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作者:杨琦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0期内容摘要: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长期以来深受儿童读者喜爱。
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语句为例,探究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一.目的论三原则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突出强调了目的對整个翻译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翻译行为应该根据目的语接受者的要求和期待,按照特定的翻译目的,在目的语特定的语境和文化中进行。
目的论评价译文的标准并非是对等,而是充分性。
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代表了目的论的主要观点。
(一)目的原则目的原则认为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居首要位置,译文必须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即译文不必与源语文本完全对等。
因此,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译者有时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二)连贯原则连贯原则要求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必须与源语读者一致,译者应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状况,以连贯、流畅的方式向他们传达原文信息,(三)忠实原则忠实原则又称语际连贯原则,认为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等同于其他翻译理论强调的忠实于源语文本。
然而,忠实于原文的程度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二.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一)目的原则1.增译法由于英语和汉语巨大的差异性,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使用习惯,译文需要增添一些词、短语和句子。
例1:Duck is very clever, he speaks lots of languages. He speaks: pig, chicken, cow sheep and farmer. This is much better than I can do. I can only speak duck.鸭子非常聪明,他会讲很多种语言呢!他会说猪啊、小鸡啊、牛羊啊还有农夫的语言。
儿童文学的翻译

W: 孩子,你为什么哭? P: 你叫什么名字? W: 温迪·莫伊拉·安琪拉·达林,你叫什么名字? P: 彼得·潘。 W: 就这个吗? P: 就这个。 W: 真可惜。 P: 这没啥。 W: 你住哪儿? P: 右手第二条路,然后一直向前,直到天亮。 W: 这地址真滑稽! P: 不,不滑稽。 W: 我的意思是说,他们在信封上就是这么写的吗? P: 我从不收到什么信。 W: 可你妈妈要收到信的吧。 P: 我没妈。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挂在天上放光明 好像许多小眼睛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2.2. 童年期儿童和童年文学
➢ 童年期儿童(7-12岁) ➢ 童年文学
接受小学教育 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形
象思维仍占主导 对事物好奇心强
开始学习书面阅读和写作 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快速
指小表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儿化语
例1:With another shriek, she flung this last terrible thing away from her and kept falling, down and down and down into deeper darkness, where there was no longer anything to hold on to.
2.3. 少年期和少年文学
回顾
➢ 什么是儿童文学翻译?
➢ 儿童文学的特点
幼儿期儿童和幼儿文学 童年期儿童和童年文学 少年期和少年文学
3. 儿童文学的语言
3.1 形象鲜明,生动有趣
儿童文学的翻译-熊建新、陈绍琦

儿童文学的翻译 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熊建新 陈绍琦
Contents
• 1、儿童文学的概念及特征 • 2、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 3、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 4、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 5、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1、儿童文学的概念及特征
• 1.1 儿童文学的概念:• 译文一:这朵雪花越长越 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女人。 她披着最细的、像无数星 星一样的雪花织成的白纱。
• 译文二:那片雪花变得越 来越大了,最后,它像一 个年轻的女子,穿着最细 的白纱,这些白纱是由成 千上万片像小星星一样的 雪花做的。
• 4.3图文并茂, 乐在其中 • Under blue sky,the horses are running
freely on the grasslands .
• 蓝蓝的天,青青的草,马儿在草原上哒哒 地赛跑.......
• 4.4跨文化转移
• 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鼠 • 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 Red 中国代表喜庆,西方代表暴力 • Cowboy 中国代表悠闲,西方代表冒险 • Dog 中国代表鄙视,西方代表同情 • Dragon 在中国代表高贵,在西方代表凶恶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是儿童了解世界的早期启蒙食粮,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
翻译好一部儿童文学,需要译者对源语文字有深刻的见解,对原作风格的精确把握,对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广博的,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和生理世界,并且能用一颗童心去体会,用小读者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儿童语言来翻译。
鉴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儿童的需求为中心。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由此产生。
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在“目的论”中,译者是整个翻译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和翻译活动最终的实施者,同时他还是翻译要求的接受者、原文文本的诠释者以及译文文本的创作者。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
2 . 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儿童文学译作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有其特殊性,译者为了更好地符合儿童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审美经验,在词汇选择、修辞的应用上应采用相应的策略,从而使译作充满童趣,更贴近儿童读者。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中文翻译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易读易懂: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词汇,避免使用生僻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
2.保留原作情感和风格:翻译应该尽量保留原作的情感表达和风格特点,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中的情感和意境。
3.语言生动活泼: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使用生动活泼的词语和句式,使
得故事更加吸引人,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4.适应目标文化:翻译应该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进行调整,
确保故事内容和文化背景的契合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5.尊重原作:翻译应该尊重原作的意图,不随意改动故事内容和情节,保持对原作的忠实性。
6.科学普及:对于涉及科学、数学等知识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应该
保持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注意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解释相关概念。
7.多元文化表达:对于涉及多元文化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应该尊重
和保留原作中的多元文化元素,让读者能够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
儿童文学翻译

浅析儿童文学翻译摘要:翻译目的论,也就是目的决定方法,是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文学这一特殊文学形式,对英国女作家 j.k 罗琳所著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译本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细节分析,探讨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如何更好翻译出不失源语言原意又有目标语言广泛接受程度的儿童文学作品。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儿童文学;哈利波特;源语言;目标语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1一、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也就是我们所谈到的目的决定方法的主旨是,行动由目的指导。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原文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该理论在等值翻译论进行了突破,译作的发动者、翻译者和接受者得到了相应的重视,赋予了翻译更多新的涵义,对翻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
然而,翻译目的论在我国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目的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潜力,而用此理论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则更少。
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文翻译的不足之处(一)对语言文字理解的不到位同样,鉴于故事中霍克沃兹魔法学校的学生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比如中国学生张秋),所以其中使用的语言也不仅仅简单地局限于英语语体,这也就给译者有意无意地设置了障碍,要求很高的语言掌控力。
否则,很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纰漏。
例如大家公认的中译版最严重的错误在于这一处:原文:there was an inscription carved around the top: 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译文:顶部刻着一行字:厄里斯斯特拉厄赫鲁阿伊特乌比卡弗鲁阿伊特昂沃赫斯。
(脚注:这行字是厄里斯魔镜上的符箓) 乍读起来,不知所云。
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作为一本儿童文学的经典巨作,露西·蒙格玛丽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儿童和成人读者欢迎。
该书是公认的儿童文学畅销书,且特别适合儿童阅读。
本文研究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绿山墙的安妮》马爱农译本,译本语言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富有美感,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绝佳素材。
二、翻译策略(一)简单化儿童的理解能力是其接受文学文本的基础,因此儿童文学译者应将简单化作为一个重要翻译策略。
基于儿童读者有限的词汇量和较低的语言接受水平,译者必须尽量使用简单词汇,避免复杂词汇,从而使目标文本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例1]源文本:Marilla made no reply,but she hit the unlucky sorrel such avicious clip with the whip that the fat mare,unused to such treatment,whizzed indignantly down the lane at an alarming pace.(Montgomery,2010:50~51)目标文本:玛丽拉没有搭腔,但她用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不幸的栗色马,这笔肥壮的母马从来没有被这么对待过,它狂怒1/ 6地迈开大步,冲下那条窄路。
(马爱农,2011:44)分析:“vicious”本意为“恶意的”,但马爱农并未将其直译为“恶意的”,而是用了一个更简单通俗的词语“狠狠地”。
“恶意的”这个词语比较高端,很可能超出了儿童读者的有限词汇量;小词“狠狠地”更易让儿童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理解玛丽拉对于马修私自将安妮带回绿山墙的恼怒之情。
(二)生动化基于儿童不善抽象思考的天性,平淡枯燥的目标文本语言易让他们失去阅读兴趣。
儿童在逻辑思考前,更倾向于想象思考,且易被具体形象和生动描述所吸引。
生动的文字描述不仅能使文本更加有趣,还能影响儿童的情绪,丰富其精神世界。
论“儿童本位”翻译观

论“儿童本位”翻译观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现状,提出儿童文学翻译应遵循“儿童本位”翻译原则,并且通过对照分析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英汉译本,从语言、文化等多角度印证该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本位夏洛的网一、儿童文学及翻译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儿童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我国每年都引进大量优秀的外国儿童读物,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翻译者投身该领域。
尽管如此,儿童文学依旧是被忽略和轻视的领域:1,整个社会将儿童文学及其文化看作“小儿科”;2,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学者少之又少,笔者统计了2007年到2012年期间,《中国翻译》上总共发表的750多篇文章中,没有一篇是关于儿童文学翻译及理论研究的;3,国内还没有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相关的独立学科。
二、“儿童本位”观的内涵nida在translating meaning中提到“12岁孩童的文本与受过高等教育的成人的文本构建是完全不同的”(nida,1982:51),所以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更加注重对象性,除了要准确传递原文意思之外,还要求译文符合儿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一切以儿童读者“看得懂,喜欢看”为原则,即“儿童本位”原则。
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领域,著名翻译理论家riitta oittinen的著作translating for children影响最为深远。
书中她区分了translating for children(为儿童翻译)与translating of children’s literature(翻译儿童文学),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成人)与预想读者(儿童)对话的过程。
(oittinen,2000:224)“为儿童翻译”(translating for children)强调了儿童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肯定了“读者本位”观的重要性。
朱自强教授在《儿童文学概论》中对“儿童本位”观作了更为精确的定义:以儿童为显性读者,成人为隐性读者,这样才能赋予儿童文学隽永的意味(朱自强,2009:8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
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
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
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
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
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
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
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
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
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父亲去世后,约翰奈斯很伤心,爬在父亲的尸体上睡着后做了个梦,故事里对这个奇怪的梦就是这样描述的:“她在梦中瞧到太阳与月亮都向她问候,瞧到她父亲的身体很健康,有说有笑,这时一位头戴金色土冠的姑娘向她伸出了手,约翰奈斯的父亲说:‘瞧,您得到了一位全世界最美的姑娘。
’她高兴的跳了起来,于就是她醒了。
”这段描述语言朴素,句式简单,却将这个奇怪的梦描述的非常生动。
儿童通过阅读知道约翰奈斯很想念父亲,又会好奇她会不会真的遇上个世界上最美的姑娘,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
2、形象生动有趣。
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要简洁易懂,更要形象生动。
只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其想象力。
例如故事《豌豆上的公主》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大街上灯火通明,人们都在高兴的聊天,乘凉,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忽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紧接着可怕的暴风雨来了,厚厚的云层里闪过耀眼的闪电,巨大的雷声轰隆隆的滚来滚去,就像就是一个巨人在天上奔跑,人们纷纷跑回家,关好门窗,准备在雨声的陪伴卜美美的睡上一觉。
”这段形象生动的描写让儿童对此情此景产生清楚、准确的印象,仿佛身临其境。
3、优美动听,富于想象。
儿童文学必须优美动听、
朗朗上口,并且留有想象空问,这样儿童才愿意读、愿意瞧。
语言学家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h}”,这种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儿童对词语排列、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与语言词语节拍等方面。
比如儿童诗歌《小鸭爱说大话》:“小鸭呷呷,爱说大话,嘴能唱歌,脚能画画。
画把雨伞,没有伞把,唱歌跑调,呀呀呀呀。
”此儿歌用词浅显,节奏轻快,韵律十足,朗朗上口,深得儿童喜爱。
三、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又称功能翻译理论,就是指“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就是一种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目的论”最早在1971年由德国学者莱斯提出,此后又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目的论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拓展,如1984年费米尔指出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应该就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功能,而不就是一味地强调功能对等;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提出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主要取决于译文在译文语境中的功能,也就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中哪些内容该保留、哪些改删减、哪些需改写等都取决于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功能目的论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无论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在不同的语境下功能就是否一致,在
翻译的过程中都可根据译文的语境因素及预期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与忠实准则。
目的准则指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准则就是在目的准则的基础上,译文尽量保持语义及语境连贯,保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忠实准则就是指无论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在功能上一致与否,翻译时必须考虑原文与译文语篇之间的对应关系。
翻译过程中,以目的准则为基础,做到忠实准则服从于连贯准则。
四、目的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翻译。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在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要明确译入语的读者就是儿童。
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简洁、形象、生动,这就就是儿童文学翻译在语言上要达到的目的。
在儿童文学英翻汉的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此目的,在语言的使用上可多使用儿童口语、儿化音、用实体词解释抽象概念,或使用拟声词、语气词感叹词等,尽量使用简单句型。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就是一首经典的英语儿歌,其欢快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深得儿童的喜爱。
2、清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
根据目的论的
准则,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都具有教育性。
教育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主要体现就是其所传播的异国文化特色与情调。
为了达到此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清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在不失童趣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及异国风情,让儿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异国风土人情,拓展其知识面。
3、准确再现童趣,激发创造想象力。
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下所产生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根据目的论,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交际功能无论相同与否,在翻译过程中都要根据译入语的语境及预期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所以对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童趣内容的处理尽量采用归化。
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曾经说:“儿童文学翻译有一个特点,就就是读者对象}一分明确,就是孩子。
而且不就是笼笼统统的孩子,根据她们的年龄特征,还要分幼儿、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
”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就是以儿童为中心。
要真正做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在了解作品本身的同时,更要了解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特点以及其文学基础,根据翻译原则及预期要达到的交际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