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读后感

奥古斯丁读后感奥古斯丁啊,就像一个深邃宇宙里的一颗超亮星星,让我这个在思想星空中乱晃悠的小喽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读他的东西,一开始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古老又神秘的思想迷宫。
他的那些关于上帝、关于人性、关于时间的论述,就像一团团迷雾,有时候让我觉得自己脑袋都要转成螺旋桨了。
比如说他对上帝的那种无条件的信仰和深入的解读,我就想啊,这哥们儿是怎么能把对上帝的爱和理解上升到那么高的高度的呢?感觉他像是开了上帝视角(当然啦,他可是非常虔诚地信仰上帝的),而我还在凡间懵懵懂懂地挠着头。
不过呢,他讲人性的时候,又让我有一种突然被击中的感觉。
他说人性中有恶的存在,这就好比在我自认为还挺美好的人性小花园里发现了几株杂草。
我之前总是觉得人嘛,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好坏都是后天环境影响的。
但奥古斯丁就像是个经验老到的园艺师,告诉我这花园的土里本身就带着恶的种子。
这可让我纠结了好一阵子,一边觉得他说得有点道理,一边又想为人类的天性辩护几句。
还有他对时间的看法,简直是把我对时间那点可怜的认知给搅得乱七八糟。
我以前觉得时间就是个简单的概念,白天黑夜、一分一秒呗。
但奥古斯丁就像是个魔术师,把时间这个概念在手里揉来揉去,告诉我时间可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他说什么时间是心灵的延展之类的话,我读完就想,难道我一直以来理解的时间是个假象?这感觉就像我一直以为地球是平的,突然有人告诉我地球是个球,而且还在不停地转,把我原有的小世界都给震得晃晃悠悠的。
读奥古斯丁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和一个超级智慧大脑的对话,虽然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听天书的小学生,但也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不断地想要去探究更多。
他的思想就像一把把小钩子,勾着我不断地思考那些之前从来没深入想过的大问题,像是信仰到底是什么,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及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总之呢,读完奥古斯丁,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思想的世界里进行了一场奇妙又有点晕头转向的冒险。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读书笔记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读书笔记《上帝之城》是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罗马城在公元 410 年被西哥特人攻陷,这一事件引发了罗马民众对罗马传统宗教的质疑以及对基督教信仰的动摇。
奥古斯丁为了回应这些质疑,捍卫基督教信仰,写下了这部巨著。
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首先对罗马传统宗教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罗马传统宗教中的诸神并没有给罗马带来真正的福祉和保护,罗马的兴衰并非取决于诸神的庇佑,而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
他认为,人们对诸神的崇拜往往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非出于真正的信仰和道德追求。
这种功利性的宗教信仰无法给予人们内心的安宁和指引。
奥古斯丁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划分。
他认为,“上帝之城”是由那些热爱上帝、追求永恒真理和正义的人组成的,他们的最终归宿是天堂;而“世俗之城”则是由那些追求世俗利益、沉迷于权力和欲望的人组成的,他们的结局是审判和惩罚。
这两个城在现实世界中相互交织,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奥古斯丁强调了上帝的至高无上和全能。
他认为,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一切事物都在上帝的预定和安排之中。
人类的历史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无论是个人的命运还是国家的兴衰,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失去了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在上帝的预定之中仍然拥有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限的,并且最终要受到上帝的审判。
在论述人类的原罪和救赎问题时,奥古斯丁的观点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他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导致了原罪的产生,从此人类陷入了罪恶和死亡的深渊。
但是,上帝通过耶稣基督的救赎,为人类提供了摆脱罪恶、获得永生的希望。
只有通过信仰耶稣基督,接受他的救赎,人类才能洗净原罪,回归到上帝的怀抱。
奥古斯丁还探讨了教会在人类救赎中的作用。
他认为,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连接“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桥梁。
教会通过传播福音、施行圣礼,引导人们走向救赎之路。
奥古斯丁幸福论的定义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奥古斯丁幸福论的定义
一、什么是奥古斯丁幸福论呢?
哎呀,宝子们,奥古斯丁幸福论可有意思啦。
在奥古斯丁看来呀,幸福那可跟上帝有着超级紧密的联系哦。
他觉得真正的幸福是来自于对上帝的爱和追求呢。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追求自己超爱的东西一样,对他来说,上帝就是那个终极的、最最值得追求的存在。
他的这个幸福论可不是简单说说哦。
他认为人类的心灵天生就有一种对幸福的渴望,而这个幸福可不是在世俗的功名利禄里能找到的。
世俗的那些东西呀,像什么金钱呀、权力呀,在他眼里就像是过眼云烟。
只有上帝才是那种永恒的、能给人带来真正满足的源泉。
而且呢,奥古斯丁觉得幸福还跟人的道德行为有关哦。
如果一个人按照上帝的旨意,做着善良、正义的事情,那他就离幸福更近一步啦。
这就好比我们在做好事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暖暖的、很舒服的感觉,在他的理论里,这就是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前进呢。
他还强调,人的灵魂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是不断探索的。
灵魂就像一个小探险家,在寻找着那个真正能让自己满足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最终指向的就是上帝。
这就是奥古斯丁幸福论大概的定义啦,是不是还挺酷的呢?
第 1 页共 1 页。
奥古斯丁读后感

奥古斯丁读后感读完奥古斯丁的东西,那感觉就像是脑袋被一场思想的暴风雨洗礼了一样。
奥古斯丁这人啊,他的思想就像一个巨大又复杂的迷宫。
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都懵圈了。
就好比你突然走进一个满是岔路的森林,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才好。
他对上帝的那种信仰和解读,真的是超级深入骨髓。
我就寻思着,他怎么能有那么多关于上帝存在、上帝的爱和上帝对人类计划的独特见解呢?他讲的那些神学的道理,虽然很深奥,但是仔细琢磨,又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把你往那个方向拽。
比如说他强调的人类的原罪,就像给所有人头上都安了一个看不见的小标签,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
这让我觉得,好像每个人生来就带着一个需要不断去救赎的使命。
不过呢,他可不光是在那干巴巴地讲神学。
他对人性的剖析也是相当厉害。
他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把人性里那些光明和黑暗的角落都照得清清楚楚。
像我们的欲望、我们的意志,在他眼里就像是摆在桌子上的小物件,被他一件一件拿起来分析。
他说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会被各种因素影响,就像我们想做好事,可是又会被自己的小私欲给捣乱。
这简直太真实了,就像我每次想要早起锻炼,可是被窝的诱惑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拽着我。
再说说他对时间的看法吧,这可真是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他说时间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过去已经不存在了,未来还没到来,我们能把握的就只有现在。
这听起来简单,但是你要真的深入去想,就会发现这简直是个超级烧脑的哲学谜题。
就好比你想抓住手里的沙子,你越用力,它流得越快,时间好像就是这么个调皮的家伙。
读奥古斯丁的过程中,我还老是忍不住联想到现代的生活。
你看现在的人啊,到处都在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多时候就忘记了自己内心深处是不是也像奥古斯丁说的那样,有着对某种更高层次的东西的渴望,比如说道德的完善,灵魂的救赎之类的。
有时候我们就像一群在热锅上乱转的蚂蚁,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真正的方向。
总的来说,读奥古斯丁就像是一场充满挑战又超级有趣的冒险。
虽然他的思想很难懂,就像一道超级难的数学题,但是当你慢慢解开一点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
奥古斯丁

7
“神法”与“人法”
奥古斯丁把斯多
奥古斯丁所说的神法就是永恒法,就是最
葛派,西塞罗的 自然法理论加以 神学主义的发挥, 认为法有神法与
高的理性,永久的真理,神的理性,神的 意志,就是一种次序。————————
—————————————— 人法也就是现世法,是神法的派生物,它
必须服从神法的要求,他在《论自由意志》
4
对“原罪中对“原罪
说”大加发挥,认为人生来就有社会性,
上帝造人的时候本来是要使他们彼此平
等和自由的,但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
夏娃违背神意犯下了罪孽(偷吃“智慧
果”)之后,本性遭到破坏。人类从其
先祖那里继承了一种堕落的本性,人生
来就是有罪的。
然而,基督教会是上帝在世间的唯
❖ (一)“神国”
❖ (二)“俗国”
❖ “神国”也就是“上帝之国”, “上帝之城”。按照奥古斯丁的
❖ ”俗国’也就是”世俗国家”, ‘地上之城’。奥古斯丁认为,’
说法,生活在神国的人,除神和
俗国”是建立在认得低级本质的,
天使外,还有上帝的选民,凡是
世俗的,饮食的和占有的冲动上
死后经过末日审判升到神国的灵 魂便可以得到永生,达到至善。
▪ ———————————————————————————————————
▪ 他还指出,战争的性质取决于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认为为了某种损害复仇的战 争是正义的战争,从而为罗马反击蛮族入侵进行辩解。
▪ ———————————————————————————————————
▪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奥古斯丁认为:“和平是战争的目的,是所有军事学的目的, 是一切公正斗争目的的极限。所有的人用战争去求得和平而没有人用和平去求战 争,那些生活在和平之中而扰乱和平的人,他们这样做不是由于憎恨和平,而是 显示他们由能够增加和平的力量。
奥古斯丁双城论的主要内容

奥古斯丁双城论的主要内容一、奥古斯丁的“两个城市”理论说到奥古斯丁,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神学巨匠,也常常被称为“基督教的哲学家”。
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双城记》。
这本书虽然写得有点复杂,但如果仔细琢磨,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挺简单的:这世界上有两座“城”,一座是“天国之城”,另一座是“尘世之城”。
天国之城代表着信仰、仁爱、真理,追求永恒和灵魂的救赎。
而尘世之城呢,代表着世俗的欲望、权力和腐化,追求的是眼前的利益和短暂的享乐。
你看,奥古斯丁一开篇就把这两座城市比作两个相互对立、却又在同一世界中并存的现实。
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写照嘛——每天在做选择,生活在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尘世,同时又憧憬那遥远的理想天堂。
二、天国之城和尘世之城天国之城,大家可能有些不太理解。
其实说白了,奥古斯丁心中的天国就是一种理想状态。
它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云彩上吃着葡萄的仙境,而是追求更高道德、信仰和公正的社会。
你要想想,天国之城的市民,都是那些愿意按照上帝的意愿生活的人,他们的行动是基于爱和公正,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而尘世之城,那就是咱们现在的社会了。
权力、财富、地位,世间的这些东西,大家争得不可开交。
为了私利,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所以,奥古斯丁看得很清楚,这两座城并不是单纯地分开存在的,它们是纠缠在一起的。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常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你一会儿想着去做个好人,一会儿又想着“嗯,要不今天偷个懒,反正没人知道”。
这不就是“双城”的缩影吗?三、两座城市的终极命运奥古斯丁的《双城记》可不仅仅是在告诉我们这些。
更重要的是,他还在讲两座城市最终的命运。
他明确告诉大家,尘世之城终究会灭亡,因为它的基石就是自私、腐化和无止境的欲望。
这些东西,靠着人的努力是永远不会找到满足的。
试想吧,世界上的权力永远是有穷尽的,金钱永远是有尽头的。
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争斗的人,最终也只能在无尽的斗争中迷失。
天国之城就不一样了,虽然它现在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它有永恒的希望和目标。
奥古斯丁PPT课件

伦理学
总结词
奥古斯丁的伦理学思想强调道德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对 上帝的爱和敬畏。
详细描述
奥古斯丁认为,道德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应该是对上帝的爱和敬畏。他认为,只有 出于对上帝的爱和敬畏,人们才会做出真正道德的行为。同时,他也强调了自由 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其行为的后果。
奥古斯丁ppt课件
• 奥古斯丁简介 • 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 • 奥古斯丁与现代思想 • 奥古斯丁的遗产与影响
目录
01
奥古斯丁简介
奥古斯丁生平
01
02
03
04
出生背景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 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
加斯特村。
教育经历
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学习修辞学 ,后赴罗马学习哲学,最终在 米兰成为一名修辞学教师。
05
奥古斯丁的遗产与影响
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
奥古斯丁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知识论和形而上学 观点。他的思想为后来的经院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 持,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奥古斯丁强调个体经验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对后世哲学家如笛卡尔、康德等产 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03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
上帝存在的证明
证明方法
奥古斯丁提出了多种证明上帝存 在的方法,包括本体论证明和宇
宙论证明。
本体论证明
根据上帝的无限完美性,奥古斯丁 认为上帝作为一切存在和真理的源 泉,必然存在于现实之中。
宇宙论证明
奥古斯丁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和 秩序都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因为只 有上帝才能创造和维持整个宇宙。
奥古斯丁的名词解释

奥古斯丁的名词解释奥古斯丁(Augustine)是5世纪早期的一个著名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他对宗教、道德和存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解释。
本文将从奥古斯丁的名词解释入手,探讨他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思想。
首先,我们来探索奥古斯丁对“上帝”这一概念的诠释。
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是绝对存在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他认为,上帝是唯一的、无所不能的,是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
与此同时,奥古斯丁还强调上帝是一位全爱、全善和全真的存在。
他将上帝比作“光”,因为光可以使事物变得清晰明亮,同时也是一种引导和指引,引领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奥古斯丁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原罪”。
他认为,人类自从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而吃下禁果,就陷入了原罪的境地。
原罪使人类的本性已经腐败堕落,人们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摆脱罪恶。
奥古斯丁坚信,只有通过信仰上帝和接受他的恩典,人类才能得到救赎和重生。
在奥古斯丁的哲学体系中,他还对“意志”和“时间”进行了重要的辨析和解释。
他认为,意志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自由选择和决定的力量。
奥古斯丁将意志分为“好”的意志和“坏”的意志,并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好”的意志,即遵循上帝的旨意和道德原则。
此外,他还强调个体的意志和真理之间的契合,认为只有在接受真理的指引下,个体的意志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关于时间,奥古斯丁提出了他的著名理论——“一较长时间”(confessiones)和“一较短时间”(tempus)。
他认为,上帝是超越时间的存在,他的存在和永恒不受时间的限制。
而人类则生活在有限的时间之中,我们感知和经历的时间只是“一较长时间”的一部分,相对于上帝的永恒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奥古斯丁以此引导人们反思人生的有限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意义和目标。
除了以上几个核心概念,奥古斯丁还对其他一些哲学和神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例如,他对“善恶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恶并非一种实体,而是对于善的欠缺或缺失。
他还对灵魂、信仰、恩典、自由意志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认识论和教学思想
(一)上帝的存在和真理论
奥古斯丁承认,关于上帝的知识时通过柏拉图的 理念论二获得的。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存在时谁也 无法否定的,上帝即真理,真理也亦即上帝,一切 真理都存在与上帝之中,真理以光的形式照耀出来。
(二)知识论与知识教育
从上帝即真理出发,奥古斯丁论述了《圣经》 的神圣 性对权威性,认为一切真理的规则被铭刻在《圣经》 中。因 此,在知识教育的内容中,学习《圣经》是最为重 要的,因 为《圣经》是上帝的语言,是一切知识的泉。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上帝观
奥古斯丁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上帝是 最终 的实在,上帝是完满的、不变的、永恒的、全善的。 上帝即至真、至善、至美、上帝是绝对真理。上帝具 有创造的本性 ,上帝是万物之源,是最高的主宰,也 是真理本身,上帝是“三位一体”的。 圣父:上帝 圣子: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圣灵:父与子之灵
• 387年复活节,在米兰接受安布罗西助教的洗礼,正式加 入基督教,这是他33岁。此后,他判若两人,彻底地改变了 过去荒淫放荡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清心寡欲的虔诚的基督 徒。 • 388年返回塔加斯特,从事著书立说,过清贫的修道生 活。 • 391年前往希波传教,并被当地主教赏识,晋升为神父, 授予讲道的资格。从此为教会事业忠心耿耿。 • 396年任主教职位,他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 和组织反对异端等活动。 • 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于430年8月28日死于 汪达尔人兵临希波城之际。
奥古斯丁生活在古代社会向中世纪社会 过渡的转折时 期。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后,著书立说,致 力于神学的理论 研究,运用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 把哲学和神学 结合,为基督教教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宗教 哲学体系。 鉴于他在神学思想和哲学理论上对基 督教的贡献,奥古 斯丁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 师”“上帝的圣者”一直受到教会的尊敬。
4.儿童的知识教学应注重正经典籍
结合自己的经验,他反对儿童学习荒诞不经的文字,主 张学习有用的知识,特别是正经的典籍。认为这是稳妥的道 路。
5.儿童的学习应当通过实物和实际活动进行
学习可以通过实际的模仿和做来实现,而不仅仅是通过 语言。
6.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或核心乃是激发学生 内心的活动
奥古斯丁指出:“我们要去请教的不是那些滔滔不绝的演 说家,而是守护在心中的真理。是内心真理让他们了解到所 说事物的真相。”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有双重性:
积极方面:他从信仰和理性的关系出发,认为世俗知识 可以为基督教信仰所用的见解,为以后的神学家提供了如何 利用和改造世俗文化的榜样。压制了古代文化中的怀疑、批 判精神,在神学的形式下保存和发展了古代文化中的某些前 提、原则以及论证、求证的理性方法。
五、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赎罪论”、“禁欲论”、 ‘灵 魂不灭论”构成了其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伦理学是围绕《圣经》中信、望、爱展开的。 其中,他把爱作为首推的美德,他说:“就我而言,美德最 简单、最真实的定义是爱的秩序” ,爱的秩序是指宇宙万 物 间永恒不变的秩序,也被称为“神律”、“永恒律”,它对 人心 的作用造就了道德准则。
(二)儿童观及儿童的教育
奥古斯丁根据其人性论,结合对自己童年经 历的理解、讨改邪归正的不可缺少 的手段
奥古斯丁认为,儿童生来都是邪恶的。结合自己幼年 的经历,认为自己之所以最终能够饭依上帝,能为上帝和教 会服务,是与童年时在责打下所学到的知识分不开的。由此 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学习是没有惩罚的,戒尺、皮鞭 和棍棒确实是制服儿童、涤除其罪恶所必需的物品。
伦理道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奥古斯丁以对神的追求为目标,叙述了有关伦 理道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首先,人类内心所求以及向往的必须是完美的善, 必须符合神的旨意和意志。 其次,道德行为必须以戒律为准绳。 再次,道德行为的核心是顺从服从神的指示。 第四,慎重交友。 最后,人与神的沟通和交流,是经过祈祷、忏悔, 以及的行为的谦虚与敬爱神而获得的。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 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 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 新认识。
七、评价
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教会的教育家,他所 提出的皈依和信仰上帝以及服务于教会的教育 目的,以善恶论、原罪说、禁欲主义为道德核 心,以《圣经》为中心教材,以改造的神学化 的“七艺”为课程,以服从、体罚和神秘的内 心反省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思想,构成中 世纪教会学校的指导思想,影响欧洲各国的教 育大1000多年。
(二)善恶论
上帝至真、至善,万物由上帝创造的,因而它 们不可能同上帝一样绝对,它们不是绝对的有。但 万物源自上帝,由上帝的有而有,因而它们也不是 绝对的无。所以凡是存在的,本身也都是善的,只 是并非十全十美而已。 恶是相对善而言的,恶是“善的缺乏”和“实 体的 缺乏”。
(三)意志自由
上帝创造的人类是善的,为什么现实中的人类却如此之恶? 这是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上帝的伊甸园中,受蛇的 引诱偷吃了苹果,从而使其犯下了原罪,这种原罪传给后代, 使整个人类都具有了罪恶的本性。
四、人性论、儿童观以及儿童教育
(一)人性论
奥古斯丁认为,万事万物作为至善至美的上帝的创造 物,必定也是善的,否则,就体现不出上帝的善性了。由此 推论,人性最初必定也是善的。 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又认为现实中的人的本性,都是恶 的。人类始祖亚当辜负了上帝的信仰,滥用了意志自由,由 善走向了恶。更为严重的是,当这种犯罪的恶果所造成的 “从 恶”倾向,不仅毁灭了他自己,而且还给他的后代带来了 “原 罪”。
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是:夏娃为什么会吃那个苹果,使人由 善变恶呢? 奥古斯丁的回答是:这是出于人的意志。上帝的创造物都具 有善的属性,因为善的东西不可能导致恶的现象。那么犯罪的 原因不在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就必定在于人们自身内部的主观 意志之上。犯罪作恶完全是由人的自由意志,是人的自甘堕落。
(四)信仰与理解论关系
奥古斯丁教育思想
20100230307 曹石英 20100230317 黄雅敏 20100230340 张佩燕
内容框架: 一.生平、教育活动以及著述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教育目的论 四.人性论、儿童观以及儿童的教育 五.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六.认识论和教学思想 七.评价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与著作
地上之城虽然是恶的,但也体现着人们善的愿望。地 上之城必然要反映上帝的旨意,应以上帝为典范,最后回归 到上帝之城。如何回归?唯有接受基督教会的指引,只有基 督教会才能够稳妥地引导人们归向“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 中世 纪基督教会实现其国际神权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 力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政治中以 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 用。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理性是可以改变的、有错 误的,而神圣的理性是不变的、永恒的,它是一切 真理的标准。因此,作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上帝是道 德的泉源和标准。根据这一观点,奥古斯丁概括综 合了宗教教义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古希腊哲学家提 出的道德规范,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基督教道德 规范——七主德。七主德包括三条神学德目(信仰、 仁爱、希望)和四条世俗德目(审慎、节制、坚毅和 公正)。
奥古斯丁虽然强调《圣经》的权威性,但他并不 一概排斥世俗的学术和文化,而是认为世俗学术 中的一些知识不仅有助于传播教义,而且有利于 培养信仰 。但是他反对自然科学 。
(三)认识论和教学
人是如何认识上帝的呢? 奥古斯丁从柏拉图主义的知识等级观念出发,把人们获 得知识的能力分为感觉和理性两种。感觉又分为以身体为感 官的外感觉和以心灵为感宫的内感觉。人凭借外感觉把握外 界有形事物,凭借内感觉把握外感觉,凭借理性把握内、外 感觉。这样,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构成了一 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是基督教教父哲 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 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 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 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
(一)生平: • 母亲是罗马贵族,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父亲是个脾气暴躁 的异教徒。 • 7岁在启蒙小学学习拉丁文和算术以及希腊文; • 12岁在文法学校文法与雄辩术,主攻修辞; • 16岁毕业,在家里闲荡了一年。17岁父亲去世。在母亲的坚 持下来到迦太基攻读修辞和哲学。 • 19岁时在学习《圣经》之后,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以上帝为 善,无法解释邪恶和苦难从何而来。因此,他加入了当时在 北非势力大、影响广且比较自由的摩尼教,接受摩尼教的善恶 二元论学说,认为善和恶是两个对立的永恒法则,世界由彼此 冲突的善恶构成。恶起源于某种实体,人的灵魂来自善,肉体 则来自恶。犯罪是由于恶的缘故,因此人不负道德责任这些学 说似乎给奥古斯丁放荡的行为提供了解释。所以,奥古斯丁信 奉摩尼教达9年之久。
2.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起着重要的
作用
奥古斯丁在总结自己的经历时认为,自己早年的放荡行 为是与父亲分不开的。自已最终皈依上帝是与母亲分不开的。 由此,他认为父母对孩子成长、信仰、精神上等有重要的作 用。
3.教学应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
奥古斯丁在回忆自己童年学习语言文字时写道: “我 自小就憎恨读希腊文……,我酷爱拉丁文…… 。为 何当时 我对于希腊文觉得憎恨呢? 读外国文字真是非常艰 苦,甜蜜 的希腊神话故事上面好像撤上了一层苦胆。我一字 也不识, 人们便用威吓责罚来督促我读。当然拉丁文起初我 也不识, 但我毫无恐惧,不受磨折地。 ”
主要著述
奥古斯丁前后44年中总共写有护教著作93种,232部,达 上千万字之巨,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
《论上帝之城》(City of God) 《论三位一体》(On the Thinity) 《忏悔录》(Confessions)、 《论幸福生活》(On the Happy Life) 《秩序论》(On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