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思想对企业管理

合集下载

兵家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讲解

兵家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讲解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战略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企业对本土化战略管理理论的需求也将变得越来越迫切。

然而创立本土化的管理理论需要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离开对传统管理思想的研究,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管理理论。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孙子兵法》等为代表先秦兵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先秦兵家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东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兵家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造就了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这样一种管理文化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然而进入近代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中国经济的衰落和西方学术界的话语霸权,这种极有特色的管理文化却几乎被完全无忽视和大大误解了.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大量的优秀管理思想成为开始逐渐为现代企业管理学术界和实践界所重视,一些研究者开始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

同时,我国企业正在自发地将传统管理思想中的优秀因子融合到自己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在应对全球化趋势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巨大而宝贵的财富。

一、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中国先秦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频繁的战争实践活动和各种思想的勃兴,为兵家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兵家思想萌芽于夏商时期,初步成型与西周,春秋末期主见成圣并形成独立的流派,战国时期是兵家最繁荣的时期,秦后开始走向衰落。

学术界对于兵家思想研究的文献可谓浩如烟海,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已经成了一门孙子学。

总体上看,对兵家思想最为关注的首先莫过于军事理论界,研究兵家的著名学者吴如嵩、郭华若、于汝波、徐勇、黄朴民、纽先钟等人大多数都是精通战争理论的军界人士,他们的研究一般局限于战争领域,主要关注兵家的军事战略、战术以及治军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可 以说 , 这些 思 想 对 于现 代 企 业管理 实 践 来 说 仍 然 具 有现 实的 指导 意 义 。 就 先 秦儒 家思 想 与现 代 企 业 管 理 问题 展开论 述 。
【 关键词】先秦儒 家思 想; 现代企业管理 ; 示 启

管 理 作 为 … 种 社 会 活动 , 不开特 定 的 历 史 条 什 和 民族 文 企 业 管 理 的 启示 离 化 背景 , 与之 棚 适 应 的 各 种 管理 思想 也无 不 深 深 地 镌 刻着 民族 儒 家 思 想 十分重 视 人 在 管 理 l 的地 位 , 以说 人 的 管 理 和 { _ 1 可 文 化 的印迹 , 代 企 业 管 理 亦是如此 。 此 , 研 究 和 探讨 现代 施 行 管 理 的人 是儒 家理 论 的 核 心 。在 儒 家 看来 , 地 之 间 只 有 现 天 企业 管理 之对 , 何 借 鉴 本 国传 统管 理 思 想 的 成 功经 验 是一 个 人 足 擐 宝 贵 , 如 一 是万 物 之 灵 ,一切 的 管 理 活 动都 是 围 绕 着 治 人 i 重 要 的内容 。作 为 r国 文 化代 表的儒 家 文 化 是 一 个博 大 精深 的 展 丌 。既 然 管 理 的对 象 是 人 , 又 是 干 差 万别 , f j 人 就要 从人 的 本 性
粮 ”实现 真 正 的源 头 控 管 。 ,
三 、 新 确 定 乡 镇 财 政 管理机构 的工 作 职 畿 和 任 务 重
出 过 去 注 重 面 向 干 家 万 户抓 收入 的“ 管 型 ” 保 证 公 征 向
财政 政 策 实 施 的“ 督 管 理 型 ’ 变 : 监 ’ 转 由过 去 单 纯 的“ 政 管理 行 型” 向面 向农 村 和 农 民 的 “ 会服 务 型 ” 变 ; 过 去 的 以组 织 社 转 由 税收 收入 为 主 的“ 入 型 ” 收 向以监 管财 政 收 支 为 主 的“ 支 并重 收 型 ’ 变 改 革 后 的 县 区 驻 乡镇财政 所 , 受 县 区 财 政 局的委 托 转 应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

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

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在管理学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例摘要: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分析其内涵,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经典思想,儒家思想,管理学在古代中国,早就存在着一门关于管理的学问,它专门研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历朝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几乎无不关心和高度重视并悉心探讨这个问题,虽然这门学问在当时并没有被冠以“管理学”之名,而是被称作“内圣外王之学”或“修己治人之学”之类,单从名称上看,确实很难一下子把它同管理学、特别是以企业管理为其主课题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联系到一起,但是,从其研究对象和实际内容来看,根据现代学科分类的一般标准,它则无疑可以也应当被理解为是一门介于政治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学问。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

因此,受儒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辄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

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_以儒家_法家思想为例_朱迁

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_以儒家_法家思想为例_朱迁
经营管理

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
— — —以儒家、 法家思想为例 朱 迁 袁 佳 西南民族大学
四、 结语
对待中国古代各个流派的管理思想, 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兼容 并需, 提倡在借鉴意义上的互相融合, 优秀的管理思想要继承发扬, 相 信中国的管理思想必将得以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经营管理 》 陈世骇, 东北财经大学 1997 出版社, [ 2 ] 《人性的寻找— — —孔子思想研究》 2005 王恩来, 中华书局, [ 3 ] 《法家的管理之道》 2007 张与弛, 中国商业出版社,
甚至连正常的管理工作都无法完成。 效的效果促成管理目标的实现, 总之, 现代企业要确立人本管理理念。 当然, 强调重视员工的自身 价值并不是宣扬个人利己主义, 而更多的是强调群体价值。 企业要善 于把员工的个人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 培养他们的品格, 为他们的成长 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 法家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摘 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儒家 、 法家思想与管理有关的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以 期为解决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与理论和管理实践不能对接的困境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 【关键词】 管理思想 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其中蕴藏着许多思想哲学和 : “以人为本” ; “无为 道理。古代的管理思想, 大致可划分为 的管理思想 而治、 道法自然” 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中儒、 墨、 道、 法家管理思想的 本质特征在于: 儒家重人治, 道家重领导, 法家重控制, 墨家重理论。 其 中, 儒家与法家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思想体系, 儒家重视人, 法家重视 制度, 而在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中, 究竟该重人还是重制度一直 是管理者和管理界存在的有争端性的问题 。

国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

国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

国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国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现代企业应该从国学中汲取营养,传承、弘扬有价值性的思想,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管理模式、推进管理创新。

下面是yjbys店铺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前言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本,国学凝聚了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隐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的用人观、决策观、思维观等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可以说,灵活运用国学思想,有助于构建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诚然,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应该从国学中汲取营养,传承、弘扬有价值性的思想,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管理模式、推进管理创新。

在国学思想中,最耀眼夺目的非儒家、道家、法家和兵家思想莫属。

其中的管理思想深刻广远,有着超凡的实用价值。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国学寻求创新管理之路。

事实证明,国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发挥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为促进现代企业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进步献出绵薄之力。

二、国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一)儒家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是国学的代表,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儒学中的诸多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能够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

第一,儒家学者明确提出人本和民本思想。

他们指出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

个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员工指出了方向。

进入新世纪之后,人类社会已然从工业化社会跨人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令人叹服,知识信息的增长使人目不暇接。

这就指出现代企业要重视人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在促进企业组织的发展方面能做出巨大贡献。

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使员工笼罩在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感受到企业组织对自己的关心和尊重,从而降低人才流失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不仅局限在历史上,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道德修养、治理原则等方面,这些观念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先秦儒家思想中挖掘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以期帮助企业更好地运营和发展。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论语》中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之语,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强调以仁爱待人,推崇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正义。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团队氛围。

只有团队内部的关系和谐,员工之间的信任才能得到加强,工作效率才会提升。

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之道也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益启示。

《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明了修养个人道德品质是治理家庭和国家的基础。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首先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修养,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领导者需要关爱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劳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只有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儒家思想强调的治理原则也对企业管理有启示意义。

《孟子》中提到“民为重,天下为轻”,强调了治理者应该以民为本,以民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和决策。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员工的感受,关注员工的需求,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领导者也需要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沟通机制,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形成一种民主的企业决策模式。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也同样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启示。

《中庸》中提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大道也”。

这里所谓的“中”就是指适度,不偏不倚,而“和”就是指和谐,整合统一。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保持理性与稳健的决策,不偏激、不偏执,同时也需要注重团队之间的和谐和协作。

先秦帝王管理技法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意义

先秦帝王管理技法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意义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命脉。

而中华传统文化在组织人员管理领域有着众多独特心得。

在我国文化萌蘖的第一阶段,先秦时代,上古帝王们在管理一国之民的实践操作中就已经初步具有了一些优秀的思路,从而有效地掌控了当时有限的人力资源,调动起组织内部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管理目的,其中的精髓成分,值得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者深思和借鉴。

1人才甄选:德才兼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才的要求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贤德,一个是才能。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而“贤”“能”并重,德才兼备,也正是现代企业应该秉持的用人标准。

1.1唯德是用在“德”与“才”两个标准之中,“德”是居于首位的。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属下推荐了有“开明”之优点的丹朱,但尧认为其“顽凶”,不予任用。

顽,心中无德义;凶,喜争讼,都是基于丹朱的品德缺失而言的。

而对于办事很得力的共工,尧亦认为他善于花言巧语、用心不正、妄言欺瞒而黜去,[2]可见上古帝王在人才甄选时是以德行为第一标准的。

而现代企业的人才甄选,也要以品德为首要原则。

当下很多企业在招聘中往往偏重于细化的考核标准来量化求职者的各方面才华,而忽视了对最基本的品行的观察与衡量。

但是,如果缺乏诚信,就有可能不会忠于企业;如果为人自私,就可能导致工作中的保守和员工关系的紧张,诸如此类,都不利于组织凝聚力的加强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企业都相当重视这一点,如万科的用人标准是不问出身,只要德才兼备,能够适应万科的企业文化,在万科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

这条用人标准为万科培育了大批既忠于公司、又具备良好素质和较高业务能力的优质人才。

1.2唯才是举先秦帝王用人不惟重德,而且重才。

正如《离骚》中强调的要“举贤而授能”,能,就是真正有能力之人。

上古统治者高阳氏得八才子,谓之“八恺”;高辛氏也有才子八人,史称“八元”,因此“世得其利”“世济其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先秦思想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比较现代企业企业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然而,其中的很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先秦思想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在中国先秦思想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念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秘的宇宙万物本原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

①以下,我们就以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基础理论为基本线索,对其中所契合的中国先秦思想文化理念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讨。

1. 现代战略管理与中国先秦思想中的战略谋划理念有效的管理从制定战略开始。

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是管理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和以《孙子兵法》为主的治军理论,就包含了许多可用于研究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

其中,“修己”与“安人”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融合的辩证关系。

个人管理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企业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本因素。

②“五事”乃“道、天、地、将、法”。

按现代意义来理解,“道”是一种宏观的、全面的、客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天”,即天时,指机遇,或一种客观的情势;“地”,是地利,即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所初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及交通运输情况等;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和威严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组织的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

以上“五事”,可作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进行企业环境分析的总纲。

“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总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与机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的能力与不足,“七计”更注重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当然,企业在决策时,不仅要了解“五事”、“七技”,更重要的是研究它们作为战略要素的主次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作用的时间、方式和程度,从整体上观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作出综合评价。

2. 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先秦思想中的“分”、“合”说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

组织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一决策和沟通网络,使组织内成员明确谁去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

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

③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关于组织工作的基本观点。

先秦思想中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

“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

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

按现代意义来解释,“分”实际上包含两层意义:④1、明确为完成目标、政策和计划所必须的活动并加以分门别类;2、根据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据环境来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动分成各个组。

“群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

所以,荀子认为“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也,祸也。

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而“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

②在分的基础上,组织工作的核心应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团结和协作精神,以提高整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

相应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的论断,意指实现组织目标要通过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上下沟通。

《孙子兵法》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故善战人之势,入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③即对组织的要求,更在于其功用,特别是要求组织本身能产生出战斗力,这就是“势”,一旦形成这种组织,又能“择人而任势”,按组织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长,组织就会具有一种“不动则已,动必雷霆万钧,一击成功,无可阻挡之势。

”③3. 现代领导理论与先秦思想中的领导指挥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领导工作是指“影响人们为组织和集体目标作出贡献的过程。

”④领导的实质是通过建立一种追随关系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由于人们往往追随那些他们认为可提供实现其愿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多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各种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设最具有经典意义。

他们大致都认为人经历了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演变。

④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说”(其中包括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道家的“人性自然说”以及法家的“人性好利说”。

人性假说是管理者采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

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

这与我国道家、法家的看法不谋而合。

只有儒家认为人性是可变的,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

他们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地管理效果。

“士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追随关系。

《孙子兵法》中分析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象爱护亲属一样对待臣民,“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爱民必须体现在满足臣民的需要上,决策时必须顺应民心,从而形成凝聚力。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不分人的贵贱,赏罚要严明,这样才能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激励作用,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组织绩效。

曹操违纪,自罚“割发代首”;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这些历史典故都是执法严明的例证。

只有做到恩威并施,才得以“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使之无敌于天下。

“任贤律己”,“身先士卒”。

这是告诫领导者要知人善任,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和激励下属。

在这方面,《周易》、《孙子兵法》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对领导者的期望,认为领导者应反身修行,团结和厚待下属,以达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协调状态。

其二、现代企业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如R·布莱克和J·穆登设计的管理方格图和F·菲德勒提出的随机制宜理论。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

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4. 现代控制原理与先秦的“礼治”、“无为”之说在管理的控制职能方面,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先秦思想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准确但更具柔性。

正所谓“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

儒家强调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力推“法治”。

“礼”,其实是一种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的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

儒家认为对社会进行控制,必须“两手并用,先德后刑”。

用孟子的话说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

”最有效的控制,应是“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Peter.M.Senge)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他认为应尽最大可能地让下属面对所有的问题,包括处理企业成长与持续经营之间的两难困境。

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些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

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无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

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在历史上,西汉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均为“无为而治”的典范。

5. 现代协调管理与中国先秦思想中的“贵和持中”理论关于协调管理,中国先秦思想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

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

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

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

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

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

“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

《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

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

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

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

二、结论中国先秦思想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日本企业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先秦思想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