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顺差结构2001-2010
中美日泰四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美、日、泰四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我们收集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泰国四国2001-200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逐一对每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情况进行纵向简单分析。
1.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图1:2001-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2010,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pp.230)由图1看出,(1)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常账户余额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1年到2004年间增加较缓,2004年到2008年间增加迅速。
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经常账户余额有所回落,2009年只达到2006年水平。
(2)资本账户波动平缓,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3)金融账户余额在2001年到2004年间平缓上升,在2004年以后经历了一个“升—降—升”的过程,在2006年触底反弹,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再次触底并反弹,前后波动较大。
(4)储备和相关项目金额逐年递增,在2001年到2004年间缓慢上升,2005年到2007年间迅速上升,2008年后回落,大致与经常账户变化正相关。
(5)错误和遗漏项波动不大,说明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波动不大。
在中国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余额与储备和相关项目金额的变动最大,而储备和相关项目的变动又与经常账户的变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把经常账户单独列出分析。
图2:2001-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结构(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根据2010,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pp.230计算)由图2可知,国际货物贸易净额变化与经常账户余额变化正相关,货物贸易的巨大顺差是中国经常账户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000-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00—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经常账户分析1、基本数据:(引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单位:千美元2由以上数据和图标可见经常账户贷方自2000—2008年稳步增长,2008—2009年贷方账户下降明显,但是2010年有迅速回升且增加额超过2009年,而经常账户借方与贷方走势基本相同, 且从2000—2010年贷方数额一直大于借方数额,虽然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减少,但由于进口也受到影响,共同作用之下并未导致经常账户的逆差,最终导致持续十年的经常账户顺差. 但就差额来看从2008下半年开始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二、金融账户分析1、基本数据:(引自国家外汇管理局) 单位:千美元2、数据图表:资本与金融账户借贷双方走势基本一致,2000—2007年借贷双方持续增长,并于2007年达到历史新高,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市场信心下降,借方2007-2009持续下降,贷方虽受到影响但受影响时间较短,2008年降幅明显减小以致2008年本账户仍保持顺差,2009-2010金融市场快速恢复,借贷双方不仅快速上升且达到历史新高,以此同时顺差也达到历史新高。
三、储备资产账户分析12、数据图表:以上数据可见受“双顺差“推动我国储备资产账户2000-2010年一直保持逆差,在2008达到历史高点,之后虽然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但由于贷方为0所以仍保持较高水平.四、总评2000—2010我国连续十年保持“双顺差",具体说来经常账户之所以会持续顺差主要是货物贷方数额持续大量大于借方,即货物收支持续顺差,同时服务逆差得到改善.而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首要要贡献者是外国在华直接投资(FDI),其次是境外对华证券投资和外债.导致“双顺差"的主要原因分析:经常账户盈余原因: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二、其次是国内和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
中国在经济衰退时容易出现经常项目盈余,而在经济过热时出现经常项目赤字。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2010年xx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货币记录。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通过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来体现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国际收支按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出来的报表。
它反映了这些经济交易的规模、结构等状况。
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为对外经济分析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一、总体情况概述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以下对2010年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以及储备资产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1、经常项目: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15814亿美元,货物进口13272亿美元,顺差254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1712亿美元,支出1933亿美元,逆差221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1446亿美元,支出1142亿美元,顺差304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495亿美元,支出66亿美元,顺差429亿美元。
2、资本与金融项目:2010年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46亿美元,金融项目顺差2214亿美元,直接投资净流入1249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240亿美元,其中资产逆差76亿美元,负债顺差317亿美元。
其它投资净流出724亿美元,其中资产逆差1163亿美元,负债顺差1887亿美元。
3、储备资产:2010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因交易而增加4717亿美元。
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净增加4696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特别提款权增加1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21亿美元。
二、各个项目的分析(一)、经常项目分析1、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分析2、收益和经常转移差额分析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下的收益项目顺差304亿美元,其中职工报酬顺差122亿美元,投资收益182亿美元。
浅谈国际收支顺差与人民币汇率上升的联系

浅谈国际收支顺差与人民币汇率上升的联系摘要:中国,随着实现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大历史转变。
在这30多年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近十年内,我国要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风云变幻,我国国际收支也呈现出新特点:随着国内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国出口增长放缓,进口上升较快,货物贸易顺差由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转为有所下降顺差,但总体上确实在不断增长。
也因为如此,面对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国外对我国人民币的升值提出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将该如何处理国际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变动,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国际收支贸易顺差正文: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外汇市场上各国货币的供求变化,而影响外汇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请看表1和图1:表1 2004-2010年上半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图1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及其与GDP之比由图1和表1可知,自2004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在不断扩大,从2004年到2008年5年间,收支顺差翻了一翻,虽然,总体上,2007至2009年国际收支总顺差持续超过4000亿美元,处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
而经历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有所减少,但是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总体继续企稳复苏,我国涉外经济活动在上年同期较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
由此可得,我国国际收支仍然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总体上还保持增长的趋势,国际收支状况仍然继续改善。
.而理论上,对国外的支付形成对外汇的需求,从国外去的的收入形成对外汇的供给。
如果一国出现收支逆差,意味着该国的外汇需求将大于外汇供给,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外汇汇率的上升、本币汇率的下跌;反之,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该国的外汇需求将小于外汇的供给,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外汇汇率的下跌,本币汇率的上升。
中国自入世以来,对外贸易顺差保持着长期增长的状态,理论上,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长期增长的贸易顺差会使得中国外汇的供给过多,要大于中国对外汇的需求,在不考虑其他存在的条件因素下,必然会导致外汇汇率的下跌,本币汇率的上升。
2010年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分析报告

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2010年,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3%,较2009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
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格局。
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稳步回升,我国将继续吸引外资流入,利差、汇差等因素可能增加我国资本净流入。
主要发达国家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所加快,内需将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贸易平衡状况可能有所改善。
此外,宏观经济金融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国际收支运行可能呈现一定波动。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下一阶段外汇管理工作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转变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积极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国际收支概况(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各国复苏进程也不均衡。
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另一方面,随着政策刺激和重建库存等主要支撑因素效果的减弱,主要发达经济体缺乏内在增长动力,失业率持续高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是拖累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系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记录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表中的贷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收益收入、接受的货物和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负债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减少;借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收益支出、对外提供的货物和资金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负债的减少。
现行的国际收支平衡的项目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国际储备资产和误差与遗漏。
一、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延续“双顺差”格局。
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等三大特点。
1.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也呈现反弹回升态势,涉外经济活动趋于活跃。
虽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继续延续顺差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下降较为明显,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3年下降,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一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409亿美元,同比下降48%。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从上年同期的8.2%下降至3.5%。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连续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4%,显示我国涉外经济趋于活跃。
这种趋势在其他涉外经济统计中也有所反映。
一季度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总额同比增长了19%,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总额也增长了32%。
2.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我国含净误差与遗漏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550亿美元。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预估数是当期国际储备变动和经常项目差额相减的结果,包含了净误差与遗漏的影响,与2009年一季度剔除了净误差和遗漏的128亿美元逆差在统计上不完全可比,但资本净流入较大的态势是基本确定的。
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指标说明一、编制原则1、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采用复式记帐法的原理记录国际经济交易。
所有交易均发生在我国大陆居民与非我国大陆居民之间。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贷方项目是: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收益收入、接受的货物和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负债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减少。
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借方项目是: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收益支出、对外提供的货物和资金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负债的减少。
二、项目含义(一)经常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和经常性转移。
A.货物和服务:包括货物和服务两部分。
a.货物:指通过我国海关的进出口货物,以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要求,出口、进口都以商品所有权变化为原则进行调整,均采用离岸价格计价,即海关统计的到岸价进口额减去运输和保险费用统计为国际收支口径的进口;出口沿用海关的统计。
此项目中还包括一些未经我国海关的转口贸易等,对商品退货也在此项目中进行了调整。
出口记在贷方,进口记在借方。
b.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
贷方表示收入,借方表示支出。
1.运输:指与运输有关的服务收支。
包括海、陆、空运输,太空和管道运输等。
2.旅游:指对在我国境内停留不足一年的外国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包括因公、因私)提供货物和服务获得的收入以及我国居民出国旅行(因公、因私)的支出。
3.通讯服务:包括:(1)电讯,指电话、电传、电报、电缆、广播、卫星、电子邮件等,(2)邮政和邮递服务。
4.建筑服务:指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土之外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以及非居民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土之内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
5.保险服务:包括各种保险服务的收支,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
6.金融服务:包括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收支。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评析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评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国际收支开始走上顺差的道路,从国际收支报告中了解,从2000年到2009年,双顺差整整持续了10年。
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平衡现象是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来逐步缓解的,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对保持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收支呈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结构,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经常性项目由上年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增长了46.8%;资本和金融账户,由上年67亿美元增加到735亿美元,增长10倍多。
无论是货物贸易总额,还是顺差规模,都创出历史新高。
这一年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我国的外贸规模飞速扩大,我国的商品及服务不断为外国市场接受,顺差大幅增长。
2008年,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局势。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增长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下降74%。
2008年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奥运会,拉动了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增长和外资的大幅增加。
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经济下滑,国际大宗商品需求不振,进出口贸易受阻,我国货物贸易增速较上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
由于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很多外国投资者为求自保,选择撤资,这样外资投资放慢,且外债余额减少,导致下半年的资本和金融账户是逆差的。
所以这一年是仅保持住了双顺差局势,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6倍。
在政府帮助和市场自我修复的双重作用下,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国际金融市场信心增加。
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经济前景不乐观,各国均选择规避风险,着重于自我内部恢复,国际投资减少,这加大了资金回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表
图1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额走势图
如图1所示,从2001年开始至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额准年增加,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额出现较大的下滑,相比2008年下降了36.69%,2010年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经常项目顺差额增加,但总量仍然低于2007年、2008年水平。
2000年至2008年,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保持着小幅震荡的水平,差额总水平保持在1000亿美元内,从2008年至2010年,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额大幅上涨,2009年相比2008年上涨了290%,2010年同比增长了25%。
从2001年至2010年,除2009年储备资产顺差额有所上涨外,我国储备资产顺差额一直是负增长,而且大幅下降,到2010年,顺差总额到-4717亿美元。
从2001年至2010年,净误差与遗漏差额一直保持较低总额量。
表2 希腊国际收支顺差表
图2 希腊国际收支顺差额走势图
如图2所示,从2001年至2010年,希腊经常项目顺差额保持负增长,而且2004年后下降幅度巨大,其中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额为-30706.8,相比2004年,下降了268.58%。
2008年至2010年有所好转,达到-21989百万欧元。
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额,从2001年到2010年保持正增长水平,而且2004年后开始大幅度增加,2008年达到最大规模,顺差额为29914.2百万欧元,相比2004年增加了269.4%,2008年至2010年有所下降,但总额保持在22068.4的高水平上。
储备资产顺差额保持在10000百万欧元水平内。
净误差与遗漏项差额保持较低的水平,最高为1234.5百万欧元。
图3 中国与希腊经常项目顺差额比较
图4 中国与希腊资本项目顺差比较
图5 中国与希腊储备资产顺差额比较
图6 中国与希腊净误差晕遗漏项顺差额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