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制

合集下载

教案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

教案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兵制简介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

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

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场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那么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

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假设了。

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

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

秦朝、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百万以上,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场局部实行募兵制和谪发制。

谪发制。

汉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国兵之时多,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谪发。

此其原因,乃为免得扰动平民起见。

其实用罪人为兵的谪发制并不是始于西汉,秦朝二世年间,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秦朝大将章邯亦将骊山徒免刑以击之。

募兵制。

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形式上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

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官。

七年,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

武后时期
•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 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中国古代的兵制
赵树杰
兔年吉祥
历代兵制
• • • • • • • • •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周 商 春秋战国 征兵制: 征兵制:秦汉 谪发制: 谪发制:汉 募兵制: 募兵制:东汉光武帝 府兵制: 府兵制:隋,唐 团结兵制: 团结兵制:武后时期 军户制; 军户制;元朝 卫所制: 卫所制:明代 八旗绿营制: 八旗绿营制:清朝
商 周 春秋战国
•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 六韬· 器(《六韬·农器 • 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 敌人打过来时, 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 2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 2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一.知识归纳第一部分:大纲版(一)中外兵制(军事制度):1.中国古代史:(1)先秦:诸侯要随从周王作战。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2)秦汉:秦朝中央由太尉管理军事,每年服兵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西汉编户农民也要服兵役。

(3)隋唐:隋文帝继承西魏以来的府兵制,兵农合一有利于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清除胡汉分治遗迹,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唐初府兵三分之一以上驻守关中;兵将分离,不易割据;但农民要负担沉重的军费(武器、粮食、马匹要自备)。

由于均田制破坏、兵役繁重和府兵地位下降,唐玄宗前期府兵制崩溃。

接着实行募兵制,由国家召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增强了战斗力;但导致了军阀割据。

(4)宋元:北宋初,削减节度使兵权,禁军将领统兵,枢密院奉旨调兵,更戍法规定禁军换防将领不动,禁军半数拱卫京师以“强干弱枝”,由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将兵法和保甲法(兵农合一)。

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5)明清(鸦片战争前):明太祖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只能统兵;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任命将领统率军队。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但清朝中后期却成为封建毒瘤之一。

清军入关后还建立了汉军八旗,用绿旗,称绿营。

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为镇压太平军,咸丰帝下令建立汉族地主武装(地方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主张。

(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初步建成了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创办了水师学堂、船政学堂等军事学校。

戊戌变法法令在军事方面规定,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清设海军(记忆口诀:裁绿营征兵设海军)。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利用会党起义失败,后凭借新军起义成功,再依靠西南军阀对付北洋军阀,继而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期间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表现最英勇。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师:商、西周军队组织单位。

军中五人为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商代有三师,西周有六师。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师: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

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

军: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

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

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

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

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

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

驻防于五都。

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

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

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

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

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

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

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羽林:汉代禁卫军。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

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

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由于历史的漫长,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和发展。

各朝代的兵役制度多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以下将分朝代介绍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1.夏朝:夏朝时期,兵役制度主要由居民轮流服役组成。

一般而言,男子在年满20岁时开始服役,直到年满40岁为止。

奴隶及奴隶的子弟也有兵役义务。

2.商朝:商朝时期,兵役制度以贵族为中心。

贵族家族拥有军事力量,其子弟作为部下服役。

同时,商朝也设立官吏来管理军事事务,并且有义务提供军粮和军资。

3.周朝:周朝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鼻祖。

周朝将兵役分为“武官”和“武士”。

武官是贵族子弟中的军官,而武士是平民子弟中的士兵。

贵族武官理论上不需服役,但实际上也有很多参与战争。

而平民武士则依法义务服役。

周朝还设有“卒伍制”,即每个千户户籍上有卒伍一支,其中40人为正式兵员,160人为预备兵员。

4.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了兵役制度。

秦朝实行兵役征集制度,即实行强制兵役。

按籍贯划定每户应征兵员的数量和日期,经过基本军事训练后成为秦朝的士兵。

士兵服役时间较长,一般为25年。

5.汉朝:汉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征兵制度。

不同的是,汉朝增加了军屯制度,即设立军屯来维持兵员的生活和训练。

此外,汉朝也增加了军籍制度,将士兵分为三类:骑兵、步兵和水军。

6.三国时期:在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兵役制度也随之变动。

曹魏实行的是征兵制,魏朝将士兵分为中军、千军、百军等级,依法服役。

蜀汉与吴国则主要靠征集士兵。

7.唐朝:唐朝以征兵制和全兵制为主,男子年满20岁后应征服役。

同时,唐朝还大规模征召蕃汉兵卒参军,以增强军队实力。

8.宋朝:宋朝的兵役制度主要靠义务兵制来维持军队实力。

一般而言,男子年满20岁之后,必须履行义务服役。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坊田制”,即将军事屯田与军团连结,提供军粮。

9.明朝:明朝的兵役制度实行义务兵和职业军人相结合的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一、先秦兵制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

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

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

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

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

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二、秦汉军制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

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兵丁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而来的。

秦代兵役制规定:男子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一生中要当两次兵:一次参加警卫部队,叫做“正卒”,守卫都城咸阳,期限为一年;一次参加戍边部队,叫做“戍卒”,守卫边疆,期限也是一年。

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兵役一个月,称为“更卒”。

但由于秦代战争较为频繁,男子的兵役负担实际上比兵役制规定的负担要重。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考古资料,不少男子在二十岁之前就已经当兵,参军的次数也不止三次,只要在当兵的年龄范围之内,随时都有可能被征调当兵。

这种兵役制度体现了秦代“穷武极诈”的传统。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按照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当兵,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为当兵年龄。

在适龄期间,每年农闲都要接受军事训练。

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在地方,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师,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

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

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兵制——(2)春秋兵制
(1)各诸侯国常备军的建立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再也无力控制诸侯国,各诸侯国趁机建立自己的常备军,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军赋保障能力,随意决定自己军队的数额,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兵额限制再也不起作用了。

以晋国为例,在108年间,由一军扩编为六军,力量比东周大多了。

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本国的国君。

各国常备军由中央直辖的国家军队、郡县地方部队和国君、卿、大夫的私属部队三部分组成,由各级奴隶主贵族统帅,文武不分,将相合一。

春秋时期的兵种,除步兵、车兵、舟师外,还有新出现的骑兵。

车兵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兵种,战争方式也以车战为主。

至春秋后期,有的国家可动员战车4000乘至6000乘。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能够制造出适应战争需要的战车,而且当时的争霸战争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适合于战车驰骋。

舟船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运用于军事行动中,作为运输工具,运送军队过江河。

到春秋时期,舟船开始用于作战,吴越、吴楚间进行的柏举之战和笠泽之战中都使用了舟船。

春秋时期,随着战争的发展,步兵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到春秋后期,战场上开始出现步兵取代车兵的趋势。

(2)各国常备军的编制
春秋时期军队编制以战车为核心,车步合同编组,以乘为基本编制单位。

春秋初期,每乘战斗人员50人,春秋中后期每乘增至75人。

各国编制大体相同,只有楚国每乘是100人。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军”的编制。

“军”字原作“?”字,《说文》解释为军队临时驻扎之意,字的外框表示土垒,阙口表示营门,中间表示停放的战车,后来泛指军队,春秋时期成为军队中的最高编制单位。

各国的常备军多数编为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极少数编为二军、四军或六军。

编为二军的国家,上军地位高;编为三军的国家,中军地位高。

唯楚国尚左,所以它的左军地位最高。

军下设旅、卒、两、伍等编制。

卒、两、伍是步兵编制单位,旅是车兵编制单位。

伍是各国最基本的军队编制单位,由五人组成,其中一人为伍长。

两是步兵的独立作战单位,由五个伍组成,长官为两司马。

一两内辖有三名车兵。

卒是步兵最高一级建制,辖四两,由卒长率领。

旅长称为“乡良人”或“旅帅”。

一军之长称为“军将”或“帅”。

中军将居各军之首,称“元帅”。

(3)各国的兵役制度
春秋时期的兵役制度前后变化很大。

西周那种严格按社会等级服兵役的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各国在实行民军制的同时,开始实行世兵制。

如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把“国人”中适合服兵役的单独划分为一个阶层,与从事工商的人分开居住,不准迁徙,专服兵役,且世代相传。

其他国家为扩大兵源,也纷纷进行军制改革,把服兵役的范围从“国人”扩大到由庶人转化而来的农民阶级。

晋国“作州兵”,鲁国“作丘甲”,郑国“作丘赋”等,都是为了扩大兵员和军赋来源这个目的。

经过这些改革,农民成为各国兵员的主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