作者。

二、解题

“过秦”指指出秦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史论,政论等文字。

三、分段朗读全文。

完成《优化设计》52页,读准字音。

四、整体感知文章

速度全文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研读第1自然段。

(一)学生齐读后,完成检测。

1.解释字词:

固:席、包、囊:

是:务:

内: 斗:

2.翻译重点句子: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作者运用渲染、铺陈手法的作用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二)集体朗读第一段。

五、补充资料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首次合从(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从,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从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同。

(3)伏尸百万

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其余,斩首不足十万者略而不书。

(4)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过秦论》学教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第2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重点)

2.理解第2段内容。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难点)【学习过程】

一、提问复习第1段

二、研读第2自然段。

学生齐读后,结合注释翻译本段,并在课本上标注重点字词。

1.解释字词:

蒙故业,因遗策:西举巴蜀: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尊贤而重士:于是六国之士:

之属,之徒,之伦:

叩关而攻秦: 逡巡:

亡失遗镞:制其弊: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2.翻译重点句子:

会盟而谋弱秦。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3、理解第2段内容

默读第2段,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第二段主要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三、实词拓展:固

①动词,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②动词,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兵,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形容词,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④形容词,坚固,牢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

⑤形容词,坚决,坚持少年固强之。《促织》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副词,表本来,原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⑦副词,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⑧副词,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