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的稳定性与人性的历史性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根据本学期目前学到的内容,我明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知识。
人性自私”的命题从本质上说,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论证资本、利润和生存竞争的天然合理性而提出来的。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种原因,这个问题却在当今中国又变得时髦起来。
因此,我们在这里必须针对现时代的人生实践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考。
在关于马克思哲学上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几点: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首先,第一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第二点,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从某种层面上论证了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人性的发展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二者. 先天对讲, 对于每个新生命体, 因为没有价值观念,所以不存在孰是孰非. 所以说,"人之初,如玉璞”.初生的生命体,如同一块未打磨的玉一般,并不存在社会上所各种品质. 从这一论点出发,"人性自私"已经算是不成立了. 你会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是坏蛋吗? 不能, 你说,他将来会是坏蛋,但是后天的环境却是决定性因素, 在温馨的环境下生长,他就是一个好孩子; 在不好的环境下,他很可能就会变坏. 你还可能说,他的爸爸是坏蛋,所以他会跟着变坏?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并不在此, 爸爸是坏人,孩子跟着变坏,只能说明也是后天孩子在爸爸的环境下,被影响变坏了.如果,爸爸是坏人,但是孩子却并不在爸爸身边,或者在妈妈身边,那么结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别。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人性是指人类共同的特性、本质和行为,它包含着人类生物学的特征和心理特征。
人性的本质涉及到人类的天性、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是人类所共有的特征。
人性在不同文化、社会、历史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人性的本质是普遍存在的。
人性的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交往等方式,逐渐形成的特点和品质。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性的发展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
人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
个体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和品质。
在人性的发展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塑造积极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
人性的发展也与道德、心理、情感等方面密切相关。
个体通过道德教育和情感培养,逐渐形成善良、正义、诚实等品质,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共同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性的本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了人类合作、互助和发展。
人性的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方式,个体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特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人性的本质和发展的作用下,人类逐渐形成了文明社会、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平等和尊严,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人性的本质与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样化的过程,它蕴含着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天性,又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人性的本质体现了人类对美、善、真的追求和对自由、平等、尊严的渴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人性的发展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方式,塑造了个体的品质和特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为人类走向美好的未来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个体性与社会性_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_读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

关于这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价和 解释: 首先, 这一思想超越了人性论的个体性与 社会性的机械对立。过去的思想家在思考人的 本质的问题时多将个体与社会分裂开, 不考虑 人的社会性, 认为个人决定社会, 呼唤抽象的人 性或者认为社会决定个人, 不相信个人是理性 的存在。在现实性上, 个人与社会是相统一的, 必须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把握个人及其生存发 展的条件, 这样才能全面地解释人与社会的关 系问题。 其次, 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 统一。过去的理论家与思想家都习惯于站在现 实之外的某一点来批判现实。 事实上, 如果不 能理解历史的现实, 就无法正确处理“批判现 实” 的问题, 无法构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实现从现实到理想的转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 键点在于要从根本上超越“人不能救人, 必须 呼唤先验的东西 ” 的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 只 有历史地认识现实, 才可能超越现实。 最后, 人的本质的历史内涵是稳定性和变 动性的必然统一。 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 , 关系的总和 ” 而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 另一方面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变 动, 具体的人性体现在历史过程中, 因此它必然 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而历史的价值与 意义也正是在这个统一中体现出来 。
[6 ] ( P358 )
出的反应。 如果从角色的角度来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 解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中个体性与社 会性、 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问题。 首先, 对于一个人而言, 他需要在社会中与 别人发生联系, 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身份, 同时由 这个身份发展出来的, 他又必须扮演一系列相 关的角色, 那么他是如何扮演角色的呢? 我们 知道, 每个社会对各种角色都有相应的期待与 要求, 个人需要学习这种期待与要求, 将其内化 为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在社会 , “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 学中 会参 与 社 会 或 群 体 的 方 法 的 社 会 互 动 过 [5 ] ( P142 ) 。关于社会化的过程, 以及健康人格 程” 的形成, 众多伟大的学者都给出过相应的理论 。 解释 比方说查尔斯·库利( Cooley,C. H. ) 的 “镜中我 ” 理论、 乔治 · 米德 ( Mead,G. H. ) 的 “角色借用” 理论、 弗洛伊德 ( Freud,S. ) 的“无 意识” 理论、 艾里克 · 艾里克逊 ( Erikson,E. ) “认 同 危 机 ” 的 理 论 以 及 让 · 皮 亚 杰 ( Piaget, R. ) 的 “认知发展 ” 理论等等, 它们都从不同的 角度阐述了社会化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 。总 的说来, 社会化过程体现出我们在社会关系中 个体 社会性的一面。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人, 性与社会性是相统一的。 其次, 如果我们将理想的社会看作是一个 在其中生活的人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 和谐体, 色并各司其职,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就可 以被理解为 这 种“理 想 的 角 色 ” 与“现 实 的 角 色” 之间的差异。 如果我们将角色扮演者的实
人性的本质与人类的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人类的发展人性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持久的话题,引发了众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思考与探索。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生物,既有动物的本能与欲望,又有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多样性和多维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首先,人性的本质体现了人类对探索和改变的渴望。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以求知和求变而与其他生物不同。
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认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突破认知的边界,并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正是人性本质的体现,即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
然而,人性的本质也有其阴暗面。
人类的欲望和自私是我们行为中的固有因素。
在个人和群体层面上,我们追求权力、财富和满足感,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的利益。
这种自私行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尤为突出,它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平等和腐败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人性的本质,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另一方面,人性的本质也包含着合作与关爱的认知和决策。
无论是家庭、社区还是整个社会,合作是人类存活和发展的基石。
人性的本质中蕴含着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意识,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
在灾难和危机时刻,人们常常会展现出团结和互助的一面,这是人性本质中美好的一面。
随着人类社会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性的本质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类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紧密,个体的选择和权利也更加重要。
人们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同时也更注重社会共享和责任的承担。
这种变化促使我们对人性的本质有着新的思考和认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人性的本质是复杂而多样的,并且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中会有所变化。
它既有我们对知识、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又有我们对权力、财富和满足感的渴望。
它既有我们的自私和自利,又有我们的合作和关爱。
人性的本质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以实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关于人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以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提出过许多论证与说明。
同时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解读和理解的差异,国内外就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也争议很多,本文就人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标签:人性人的本质关系一、人性中国古代社会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把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近现代以来则有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
1.中国古代“人性”思想就人性而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即人性本来相近,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谈到人性问题时,中国早期思想家往往是从性恶论或者性善论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思想谈起---其中孟子主张“性善论”:“人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不有善,水无不有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认为人的天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而“富岁子弟多懒、赖。
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人性的变坏是由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其本性的表现。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如果顺从放任这种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与违反等级名分,扰乱法度礼义的行为一起从而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的教化和礼义的引导,这样推辞谦让的美好品德人们才会付诸行动,国家的立法人们才能遵守,国家最后才能走向安定太平。
人的本质与人性

CHEN n — u Do g h a
(col f res nl kl a h aJ o n n e i , acag30 1 ,hn) Sho o o soa Si,Es C i at g i rt N nhn 303 C i Pf i l t n i o U v sy a
东西 , 根据 这个 东 西它 才 像它 现 在 这样 存 在 和 活 动”2。 J 本质 是指事物 的根本性质 , 指组成 事物 的各个 基本要 素的 内在联系。本质 是指 一件 事物 或一 个过 程 在生 生不息 的 字宙 万物及其有机整体 中有 别于其 他事物 、 其他 过程 的内 在基本特征 。所 以要 确定 这一 事物 、 这一过 程 的本 质 , 只 有把它放在 与他事物 、 过 程的 整体 关 系 中来 考 察 , 他 才有 可能 。人 的本质是相对于 自然界 的其 他动 物而 言的 , 必须 与动物作 比较 , 才能 确定 。人 的本 质 既作 为实 践 的条件 ,
一间的情感关系是指人类凭借自己心灵中的移情本性从内个人必须拥有财富和悠闲时光在和平时期这是发展这心最生动最直接的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表达予外而与对象些技能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有成效的工作的自然奖建立一种回复到本身的将自然当作情感之物来感受的一种本体论上物我交融主客不分而自然发生的由此可见善恶是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涵义也是直接同一性关系从而展现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超越主相对性的更多的是人后天形成的
费尔 巴哈认 为 : 本质 是 “ 一个 事物 成 为这事 物 的那 使
1 人的本质
人是 个性 和共 性 、 普遍 性和 特殊 性 的统一 。一方 面 , 任何 人都 是一个个 体性 、 单一 性 的存 在 , 有其 独立 的需 要 和利益 ; 另一方 面, 任何 人又不 能纯粹孤 立 , 它必须通过 社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个人整理2(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
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
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瞧,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就是全面而真实的。
这种理解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就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就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
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就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但她不就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就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
因而,马克思不就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就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她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
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去魅》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就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
这个失误主要就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
《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
【政治课件】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
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本质的稳定性与人性的历史性
作者:马捷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北京 100875
刊名:
教学与研究
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0(10)
被引用次数:4次
1.叔贵峰关于人性的界定与思考[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4)
2.张家.Zhang Jia教育就是教育[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2009(21)
3.罗曼予.LUO Man-yu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多维考察[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5)
4.马建辉人民性:党的文艺思想的灵魂[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3)
5.张希仁"空想论"对建国前后30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期刊论文]-理论导刊2001(1)
6.唐沛浅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理论——兼论人性与人的本质[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8)
7.马毅马克思关于人的双重本质存在探析[期刊论文]-学习与探索2001(5)
8.郑晓辉.孙继先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期刊论文]-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9.何丽野.He Liye对1995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编译的几处商榷[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10(7)
10.牛菲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探析[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6)
1.张树杰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再理解[期刊论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1)
2.宋丽丽现有人性假设理论的缺陷与东方人性假设理论构建的必要性[期刊论文]-上海管理科学 2011(3)
3.秦毅论体育的人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期刊论文]-辽宁体育科技 2011(5)
4.龚祝义丰饶的苦难:李锐小说的人性透视[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yyj200010013.aspx。