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

合集下载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

作者: 左凤荣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页码: 14-2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苏联解体
摘要: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并没有注意到苏联的民族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给公民以民主权利,而没有想到改革不合理的联盟体制,错过了改革联盟的良机,使波罗的海三国争权益的运动发展成要求独立的运动,戈尔巴乔夫没有找到好方法阻止这三国的独立。

叶利钦在波罗的海三国独立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争主权和最终抛弃联盟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苏联彻底解体。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
1、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有两大错误非常明显,一个就是全面的否定了这个斯大林,前苏联之所以能和美国抗衡,其核心原因就是斯大林的改革,但是这都被上位后的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

还有一个错误就是赫鲁晓夫当时和中国的关系破裂了,这个事情就不说了,等于说是丢掉了好的盟友。

2、勃列日涅夫
有人问勃列日涅夫为什么能上榜,如果不是他,还有苏联吗?他不是造了比美国还多的核武器吗?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

由于太追求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勃列日涅夫把财政都花费到了重工业和军工业方面,其它方面就很差了,所以这是一个畸形的国家。

前苏联坦克横着走,但是生活用品只能按量分配了,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幸福的,而且入侵阿富汗也是很大的错误。

3、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上位后搞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然后开始亲近西方,最后大家也懂的,苏联国内人的信仰崩塌,政治、经济混乱。

这个时候西方国家也渗透进来,搞文化入侵,最后很多苏联人都开始怀疑苏联了,最终在叶利钦的主导下,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在1991年12月25日轰然倒塌。

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介绍

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介绍

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介绍苏联解体后国际共运遭受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结束,那么你了解苏联解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苏联解体的简介苏联解体简介包括苏联解体标志,苏联解体时间,苏联解体经过等内容。

我们一般情况下所说的苏联解体指的是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五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下台,宣布辞职并将象征着国家与核权利的密码箱交给俄罗斯总理叶利钦,这天晚上,克林姆林宫上空代表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旗缓缓落下,这个横跨半个世纪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世界格局从冷战的两极格局中走出,国际共产主义遭到重创。

从苏联解体简介得知苏联解体从一九八六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公开性放宽媒体控制作为开始的标志,后经历一九八九年辛纳屈主义默许东德和西德统一并宣布不干涉东欧事变。

伴随着一九九零年苏维埃多党制的开始与波罗的海国家撤军,一九九一年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苏联解体,经历了五年的政治剧变之后,苏联走完了解体的最后一步。

从苏联解体简介得知苏联解体导致世界格局重新发生变化,十五个国家独立分裂出去,在政治斗争中获胜方继承了苏联原本的框架,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连同乌克兰、白俄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国际会议上继承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旗下国际组织中的所有席位,这就是像世界宣告,俄罗斯代替苏联在世界格局上划分最大的一块蛋糕,剩下的部分分裂成十二块,自立门户,用新身份加入联合国,苏联在海外所有的存款财产全部归于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的国家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苏联正式解体,由苏联便成了综合体,由俄罗斯、白俄罗斯、苏联的东欧剧变开始,慢慢划分为十五个国家。

苏联解体后分为十五个国家,由于苏联的面积太大,横跨了欧亚大陆,因此国际上大致将苏联分为四个区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东欧三国,高加索地区,中亚地区五国,还有波罗的海区域。

苏联解体前的十五个国家都在观望,立陶宛的独立打破了局面,其他共和国纷纷效仿,开始在国际上起草恢复主权声明,并且制定独立步骤计划表。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引言苏联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场巨大政治变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终结。

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人被视为苏联解体的罪人。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介绍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三位主要罪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叶利希耶夫。

一、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也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试图改变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然而,他的政策却导致了苏联的混乱和解体。

首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开放性”政策,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推行的改革措施包括削减国家预算和军事开支,引入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

然而,这些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导致了苏联的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

其次,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政策也引发了苏联内部的分裂。

他试图推动民主和言论自由的进程,但却忽视了苏联的民族问题。

这导致了苏联内部各个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浪潮,最终导致苏联的分崩离析。

最后,戈尔巴乔夫在处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上犯下了重大的错误。

他的外交政策过于软弱,导致苏联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地位和影响力。

特别是在东欧剧变中,戈尔巴乔夫对西方的干预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二、叶利钦 (Boris Yeltsin)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任总统,也是苏联解体的另一位罪人。

他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首先,叶利钦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俄罗斯的经济危机。

他采取了“快速过渡”的经济改革政策,试图引入市场经济。

然而,这种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俄罗斯陷入了经济困境。

其次,叶利钦的政治手段也备受质疑。

他采取了独裁式的统治方式,剥夺了议会的权力,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状态措施。

这些行为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政府的腐败,削弱了法制和民主体制的建设。

最后,叶利钦在处理俄罗斯与其他独立国家的关系上犯下了错误。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北约东扩,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 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 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 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 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 难。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过程
• 刚开始苏联是当时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 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 年代之后,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 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 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 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 底的改革,对于进入80年代的苏联来说,已是势在必行。 • 戈尔巴乔夫在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 规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工作的重点 转移到经济上来,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制订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未见 成效。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 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戈尔巴乔夫 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 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趋于接近”的 论点。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 “黑暗面”入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其结果,造 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 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 到1990年,开始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 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一、苏联解体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1988年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

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苏共内部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

接着,以俄罗斯为首的许多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法律高于全苏法律。

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进行全民公决,大部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苏联。

此后,戈尔巴乔夫与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就签定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于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将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将该联盟变为一个松散的联邦。

此举引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不满,于是爆发了8.19事件。

8月19日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因健康原因,即日起停止履行总统职责。

不久,又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全部国家权利。

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

后军队开进莫斯科。

而委员会的行动遭到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的反对。

于是形成了军队与叶利钦支持者对峙局面。

美国总统布什声明,要求恢复戈氏的权力。

各共和国领导人也声明支持叶利钦。

尔后,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

21日夜,戈氏称“完全控制了局势。

不久,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二、苏联解体的原因(一)、政治体制僵化1.新型政治体制的确立俄国是一个具有三百多年专制制度统治的历史国家,俄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长期落后欧美国家,在政治上亦同样如此。

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思考

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思考

一、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条件在全面地观察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西方敌对势力对苏联政权采取了不间断的干涉及遏制。

首先是公开支持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此类的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代理人,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即戈尔巴乔夫提倡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大肆蔓延,致使党内发生大规模思想混乱,党员对自我信仰和国家前途产生怀疑。

关于这个,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季诺维夫就亲口承认过:“没有西方的支持,戈尔巴乔夫分子和激进分子恐怕一个月都坚持不了,他们之所以能维持下去,只是因为他们按西方的意志行事其次是关注及培植苏联境内的反对派势力,援助他们加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影响,从内部推动苏联解体。

再次是积极同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以拖垮苏联的经济实力。

最后通过纠结对苏联进行援助的国家一致中断对苏援助,向苏联施加经济压力,加重苏联国内经济危机。

由此看出,在促成苏联解体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就是这样通过“思想上谋杀、政治上捧杀、经济上扼杀”一步步将苏联推向万劫不复。

但从另一个侧面来想,帝国主义借和平演变来实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40 年历史,但到90 年代初才在苏联看到效果。

显而易见尽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具有相当的杀伤性,但是这始终是外因,国内因素才是发生苏联演变的决定性推动力。

(二)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任何先例可供借鉴,本能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这些问题非但未能及时解决,反而被遗留下来,最终积重难返。

因此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经济领域的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苏联的经济领域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其一是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二是苏联国内固有的单一所有制指令性经济。

此外在当时还存在严重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官僚特权阶层。

苏联解体原因分析

苏联解体原因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摘要: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苏联解体结束了美苏两极对峙冷战的格局,苏联解体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重大挫折,苏联解体不仅给前苏联地区的发展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一、苏联解体的背景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

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同时,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是多方面的。

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因。

所谓内因,既不是寿终就寝也不是被暴力推翻,而是由自身内部的各种政治的合力以和平的、法律的方式宣布“终止存在”的。

之所以存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苏联长期推行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种体制是高度集中而有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他的特点是一切权利归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排斥商品、价值和市场经济,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左凤荣【内容提要】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并没有注意到苏联的民族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给公民以民主权利,而没有想到改革不合理的联盟体制,错过了改革联盟的良机,使波罗的海三国争权益的运动发展成要求独立的运动,戈尔巴乔夫没有找到好方法阻止这三国的独立。

叶利钦在波罗的海三国独立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争主权和最终抛弃联盟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苏联彻底解体。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苏联解体【作者简介】左凤荣,1964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91)苏联解体后,俄共把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当成苏联解体的罪魁,甚至要审判他们。

他们二人对苏联解体的态度却有不同,戈尔巴乔夫强调自己一直是联盟的捍卫者,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叶利钦则强调苏联解体是人民的选择,俄罗斯联邦放弃帝国的道路,不让苏联这个帝国继续存在,给各族人民以选择的自由,是一件好事。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作为领袖的个人自然也起了作用。

在苏联联盟国家解体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的作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一戈尔巴乔夫行动迟缓,错过改革联盟的良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在改革开始时,戈尔巴乔夫并没有涉及任何民族问题。

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还盛赞苏联民族问题的解决。

他认为,“在连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有消除族际怨仇这个背景的衬托下,苏联是人类文明史上真正独一无二的典范。

”“如果我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那就不会有今天的苏联,它在社会、文化、经济和国防方面就不会象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如果没有使各共和国在事实上日益平等,如果没有在兄弟情谊和合作,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的基础上结成共同体,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

”[1]但是,戈尔巴乔夫的盲目乐观并不能消除民族问题,1988年2月纳-卡问题尖锐化。

在2月28日政治局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才真正认识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

他说:“应该给这些问题排排队。

现在应该首先结束亚美尼亚混乱的局势,我们已授权(中央)书记处:着手研究导致这一事件的原因。

心平气和地研究,也不要弄明白多少就公布多少。

在此要让他们的人也参加,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参加。

应该成立一个代表委员会:由学者、知识分子组成,而不要只让党务和政工工作者参加。

政工人员总是过多地束缚于分析事实的工作上: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现在应该组建一个更加民主的委员会,指定领导人,让他们去考察、访问、讨论。

”[2]改革联盟体制,从实际上的单一制向联邦制过渡,扩大共和国和自治体的权力,扩大地方的管理职能,应该是当务之急。

但是,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根本没意识到这一问题,没有对联盟体制及时做出修正,没有想到改组联盟。

1989年5月11日在讨论波罗的海问题的政治局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曾提出,“如何实实在在地改造我国的联邦制要思考、再思考。

否则真的要全部完蛋”[3]。

在1989年5月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提出,要划分联盟、共和国、自治区的权限。

苏共中央也终于决定在1989年9月召开专门讨论民族问题的中央全会,反映各地代表不同要求的信件寄到了苏共中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这次中央全会通过了《党在目前条件下的民族政策(苏共纲领)》,提出的基本任务是:对苏维埃体制加以改造,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内容加以充实;扩大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自治的权利和机会;保证每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为自由发展民族文化和语言创造条件;加强各种保障,以杜绝根据民族特征限制公民权利[4]。

但这个决议并没有真正实施,也未能遏制分离主义,9月23日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共和国主权宣言,25日立陶宛宣布1940年并入苏联不合法。

虽然苏共中央九月全会首次提出了制订并签订新联盟条约的问题,但直到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后才把这一问题提上日程,戈尔巴乔夫本人则直到1991年春天才积极加入制定新联盟条约的进程中来。

纳扎尔巴耶夫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基本错误在于,他没有倾听加盟共和国要求赋予他们经济独立的呼声。

除波罗的海诸国外,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含哈萨克斯坦在内,并没有追求分离、完全和盲目的独立。

我们想到一点——可能会自我掌握本身的命运。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应及时向各共和国提供在联盟框架中最大的独立。

我相信,国家可以避开以后很多动荡。

”[5]他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波罗的海三国起初也未要求独立,他们只是要求扩大共和国的权力,在1989年5月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波罗的海沿岸各共和国代表团坚决主张实行共和国经济核算制,拟定了共和国经济独立草案,他们还坚决要求调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情况,并对该条约的后果进行评估。

1989年年中“萨尤季斯”事实上获得了共和国的政权后,逐渐变成了主张国家脱离联盟的力量。

198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萨尤季斯”组织了名为“波罗的海之路”的政治活动,三国居民组成几百公里的“波罗的海人链”把三国的首都连接起来,有1/5的居民走上街头。

“几乎所有的普通劳动者都不接受斯大林于1939年强加的这个强制性的联盟,渴望独立。

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已从戈尔巴乔夫保证国家统一的同盟者变成了敌人。

改革首倡者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要么是可保证群众自由发表意见的民主的深入,要么是保住联盟。

”[6]戈尔巴乔夫选择了民主。

1990年1月11日,戈尔巴乔夫偕夫人到立陶宛,同各方人士进行接触,劝说他们留在联盟内,“分离会损害各族人民的利益。

独立自主、重新划分权限、非集中化都是对的。

但是要保留合作和相互配合。

批评联邦制没有意义,这一制度在我国从来没有过,我们至今一直生活在单一制的国家中。

让我们先在现在的联邦制中生活吧,以后再确定去向。

我们可借鉴世界联邦制国家的正面经验。

”[7]但戈尔巴乔夫的劝说没起作用。

面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要求,戈尔巴乔夫应对无策。

在1990年3月22日讨论形势时,瓦连尼科夫将军建议对立陶宛实行紧急状态、总统治理、派遣军队等措施,戈尔巴乔夫不予考虑,他要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

4月3日匆忙通过了退出苏联法,实质上这是一个限制加盟共和国退出的法律。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经济封锁迫使立陶宛屈服,4月15日,宣布对立陶宛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提高石油天然气的价格,对许多重要商品禁运。

结果适得其反,损害了中央的形象,加剧了立陶宛反抗联盟的情绪,他们召回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中的立陶宛籍人民代表,并宣布建立自己的军队。

立陶宛共产党发生了分裂,大部分人站到独立力量一边,小部分转入地下。

戈尔巴乔夫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决定,他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苏联的宪法和维护统一。

“戈尔巴乔夫的犹豫不决,促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领袖越走越远。

”[8]对于波罗的海三国不断发展的独立倾向,戈尔巴乔夫也曾倾向于用强力手段解决。

1991年1月10日,戈尔巴乔夫向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立陶宛恢复苏联宪法的效力,立陶宛没有答复。

立陶宛内部要求立陶宛留在苏联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救国委员会。

国防部长亚佐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内务部长普戈认为局势可能失控,“萨尤季斯”与救国委员会可能发生冲突,要求实行总统治理。

1月11日立陶宛“民族自救委员会”成立,他们向常驻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卫戍区和波罗的海军区求援。

军队于1月12日控制了维尔纽斯电视台,当夜,坦克开进了维尔纽斯,13日凌晨1时30分,坦克包围了立陶宛电视台大楼,克格勃特种部队强行占领了这座大楼,有14名立陶宛人和1名特种兵战士死亡;军队在进入议会大楼时,遭到群众阻挡而停了下来。

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主席兰茨贝吉斯号召市民抵抗,保卫立陶宛共和国,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也声援,国际社会反响强烈,美国、欧洲许多国家、日本等都发表声明,指责苏联在立陶宛用兵。

在内外压力下,维尔纽斯卫戍区部队撤回了兵营。

这次事件挽救了正在丧失威信的兰茨贝吉斯等民族分离势力,转移了人们对他们提价政策的不满,却损害了苏联的形象,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民主受到暴力镇压的印象,立陶宛共产党以及一切被公众认为同这次事件有关联的力量实际上被消灭了。

叶利钦等民主反对派借立陶宛事件对戈尔巴乔夫等人进行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叶利钦飞到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三国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一起商讨对策,表示相互支持,并呼吁联合国秘书长召集紧急会议。

1月20日,“民主俄罗斯”运动在莫斯科组织20多万人参加的游行,声援立陶宛,要求苏联总统、国防部长辞职,要求俄罗斯有自己的总统和军队。

戈尔巴乔夫声称发生在维尔纽斯和里加的事绝对不是总统的路线,他要求政治组织通过法律途径获取政权,不要使用武力[9]。

法律手段不起作用,军事手段行不通,戈尔巴乔夫只能听之任之。

1991年2月9日,立陶宛举行全民公决,90%的公民投票支持国家独立。

此后,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已成定局。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起了示范性作用,大大鼓舞了其他共和国民族主义的发展,1990年以后苏联经济状况恶化,苏共和联盟中央机关的瘫痪,助长了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发展。

二叶利钦与联盟争主权,引发主权大检阅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实际上无法动摇苏联的根基,它们三国人口只占苏联人口总数的2.8%,也不拥有重要资源。

最后埋葬苏联的是俄罗斯的民族分离主义,因为俄罗斯是苏联的支柱,苏联虽然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但力量并不平衡。

苏联的面积是2 240.22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面积为1 707.54万平方公里;1981年苏联的人口是2.666亿,俄罗斯的人口为1.391 65亿[10]。

在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等方面,俄罗斯联邦都占有绝对优势,苏联可以没有波罗的海三国、可以没有外高加索三国,但不能没有俄罗斯。

在苏联各地民族主义思潮奔涌、民族分离主义日益发展之时,作为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并没有站在联盟一边,叶利钦为了与戈尔巴乔夫争权,对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推波助澜,是波罗的海三国与联盟争权和独立运动的积极支持者。

1990年6月12日,在叶利钦等人的鼓动下,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903票赞成,13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国家主权的声明》,宣布俄罗斯联邦是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宪法和法律在俄罗斯全境内至高无上,俄罗斯联邦保留退出苏联的权利。

这表明:“俄罗斯内部倾向获得主权的情绪开始迅速发展。

这种情绪是渴望与努力在本国疆域内团结起来,永远摆脱这样的状况:在俄罗斯发号施令的同时,又在许多方面与苏联融为一体。

在俄罗斯的许多地区——非黑土地带、外乌拉尔、远东走向经济上荒芜和衰退的同时,俄罗斯仍是输血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满。

”[11]俄罗斯主权宣言发布后,其他加盟共和国,包括自治共和国也相继通过类似宣言,开始了“主权国家大检阅”,严重干扰了联盟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