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笔记 1600字

合集下载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笔记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笔记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论在美国的兴起》读书笔记《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是美国历史界研究中国历史的新观点,它是对战后美国历史学界费正清、李文森等人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等主流观点的批判。

作者在本书中列举了众多的历史研究观点,就是为了评判在传统史学研究中把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社会看作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的,只有经过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的观点。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到第三部分别是作者对冲击——回应理论、传统——近代理论、帝国主义理论的批评,第四部分则是本书中作者所要阐述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

在批判“冲击一回应”理论时,作者指出冲击——回应存在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西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果没有“东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较,西方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西方冲击,东方回应这一说法并不存在。

而后作者又列举了十九世纪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说明冲击——回应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作为叛逆运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清王朝自强的洋务运动,以及晚清后期的改革运动,其发生的主要动机都不是为了应对西方入侵而做出的反应,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国内的危机问题,统治阶层普遍意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

尽管有些人会反对变革,但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对西方的反,相反,他们从心底里希望改革,只不过是担心改革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因而会对改革进行阻挠。

所以,通过这一个个深入的分析,既可推倒冲击——回应理论。

“传统一近代”模式,认为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源头,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按照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

该观点完全否定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认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在西方入侵前是停滞不前的,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的猛烈进攻,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中国通史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史读书笔记1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被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时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个内容。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了司马谈的官职,并且牢记父亲嘱托,一定要完成史书。

一次,因为司马迁为一位将军辩护,所以得罪了汉武帝。

入狱受了酷刑。

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史记还没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就这样,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著作《史记》。

读到这里,我被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又想到了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们,她们一个个在赛场做出优美、轻快、高难度的动作,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

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

用一句谚语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读完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希望之光就会驱生途中云。

中国通史史读书笔记2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

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

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

一年级读后感作文:《中国历史》读后感

一年级读后感作文:《中国历史》读后感

一年级读后感作文:《中国历史》读后感《中国历史》这本书是我在一年级时读过的一本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

虽然书籍的内容对我来说有点难懂,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中国历史》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讲到了现代,讲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历代帝王、科技发明、文化传承等许多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有些复杂,但我能够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和它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皇帝和英勇的将军,他们带领人民抵御外族侵略,保护国家的繁荣和安宁。

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为方便,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读书和学习,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国历史也教会我们要尊重前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如孔子、孟子等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智慧的格言和教诲,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遵循的。

书中也提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诗词和书法艺术,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的。

读完《中国历史》,我觉得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悠久而辉煌的过程,我们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历史而自豪。

我们要学习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

我会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历史,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要尊重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希望将来有机会亲自去一些历史名胜古迹,感受中国历史的底蕴和壮丽。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柯文(Paul A. Cohen)所著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出版后,在国内外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这部著作,其中译本的翻译者林同齐先生所作的序,对于该书可说是作了较为全面而有条理的介说,让我们在读到正文之前就已经对该书的内容、线索以及作者的理论脉络和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笔者认为该序已经提供了非常高效的提纲挈领功能,因此本文不打算对该书的内容梗概再作赘述,而将就文中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作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关于“冲击——回应”模式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模式是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第一门专业课,王立诚老师讲授的晚清史专题上,当时的表述是“冲击——反应”模式。

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剑桥中国晚清史》,而该书的主编者正是“冲击——反应”这一模式的创建者费正清。

按照他的理论,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是处在基本停滞的状态的,缺乏内部的动力来突破传统社会的框架,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演变,而造成这个剧变的动因正是西方的冲击,由此可见,费氏所强调的是外部因素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

对于这个模式,当时的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与柯文的书所提供的是一致的:费氏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结构性分析的方法,他强调了西方的冲击,却忽略了中国本身内部的变化。

很庆幸的是,王教授在授课的时候向我们提问:冲击——反应模式是可取的吗?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原先认为合理合法的制度未必真正代表真理,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以立场代替常识”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我不敢断言费氏的理论是一种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话语霸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其特殊的背景。

正如柯文所说的:“选择什么事实,赋与这些事实以什么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和我们进行研究的前提假设是什么,而这些问题与假设则又反映了在某一特定时期我们心中最关切的事物是什么。

”1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在经历着变化,这些变化有多大的重要性,被关注的程度如何,始终是相对的,它是由生活在某一特定社会的某一观察者的认识所决定。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四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1在《中国通史》的世界里游历了一番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感受到了在长江与黄河的孕育下,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你吃饭用的筷子,过年长辈给你的红包、压岁钱,你在课本上见到的汉字……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成了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传承,它丰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测。

在《官制》一章,吕思勉先生提到:“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的,时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却限于旧。

“我感受颇深,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越来越兴盛发达,许多老人却还认为:女人就应当好好待在家里。

可是女人不是一样能够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吗?这只是有的人不能与时俱进罢了。

我觉得《语文》一章非常好玩:“中文构字,旧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又说:“转注是增加字的一种方法,假借是削减字的一种方法。

”我有些不明白,去百度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转注”是有相同意义的几个字,“假借”是有多个意思的一个字,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有着如此大的学问。

诸如此类......吕思勉先生用自己毕生的学问,写出这本《中国通史》,把中国文化展现给了每一位读者,他让我对中国文化布满了鄙视之情。

让我在不同朝代看到了祖国大地的风光,让我在战场上看到了战士的英勇与顽强,让我在京城看到了儒生们穿着长袍,下棋、评茶、奏琴,聊着更多的往事……《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2我记得有句谚语说“书中自有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哀乐”,而我假期的喜怒哀乐全都来自那本书——《中国通史》。

这本书就是想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加深了解,由于写的不同朝代的历史,叙述了当代历史讨论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捷径,对中国历史的缺乏清楚熟悉,所以就有学者写下了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篇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读完《中国通史》,我深感中国的历史之丰富与深刻。

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叙述到现代,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有力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理解所吸引。

他不仅关注历史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也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

他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处理每一个历史细节,使得整个历史叙事充满了生命力和真实感。

此外,我对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深感敬佩。

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文化现象,也深入探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思想根源。

这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然而,我也意识到,尽管中国历史悠久,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书中对近代中国的描述,尤其是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深感历史的启示和教训的重要性。

这些事件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是回忆,更是指导和启示未来的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本很好的历史读物,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提供了深入的历史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理解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鼓舞。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篇2中国通史吕思勉读书笔记吕思勉,原名吕麟炳,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与顾颉刚、陈垣、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

读完《中国通史》,我最大的感触是,吕思勉对中国历史的理解非常深刻。

他的写作风格清晰、流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深入浅出,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他的研究方法也非常科学,注重史料实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也十分中肯。

在书中,吕思勉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

三一文库()〔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张立方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批判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方法。

主要针对三种种族中心或西方中心的模式:(1)“冲击—回应”模式,(2)“传统—近代”模式,(3)帝国主义模式。

这几种模式都夸大了西方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十九、二十世纪中国所可能经历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只能是西方式的变化,而且只有在西方的冲击下才能引起这些变化,这样就堵塞了从中国内部来探索中国近代社会自身变化的途径,把中国近代史引入狭窄的死胡同。

在批判的基础上,柯文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研究研究中国历史;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史的研究;把中国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注重借用其它学科的知识。

柯文注重对中国历史作精细化的描绘,特别强调“区分”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样能够认清中国历史的真面目。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现实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实质和规律可以通过人们的实践和理性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

一句话,历史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历史是复杂的,多面向的,而历史是由历史学家书写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掺进历史学家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经验体会。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这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是用当代人的思维和观点为当代人书写的,这是典型的历史相对主义。

胡适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柯文指出:历史的真相终究无法探知。

中国中心观提出的移情方法,要求史家摒除作为“局外人”的种种“偏见”以便进入“局中人”的世界。

他认为尽量寻回过去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柯文又支持关于历史真理的相对主义观点,认为这个过去最终是无法探知的。

柯文也采取了折衷的态度。

他强调:“限定真理并不等于取消真理……所有人,只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认真地对待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法减弱其影响。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在我阅读《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

这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柯文教授撰写的一部在汉学学术界颇有影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论著,由中华书局出版。

它不仅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更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煮豆燃萁》这个故事了。

《煮豆燃萁》这个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植为了争夺王位,与他的兄长曹丕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曹植的才华和机智使他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但同时也引起了他兄长的警惕和猜忌。

最终,曹丕下令煮杀曹植,这个故事深刻地表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与人之间的背叛。

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所打动。

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了权力、忠诚、友情等主题,这些主题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历史故事之外,这本书还深刻地探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比如“中国是一个历史的停滞地区”、“中国缺乏近代化因素”等等。

这些观点虽然有些争议,但也不无道理。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在中国发现历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更让我们深入思考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醒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笔记 1600字〕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论在美国的兴
起》读书笔记
《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是美国历史界研究中国历史的
新观点,它是对战后美国历史学界费正清、李文森等人关于
中国近代史研究等主流观点的批判。

在本书中列举了众多的
历史研究观点,就是为了评判在传统史学研究中把十八、十
九世纪的中国社会看作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
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的,只有经过十九世纪中
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的观点。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到第三部分别是对冲击
——回应理论、传统——近代理论、帝国主义理论的批评,
第四部分则是本书中所要阐述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

第1页共4页
在批判“冲击一回应”理论时,指出冲击——回应存在
的问题。

在看来“西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果没有
“东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较,西方根本就不存在。


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西方冲击,东方回应这一说法并不存
在。

而后又列举了十九世纪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说明
冲击——回应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作
为叛逆运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清王朝自强的洋务运动,
以及晚清后期的改革运动,其发生的主要动机都不是为了应
对西方入侵而做出的反应,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国内的危
机问题,统治阶层普遍意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挽救风雨飘摇的
统治。

尽管有些人会反对变革,但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对
西方的反,相反,他们从心底里希望改革,只不过是担心改
革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因而会对改革进行阻挠。

所以,通
过这一个个深入的分析,既可推倒冲击——回应理论。

“传统一近代”模式,认为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
国万流归宗的源头,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按照此模式,从“传
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

该观点完全否定了中
国历史的变迁,认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在西方入侵
前是停滞不前的,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
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的猛烈进攻,然后才能沿着西方
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同时,在李文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