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
传递文化基因,感受非遗魅力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庄严肃穆的场合,与各位共同探讨传递文化基因、感受非遗魅力的主题。
非常感谢各位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今天的活动。
1. 传递文化基因,保护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财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着众多举世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昆曲、传统戏曲等。
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民族智慧和精华,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濒临消失的危机。
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民间舞蹈、方言、民俗等,正在面临着挑战。
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非遗,让这些宝贵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
2. 感受非遗魅力,传承文化精髓非遗项目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传统的茶艺表演、剪纸技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通过感受非遗的魅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传承文化的精髓,使之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3. 以实际行动传递文化基因要想传递文化基因、感受非遗魅力,我们需要付诸实际行动。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切实维护非遗项目的合法权益。
社会各界应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使更多人能够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家庭和学校也应该注重非遗教育,让青少年能够了解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对非遗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4. 结语传递文化基因、感受非遗魅力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祝愿活动圆满成功!有关传递文化基因、感受非遗魅力的话题,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一、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挑战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保护现状和挑战。
非遗技艺文化传承

非遗技艺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是指国家重点保护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代表了一国或地区独特的文化传承。
这些技艺各具特色,从制作工艺到材料选择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涌现,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非遗技艺,以保护和弘扬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一、非遗技艺的重要性非遗技艺是一国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丰富。
它们承载着祖先智慧的结晶,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能够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遗技艺传承的现状然而,目前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技艺传承的断层。
其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改变导致传统手工艺失去市场竞争力。
最后,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师傅传承体系,使得非遗技艺的传承变得困难重重。
三、加强非遗技艺传承的措施为了有效地传承非遗技艺,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非遗技艺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其次,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支持和保护。
同时,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师傅传承体系,培养更多的传统手工艺人才。
此外,通过文化活动、展览和推广,增加公众的接触和了解非遗技艺,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四、成功的非遗技艺传承案例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成功的非遗技艺传承案例,如日本的浮世绘技艺和法国的制陶技艺。
这些国家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宣传措施,成功地将非遗技艺传承并推广至世界。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借鉴其成功的做法,以促进我国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五、个人参与非遗技艺传承的意义个人在非遗技艺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亲身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个人可以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使之代代相传。
个人参与非遗技艺传承还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心。
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技艺之根

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技艺之根非遗,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由人类活动创造的、具有文化、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传播性、再现性、群体性、实践性的非有形文化遗产。
非遗之美来源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
这些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风格。
通过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学风格。
在传承中,人们通过对于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习,不仅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还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美学和审美观念。
非遗之美还来源于传统技艺的表现和艺术价值。
传统技艺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表现和价值。
这些传统技艺通过对于材料、工艺和形式的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体验。
无论是木雕、陶瓷、丝绸等传统工艺品,还是京剧、皮影戏等传统表演艺术,都展现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和美学追求。
传统技艺通过对于形式、结构和色彩的运用,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于传统技艺的欣赏和理解,人们能够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
非遗之美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品质。
通过对于非遗的欣赏和理解,人们能够增进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审美追求和品味。
非遗之美来源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传统技艺的表现和艺术价值,以及对于传统技艺的认同和传承。
通过对于非遗之美的体验和领悟,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学风格,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技艺之根

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技艺之根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传统方式创作、表达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民俗特色的技艺、表演、习俗等文化形式。
非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一些非遗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
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技艺之根,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非遗之美非遗之美,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非遗作品多半在历史长河中孕育而生,具有悠远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比如中国的剪纸、刺绣、京剧、评书等,都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
这些非遗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之美,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非遗之美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社区或群体传统文化的集成体现,通过它可以深入了解和认识一个特定社区、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风貌、精神面貌、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等。
江南丝绸、粤北木雕、四川川剧等,都是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不仅代表了各地的地域文化,更让人们了解这些地方的历史和传统。
非遗之美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非遗之美还体现在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非遗项目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晶,是智慧的结晶。
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弘扬,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发展,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非遗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
非遗之美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了解非遗之美,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非遗,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传承技艺之根非遗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维护与传承。
非遗之美不仅需要我们理解和欣赏,更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深耕中华文化,当好非遗传承人

深耕中华文化,当好非遗传承人深耕中华文化,当好非遗传承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其中,传承弘扬我们的非遗文化。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肩负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通过学习非遗的相关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和独特价值。
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可以对非遗进行创新和转化,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中去。
非遗项目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通过祖辈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应该亲自参与到传统手工艺制作、古老乐曲演奏、传统戏剧表演等活动中,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与创新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通过使用新材料、应用新技术等手段,延续非遗的生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推广非遗文化。
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运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直播等渠道,将非遗文化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
通过视频展示、教学解读、推广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激发起大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最后,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后继力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非遗文化的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传授自己的技艺和经验给更多的人。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传承人,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才能,使之成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深耕中华文化,当好非遗传承人,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
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我们能够将中华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这些宝贵的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中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
其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技艺和价值观念的继承,更是对文化认同的坚守和对人类多样性的尊重。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要性
1. 保护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瑰宝,传承非遗文化可以保护和传承各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宝库。
2. 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保持文化的活力和时代的传承,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骄傲,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意义
1. 弘扬文化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传承历史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记忆,延续文化传统。
3. 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
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文化价值,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其意义则在于弘扬文化自信心,传承历史记忆,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
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人类文明的
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留给后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思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文化现象、文艺形式、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性文化传统,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并传承下去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元素是人类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民族和地域特有的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超越了纯粹的文化领域,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是凝结着民族智慧、创造力和生活智慧的精髓。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1.历史记忆的延续:非遗文化传承是对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中保留了人类文明的痕迹。
它让后代了解祖先的智慧和成就,维系着人类文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文化自信的体现:非遗文化传承可带来国家文化自信的提升。
传承优秀的非遗项目,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提升了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非遗文化传承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
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吸引游客、带动就业、提升当地产品的附加值,助力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4.社会和谐的推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非遗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挑战1.口传心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即师徒相传,传承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2.现代化冲击: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全球化浪潮,非遗文化传承遇到了挑战。
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弘扬非遗文化,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资源保护不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环境破坏、资源荒废等问题困扰,资源保护不足造成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困难。
4.年轻人流失:传承非遗文化的传统方式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不大,导致传承之路艰难。
非遗文化传承的未来展望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发挥新技术手段带来的优势,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未来,应重视青少年的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同时,加大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技艺之根

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技艺之根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文化积淀中所创造、发展并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符合中国国情、根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庆典节日、知识与实践、手工技艺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传统技艺的继承者,我们要读懂非遗的美,传承技艺的根,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非遗之美在于其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在几百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交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例如京剧、传统戏曲、木版年画等,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达,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
非遗之美还在于其多姿多彩,展现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粤剧、川剧等戏曲艺术,不同地域的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等,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传承和发展这些非遗项目,可以增强地方文化的自信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非遗之美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项目,都是代代传承的艺术精品,它们在表演形式、艺术表达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比如传统戏曲的唱腔、舞蹈、表演等方面,每个细节都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图案纹样等,都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非遗项目,可以增强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非遗之美也在于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和精神风貌。
传承和发展这些非遗项目,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促进各族群众的精神团结和文化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非遗文化传递根亲意识
——陕西省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简介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
“秦地自古多奇迹”,在渭南,农耕文明的遗迹俯拾皆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渭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弘扬民族传统,勾起每一个人心中浓浓的乡愁,同时也展示着渭南的风土人情,渭南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面貌。
多年来,经过几代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了更好的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促进城市文明建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用非遗文化搭建起对外交流平台,早在2010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就敢为人先,建成了西北地区首家非遗博物馆,开馆5年来共接待各类访客数十万人次,同时接待了大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来访,切实促进了我市对外文化交流。
但是由于场馆面积小,展览形式单一等不仅无法承担大型的参访考察接待,也无法全面展示我市非遗保护的辉煌成果,也制约着传递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文明的责任担当。
2011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启动,局领导及中心领导就提出打造一个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一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设想。
在当时看来这种敢为人先的超前意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一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二缺少项目启动资金,但是为了实现这个利在长远的设想,中心组织业务骨干赶赴多地考察调研,并邀请相
关专家多次论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设想蓝图也初见雏形。
2011年至2014年文化中心领导一边四处奔走争取项目经费,一边和领导班子带头倡导单位缩小开支,同时组织工作人员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项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经过了反复修改和论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有了详细的装饰设计方案。
看着精美的设计效果图,渭南市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虎成说:“要做就做到最好,将新场馆打造成西北首家数字化非遗场馆,不仅要在装饰上找亮点,同时要在设备上下功夫,实现展示和传习为一体的新型场馆功能”。
为了实现这一高标准,以及充分发挥新场馆在未来免费开放中的阵地作用,中心领导班子“未雨绸缪”,于去年五月份在抽调人员成立主管场馆装饰工程、多媒体安装、布展以及将来面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的新部室。
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2015年12月份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装饰工程开始施工。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中心领导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对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广泛征求意见,及时解决,不但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进度,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物力、财力浪费。
与此同时,相关负责人赶赴北京等地考察多媒体设备情况,力求在装饰工程完工的同时多媒体安装到位,以最节省的费用最大化的实现非遗项目多媒体互动。
纵观整个场馆多媒体设计安装领域,非遗传习馆几乎是个空白,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参照,工作人员只能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想象、集思广益对多媒体软件提出了诸如模拟击
鼓、狗撵兔等互动性很强的设计要求。
面对完全陌生、且专业性极高的多媒体设备数据,非遗传习馆的工作人员,更是经过四个月的不断查找资料学习、对比,以至于达到了对不同品牌、型号设备如数家珍的地步,也确保了该项目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硬件达到一流标准。
2016年6月新创建的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盛大开馆。
从最初的设想到今天的全面开放,渭南市非物质文化展示传习馆凝聚了局机关、中心领导和几代非遗工作者的心血,也是全中心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今天的非遗传习馆占地面积达1300余平米,阵列展品近万件,其中有大量的精品栓马桩、刺绣、陶瓷、皮影都是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非遗工作者从民间征集,这些展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不仅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也是研究渭南非遗的重要史料。
展厅共分为七个展区,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民俗展示、生产性保护成果等。
另外对一些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如华县皮影、澄城尧头窑等设立了专门区域。
新场馆不仅展示了涵盖渭南地区所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而且大量投入多媒体设施,使参观者可以通过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了解渭南非遗,同时设计开发了系列游戏互动软件,让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非遗项目的趣味性,从来激发他们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感。
为了注重非遗知识的宣传力度,场馆中央以关中民居为元素设计的四合院、古戏楼也会成为今后举办非遗项目展演、“故事渭南”文化讲座、非遗论坛的重要阵地。
开馆一年来的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多年来我市非遗保
护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宣传非遗保护知识,传习非遗项目的重要阵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开馆以来,更加注重同侨联的合作和交流,不仅努力做好华侨、侨胞的参观接待,同时也致力于推介渭南非遗,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来传递华侨的根亲意识。
据统计开馆至今我馆共接待侨联参观团体二十余次,接待各类侨胞100余人,其中一年一度的“亲情中华”夏令营已然成为是我们场馆的通过非遗文化传统中华亲情的重要对外交流活动。
活动期间,我中心不但精心组织夏令营的同学们参观了传习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请非遗传承人为大家举办了“剪纸艺术”、“提线木偶”“化州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的体验和交流活动,让这些海外华裔青少年深切感受到了古老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生动,以及传统戏曲的精湛的技巧和优美的唱腔,让他们更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是民族的记忆。
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通过非遗,可以寻觅到这个民族和地区的根基和渊源,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情感依托。
失去了非遗,我们对民族的记忆就变得模糊,进而淡忘,失去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的文脉,也是祖根地的文化符号,通过非物质文化展演展示不仅能唤起了华侨对故土乡情的回忆,印证天下华人根相连、脉相通、情相依的渊源,也能增强这些侨二代、侨三代的根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