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论文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范文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儿童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目的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二、目的论的概述目的论,又称目的性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以目标语读者的期待为导向,以达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强调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关注其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阅读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
三、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1. 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特点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与成人有所不同。
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将原文内容转化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语言形式,如使用简单、生动的词汇和句式,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2. 保护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的阅读往往带有娱乐性、教育性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关注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使译文既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又能传递原文的意图和情感。
3. 跨文化传播的考量儿童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充分考虑目标语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或误解的情况。
例如,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关注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观念,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删减。
4. 提高翻译质量目的论强调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这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可以更好地把握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心理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语言风格,使译文更加贴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
同时,还可以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础上,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性和艺术性,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与挑战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理解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性和策略,分析其高质量翻译的挑战与机遇。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流派,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结果导向。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的核心理念在于理解儿童读者的心理特征和阅读需求,以及原作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三、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性和策略1. 儿童文学的特性和读者需求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特点,旨在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
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应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 翻译策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应采用适应性翻译策略,包括语言适应和文化适应。
语言适应要求翻译者根据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调整语言难度和表达方式。
文化适应则要求翻译者在传递原作文化信息的同时,考虑目标语文化的接受度和认知习惯。
四、高质量儿童文学翻译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和语言习惯差异较大,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儿童心理特征: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各异,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经验,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
(3)语言难度:儿童文学的语言应简洁明了,但有时需要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这对翻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 机遇(1)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市场需求:随着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对多元文化的需求,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儿童文学论文:“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论文:“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本文以刘易斯·卡洛尔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为例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译者只要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无不及。
儿童文学的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但又有其特殊性,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
6至12岁的儿童已经不再依赖于直接的视觉接触,他们能够通过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进行抽象的思考。
一般说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句法,掌握了不少词汇。
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全文,用童心去鉴赏,以儿童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文学情趣,再现原作思想。
一、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reiss and vermeer 1984: 101; 转引自nord 2001: 29)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 的二元对立。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索高质量翻译的实践与策略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儿童文学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儿童文学的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考虑到译文的接受度和效果。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高质量实践与策略。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目的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儿童文学的受众群体特殊,其阅读习惯、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翻译的目的和策略也需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调整。
首先,儿童文学的翻译目的应当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中的故事和信息。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翻译风格。
同时,翻译者还要注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色,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其次,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应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例如,对于故事情节的翻译,应尽量保持原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故事的发展。
在词汇的选择上,应采用简单、生动的词汇,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此外,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如夸张、拟人等。
三、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与策略为了实现儿童文学翻译的高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策略的探索:1. 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
翻译者需要了解儿童的阅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特点,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儿童的接受度和阅读体验。
2. 保持原文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色。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色,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3. 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内容,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使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顺应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对于儿童的成长和认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实践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以顺应论为视角,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旨在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顺应论视角顺应论是一种语言学的理论,它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顺应论强调翻译者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选择和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三、儿童文学翻译实践1. 选材与定位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翻译者应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同时,翻译者还应根据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需求。
2. 翻译策略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应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常用的翻译策略包括简化语言、运用生动的表达方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等。
此外,翻译者还应注重保持原作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
3. 实例分析以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实践。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选择和调整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时可以简化语言,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同时,运用生动的表达方式和形象化的语言,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翻译者还应注重保持原作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四、儿童文学翻译的挑战与对策1. 文化差异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儿童文学的翻译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翻译者应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需求。
同时,翻译者还应注重传递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惯。
2. 语言难度儿童文学的语言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以《秘密花园》为例

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以《秘密花园》为例研究生姓名专业所在学院年级指导老师职称论文题目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以《秘密花园》为例1.任务描述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本篇文章通过对儿童翻译的分析,对理论的充分解读来探讨翻译的问题与优势所在。
2. 任务过程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儿童性。
儿童文学的创作者是成人,欣赏者是儿童。
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心理特征,它的目的应在于帮助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其次,儿童文学应具有教育性,并且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
其中包括语言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集体思想教育等等。
儿童文学既然是文学,当然还要有文学性。
文学的感人之处在于潜移默化中讲究写作技巧。
除此之外,翻译儿童文学语言结构要简单。
作为儿童文学翻译,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重视他们,要接触儿童、熟悉儿童、了解儿童。
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原文,然后用浅显易懂的儿童语言去翻译,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童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境界,从而给儿童以启迪。
通过对接受理论的分析与评价,举出在《秘密花园》里的例子,并且摘取其中的段落分析原版和译版的区别,本文以接受理论为基础,以《秘密花园》张建平老师汉译本为语料,在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接受理论与具体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相结合,对接受理论的作用和具体内同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和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3. 理论框架儿童翻译中,共有四种理论。
分别是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关联理论、接受理论四种。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的创立使文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接受理论关注人们长期以来忽视的读者与阅读接受的问题,认为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才能产生接受和理解。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文学翻译要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读者和其阅读接受的特殊性,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创作出易被儿童接受的译作。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索高质量翻译的实践与策略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儿童文学的传播和交流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传播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文化滋养。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高质量实践与策略。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翻译的过程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根据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因为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1. 了解读者需求: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应该首先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了解读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口味。
2. 精准的词汇选择: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词汇的选择应该准确、生动、形象。
译者应该根据语境和读者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词汇,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3. 语言的简洁性:儿童文学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和词汇,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4. 文化背景的融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融入,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文化习惯。
通过适当调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审美。
四、策略与方法1.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是必要的。
语义翻译注重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文学翻译浅析
摘要:本文以杨静远的《杨柳风》译本为例,探讨上述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指出一篇成功的儿童翻译,应该真正为儿童所喜爱,并忠实于原文,富有童趣。
译者需努力使译作的语言既规范又符合儿童特点,即准确、简明、生动、悦耳。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杨柳风原作精神童趣注释
一、引言
翻译研究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有着不同的理解。
严维明曾提出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四种手段,包括:1.译出童味; 2.化难为易;
3.多加停顿,多用短句;
4.注意逻辑。
在翻译儿童作品时,要深刻体会儿童心理,用儿童所能喜爱的,接受的语言来营造一个美妙的世界。
二、《杨柳风》的介绍
(一)原作
《杨柳风》是肯尼恩·格雷厄姆的代表作。
故事虽不离奇却很有趣。
在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住着四个要好的朋友——憨厚的鼹鼠,机灵的河鼠、狂妄自大的蟾蜍,老成持重的獾。
财大气粗而又不知天高地厚的蟾蜍,迷上了开汽车,车祸不断,受到朋友们的责难和管束。
一次,他偷了一辆汽车,被捕入狱,在狱卒女儿的帮助下,化妆洗衣妇逃出监狱,历经险情和磨难,在三位朋友的帮助下,夺回了被野林动物侵占的庄园,并从此改邪归正。
(二)译作
《杨柳风》与中国渊源不浅,早在1930年,周作人便发表关于《杨柳风》的介绍文章,称其“写得很美”。
之后有很多学者的译本,其中评价最高的也许是杨静远女士翻译的《杨柳风》,杨译文的《杨柳风》老少皆宜、语言美丽,无论在辞藻的选用,意境的塑造,精神层面的把握都最接近原著。
三、《杨柳风》的翻译赏析
(一)原著精神面的理解
题目的翻译:
先说说书名的翻译。
现在“柳林风声”这个名字在大众出版物中好像用得更普遍一些,而杨静远先生将其译为《杨柳风》,沿用周作人的译名,既符合书作者风雅的文笔,又别有”吹面不寒杨柳风”式的与自然相和谐的意韵和温雅的气质,体现了原作的神韵。
(二)富有童趣
1.选词
1.1选词浅显易懂。
由于儿童知识面具有一定局限性和心理发展的不完全性,译文采用的词要力求简单,亲切,好懂并且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例1: 文章接近末尾有首著名的《蟾蜍的最后一支小歌》——toad’s last little song!
the toad -- came -- home!
there was panic in the parlours and bowling in the halls,
there was crying in the cow? sheds and shrieking in the stalls,
there was chivvying of weasels that fainted on the floor, 《蟾蜍的最后一支小歌》
“蟾蜍回来啦!
客厅里,惊慌万状,
门厅里,哀号成片,
牛棚里;哭声不绝,
马厩里,尖叫震天。
这首小诗如果英文直接读来是朗朗上口, 但直译为中文绝对是韵味全无,所以这里杨静远用了意译,抓住了场景的主旨大意,创作性地翻译,前句以“…里”来定位,后句以儿童可以读懂的四句成语来描述, 并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1.2选用叠加词,拟声词。
与成人文学语言相比,儿童文学语言有其独特性。
例如在描写人很肥胖,成人会用“脑满肥肠“,而儿童更喜欢“肥嘟嘟,胖乎乎”
例2: bang! go the drums!
the trumpeters are tooting and the soldiers are saluting, and the cannon they are shooting and the motorcars are hooting,
as the -- hero -- comes!
鼓声响咚咚!
号角齐鸣,士兵欢呼,
炮弹横飞,汽车嘟嘟,
当——英雄——归来!
这段里,杨用了“响咚咚”来形容鼓声的“bang”用“嘟嘟”来拟声汽车的“hooting”,把蟾蜍归来的场面渲染的非常热闹,形象生动。
1.3多用动词。
儿童文学翻译时多选用恰当的动词,不仅增加文章的幽默性、生动性,调动孩子的形象思维。
2.修辞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多种多样,有拟人、比喻、排比等等。
对于思维还没有达到成人理解力而想象力相当丰富的孩子们来说,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够更形象和直观地为他们描绘美丽的童话,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在《杨柳风》这篇文章里,多次出现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文章非常的美。
例如
2.1拟人
例3: never in his life had he seen a river before -- this sleek, sinuous, full bodied animal, chasing and chuckling, gripping things with a gurgle and leaving them with a laugh, to fling itself on fresh playmates that shook themselves free, and were caught and held again. (chapter 1.the river bank)这是文章第一章节对鼹鼠初次见到的大河的描写,原作者把大河比喻成一个动物,调皮却又充满活力。
四、结语
本文只是结合《杨柳风》作为儿童文学一书作了较浅显的研究,这本书本身文字非常之美,不仅是童话,还是部文风优美的散文杰作。
而杨静远大师的作品,是所见译者中最忠实原文,保留其优美文风,同时适合儿童阅读的杰作。
一部成功的儿童作品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文学的二次创作,儿童文学翻译看似简单,但能做好绝非易事,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不断积累经验,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 中国翻译, 2004(6):
33-36.
[2]周喆.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问题翻译策略研究[d] 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 2006.
[3]周作人. 儿童文学小论[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