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白介素-17和白介素-33是两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白介素-17和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这为哮喘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白介素-17和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它们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治疗潜力。
白介素-17(IL-17)是一种由Th17细胞分泌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它在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IL-17水平升高与哮喘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IL-17能够促进气道炎症反应,增加黏液分泌和平滑肌收缩,从而加重哮喘症状。
IL-17还能够诱导上皮细胞分泌炎症介质,进一步加剧气道炎症。
IL-17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病理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IL-17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调节机制。
IL-17和IL-33参与调节Th2细胞和Th17细胞的活化和增生,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导致气道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增加。
IL-17和IL-33还可以通过影响气道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功能,促进气道黏液分泌和气道平滑肌收缩,导致哮喘症状的加重。
IL-17和IL-33还参与调节B细胞和抗体的产生,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L-17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针对IL-17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探讨它们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一些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表明,针对IL-17和IL-33的治疗策略对于改善哮喘患者的症状和减轻气道炎症有显著的疗效。
抗IL-17药物secukinumab在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气道炎症和改善肺功能。
一些针对IL-33受体的抗体类药物也显示出了显著的抗炎疗效,能够有效减轻哮喘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Toll-like reeeptom.Nat Immunol。2010,l
cells
vitro
express
tight
of the
and exchmlge particles
in姐in
model
airway wall.http://www.sciencedireot.
Smyth BL.11le airway epithelium surface,paadling furiously Mayer AK。Bartz
生旦哩哩当危重堕塑苤查垫!!笙!旦箜!Q鲞筮2翅垦照垫』曼塑也£查鱼!堡丛鲤:丛盟垫!!。!业!Q,塑垒≥
pulmonary 3072. 11 Herr C,Beisswenger C,Hess C。ct a1.Suppression of pulmonary
innate innate immunity in
in
health and disease:“calm on the
eom/science/2010,10,24.
Tsoumakidou M,Demedts IK,Bmsselle GG。eI a1.Dendritic cell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in
und∞朗tll”.Thorax,2009。64:277-278.
万方数据
生国竖嘿皇危重鉴垃盘查垫!!生§旦筮!Q鲞筮!麴£!也』曼塑匹!曼堕垒!堡丛鲤:丛墅垫!!:!吐!Q:塑垒≥ 列细胞因子;其中IL-4(促进IgE合成)、IL 5(募集、活化嗜 酸粒细胞)、IL-9(促进肥大细胞分化)和IL-13(促进黏液分 泌、诱导AHR),从而促进变应性气道炎症和AHR发生发 展。过去几年来,认为哮喘患者Thl/Th2反应失衡并表现为 Th2优势应答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71。一般认为Thl细胞通过^y干扰素(IFN一1)等能抑制 哮喘和AHR,对支气管哮喘起有益作用,但是目前许多研究 揭示Thl细胞不能抑制Th2细胞导致的AHRLsj。Thl细胞 分泌的IFN一.y常出现于过敏性炎症区域并对炎症起促进作 用,哮喘患者痰中IFN一_y、IL-4和11-,-5均显著增加,并且与疾 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一J。说明仅用Thl/Tld平衡理论不能合 理解释支气管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发病的机制,其他的免疫 细胞亚群也参与了这一过程。 (I)调节性T细胞(Treg):Treg属于抑制性T细胞,起 着对n细胞反馈调节的作用。根据调节性T细胞表面标 记、产生细胞因子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CIM+CD25+ 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Trl、Th3、NKT细胞等。 CD4+CD25+Treg属于天然调节T细胞(nTreg),已鉴定的 nTreg的特征性标志物有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淋 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和神经纤毛蛋白-1(Nrpl)。 Foxp3是一种转录因子,可干扰其他转录因子,如激活蛋白l (AP.1)、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在IL-2启动子区域的相 互作用,从而抑制IL-2基因转录、活化,是参与nTreg分化、 发育的关键调节分子。nTreg可抑制CIM+与CD8+T细胞增 殖和分泌细胞因子,并抑制树突状细胞(DC)和单核细胞功 能。将卵蛋白(OVA)特异性CD4+CD25+Treg输入OVA致 敏的小鼠体内,发现肺Th2型细胞因子减少,AHR、嗜酸粒细 胞浸润均明显缓解H…。Burcdl等¨¨给予OVA致敏的成年 BALB/c小鼠OVA气道激发哮喘,激发后24 h气道反应性 增高,血清OVA特异IgE、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h2 细胞因子增高,但Treg数目与对照组无差别。连续激发3 周后,AHR受抑制,伴随Treg细胞数增加和转化生长因子 B,(TGF.B,)升高,尽管气道嗜酸粒细胞数仍增高并有气道 重塑以及OVA特异IsE、IsG升高,表明AHR抑制受气道 Treg细胞调节并可能是通过TGF—B。起作用。 (2)n17细胞:CIM+Th细胞根据产生的细胞因子谱分 为Thl、Th2和n17细胞。Thl7细胞主要分泌IL-17、Ibl7F 和IL-22,目前认为Thl7细胞也参与了哮喘的气道炎症过 程。研究发现IL-17在哮喘患者的肺、血清和BALF中均增 高,且其水平和气道反应性严重程度有关¨“。重症哮喘的 气道炎症与典型的过敏性哮喘的气道炎症不同,许多证据表 明重症哮喘的气道炎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IL—17可募 集中性粒细胞、诱导黏液分泌等参与哮喘的病理过程¨…。 Thl7细胞分泌1L-6、TNF吨、IL-18和IDl7A,可进一步激发 中性粒细胞产生髓过氧化物酶和弹性蛋白酶加重炎症,还能 诱导气道上皮细胞等分泌GM.CSF和G.CSF促进中性粒细 胞产生,维持中性粒细胞性炎症。目前认为IL—17可能作为 “非Th2型”哮喘的分型标志。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支气管哮喘是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高反应性下出现的广泛而可逆的气道狭窄性疾病,是儿科和内科的重要呼吸疾病。
引起哮喘的因素十分广泛复杂,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以及感染,特别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均为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1]。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小支气管平滑肌挛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小支气管黏膜水肿、黏膜腺体分泌增加、黏液栓形成,因而气道变窄,患者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这些病理改变和症状主要是LTs和组胺作用的结果[2]。
哮喘的发病特征是:①发作性:当遇到诱发因素时呈发作性加重;②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③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④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的缓解期[3]。
现就本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使大家能够了解该病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借鉴。
1 病因病机哮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西医认为其主要机制有:遗传因素-哮喘是一种有着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疾病;神经调节机制-气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是形成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免疫机制-免疫机制和细胞因子在哮喘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深入,其中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炎症的持续存在起着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和炎症介质-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均参与了气道炎症的形成,哮喘患者气道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其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4]。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系由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如沈自尹等采用补肾法防治支气管哮喘,补肾培本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素质,支气管哮喘病久则会肺气耗散,”子盗母气”,而伤及于脾[5]。
潘存敏等研究发现,与健康儿童相比,这可能是哮喘患儿肺、脾气虚的病理基础。
研究表明,痰证血液流变学与血瘀血液流变学特征基本相同[6]。
对于本虚的认识,则认为存在着肺脾肾三脏亏虚,尤其是肾虚(主要为肾阳虚),常贯穿于哮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7]。
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失衡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垦丛壅兰壁咝菱堕坌盟;!!!生箜!!鲞箜!塑璺!!!墨!!£生璺!!里!!!i塞璺坚塑墅!:墅£:!!!!:!!!:;!:堕!:!转录因子T—bet/GATA一3表达失衡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卞涛殷凯生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20年来,在世界各地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现已明确,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免疫缺陷导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Thl和Th2细胞亚群失衡,即Th2型优势应答,这是支气管哮喘病理过程形成的始动因素和维持因素[2]。
鉴于Thl、Th2是由共同的前体细胞(Th0)分化而来,而转录因子T-bet和GATA一3是特异性调控Th0分化、起着Thl/Th2转换开关作用的关键因子,本文就转录因子T-bet和GATA一3生物学特征、相互调节以及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1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生物学特征1.1转录因子T—bet的生物学特征所谓的转录因子,是一类识别和结合特定DNA的调节序列,刺激或抑制转录的核蛋白,其数量或活性异常可导致对细胞生长和分化起关键作用的基因的异常表达。
促使Thl分化的转录因子很多,ATF、Jun、CREB、Oct-1、YYl、STATl、STAT4、ERM、T-bet等bJ,但只有后两者是Thl特异的。
转录因子ERM的表达不影响Thl特异细胞因子的分泌,转录因子T—bet不仅是Thl细胞特异的转录因子,并具有其细胞和组织特异性。
转录因子T—bet是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Glimcher研究小组采用酵母表达和丰度差异分析的方法[4],从小鼠Thl细胞株的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属于T盒家族的新转录因子T-bet(T-boxexpressinTcell),又称为T一盒21(Tbx21)。
T-bet蛋白含有530个氨基酸,其中189个氨基酸形成一个结构域,是T—box的结合结构域。
人类和鼠的T—bet在氨基酸水平有88%的同源性。
哮喘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哮喘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过敏原是诱发哮喘的重要病因;哮喘发生伴随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肥大、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等病理变化;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通过综合分析哮喘病因学、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制,为哮喘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哮喘过敏原气道炎症气道重塑气道高反应性哮喘属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诱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使之释放前列腺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活性介质,引发支气管痉挛和肺通气障碍。
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1 病因哮喘病的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应把引起哮喘病的诸多因素分为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两大类。
致病因素是指引起哮喘病首次发作的因素,是哮喘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在哮喘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诱发因素是指病人在已患有哮喘病的基础上诱发隐性哮喘重新活动或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是哮喘发作过程中的综合诱发因素之一,在促使哮喘病情复发和进一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在上述两大类因素中,某些因素如变应原、刺激性气体和有害气体、职业性因素、病毒、食物和药物等兼有双重作用,既可导致哮喘病的发生,又在哮喘病情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 病理变化经典的支气管哮喘病理生理学认为,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和肥大是引起哮喘病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认为无论在发病机制方面,还是在影响气道通气方面,气道炎症以及炎症诱发的气道重塑比平滑肌痉挛可能更为重要。
有关气道炎症的性质仍然有一定争议,目前有变应性炎症、神经源性炎症、病毒感染性炎症等多种理论,根据气道炎症中的细胞浸润以嗜酸细胞为主,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哮喘病的气道炎症是变应性的。
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支气管哮喘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反复性的显著的特点,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由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细胞的效应因子,其免疫调节功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处于中心地位。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细胞因子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目前,世界各国的哮喘患病率有所上升。
英国学龄儿童哮喘患病率1964年为4 %,1989年为10.2 %,1994年为19.6 %[1]。
美国10 %~15 %的男孩和7 %~10 %的女孩曾有哮喘发作史[2]。
我国2000年进行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3]。
哮喘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反复性的显著的特点,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迄今尚未阐明,现被较多学者接受的理论是气道慢性炎症学说。
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发生缺陷的疾病[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细胞的效应因子,其免疫调节功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处于中心地位。
现将近几年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IL-3IL-3是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因子,过敏性患者在过敏原刺激下可引起T细胞活化,活化的T细胞产生多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多种细胞增殖和活化,如(1)IL-3是一种强力的肥大细胞增殖因子,促进组胺的释放[5];(2)IL-3增强ESO活性,不仅增加ESO数目,而且促使ESO 释放碱性蛋白,促进ESO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损坏气道上皮,参与气道炎症的形成[6]。
血管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血管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郛永艳文颖霍如婕田新瑞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疾病,气道炎症、肺功能下降和气道重塑是其重要特征'目前全球有3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1]o大多数哮喘与过敏相关,表现为Th2型主导的炎症,也见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2]。
肺血管由于参与肺内气体交换,维持内环境平衡,调节气道气流变化,从而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支气管血管在哮喘发作时发生通透性、扩张性和密度的变化,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是导致哮喘持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⑶。
我们综述了近年来血管因素在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在哮喘炎症中的作用种症病,其特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导致的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
在易感人群中,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患者反复出现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加剧。
炎症级联反应的激活,导致肺内血管生成异常,促进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导致哮喘慢性炎症持续⑷-哮喘性炎症会刺激血管新生,从而导致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
有研究探讨了哮喘血管生成与潜在的慢性过敏性炎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血管生成和慢性炎症相互促进⑸-血管生成和微血管改变是哮喘慢性炎症的特征,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支气管血管可能通过血管舒张、血管再生和微血管渗漏而导致支气管壁发生炎性改变。
同时,支气管黏膜下层血管通过上调细胞粘蛋白,识别并促进炎症细胞迁移,进而加重哮喘炎症状态-血管参与哮喘炎症的作用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idT:10.3969/j.imn.1009-6663.2021.06.031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No.201903D421066#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通信作者:田新瑞,E-mail:tianxr@126-com growth factor,VEGF)VEGF血皮特异的生长,1983年首次被描述为肿瘤细胞分泌的血管通透性因子。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张俊关键词:抗哮喘药;哮喘/病因学中图分类号:R562 250 25;R971 93;R974 3文献标识码:B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20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小儿哮喘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大约有3亿哮喘患者。
防治哮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1哮喘的定义哮喘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由多种细胞:如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
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反复。
发生喘息、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的间断性发作。
2相关因素支气管哮喘的诱因、相关因素很多,呼吸道感染、季节和天气变化、食物、家族史及过敏史均有关,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
3哮喘的发病机制可逆性气道梗阻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因为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物充满气道而产生。
20世纪60年代认为,哮喘发由Ⅰ型过敏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两大原因引起。
当过敏原与特异性IgE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白三烯C、D、E介质,使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哮喘发作。
20世纪80年代,哮喘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已是共识。
目前,人们更倾向于哮喘是许多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MC)、T淋巴细胞(TLC)参收稿日期:2004 03 06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
其中,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起了重要作用[2,3]。
3 1炎性反应机制目前已知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
3 1 1嗜酸性细胞(EOS)研究发现,哮喘患儿血IL 13升高,它是一种主要由CD4+Th2细胞分泌的多效性细胞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支气管活检及外周血和BALF和CD+4淋巴细胞增多。 (2)急性发作时外周血CD+4淋巴细胞激活标志增多,免疫组化及
BALF中CD+4淋巴细胞对HLA-DR表达增强。 (3)去除CD+4淋巴细胞后可明显抑制Eos的聚集和BHR。
TcR(CD28、CTLA-4和CD40L)与(APC)上具有MHC 编码的抗原(CD80、CD86和CD40)相互作用,使Tc活 化(进行Ig合成和激活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始动因素)
激活的Tc通过其细胞因子,如IL-3、IL-5等,参与哮的慢 性炎症反应,如促使Eos趋化增殖、分化及功能激活,从 而加强气道组织中Eos的致炎作用。
8.气道上皮细胞 其损伤是哮喘BHR的特征之一。 (1)气道上皮损伤、脱落、气道失去保护屏障,使变应
原和吸入的化学物质可能直接达到粘膜下层,刺激平 滑肌痉挛。 (2)释放松驰因子(relaxant factor,RF)减少或缺乏,支 气管收缩反应加重。 (3)降解某些炎症介质 (缓激肽、神经激肽和P物质)的 酶作用减弱。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呼吸科
黄茂
气道炎症学说 神经受体失衡学说 免疫与变态反应学说
其他:胃食管反流
微血管渗漏 大脑皮质功能异常 迷走神经紧张 遗传
特殊类型哮喘:职业性、药物性、运动性、月经性
气道炎症学说
Odler(1892年):哮喘是小气道的一种特殊“炎症”
传统观念:气道平滑肌功能异常性疾病
(3)LTD4、LTE4、LTF4:均有较强的致血通透性增加、 气管高分泌和平滑肌痉挛的生物效应。
(4)12-HFTE: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促进炎性细胞浸润, 参与气道炎症调节。
3.前列腺素 PGD2、PGF2a:提高支气管反应性,
使气道平滑肌张力增高,气道阻力增加。
PGD2:加强趋化因子效应, 使Nc和Eos向炎症区趋化聚集。
不能准确反映哮喘的发病机制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及炎症介质相互作用
慢性气道炎症疾病
一、炎性细胞及炎症介质
炎性细胞、介质和细胞因子网络的相互作用和机制。 (一)炎性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 是气道炎症反应的始动细胞。
释放的His、LTs等炎症介质: 速发相哮喘反应(immediate asthmatic reaction,IAR),
迟发相哮喘反应(late asthmatic reaction, LAR) 更为重要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过程
2.嗜酸性细胞 气道Eos浸润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释放LTs、PAF、碱性蛋白(对气道上皮有毒性作用) 等,诱发气道炎症、上皮细胞的损伤脱落和BHR)
3. Nc 某些类型的哮喘(如职业性哮喘)可能与中性粒细 胞(髓过氧化物酶等)有一定关系。
抗原激发后24小时,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增强。它 可与Lc及Eos表面特定的结合素(VLA-4)配体相结合。
(2)内皮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或单核细胞趋化和激活因子(MCP/MCA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
2.白三烯 (LTs) 引起和加重气道慢性炎症和BHR重要介质 (1)LTB4:强力吸引Nc、Eos、M至炎症部位;
增强血管通透性及炎症成分渗出;
激活环加氧酶途径产生PG; 促使钙离子内流、气道高分泌和平滑肌收缩。
(2)LTD4:增强血管通透性,加速炎症过程; 作用于气道平滑肌上LTD受体,平滑肌收缩。
白介素(IL-1、IL-6、IL-8) 。
(二)炎症介质 气道炎症、 BHR、平滑肌痉挛
是气道内炎性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组胺 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内。 变应原、过敏毒素(C3a、C5a)、理化
因素(缺氧、寒冷、辐射、创伤、蛇毒、高分子 多糖、阳离子蛋白等)激发 肥大细胞/嗜碱 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作用于细胞膜组胺受体 (H1),使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及炎症成分 渗出,刺激腺体分泌,引起平滑肌痉挛等。
4.血小板 IgE依赖机制激活 释放5-羟色胺、血栓烷和脂氧合酶产物,如白三烯 (LTs)等,参与气道的炎症过程。
5. 巨噬细胞 处理抗原, 分泌大量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释放多种补体成分、促凝或抗凝物质、蛋白酶、脂酶、 DNA酶、金属蛋白酶、超氧化物、过氧化氢、一氧化 氮等炎症介质,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
现象:
哮喘患者痰和血中嗜酸细胞增多;
死者气道内充满Eos、Nc、脱落的上皮; 气道阻塞并非完全可逆, 70%哮喘病人即使在临床缓解期, 仍存在有小气道功能异常。
BALF细胞学和免疫生化学及气道粘膜病理学研究: 发作期:气道内炎症细胞(Eos和Nc等)浸润、炎症介质增 多 缓解期:存在类似的现象(程度不同)。 仅气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气道阻塞疾病的传统观念,
TXA2:刺激乙酰胆碱释放, 提高气道反应性和平滑肌张力。
PGE2:气道平滑肌松弛。
4.血小板活化因子
(1)激活炎性细胞,释放多种重要炎症介质, 使Eos、M、MØ、Lc、Pt向炎症部位聚集, 释放PG、LTs、PAF、Lys和氧自由基等参与炎症反应
(4)ICAM-1表达增强、炎症介质(LTs)、细胞因子(ILs、 GM-CSF等)释放增加。
8.血管内皮细胞 在LAR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炎性细胞粘附、移行通过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免疫反应 发生的关键一步。
抗原激发后4~6h,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ELAM-1)及细胞间 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增强;
6. 树突状细胞(DC):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PC) 1)抗原摄取、加工、呈递给Tc(抗原肽-MHC复合物) 2)激活幼稚TLC:
(1)提供Tc活化所需的两个刺激信号 a.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DC表面抗原肽-MHC复合物与Tc表面的TCR-CD3复合物结合 b.共刺激通路:
DC表面共刺激分子与Tc表面相应受体结合 (3)提供Tc活化的第三信号,影响Th0细胞分化方向。 DC分泌IL-12水平最为重要。 维持气道局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