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记叙文答题技巧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记叙文答题指导课件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 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 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 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 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 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 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再如:“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 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 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 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 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 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 打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如:“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 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 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 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 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表达……思想感情。
又如:“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 候。”
七、如何回答记叙顺序的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
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 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 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 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 富形象,突出中心。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承上启下、 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 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 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 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 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再如:“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 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 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 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 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 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 打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如:“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 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 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 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 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表达……思想感情。
又如:“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 候。”
七、如何回答记叙顺序的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
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 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 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 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 富形象,突出中心。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承上启下、 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
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PPT课件

6
夜深人静时,我在看语文书。这时,妈妈端着
一杯牛奶推门进来。 妈妈说:“妮子,明天就要中考了,今晚就别
看书了,喝了牛奶,早点睡吧!” 。 我说:“我不想喝,我想再看会儿” 。 妈妈说:“明天考试,你还是早些睡吧,” 。 听了妈妈的话,我很生气,又说:“别说了!我
都看不进去了!” 。 《空气一样的母爱 》
17
改后示例
我梦想,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 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
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 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 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我梦想,来到了繁茂的松林里,在皎 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2021
角度分析,可以有不同的2传021 说。
24
(1)用第一种方法在第一段加入 修饰语使画面感强一些?
(2)片断中的对话枯燥,我们应
该怎么办?
2021
7
夜深人静时,我还在心慌意乱地翻着语文书,却一
点也看不进去。这时,妈妈轻轻地推门进来,手里
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
“妮子,明天就要中考了,今晚就别看书了,
喝了牛奶,早点睡吧!”妈妈微笑着关切地说。
虽然知道妈妈的心意,但是烦躁使我变成了一
(加入比喻?) 赞流水,思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瞧那奔腾的黄 河孕育出的代代天骄( 用排比展现一下知识储备?) 历史的伟人呀,是黄河骄傲的子女,是潺潺流水 不息的生命动力。 是呀,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命之光 !
《流水的故事》
修改后的作文会变成?
2021
21
我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种舞动的劲,
带动我青春向上的心灵;我思“小桥流水人家”那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PPT课件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修辞手法的作用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记叙顺序作用:
01
法则:
02
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模仿创新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明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小提示
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中考考点复习指导 ——记叙文知识点 课件(共38张PPT)

练习二: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
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
同行。
叙述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描写
3、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抒情
4、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议论
4、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
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
胯下逃走了。
描写
5、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 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 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抒情
5、说明:是对事物的性质、 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 理做客观、科学的解释。
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分
• 叙述重过程, • 议论重观点, • 描写重印象, • 说明重介绍, • 抒情重情感。
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别
练习一:
1、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叙述 2、这(“狗气杀”)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 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说明
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议论
5、我不想也没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
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
记叙文阅读八大考点及解题技巧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提分技巧(共28张PPT)

3. 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 、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 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 物感情的作用)。
常见题型
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中考阅读冲刺】
方法点拨
考点一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 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 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 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 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 人心。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4. (特殊)句式的角度:要先点明句子运用的句式,再联系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分析其 表达效果(作用)。如: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引出内容)、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达及感染力)、感叹句(抒情强烈,增强感召 力)等。
5. 用词的角度: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如好 恶、褒贬等。
解答理解语句含义类的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 行分析,还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思想。
方法点拨
考点四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 修辞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句 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
2. 描写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如感觉:听、视、嗅、味、触;又 如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描写效果, 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等等。
常见题型
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中考阅读冲刺】
方法点拨
考点一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 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 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 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 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 人心。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4. (特殊)句式的角度:要先点明句子运用的句式,再联系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分析其 表达效果(作用)。如: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引出内容)、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达及感染力)、感叹句(抒情强烈,增强感召 力)等。
5. 用词的角度: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如好 恶、褒贬等。
解答理解语句含义类的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 行分析,还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思想。
方法点拨
考点四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 修辞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句 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
2. 描写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如感觉:听、视、嗅、味、触;又 如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描写效果, 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等等。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格式整理(共28张PPT)

补充的事例要准确、有代表性,最好用名人事例(名言) ,人物事件一定准确,切忌张冠李戴。格式:人物+事件 +结果(很重要,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简短评价(即把 事件、人物和论点联系起来的语句)
3、文章举了几个事例,是否重复多余?(某段的例子能否 删除?)
分析这几个事例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证明论点的,因为角 度不同,所以不重复,不能删(例如从不同时期、不同领 域、不同身份……来证明观点,使论述更全面;与前后例 子形成对比,从正/反面来证明观点,突出……论点)。
3、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请简述全文/某段的论述思路)。 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②拟人: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能表现作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了,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 种。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道理论据包括 名言、格言、谚语、公理、定理、公式等。 题型:1、文章(某段)运用的是什么论据,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事实论据,具体地证明了……论点。 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2、结合某段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 析)。(或补充道理论据)
拟人作用1. 生动形象,给人鲜明的印象。
2.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产生共鸣。
分析思路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人格化了,赋予× ×人的 动作或情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的× ×特点,表达 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排比作用
富有节奏,条理,加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分析思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强,语势更强烈, 强调了× ×内容,突出了× ×的感情
3、文章举了几个事例,是否重复多余?(某段的例子能否 删除?)
分析这几个事例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证明论点的,因为角 度不同,所以不重复,不能删(例如从不同时期、不同领 域、不同身份……来证明观点,使论述更全面;与前后例 子形成对比,从正/反面来证明观点,突出……论点)。
3、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请简述全文/某段的论述思路)。 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②拟人: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能表现作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了,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 种。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道理论据包括 名言、格言、谚语、公理、定理、公式等。 题型:1、文章(某段)运用的是什么论据,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事实论据,具体地证明了……论点。 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2、结合某段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 析)。(或补充道理论据)
拟人作用1. 生动形象,给人鲜明的印象。
2.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产生共鸣。
分析思路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人格化了,赋予× ×人的 动作或情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的× ×特点,表达 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排比作用
富有节奏,条理,加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分析思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强,语势更强烈, 强调了× ×内容,突出了× ×的感情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_“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课件PPT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干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 色彩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 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 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 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 分;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
阅读兴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总领全文,引起 下文,埋下伏笔、开篇点题…… (2)末尾部分:照应上文、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总结全文、揭 示现实引人思考…… (3)文章中间(对上下文):承上 启下(过渡)。
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11、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 的含义:
叙事类作品常识:
1、文章体裁 : 小说、散文(抒情散 文、叙事散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 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 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 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 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 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8)、平易干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 色彩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 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 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 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 分;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
阅读兴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总领全文,引起 下文,埋下伏笔、开篇点题…… (2)末尾部分:照应上文、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总结全文、揭 示现实引人思考…… (3)文章中间(对上下文):承上 启下(过渡)。
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11、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 的含义:
叙事类作品常识:
1、文章体裁 : 小说、散文(抒情散 文、叙事散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 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 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 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 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 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8
关键词语的赏析
1、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这个词语 (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准确 传神---)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感情色彩变化或者用法发生变化 的词语,如贬词褒用,大词小用等: 用法+情感
9
10、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 构两方面入手)
(1) 句子结构上的作用要视其位置而定。 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奠定全
⑶.核心事件 ⑷.作者情感 6、品味文章题目的含义 A.内容上(双关) B.主题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C.修辞上 示例:(1)如象征性的文章题目,可以这样回
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 , 突出主题。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 出了……,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用: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品质,反映作品 主题 D: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作用: (5‘3第104页)
烘托人物的什么心情, 渲染某种气 氛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3
13、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5’3第105页四 (二)】
4
7、文章题目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2、交代主要内容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4、交代描写对象 5、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 6、揭示或者暗示主旨 7、点明行文线索
5
8、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 容、结构两方面入手回答)
具体见 5’3第104页左下 角
6
9、赏析文中重要的句子 答题角度: (一)从语言特色上分析 A:找修辞: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B:找关键词语:动词、形容词,解释他们的妙 处 C: 找特定的表达方式 (二)理解句子含义 D: 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络腮胡子”脸面
油腻的特点。画线句子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
胡子”的厌恶之感。
12
赏析类试题的关键:
抓角度
修辞 用词(炼字) 写法 内容情感等
13
链接: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 拟人: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夸张 :强调突出…… 反复:强调突出…… 排比 :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增强语势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共鸣
8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例:《故乡》中“我知道我在走我的
路”,用双关的修辞方法,表面是说 “我”在回北京的路上,实际是说“我” 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探索、跋涉。
句子含义答题格式:表面意思+深层含义 另外,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9
四、关键句段的作用
关键句段的作用解题思路:从结构和 内容方面来考虑,有时还应结合修辞手法 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5
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 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身份 社会地位等 景物描写作用:交代时间、地 点、环境,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 感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主题
正面描写作用:给人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作用:侧面烘托,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是 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11
赏析下面的句子
例1: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 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例2: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
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
锅里浸过一样。
参考答案:“啃”“啧啧”写出了“络腮胡子”吃
相不雅,用词准确生动;“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样”
19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 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 内容的叙述方法。
❖ 插叙的基本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 描写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进而或丰富文章 内容,突出主题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 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或为下文做铺 垫等,情节上有波澜。
从结构上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包括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为下文
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全
文等
结合内容分析: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包括
点题,揭示或升华主题等
10
五、语言赏析Biblioteka 题型: 1、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原句和改句比较 3、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试作分析。 4、试分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或留下鲜 明的印象 反问:加强语气,表意坚定,发人深思 对偶:句式整齐匀称 ,节奏感强,语言凝炼,言简意 丰。
14
六、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抒情往往使文章
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段与段 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抒情,也能起到承上启 下的妙用。
解题思路:点题、总领全文、总结全文,点 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揭示中心,突出中心, 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答:运用拟人(或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草炫耀风姿的情景。
6
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 明确词性+词语的本义+生动准确(生 动形象/妥帖传神)+语境义 明确修辞+修辞作用+作者情感
7
三、句子的含义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①用做文章标题的句子 ②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通常与中心有关) ③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④过渡句 ⑤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⑥景物描写句(见景物描写的作用) ⑦人物描写句(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
提示:一个题目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需全面分析 5
二、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朱自清《春》 解答:动词“钻”是“长出、冒出”的意思,
这个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例2: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 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2011河北中考
细节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丰满,丰富作品 内涵,烘托环境气氛,揭示主题等
16
表达方式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按内容来分
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神态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描写 按描写角度来分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 按描写宏观、微观来分 场面描写
17
七、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记叙文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 人称(有时第二人称也穿插出现在第一人 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是出于直接抒情 的需要)。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增强文 章的真实性。第二人称与读者拉近距离, 便于直抒胸臆。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能从多角度自由叙述,无所顾忌。
18
八、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是 最基本的叙述方法。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层 次分明。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 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 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 述的方法。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 动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常考题型: 1、题目的含义 2、题目的作用
3
1、 请说出文章标题的含义。 (谈谈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例子:记叙文阅读《阳光地带》 参考答案:阳光地带既指阳光充足的地 方,又写出了母爱的温暖。
题目的含义答题规律:表层意思+深层含义
4
2、题目的作用: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线索作用 揭示中心 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一语双关
20
九、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象征
21
十、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考攻略
—2012记叙文阅读直击
1
记叙文考查要点
1、标题
2、词语的表达效果
3、句子含义
4、关键句段的作用
5、语言赏析
6、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8、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9、文章的表现手法 10、记叙的详略
11、文本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
归纳中心思想
分析人物
12、开放性试题
2
一、对于题目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