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合集下载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

不同的文化下,语言的涵义,使用的范围,影响各有不同。

本文试着用奈达的等值理论从语义、逻辑、功能及风格四方面对英语同汉语互译中的等值问题进行阐述,证明作为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等值理论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同时,它是相对的,在翻译的时候应更注重格式及内容。

[关键词]语义等值逻辑功能格式一、理论概念语义等值(Semantic Equivalence)理论早在1790年就被英国杰出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好的译文是将原文的长处完完全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里,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的人能毫不含糊地领会,强烈地感受,正像原作所属国的人所领会,所感受的一样。

”但真正将此理论系统化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Nida,1914-),国际公认的20世纪翻译理论界的泰斗,他著述丰富,立论鲜明,其中的精华是翻译等值论,他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一译“灵活对等”)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 valence),把读者反应作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的主张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影响非常的深远。

现代翻译中,语义等值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翻译要达意;第二,译文要再现原文的风格;第三,译文要自然。

其中,“达意”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1.语言涵义的等值问题语言涵义是等值翻译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产生了很多不同文化背景民族难以理解或解释的词汇。

如汉语中的阴阳,精神文明,工夫茶,政治面貌等词汇,在英语中基本是找不到对等的词语,翻译的时候只能通过对该词意义上的理解,选择意译来传达该词涵义。

但也有一些词汇如果只用意译的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摘要众所周知,英汉翻译除了考虑字面意义的传达和对等外,还要结合英汉社会文化背景译出其字面意义背后的语境意义或者言外之力,以求实现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这里我们就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言外之力的语用对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境;言外之力;语用对等目前,就像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所说的那样,“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在用中文,又有约十亿人在用英文,所以中文和英文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文字,中英互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翻译”(许渊冲,2005)。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英互译首先要解决其理论问题。

关于翻译理论,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例如,清代严复首先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傅雷则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等。

翻译理论家奈达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这里的对等概念不单是词汇的字面意义、语言结构、和语体上的统一,也包括语用意义上的对等。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为语用等值。

这里的语用等值概念实际上和钱钟书所倡导的翻译“化境”,以及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言结构与表达的语用对等翻译奈达认为,语言之所以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语用对等,则主要是指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必须变通两种语言在词汇、社会文化内涵和表达结构上的字面意义上的对称性,实现翻译的语用等值。

实际上,实现语用对等首先要做到语言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话语蕴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上的对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Austin(1969)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不再是意义的简单思辨,而是行为活动的具体表现。

论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原则

论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原则

翻译 属 于一种跨 文化交 际 ,最终 目标是 把一 种
文化 的信息传递 到另 一种文 化 中去 , 实现对 等转换 。
翻译 中的对等 主要是 指原 文和译 文这两种语 言 在文
字和 意义上所 能达到 的最 高程度 的相 同 ,即译 文能 完全达 到原文 所具备 的效果 。 翻译 中对等 只是一个 相对 的概念 , 不对等 才是绝 对 的 , 完全 的对 等是 不存 在 的。不少 翻译 学家 对于 翻译 中的对 等原则 都是 相 当重视 的 。 文从语 言学 、 本 文化 和风格三个 方面谈谈 汉语 文学作 品英译过 程 中的对 等问题 。
的表达 。语 言不 同 , 语法 的范畴也 就有所差异 , 因 正
二 、 言 学层 次 上 的 对等 语
1 . 词层 对等
为这 种语 法结构 的差异 才使得在语 际间 的相互 转换 的过程 中会 有信 息 内容 的变 化 。语法 包括 时态 、 语 体 、 、 态等多方 面 的内容 , 数 语 在语 际互译 的过程 中 ,


引 言
“ 默” “ 默 和 一滴 水 ” 翻译 属 于词 层 的完 全 对 的 等 , 是 “ 手 中溜 走” “ 有声音 , 但 从 和 没 也没有影子 ” 就 是 功能上 的一种对 等 , 面直译意义 是不尽相 同的 。 字 但通 过使 用中性词 、 词义 色彩接近 的词 、 用文化 概念
不 同的词来代 替 , 或使用 意义相等形 式相近 的词 组 、 习语 等 的翻译技 巧都使其 达到 了词层 上 的对等 。在
遣词 造句 中流露 出原来散 文的美 。 2语 法对 等 .
词汇并 不是影 响翻译工 作 的唯一因素 。汉 语文 学作 品 的英 译也 必须通 过语 法规则 使语言得 以清楚

英汉翻译中的语义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义对等
原 语形 式 , 汁 原 味 地 引 进 语 言 差 异 、 化 差 异 ; 原 文
二 、 境 和 文 化 对 语 义 的 影 响 语
语 义 指 的 是 句 子 的 含 义 。 语 义 可 以 分 为 语 法
“ 同化 ”就 是 译 出 本 质 内涵 , 管 有 适 当 取 舍 和 变 尽
之 间的语 义对 等 。在 整个 翻译 过 程 中 , 翻译 言
在语 义对 等 的基础 上 进 行 。也 就 是说 , 这是 从 原 语 到译 语 的一种 语义 转 换 , 把一 种 语 言 表 达 的 内容 是 用另 一种 语 言 的 恰 当形 式 表 达 出来 l 。由 于 译 语 _ 2 ] 与原 语 的差 别 , 人 文 化 与 本 土 文 化 的差 异 , 译 译 对
e ui a e e,t a l ton o f e e y sofw rtng ha e p c i e r qu r m e t . Thi he r f q v lnc r nsa i fdif r ntt pe ii s r s e tv e ie ns st o y o
t a l ton,s ma tc e ui lnc , c n r a h o h s me ”r s rc e on r nsa i e n i q va e e a b e k t r ug o e t i t d z e” t t s e t be ha e ms o un r ns a a e i r n l ton fe d t a 1 t bl n t a s a i i l . Ke r :Tr ns a i n;Se a i y wo ds a lto m ntc Equ v l nc i a e e;Con e t t x ;Ty e fW r tng;Unt a s a a e p so ii r n l t bt

词汇对等原则

词汇对等原则

词汇对等原则
“词汇对等原则”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尽可能地与源语言中的词汇在意义、语义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保持对等或相似。

这个原则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目标读者能够尽可能准确地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为了实现词汇对等,翻译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语义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在意义上与源语言中的词汇尽可能接近,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2. 语义范围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在语义范围上与源语言中的词汇相匹配,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翻译。

3. 感情色彩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在感情色彩上与源语言中的词汇相一致,以传达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4. 文化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误解。

5. 惯用表达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尽可能地使用与源语
言惯用表达方式相似的词汇,以保持翻译的自然和流畅。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等效原则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等效原则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等效原则论文关键词:语篇翻译等效原则语篇观论文摘要:该文从语篇角度探索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指出翻译中的‘晤篇观’的重要性。

“等效原则”,的指导意义,使其更好的指导语际间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际这一实践活动。

.理论背景.“等效原则”翻译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对等的过程。

翻译理论中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对等有关。

对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等效”,即译文对目的语接受者的效果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

这是由翻译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在实践中,翻译应尽可能达到“等效”。

这一原则被称作“等效原则”。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enea, nida)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概念基础便是“等效原则”。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再现原文的信息”。

后来,奈达在一本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

在这一等效理论中,他把社会符号学原理引入翻译研究,把语言与文化看成两个密切相关的符号系统。

语篇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

对任何一个符号的解释都必须联系与之相关的其它符号,无论是在词汇语法还是修辞层面上,符号都具有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符号在所有这些层面上的意义,用一系列功能对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意义。

.“语篇观”“大语篇观”是指:译者在翻译任何语篇时,必须对有关语篇的文化历史等现状要有较好或至少是粗浅的了解;理解正着手翻译的原文的片断局部甚至全部时,译者要运用这一知识,密切注意该语篇涉及的有关背景知识,因为所需翻译的原文涉及的有时不只是该语篇文字字面上所涉及的点滴知识,而会波及使用该文字的国家的上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及当前的社会情况。

“语篇观”是指:译者在做语篇翻译时,要从语篇特征“衔接”“连贯”角度出发,充分分析其中的连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时与体的形式排比结构与逻辑衔接等在表达整体意义上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翻译理论对等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遵循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旨在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对等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意味着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等价性。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不改变源语言句子的意义,并且用目标语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言的信息。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并且对两种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很熟悉。

其次,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两种具体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尽量按照源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和特点。

意译是指在尽量保持源语言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习惯。

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对等翻译理论还提出了一系列辅助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例如,要根据译文的实际用途和受众的需求进行翻译,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此外,还应尽量避免译文中的歧义和不一致,并根据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必要的文化调整。

同时,译者还应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求正确的翻译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等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翻译理论的不足。

传统的翻译方法中,常常以目标语言的规则和要求为准,忽视了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而对等翻译理论则通过强调对等关系,让翻译更加注重源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传达,使译文更准确、自然和流畅。

然而,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时候可能无法实现完全的对等翻译。

此外,对等翻译理论也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法,译者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总之,对等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准确和流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语言不同,语法的范畴也就有所差异,正因为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才使得在语际间的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会有信息内容的变化。

语法包括时态、语体、数、语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语际互译的过程中,有时候通过转换的方式达到对等。

如张培基英译的巴金的《梦》:我的心在走路,它慢慢地走过了二十五年,一直到这个夜晚。

Myhearthadbeentrampingalongallthetime.Uptonow,ithadbeenonitsslowjourneyfor25years.这是一个时态上的对等,在汉语中,汉语的时态用四个助词表示:“着”、“了”、“过”、“来着”。

它们的分工是:“着”表示动作、变化正在实行;“了”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完成;“过”表示动作、变化已成为过去;“来着”表示动作、变化完成不久。

从形式上看“走过了”本应该是过去时,但因为用“一直”来强调,所以用英文的现在完成时来体现原文所要表现的持续影响和状态。

3.篇章对等篇章对等实质上分为两个层次:即是语序和衔接。

在语序的问题上,就是所谓的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

韩礼德用主位与述位的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

他认为话语从主题结构上分为主位和述位;从信息结构上分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

而汉语被认为是话题突出,英语则是主语突出。

这样一来,译者在英译汉语文学作品的时候,未必能始终遵循原文的主题结构,常常会因为语际之间语序不同而改变其应有的主题结构而保留其信息结构。

而衔接主要是通过篇章中的所指、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的方式来流畅篇章。

下面通过DavidHawkes对《红楼梦》的一段翻译来例证篇章的对等: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

BythetimeBaoyu’sweepingwasover,Daiyuwasnolongerthere.Herealizedthatshemusthaveseenhimandhave goneawayinordertoavoidhim.Feelingsuddenlyratherfoolish,herosetohisfeetandbrushtheearthfromhiscloths.Thenhedescendedf romtherockeryandbegantoretracehisstepsinthedirectionofGreenDe lights.简短的一句话翻译成英文却变成了四句话,形式上是不完全对等的,但从篇章的功能上看是对等的:信息结构没有变化,但却更突出了主语,符合英语主语突出的语言习惯,而且通过所指、词汇衔接等方式使内容更流畅,过渡更自然。

在这里有点特殊之处是对怡红院的翻译,就字面,“红”是要翻译成red的,但在英语中用红并不能表达怡红院所要代表的意思,反而是英语中的green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文字的文化差异恰好能在各自读者的心中形成对等。

4.语用对等所谓语用对等,就是从宏观上把握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语用知识上的差别,用适当的手段在译语中补充这个差别,达到原著与译著在语用上的等值。

语用对等也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是翻译研究中的新模式。

通过对比源语和目标语,语用对等着重探讨语言等效和交际等效两个方面。

语言等效要求译者必须用最等值的目标语来表达原文的核心思想。

社交语用等效是指文化层面的对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这就使得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交流时会出现对文化和含意的误解。

而语用对等正是超越了这种文化隔阂,在译入语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文化意象和言语信息的互通。

那么译者在英译汉语文学作品时,要致力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遵从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俗,选择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或向他们介绍源语作品的风格与背景。

下面是杨宪益英译的《红楼梦》: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识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ThisisthefirsttimeI’veseteyesonsucharavishingbeauty. Herwholeairissodistinguished!She doesn’ttakeafterherfather,son-in-lawofourOldAncestress,butlooksmorelikeaChia.NowonderourOldAncestresscouldn’tputyou outofhermindandwasforevertakingorthinkingaboutyou.”从语义的角度分析,上文就是对奥斯汀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具体体现。

此段话表面上是在赞扬黛玉的花容月貌,但深层上也对“老祖宗”的嫡亲孙女实行了赞扬,同时也通过她的话侧面向黛玉透露了“老祖宗”对她的挂念。

三、文化对等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文化对等”。

汉语文学作品英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渊博和汉语文字的独特,所以在英译过程中的翻译对等,文化对等也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对等。

这里所说的“对等”除了文化对等,也有形式对等更包括动态对等。

下面是DavidHawkes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段话语的翻译:刘姥姥道:“这倒也不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咱们谋到了靠菩萨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Iwouldn’tsaythat,”saidGr andmaLiu,“Manproposes,Goddisposes.It’suptoustothinkofsomething.Wemustleaveittotheg oodlordtodecidewhetherhe’llhelpusornot,whoknows.Hemightgiveustheopportunitywearelookingfor…”因为译者是外国人,所以在面对英语读者的时候,考虑到英美读者的宗教背景和民族心理,为了方便理解,直接引用英语谚语“Manproposes,Goddisposes”,并把“Buddha”改成了“thegoodlord”,索性把其中的文化转换到了英语文化中,将原文中的佛教文化观点转换成西方基督教文化观点,使原文和译文形成了文化对等,恰当的传递了信息,使读者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也理解了文化。

四、风格对等风格是指写作特色,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的过程中,风格对等不但指要保持原意,更要保留原作的风格。

风格对等涉及原作者的意旨再现,所以它要求译者能全面深入了解原著作者的生平、个人观点甚至个人喜好,把握作者的语言特点,熟悉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切细节。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依照原文的历史背景,文体特点,适当选择历时风格对等和共时风格对等的翻译方法,努力做到风格对等,争取使原语的意旨更好的再现,尽量使原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风情在目标语中得到体现。

当然,译者个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个人的笔头表达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许渊冲英译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ThismornofspringinbedI’mlying,NotwokeuptillIhearbirdscrying.Afteronenightofwindandshowers,Howmanyarethefallenflowers!五、结语翻译对等一直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是西方两千多年来翻译理论的重要论题,也是当代翻译研究的重要论题。

在各种翻译理论繁荣发展的今天,它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仍具有存有价值和应用意义。

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需要译者既要有广博的英文知识,又要有深厚的中文功底,富有灵活性、创造性地的选择翻译对等,使中国文字和华夏文化在英译作品中更强烈的感染和吸引西方读者。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